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经过思考,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1、教材内容的衔接。

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2、教学模式的衔接。

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3、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特别要这方面的加强。

4、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考试结果出来后做好质量分析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心理上的衔接。

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助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过渡期。

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 小升初学生将面临如下变化:知识结构和难度的转变、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孩子学习心态和方法的转变。针对以上变化,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是我们所要迫切关注的。语文教师面对小升初后的成绩直线下降问题必须该做点什么了! 一、过渡衔接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书写规范、工整;课外读书看报;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二)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在

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二、具体实施方法 小学阶段课程少,知识容量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主要是机械记忆。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通常扶得多些、具体些。学生进入初中后的课程增多,容量加大,知识加深,学生在大量复杂的知识目前就会束手无策。因此,我们不仅要吸取和借鉴日常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要依纲据本,结合实际,逐步教给学生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及习惯,让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训练、掌握、猎取知识,达到一种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境界。 (一)教会学生用语文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会使用课本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具体做法是:在阅读语文课本的同时,注意勾画出文中

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课题: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姓名:王瑞瑞 学校:香乐乡南官地中心小学校

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香乐乡南官地中心小学校王瑞 瑞 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标准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为避免教学的脱节,实现学生的平稳过渡,学区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听课学习,探讨反思,旨在要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过渡衔接的重要性。 一、衔接的关键因素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训练学生读书、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同时小学教学中培养动手多练的习惯,是作文成功的必要条件,想要提升写作水平,就需要让学生坚持长时间练笔,培养一种习惯。这也就要求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坚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样的方式延续到初中,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二、衔接的前提是把握教材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衔接 在阅读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小学生要懂得默读,并且默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约束速度”;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同样要求进行默读,但更多是让学生熟练地运用浏览和略读的方式;在分析、理解与评价上,小学阶段注重的是对内容的理解、讨论与交流,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初中阶段在这基础上还要求针对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心得,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所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各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有所了解,然后进行分解,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加以理解,然后再整合资源,制定出合理的操作方案。只有充分掌握了标准,才能够明确教材意图,才能够获取教学依据。 (二)明确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钻研教材,能够找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内在联系,将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比如: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必定会涉及到词汇、语法等内容,在小学语文基础训练课型当中也出现过词汇、语法等内容,在教学中,如果可以注重这一部分内在联系,就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内容,满足教学要求。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经过思考,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好衔接工作: 1、教材内容的衔接。 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研读小学的语文教学大纲,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衔接期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设置好阶梯,不能操之过急,学习需要循序渐进。 2、教学模式的衔接。 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的衔接。 3、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如养成写好字的习惯,现在的作文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卷面、字迹,特别是中、高考作文,分值很大,所以教师要抓住契机,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写好字,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认真听讲,主动正确地做好笔记),逐渐让学生有意识地增加阅读量,因为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适当的课外读本,并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逐渐养成写日记、随笔的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积累素材,所以特别要这方面的加强。

4、学习方法的衔接。 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初一新生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学科基础差,但另一部分主要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可就方法作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选读、精读等,如何做批注等;指导学生在考试后如何正确地进行检查,考试结果出来后做好质量分析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心理上的衔接。 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往往自尊心很强,但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认真分析其原因,不断增强其信心,帮助他在学习中找回快乐、找回自信、找回动力,努力让学生在心理上顺利走过这个过渡期。

小学高年级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

题目小学高年级与初中教学的衔接 作者张文娜时间 2012.9.25 …………………………密………………………封……………………线……………………… 刚接到领导安排的这项任务时,自己感动无所适从。领导要求谈谈关于小学与初中的衔接,说实话在教学方面自己也是摸爬着前进,我又岂敢在小学部这么多优秀教师面前卖弄,更不敢在初中语文大师面前班门弄斧。最初自己也是百般推辞,只怕辜负领导的委任。 既然最后接受了任务,希望我的发言能够对小学与初中的语文衔接教学有所帮助,如有说得不恰当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予以纠正。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小学语文教材单一,趣味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知识点少升学压力小,故课堂容量少,强调熟能生巧,形式多样。中学教材相对比较深奥,知识点也较多,课堂容量大,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的思考合作往往是课堂的主旋律。 前期我们所构建的知识树中六年级和七年级对听说读写各项知识的衔接点做了明确的说明。《课标》把小学高年级划分为第三学段,初中7—9年级归为第四学段。第三阶段需要达到“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第四阶段需要达到“熟练的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 发表时间:2014-03-10T13:55:42.92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宋亚刚[导读] 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河北省威县仲夷中学(054700)宋亚刚 【摘要】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差异,为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避免教学的脱节,教师要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衔接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1 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要实现教学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及语文成绩至关重要。而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以及学习习惯,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特别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非常必要。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发现,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是可行的,其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学、学生学习语文的空白点是可以找到并予以加强的,关键是小学与中学的相互延展、靠拢、衔接和磨合。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延续性,哪个环节出了偏差或问题,都将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现今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结合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衔接的依据。 2 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的策略2.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衔接意识,小学初中齐抓共管是前提。小学和初中的教师、学校领导要有九年一贯制的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总体目标,转变各自为政的教育观念,树立衔接意识,为中小学衔接问题的解决提供根本性保障。小学尤其高段教师要有衔接意识,以培养学生语文的学习习惯为重点,为初中语文教学打基础,促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持续提高;初中尤其是初一的教师更要有强烈的衔接意识,经常想到与小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关注学生的原有基础,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2.2 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克服不良倾向。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前提,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课前有主动预习,课后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课堂上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 3 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来提高学习效率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互动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5 温故知新,适当复习小学语文重点内容,做好记忆、思维的衔接初一学生面对增多的课程和加难的课文,难易有诸多不适应,适当复习一下旧知识十分必要。一是把握住机械记忆,让学生大量背诵古典诗歌、名言警句。这是记忆诗歌的黄金时期。二是根据思维特点,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适当重视形象思维。如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的视听效果进行直观教学,使抽象语言形象化。用游戏、表演、比赛等方法向新生展示语文丰富多彩的广阔天地。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传好“接力棒” 实现“无缝对接”——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文/肖虹 近些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尤其是从取消严格的小升初考试以来,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感到不适应,甚至不少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到了初中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致使语文成绩严重下滑。其实这就是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所以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育尤为重要。然而,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出现的种种脱节的现象,到底该如何传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接力棒”并争取实现“无缝对接”呢?笔者认为必须冷静地进行思考探究其原因,

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一、究其“因” 1.教材未贯通 教材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技能的凭借,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进行。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直是实行“两纲两本”的政策,即中学、小学各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小学根据各自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语文教材。就拿苏教版张庆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苏教版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来说,张氏教材突出“新、实、科、简、美”,洪氏教材则以“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独树一帜,两者风格迥然不同。并且在内容方面,无论是体例、形式,还是知识能力链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了能力的,初中还得从头开始;而有些小学语文反复强化的习惯到中学却消失了。这些都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过渡、衔接。 2.教法未贯通

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教法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中小学衔接的困难。相对内容而言,小学教师上课更注重形式,存在信息量不大的问题。而中学课时紧张,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由于信息量膨胀,导致“消化不良”,原先走得好好的,现在步子就慢了渐渐掉队了,有些甚至根本不会走了。 3.评价未贯通 现行语文课程评价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断裂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考试无论是考试的题型、题类,还是具体的考试内容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如,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要求:5、6年级要求:“听他人说话耐心认真,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中考的答题规范,则要求学生:“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研究

四、课题论证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发表时间:2011-9-16 来源:《学园》2011年6月12期作者:李玉玲 [导读] “中小学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本文主要努力解决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之间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李玉玲新疆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教研室 作为一名教研员,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感触很多,特别是担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七年级 教学研究工作以来,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进入中 学后的不适应。教师教得精疲力尽,学生学得苦 不堪言。面对这样的现状,深感做好中小学衔接 工作的重要性。“中小学衔接”从字面意思看, 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 接。本文主要努力解决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 级之间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 题,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 应,协调运转,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一小学生进入初中,过渡衔接不好的主要原因1.从教材内容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到了中学,教材体系一下增多,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 2.教师授课不同 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老师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中学教学容量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而且初中教师大多都是从九年级下来的,对初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前提、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全面,了解不透,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对学生估计过高,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协调适应差,下力不少,收获不大。 3.学生特征不同 从小学进入初中,在成人眼里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但在一个十二三岁孩子的眼里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处于被

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一进入到初中,都明显地感觉不适应,学习状态出现了起伏,并直接影响到了学习质量。这种情况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顺利地做好中小衔接。在这次中小衔接研讨活动,我们与中学老师相互听课,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做好中小衔接,应以学生为着眼点,最基础的还是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有衔接作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平稳过渡。因此,小学高年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要面向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让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为学生中小过渡的稳固的桥梁。那么,小学六年级需要培养什么学习习惯才有利于中小过渡?如何培养?我认为,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养成良好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 课堂中,听和说是两个比较重要的学习行为,《语文课程学段目标》对小学高年级的听、说做了明确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根据交流对象的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②。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倾听与表达习惯的培养不应只放在口语交际课进行,而应贯穿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之中。 听,本来就是一个被动的行为,教师很多时候会发现学生听时心不在焉,听后不知所言,听完马上就忘。所以,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仔细聆听,还应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理解内容,也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所质疑,并酝酿下一步“发表”的内容。只有这样,听才不是被动的,才是有效益的。因此,在课堂中创造一些听与辩的机会,让学生锻炼听的能力,进而形成习惯。如: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老师不要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让听的学生对老师有依赖心理:就算我没有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老师也会响亮地、正确地再说一遍的。这样就用老师的听替代了学生的听,学生听的能力与习惯就无从提高和养成。另外,在某个同学回答之后,老师不妨再问“还有什么补充?”或“你对他的回答有什么看法?”之类的问题,用问题去反馈学生听的质量,也用问题去暗示学生:要认真听,边听边想,不然,老师的下一个问题是回答不出来的。 课堂上发言、讨论、诵读等都是一种表达的机会,小学生天生就有极强的表现欲望,但是,到了六年级,教师往往会发现课堂沉默了,怕说错,不敢说,不愿说是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敢于表达的信心,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抹浅浅的微笑,一个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学习兴趣有所减退,学习质量有一定的幅度下降,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通过具体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是无可非议的,从扎实训练学生基本功入手,搭好了三座桥:即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桥,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小学向初中过渡的桥。低年级侧重搭了启蒙桥。在入学之初,注意为儿童创设了学习语文的情境,让儿童在语言环境中学好汉语拼音,打好识字和写字的基础,利用汉语拼音工具,提早读书,同时早读书为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架起了桥梁。中年级一直是学生低凹段,语文教学一方面在注意丰富学生词汇的同时,加强句段训练,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学生独立默读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指导读书方法。从三下开始以读写训练为重点,从多方面拓宽道路,铺好了过渡桥。高年级语文教学注重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统一起来,以阅读为基础,读写有机结合,同时加强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自己读书,自己会作文,在实践中培养了儿童的主动性和初步的创造精神,为升入初中搭好了挺进桥。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成效是大的,是值得褒奖的,可在初中阶段确实有不少小学阶段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学习门类突然增多,学生一时适应不了。 2.在教与学方面,中小学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区别。小学生“听鼓下挠”,学习往往容易处于被动;中学生强调动口、动手、动脑,如缺乏自觉性、独立性就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小学生有依赖“耳提面命”式辅导的习惯,中学生强调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计划不周密,顾此失彼。初中阶段学习时间较紧,在校时间基本排满了课程。由于以前习惯的影响,学习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计划不周密,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会出现打乱仗的情况。 4.偏科或“欠债”,积重难返。初中所学科目较多,学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少数学生在小学就有偏科的毛病,进入初中后,一旦忽视了某一学科的学习,日积月累,等到他醒悟过来时,就发现自己“欠债”太多了,想赶上去困难很大,一是时间精力不容许,二是自学能力较差,一科没学好,就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一科成绩没赶上来,整体成绩也好不了。 造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四点,其中还有很多重要原因要在老师身上找。因此,怎样抓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力争通过中小学语文衔接研究,有效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建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让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让学生能顺利进入初中学习,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

如何进行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

如何进行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问题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和要求,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语文衔接教学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问题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研讨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和要求,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差异 首先两个学段所面对的学生方面的差异:诸如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理解水平的差异、学生见识的差异等等。 其次是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所传授的知识方面的差异:小学语文讲授的是汉语最基础的知识,是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语文打基础的知识。如拼音知识、字词知识、句子知识和阅读基本理解的知识。 初中语文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包括语感的培养,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对阅读知识的运用,对修辞的理

解运用、作文以及对经典的文言文的理解与赏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改变上: 第一、教学内容的改变: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较简单,知识点少;而且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字词的识记和对文章内容的浅层理解,思维难度不大。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加深、增多、篇幅加长,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知识点除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初中语文的范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章思维更缜密一些,知识性更强一些。 第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一)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中学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再加上班额较大,老师不可能做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 (二)小学教师除了帮学生积累知识,还会花更多的时

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

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05-03T08:53:39.3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5月总第99期供稿作者:焦正武 [导读] 知识方面。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 焦正武甘肃省永昌县农业中学737205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语文学科的学习,跨入初中后,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加深、学习课时的减少、学科增多等因素,加上学习环境的不同,靠教师“提携”式包办的依赖性逐步放手,多数学生的语文成绩可能会产生滑坡现象。假如教师在这一“特殊现象”的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就能扭转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滑坡的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问题 1.学习方式上。主要体现在中学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由老师安排时间转为能自主安排利用时间,学习习惯上由老师监管逐步走向自我约束,老师的授课方式由“愉快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 2.知识方面。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而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的学习语文的时间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应大大增强。 这些问题及要求,对于相当多的学生在转型中存在一定的困惑。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措施 1.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前几年,我教初一语文,学生来自城镇乡下各所小学。初上中学,要有一个适应学习环境、人际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也要有一个互相了解、沟通的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处于不同的两个阶段,但就其知识体系来看,仍然是一个联系密切的知识体系。于是,开学头一两天,我先布置了这样一些作文题:《我忘不了六年级时的一件事》、《我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在小学里发生的一件事》、《一堂有趣的语文课》、《敬爱的老师》、《中学校园一角》、《刚进初中时》等等。我在批阅上述学生所写的作文中发现,学生写作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所写感想、见闻均有真情实感,内容大多是对小学的依恋难忘和对新学校(中学)的好奇新鲜与对书包加重的忧虑。这样,我对初进初中学生的思想顾虑和学习担忧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审阅每篇作文时均作了针对性批语,并分别加以鼓励和解疑。更主要的是,使我在随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心中有了底。这是探索和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良好的开端。 2.认真钻研教材体系。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要求自身认真钻研教材体系,找出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在的联系,让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中学语文中所涉及的现代汉语的汉字、词汇、语法等知识点,都在小学语文的基础训练课型中反复出现过,教学中假如能注意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新知识的特点,就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初中教材的知识内容,也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相信学生的能力。从我执教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逐步探索发现,我觉得掌握学习方法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而作为教师,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又应承认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培养、去挖掘。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已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发展,具备了独立分析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基础。所以,教师应承认学生有发展的潜能,尊重青少年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的愿望和需要,相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4.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处在这一时期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因此,对他们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他们从小学学习平稳过渡到初中学习,就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然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里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质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不良品质可抑制智力的发展。独立分析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面对一个问题从最初的困惑到最后的解决,需要漫长而曲折的思维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 5.做好自学能力阶段性目标的衔接。前文已经提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作为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而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规划出初中阶段三年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总目标和阶段性分年段、分学期的具体目标。初中一年级阶段,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引导上。例如在第三单元的作文中,我以“学习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为题开辟了习作园地,把学生习作中一些符合题意的段落、句群标出红圈,让同学们互相观看、讨论,效果很好。在第四单元写人记事的作文训练中,我收集整理出20多个平时学生习作中有关这方面的题目,连同小作者的署名,分若干期抄写在黑板报的专栏上,主题为“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反响很是强烈。这样做的益处是:注意发现优秀,重点照顾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和写作能力,更能使初一新生感受到中学生活的温馨,从而增强了学生在整个初一阶段的学习信心。 其后一年半时间,到初二结束,仍着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期间教师应逐步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到了初三阶段,应注重对学生独立思维和综合能力(包括写作能力)的训练。这样,课内课外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和观察、反映、体验生活的兴趣、感受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而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益也就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得心应手了。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论文: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论文: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作为一名教研员,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感触很多,特别是担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七年级教学研究工作以来,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教师教得精疲力尽,学生学得苦不堪言。面对这样的现状,深感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中小学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本文主要努力解决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年级之间如何铺垫搭桥、引导小学生顺利过渡的问题,促使“师与生、教与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 一小学生进入初中,过渡衔接不好的主要原因 1.从教材内容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到了中学,教材体系一下增多,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 2.教师授课不同 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老师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中学教学容量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而且初中教师大多都是从九年级下来的,对初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和习

惯、认知前提、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全面,了解不透,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对学生估计过高,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协调适应差,下力不少,收获不大。 3.学生特征不同 从小学进入初中,在成人眼里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但在一个十二三岁孩子的眼里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跟不上,走弯路,学习成绩出现滑坡。 4.学习习惯不同 学生在小学阶段习惯好、能力强的同学,进入初中后,能够较为迅速地适应初中学习,这些同学的优点是:对语文学习有热情,积极性高。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中学就不会学习。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学不会,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这些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难以适应中学的学习,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逐渐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分化”与成绩“滑坡”。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衔接 ——《刻骨铭心的国耻》课例剖析 东阳市教研室吕绿杨 【背景与意义】 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虽是同一个语文课程标准,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学段——初中段的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和深化。由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它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跨得好,初中的语文教学就能一帆风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稳步提高并产生新的飞跃;相反,跨得不好,则学生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正视脱节现象,弄清脱节原因,寻求衔接策略,是交接双方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东阳市举行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研讨会,会议形式如下: 执教老师:小学(方旭莉)、初中(张伟伟) 上课班级:外国语小学六年级(一)班、(二)班。 教材内容: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选学课文《刻骨铭心的国耻》 听课对象:全市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语文教师。 下面以两位老师同在小学六年级上的《刻骨铭心的国耻》的课例进行剖析,探讨小初衔接、平稳过渡的问题。 【分析与策略】 一、“两全”目标定位的差异 (一)全体学生:小学关注全体初中则偏向尖子

课例分析:从上例中不难看出,小学注重教学形式,初中则不拘教学形式;小学重视情感朗读,初中则重视默读练习;小学注重情感体验,初中则注重逻辑思维。除此以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小学关注每个学生,初中则偏向尖子学生。 衔接策略:《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就整个教育对象说,需关注每个学习个体;就学习个体说,需培育全面的语文素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两全”。小学要在形式中求实质,在全体中育尖子,在朗读中插默读,在情感体验中渗透逻辑思维。初中则要尽可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多发言、多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差生”不差。 (二)全面素养:小学注重感悟初中则注重比较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

谈谈语文教案中的评价 邵婷 一、综合性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激励性评价,呵护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使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即使有不足也应当收到赏识和鼓励 三、迟延性评价,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上,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运用延迟性评价,给其他学生发表轶剑的机会,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以获得更多的思维空间 四、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车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种情感体验和感情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五、自主性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评价,就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师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2011-11-4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案 ---任老师 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 一、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促使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 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 不会写、不理解的自此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 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培养阅读的习惯 引导孩子走进通话的多彩世界中,阅读讲究层 次性,阶段性,注重阅读效应,定期开展读书

交流会,更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我觉得语文 课外作业可以加大一些阅读的要求。 三、培养积累的习惯 教师应有的不值学生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 篇,这是累计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 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 法。设计课堂教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积累成果,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 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参 与。 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结合生活场景有机的进行片段训练。让学生有 话可讲。呵护学生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摈弃 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总之,语文学习习惯还需要有留心观察实物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他不是一朝一夕能减小的,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方能显示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案的衔接 一、转变教师教案理念是做好衔接的前提 要求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体现 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自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心得感受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活动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听了王丽娜老师的《生命生命》和李会君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以及罗颖芳老师的《观舞记》,真的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真正认识到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但是培养起来容易,改变起来困难。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这期间教师要引导他们,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的收获是: 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和呈现要多样化,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就要面对枯燥的生字和数字加减等,那种单调的反复呈现、机械背诵缺乏新异性、刺激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学习,而不是排斥学习。 二、教会学生学会倾听与观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 课堂上我们经常强调同学们用“耳朵仔细听、眼睛仔细看”就是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倾听和观察。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一些“有回答任务”的听故事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听和回答老师故事中有趣的问题,学生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讲的内容上来。这样,学生会很快形成较强的有意注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的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独立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当天的全部作业。这样做既能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又可防止养成拖拉作业的坏毛病。 四、多利用激励性评价,引领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课堂上老师一个满意的微笑、欣赏的抚摸会让参与的同学满足和自信。

中小学语文教学该怎样衔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a7472706.html, 中小学语文教学该怎样衔接 作者:张盈盈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5期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加大了。初中语文教师的课文讲解速度与小学语文教学相比要快得多,教师的快速度教学增大了课堂的容量,许多知识点也不可能像小学教师一样采用反复练习方式进行巩固,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觉性,认真的进行预习、复习以及独立地完成作业。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衔接方法 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上升,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会减退,甚至产生害怕的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和“滑坡”。 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实现教学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这也是如何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差别的主要方法。 面对一些家长和学生自升入初中以来,对自身语文学习成绩下降的困惑,我们认为,有必要思考如何有效衔接六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小学的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所侧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使他们会听。初一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一种声音:“老师,你能不能再讲一遍呀,老师你能不能讲慢一点。”所以我们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老师要教会学生在听中抓住重点,记住要点并学会筛选、储存有用信息的能力。 (2)“读”,并不是说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学会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热爱读书。

浅谈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浅谈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摘要]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前后联系而不是孤立的,我们在重视教育内容的同时,不能忽视两者之间的衔接教育,这个转折过渡期的衔接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本文从中学语文教育的角度,简要分析语文衔接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相互联系衔接教育 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说:“老师,我的孩子小学时语文成绩很好,为什么到初中就下降这么多?”透过这样的话语,我们不难看出,部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状态不佳,直接影响了学习质量。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有效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工作。小学到初中是一个转折期,如何做好这个转折期的过渡衔接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也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因此,探讨中小学语文过渡期教学衔接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对此,我结合实际作了如下分析: 1初一新生刚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且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比小学有所减少。 2功课的内容增加、难度大、要求高,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这与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3初中课堂教学任务比小学重,而课外落实的时间又少。在教学方法上,中学语文教师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注重提高理解、记忆、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讲解得少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了,这对于不少习惯于死记硬背和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也是难以适应的。 4对比中小学语文试卷。小学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而中学测试题量大、难度大、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对于一个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讲,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前提 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非常重要,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要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成绩的好坏、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