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的成因探析和对策
黄河断流的原因

1.黄河断流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属于季风气候,冬春季节降水少,入河水量少;②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没有支流汇入,也几乎没有地下水补充;③北方干燥风大,蒸发量大。
④所在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为原因:①上、中游沿岸城乡取水多,致使流入下游水量极少直至无;②上、中游流域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旱季时汇入河流的地下水减少。
③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④水资源管理不协调5、水体污染严重措施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黄河断流的成因

黄河断流的成因、影响及对策黄河断流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段。
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黄河干流断流,平均4年3断流。
尤其是80年代中期后(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的频次、历时不断增加。
1996年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一、黄河断流成因浅析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
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
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引黄灌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二、黄河断流的影响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黄河下游断流对策探讨

黄河下游自1972年出现断流以来,其断流频次、历时和河长在不断增加。
1995年断流河长已达683km,断流历时在利津长达122天,1996年又增加到136天,从而给黄河下游,特别是河口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现就断流原因及对策作粗浅的分析。
1 断流原因根据黄委资料,黄河断流与中上游耗用水量逐年增加、下泄流量逐年减少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在于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用水量剧增,两岸的引水规模已超过了灌溉季节黄河上游来水量的承受力。
黄河中、上游的用水量中,城市和工业用水所占比例很小,主要是农业用水。
8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水土保持措施对拦水、拦沙的作用很明显,但增加了水量的消耗。
80年代,中、上游年耗用水量已达到183亿m3,花园口实测平均年径流量为411亿m3,扣除输沙用水200亿m3,可供下游利用的水量约200亿m3。
到90年代,由于降水偏少,中、上游年耗用水量增加到192亿m3,花园口实测径流量减少到288亿m3,扣除输沙水量,可供利用的水量已不足100亿m3。
黄河下游来水主要用于两岸的引黄灌溉。
自1965年恢复引黄灌溉后引黄水量逐年增加,7 0年代平均引黄78.5亿m3。
80年代由于下游气候持续干旱,引黄抗旱规模进一步扩大,1 981~1985年平均引黄96亿m3,抗旱灌溉面积达到166.67万hm2;1986~1990年平均引黄120亿m3,而抗旱面积超过200万hm2。
到90年代(1990~1995年),平均引黄108亿m3,其水量的减少是由于上游来水偏枯的影响,但抗旱面积已超过220万hm2。
因此,黄河下游断流天数增长已是必然趋势。
沿黄灌溉用水的季节性特别明显。
每年3~6月是中、上游春小麦、春玉米和中、下游冬小麦、夏玉米灌溉的高峰季节。
宁夏、内蒙古灌区春灌用水就主要依靠龙羊峡、刘家峡两大水库的调节,90年代黄河上游非汛期来水量比50年代增加41亿m3,可见龙、刘两库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摘要】黄河下游断流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源于黄河水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管理不善、降水量和水资源争夺加剧等原因。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明显的干旱现象,加之灌溉和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水资源浪费。
为应对此情况,需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源;改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减排力度,减少对黄河下游的不利影响。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缓解黄河下游的干旱问题,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黄河下游、断流、水量减少、水资源管理、干旱、水文监测、灌溉、排水系统、水资源浪费、水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率、减排力度。
1. 引言1.1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黄河,中国古代七大文明之一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
近年来,黄河下游的断流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黄河水量逐年减少,这是导致断流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黄河水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黄河下游水流的减少。
水资源管理不善也是造成流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降水量和水资源争夺加剧了黄河下游的干旱情况,黄河下游的干旱情况在近年来愈发严重,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水文监测数据显示,黄河下游存在明显的干旱现象,这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灌溉和排水系统不完善也是导致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黄河下游地区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断流问题。
黄河下游断流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黄河水源,改善灌溉和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大减排力度,减少对黄河下游的影响,以保护黄河这条祖国的母亲河,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2. 正文2.1 黄河水量逐年减少黄河水量逐年减少,是导致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环境教育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 • • •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流经了哪些省份? 黄河从哪里入海?
为什么人们常说“跳进黄河洗不清”?
为什么人们常说“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我国古人常以 “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 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 平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 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黄河的 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 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是“跳进黄 河洗不清了”。 “跳进黄河洗不清”还指的是事情无法解释 清楚,无法让大家相信事情的本来面目。
沙漠的不断扩展为黄河填进了大量泥沙。 (内蒙古河套)
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山 西吕梁)
黄沙掩埋了大量植被,黄河的绿色屏障正 在退去。(陕西榆林)
黄河流域的大量农田,还在采用大水漫灌。 (甘肃兰州 )
黄河断流,首次出现于1972年,此后26年 间有21年断流。1990~1998年,年年断流。 1997年黄河断流多达7次,时间长达226天, 断流河段704千米,河口300多天无水入海。 黄河最后一次断流是1999年8月11日。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 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 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 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பைடு நூலகம்泥沙中的一 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 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山北麓的约 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内蒙 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 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 5464千米,总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黄 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 长河。 从河源到内蒙古的河口镇为上海,河口镇 到郑州附近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 下游。97%的流域面积集中在上中游地区。
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措施一、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流,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角色。
然而,多年来,黄河也遭遇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针对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
1.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土壤是黄土高原,这种土壤具有较强的易蚀性。
长期以来,大规模的人类开发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农村地区的过度人工取水、草地过度放牧等问题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沉降,降低了水资源的储存和供应能力,加剧了洪涝和干旱的频繁发生。
2. 河道治理不彻底黄河河道的治理问题也是导致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黄河的河道清淤、堤防加固等工作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导致河道淤积加剧。
河床堆积的泥沙会减少河道的容积,使得河水的流速加快,增加了河道的冲刷力。
这不仅对沿岸农田造成了威胁,也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风险。
3. 跨流域调水工程影响为了解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问题,黄河上游进行了多项跨流域调水工程。
然而,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也给黄河流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大量的水资源被调走,导致下游地区的水位下降,影响黄河本身的涨落。
其次,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土资源,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此外,跨流域调水工程还可能引起水质变化,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二、黄河存在问题的措施为解决黄河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应对。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措施。
1.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为了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
包括建立和完善植被覆盖体系,推行合理的农作耕种制度,开展梯田工程、林草工程等。
同时,还需提倡农村生态农业,减少过度放牧和过度使用化肥等不良农业行为,保护黄河流域的水土资源。
2. 强化河道治理工作为改善黄河河道的情况,需加强清淤、堤防加固等河道治理工作。
可以增加河道清淤频次,确保河床的通畅,并加强对河道疏浚设备的投入。
同时,可以采用草木覆盖和石子加固等方法来加强河岸的稳定性,减少冲刷和崩塌的风险。
断流与黄河断流

断流黄河下游最后一个水文站——利津水文站流量小于1立方米/秒时即称“黄河断流”。
断流情况及特点从历史上看,如遇持续干旱枯水年黄河干支流也曾出现断流现象。
初步研究表明,古代黄河干流断流约数百年发生一次,支流断流约数十年一次。
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频繁发生。
1972年~1998年的27年中,黄河有21年发生断流,首次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天数不断增加,断流河段长度不断增加,下游大流量时也发生断流。
70年代~80年代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小于750立方米/秒时,下游才可能发生断流。
进入90年代以后,在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为1100立方米/秒时,也可能发生断流。
除黄河下游断流情况严重外,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控制站亦多次出现断流,黄河干流头道拐和潼关站出现了有记载以来的最小流量。
断流原因主要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要。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
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耗水量的迅速增加、水土保持拦蓄,使本来就比较贫乏的黄河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这是造成黄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
二是近期降雨、径流量明显减少。
1990年~1997年期间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兰州以上降雨量平均35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5%,河口至龙门411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减速少10%,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11毫米,比多年平均减速少21%。
三是用水浪费现象严重。
黄河流域灌区大多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程度差、渠道衬砌少、耗水定额普遍偏大。
加上灌溉方式简单落后,不少还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致使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只达30%~50%,水量浪费严重。
工业用水也同样存在浪费问题。
四是水价太低。
难以用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控引黄水量,不利于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加重了引黄供水的紧张状况。
五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水资源调度管理体制。
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黄河下游断流频繁,如无有效措施,黄河断流将继续下去,下游有变为季节性河流的危险,态势极为严峻。
断流加剧所引起的水荒和下游决口的威胁交加,其后患无穷。
一、黄河下游断流态势严峻、后患无穷7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频频出现断流。
1972-1998年的27年间,有21年出现断流。
尤其90年代,年年出现断流,且首次开始断流时间提前,断流时段和断流距离不断增长。
断流严重的1997年,山东利津站全年断流13次,累计226天,330天无黄河水入海;断流起点曾上延到开封柳园口附近,全长达704公里,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90%;不仅如此,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也相继出现断流。
黄河在枯萎。
根据引黄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引黄能力分析,如不及早采取控制引用水和有效的管理等措施,黄河断流将继续下去,并随各种用水量的增加在时空尺度上逐步扩大,黄河的下游可能变为季节性河流。
黄河断流的长期发展态势极为严峻。
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已直接影响到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特别是胜利油田用水,并使水环境容量减小,加重了黄河水污染和水环境的恶化。
二、黄河断流的原因分析黄河断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以人为因素为主。
黄河流域水资源相对贫乏,人均、耕地亩均水量都远低于全国人均、亩均水平,特别是90年代后,降雨、径流偏少,这是黄河断流发生的自然背景,但这并不足以导致下游频繁的断流。
如人类活动强度较小的1922-1932年与人类活动强烈的90年代相比,其旱情要重得多,但并未出现断流。
可见,人类活动是造成黄河断流的主导因素。
首先,引用水量超过黄河的负载能力。
黄河供水地区总引黄能力为6000m3/s,仅下游引黄地区引水能力就达4000m3/s,引水能力远远超过了黄河可能的供水能力。
与此同时,黄河下游淤积形成"悬河",使黄河下游干流可资利用的稳定水量减少,导致干旱年份主要用水时期的河道水量供不应求,直接引发断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断流探析(2011-03-09 23:02:39)来源:岁月联盟作者:王云科摘要: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
关键词:黄河断流一、黄河断流实况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
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
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二、黄河断流成因浅析1.黄河断流的原因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
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致使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太阳辐射的改变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
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②太阳黑子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行星风成分。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③间冰期根据考古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
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
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又分为几个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而当今世界处在第四纪的亚间冰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尤其在黄河流域,出现干旱气候。
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④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地表气候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辐射除受太阳本身变化影响外,到达地球的部分也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
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大,火山爆发喷出的灰尘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没有显著影响。
据,火山尘埃散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散射地面长波辐射大30倍,尘埃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比大气分子强得多。
根据实测结果,火山活动较多的年份,相应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较少。
1912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北半球火山活动相对较少,大气混浊程度减少,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因此气温增高,形成一个温暖期,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燥。
⑤流域状况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9月。
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
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
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最终导致黄河断流现象出现。
⑥下游补给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⑦上中游补给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在黄土高原,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
水土流失量惊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
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在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⑥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加速了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干旱加剧。
⑦海洋沙漠化目前每年大约有18亿吨的石油通过海上运往消费地。
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轮失事等原因,每年约有18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
另外,还有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
有人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中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500万吨,其中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
使参与水汽输送的水量减少。
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的潜热的转化,使海洋减小了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近海越来越显著,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降水,使我国降水量有所减少。
⑧人为热释放随着工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长。
仅2000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了380亿吨煤所放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气的干燥度,使陆地降水量减少。
⑨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造成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因而形成局部的热力环流,其在大范围气压梯度小时,表现比较明显。
在白天市区中心有强烈的上升气流。
这样,市区因凝结核特别多,又有上升气流,所以,降水量比郊区多,一般可增加5%~10%。
近年来,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城市发展规模大,数量多,众多的城市群对进入大陆空气中的水分有明显的“截流”作用,使之在当地产生降水,减少了进入内陆(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量,使黄河主要补给区降水减少。
三、黄河断流的影响1.黄河断流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危害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地有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游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余万居民长期供水不足。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状况。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
9.更新工业和设备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
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度。
10.减少洋面浮油通过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废油,合理运油,减少入海石油。
设计“洋面吸油器”,对洋面定时“清扫”浮油,以减弱海洋沙漠化现象。
11.减少CO2排放普及使用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排放CO2,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降低空气干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