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别紫砂泥料好坏
判断老紫泥的标准

判断老紫泥的标准
判断老紫泥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泥料:老紫泥的泥料一般较为特殊,需要采用黄龙山原矿泥料,并且要经过长时间的陈腐,以达到最佳的炼泥效果。
观察泥料的颜色、颗粒大小以及分布情况,是判断老紫泥的重要依据。
2. 工艺:老紫泥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选泥、练泥、制壶、烧成等。
观察壶身的表面是否光滑、规整,以及壶身的造型是否符合传统工艺的特点,是判断老紫泥的重要因素。
3. 包浆: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养护,老紫泥的表面会形成一层包浆,这是由于茶水的渗透和氧化作用形成的。
观察壶身的包浆层,可以判断出该壶是否为老紫泥制作。
4. 印章:老紫泥的制作往往有特定的印章和标记,这些标记也是判断老紫泥的重要依据。
观察壶底的印章和标记,可以判断出该壶是否为正品。
5. 使用痕迹:老紫泥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养护,表面会有一些使用痕迹,如茶渍、水渍等。
这些痕迹也是判断老紫泥的重要依据。
总之,判断老紫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泥料、工艺、包浆、印章和使用痕迹等。
只有具备了这些特征的老紫泥,才可称之为真正的老紫泥。
[紫砂泥料]如何辨别紫砂泥
![[紫砂泥料]如何辨别紫砂泥](https://img.taocdn.com/s3/m/c5303c3228ea81c759f5789e.png)
[紫砂泥料]如何辨别紫砂泥好的泥料基本上离不开光彩柔和,质感强烈,层次分明,泡养温润这些特点。
分辨泥料只有个窍门多看多学习。
绿泥,黑泥,光彩鲜艳的泥料,这些大多都是化料泥。
必需说明的两点是:捂灰壶略看上去也是玄色的,但它不是化料泥,是古代的一种装饰工艺。
第二点:一厂早期的墨绿泥加了氧化钴,但却长短常好的泥料,具有很高的赏识性,同时价格也非常的昂贵。
题目一:段泥就是团泥。
题目二:朱泥有良多花哨的名字,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小红袍、黄朱泥、黑朱泥、红芯朱泥等等。
这些对朱泥的称谓以前根本就没有。
这些朱泥都是现代对朱泥调配或加工后的产物,有的是纯朱泥加入石黄,有的是加铁红粉,有的是加化学原料,有的在壶表制作效果,而每一种效果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也许是为了区别,但这样很轻易让壶友搅浑对朱泥的概念,把简朴的事情复杂化。
假如要把事情简朴化,仅仅需要把朱泥分为几种: 第一种:原矿朱泥。
产于黄龙山的原矿朱泥,不添加任何化料,也不掺合其它泥料进行调配。
(本人推荐这种朱泥,首先是健康,其次是泥料特性显著,较为不乱) 第二种:老朱泥。
老朱泥就是经由一段陈腐时间的朱泥,具有原矿朱泥具有的一切特征,区别仅仅在于成壶的观感略有不同,而不是泡茶会更醇香。
关于陈腐的时间有一个公道的期限,并不是越久越好。
第三种:赵庄小红泥。
赵庄小红泥是以前练泥人对产于赵庄的朱泥的一种称谓。
其特性和原矿朱泥略有区别,区别在于它的收缩率小于原矿朱泥。
第四种:调配朱泥。
把一切花哨名字的朱泥归于此类,等将来对前三种泥料有一定的了解,再来研究这些有这好听名字的朱泥,这样会简朴得多。
朱泥的盲区: 1.明清朱泥与现代朱泥的区别古代的朱泥与现代的朱泥所开采的矿源是一样的,它们在地壳几千年才形成,因此一百多年前的朱泥没理由优于现在开采出来的朱泥。
明清朱泥优于现代朱泥的仅是它更具有历史意义而已。
(这个观点有待本人继承考证~) 2.无朱不皱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看过明清朱泥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汪寅仙紫砂辨认方法

汪寅仙紫砂辨认方法
1. 砂感:紫砂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手感。
手摸上去,应该是光滑而带有点粗糙的感觉,而不是像塑料那样光滑。
手感良好、沉重感较强表明质量比较好。
2. 紫砂泥色:应该是暗红色或茶褐色,不应该过于明亮或浅淡。
泥色越浓艳、越饱和,其品质也会越好。
3. 紫砂沧桑感:紫砂壶的外表有许多窍洞、泛白、铁锈痕迹等瑕疵。
这种沧桑感是紫砂壶的独特之处。
如果表面过于光滑、没有泛白或细节不多,那么这个紫砂壶可能是人造的。
4. 纹路和造型:紫砂壶的纹路和造型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因为其特殊的材料和工艺,紫砂壶通常拥有独具匠心的造型,如茶壶上雕刻的图案或曲线的形状。
这些细节要仔细观察,如果厚度不均匀或外观粗糙则可能是假货。
5. 声音:当两个紫砂壶碰在一起时,应该有清脆的声音,听起来应该像钟声。
如果听起来很沉闷或没有任何声音,则这可能是劣质的紫砂壶。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初步鉴别方法,正确的鉴别还需要专业技术和经验。
如果你想购买一件高质量的紫砂壶,建议选择有信誉的商家或专业的紫砂壶鉴定师。
紫砂外观检验标准

一、外形
1.整体比例协调:优质的紫砂壶各部分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轮廓清晰。
2.壶嘴、壶盖和把手成一直线:好的紫砂壶壶嘴、壶盖和把手应该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显得壶体端正,符合工艺要求。
3.泥料纯正,无杂色:优质的紫砂壶泥料颜色纯正,没有杂色,看起来非常舒服。
二、闻味道
1.无异味:好的紫砂壶应该没有异味,闻起来有一种自然的泥土香味。
2.无化学气味:劣质的紫砂壶往往有化学气味的存在,而优质的紫砂壶则没有。
三、看细节
1.壶嘴和把手无裂纹:优质的紫砂壶壶嘴和把手应该完整无裂纹,使用起来才不会出现漏水等问题。
2.泥料颗粒均匀:好的紫砂壶泥料颗粒应该均匀,没有大颗粒或小颗粒的存在,这样才符合工艺要求。
3.表面光滑,无瑕疵:优质的紫砂壶表面应该光滑,没有瑕疵,看起来非常美观。
四、听声音
1.敲击声音清脆:好的紫砂壶敲击时声音应该清脆悦耳,没有沉闷的感觉。
2.烧水声音柔和:优质的紫砂壶烧水时声音应该柔和,不会出现刺耳的声音。
五、看工艺
1.制作精细:好的紫砂壶制作精细,工艺精湛,各部分细节处理得当。
2.装饰精美:优质的紫砂壶往往有精美的装饰,如雕刻、绘画等,能够提升整个壶的艺术价值。
六、看泥料
1.泥料纯度高:优质的紫砂壶泥料纯度高,没有其他杂质的掺入。
2.泥料陈腐时间久:好的紫砂壶泥料陈腐时间久,这样能够保证泥料的品质和稳定性。
紫砂泥料的好坏与真假

5、紫砂泥料的好坏与真假瓷库中国讯:紫砂壶泥料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取决于矿源的品质。
其次,加工、配方、练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更细一点考虑,制作作品的工艺,施工的功力及烧成的条件等,也都会影响到材料的最终表现结果。
前面我已讲了有关矿源及配制的大概过程,不过,一般玩家因为没有感性认知,还是无法看懂泥料的真正好坏。
我想,大家可以用一个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我们可以把几种相似的作品,从色泽的自然性、颗粒的丰富性、质感的柔和性、结构的致密性等方面进行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对比。
总之,鉴别真假好坏的最根本要点,还是在于其可欣赏范围的内涵和机理质感。
至于表面的亮度和敲击声音的清脆程度,那到不是绝对的标准。
有的壶很亮但却不一定是好泥,有的壶敲起来很响却不一定是好料。
这些,都是要进行综合全面地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不同色调的泥料,对于所因该表现的具体造型,也是需要考虑和讲究的。
比如,活泼圆润的款形比较适合用红泥来做;浑厚凝重的形态比较适合用紫泥来做;而端庄方正的造型则适合于更深颜色的表现。
一般来说,简洁是一个基本原则,越简洁的形制却越是难做好。
而越是自然简单的色调,留给玩家品味的空间就越大。
按矿物学结构的角度来看,宜兴紫砂泥料和其他许多陶土一样,主要是含硅、铝、钛、铁及一些颗粒不等的盐类物质,只存在组合比例和颗粒构成上的一些区别,因此,只要黏土和矿粒级比合适,可塑性大致在可制作的范围之内的泥料,都是可以用传统紫砂工艺来制成杯、壶、盆、罐等器皿的。
因此市场上有许多紫砂产品所用的泥土,都是采用了本地黄龙山以外的矿料。
当然,其品质是难以达到本山矿的质量指标,不过,也有一些泥质是比较接近的,这让没有深度专业了解的人来辨别,恐怕是很难。
但既然矿质指标都是相接近的原料,那么真与假又怎么能有绝对的标准呢?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1、任何东西的造假,都是由于市场需求量过大以及部分商人逐利胃口的膨胀所致。
紫砂泥的品种及特点

紫砂泥的品种及特点1. 紫泥啊,那可是紫砂泥中的老大哥!它的特点就是质朴醇厚。
就好比咱家里那个用了好久的老茶壶,看着普通,却越用越让人喜欢。
你看那些经典的紫砂壶,好多不都是紫泥做的嘛!2. 朱泥可不得了,它细腻温润得很呐!这就像一块精心雕琢的美玉,让人爱不释手。
想象一下,用朱泥做出来的小壶,那精致的模样,多招人稀罕呀!3. 段泥也很有特色呀,它颜色丰富多样。
这就像一个调色盘,充满了惊喜。
你要是看到段泥的作品,肯定会惊叹它的独特魅力。
4. 底槽清,那可是紫砂泥中的宝贝哟!它的质感特别好,就如同一位优雅的绅士,散发着独特的气质。
用底槽清做的壶,泡茶那叫一个香!5. 绿泥,多清新的名字呀!它的特点就是色泽温润,宛如春天里的一抹新绿。
用绿泥做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感觉特别有生机呢?6. 红泥热烈似火呀!它的红就像是燃烧的火焰,充满了热情。
那些红泥壶摆在那里,就像在散发着热情的邀请呢。
7. 降坡泥,名字有点怪,但它真的很特别!它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就好像一个有故事的人,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
你不想去了解一下它的故事吗?8. 黑泥神秘深邃呀!就如同夜晚的天空,让人充满了遐想。
用黑泥做的作品,是不是感觉特别酷呢?9. 清水泥,简简单单却有着别样的魅力。
它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平凡却又不可或缺的朋友,总是那么让人安心。
10. 团泥也很有意思哦,它融合了多种泥料的特点。
这就像一个大杂烩,但却有着别样的精彩。
你能不被它吸引吗?我觉得紫砂泥的这些品种真的是各有千秋,每一种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把玩,它们共同构成了紫砂艺术的丰富多彩呀!。
紫砂泥的区分?

紫砂泥料分类解析一、紫泥:1、天青泥,号称泥中极品,比较稀少。
(天青泥并非成品发色天青,而是矿色天青,大家不要被网店所误导)2、底槽青,因通常处于紫泥泥层底部,故名有老嫩之分,矿料一般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有青绿色豆斑状(俗称“鸡眼”、“猫眼”),烧成后呈紫红色。
3、清水泥,一般为紫褐色致密块状,有云母碎片,矿料上带淡绿色斑点、斑纹状,烧成后呈紫棕红色,高温呈紫黑、暗青色,一般指单一矿料仅加石黄等练成的紫泥。
4、普通紫泥,为紫泥矿料炼制而成。
二、绿泥:1、本山绿泥,一般指黄龙山优质绿泥,呈淡绿色致密块状,烧成后呈浅黄、米黄色,高温泛青绿色。
2、芝麻绿泥,呈青绿色致密块状,烧成后胎质中含黑砂质点较多,故称为“芝麻绿泥”,有白麻子泥、红麻子泥。
3、墨绿泥,因矿料呈墨绿色,故称“墨绿泥”,烧成后呈米黄色、浅黄色,高温透青。
三、红泥:1、红皮龙,一般产于黄龙山浅表碎石层中,也称野山红泥,呈浅暗红色致密块状,烧成后呈红色、暗红色。
2、大红袍,含氧化铁,在炼泥过程加入天然铁红粉提升红色,经过窑烧会变成大红色,泥质细腻密度高、高结晶,泡茶柔顺好喝,经过泡茶养成色泽艳红非常讨喜。
3、降坡泥,降坡泥系修建陶都路时,在青龙山与黄龙山交界处降坡工程中产出,故名降坡泥。
(也有人说降坡泥应该属段泥)4、朱泥,矿料呈黄色致密块状或团块状,质地均匀细腻,烧成后呈朱砂色、朱砂紫、海棠红等,收缩变形较大,成品率比较低,适宜做小品。
熟泥极细腻,如赵庄“鹅黄朱泥”,因泥粘糯如年糕,也被称为“年糕泥”。
5、普通红泥,有大红泥、小红泥之分,有老、嫩之分,呈浅黄色、青黄色致密块状,烧成后呈红色透黄,高温呈暗红色。
四、缎泥:缎泥,古称团泥,有人说黄龙山、青龙山之间有团山,产出泥料为团泥,也有人说团泥类矿烧成后多呈黄缎色,故称为缎泥。
缎泥一般为共生矿,绿泥与紫泥共生矿,绿泥与红泥共生矿,烧成后有米黄色、棕黄色、赭灰色、褐紫色等,历史上的壶呈古铜、棕黄、冷金黄等色的均为缎泥。
上等紫砂壶的辨识技巧

上等紫砂壶的辨识技巧1. 嘿,先看紫砂壶的泥料呀!就像挑水果得看新鲜不新鲜一样,好的泥料那摸起来可细腻光滑啦,颜色也得自然。
比如那把顾景舟大师的壶,泥料一看就超棒!你想想,要是泥料不行,这壶能好到哪儿去?2. 再瞧瞧壶型,那也是有讲究的。
一把好壶的壶型得比例协调,就跟人的身材似的,得看着舒服。
像那经典的石瓢壶,多周正啊,让人看着就喜欢,哪哪都透着股精致劲儿呢!3. 做工也不能马虎呀!你摸摸壶嘴、壶把和壶身的连接处,光滑不?要是毛毛糙糙的,那肯定不是上等货嘛!就好比一件衣服要是线头到处是,能是好衣服吗?比如那把名壶,做工精细得很呢!4. 还有啊,看看这壶盖严不严实。
好的紫砂壶,壶盖和壶身贴合得那叫一个紧密,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要是松松垮垮的,水都要漏出来啦,这能是好壶吗?你说是不是!5. 刻绘也很重要呢!那精美的刻绘就如同给壶穿上了漂亮的外衣,让人眼前一亮。
你看那把壶上的刻绘,多生动啊,简直是艺术品,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哟!6. 别忘了试试出水哦。
上等紫砂壶出水那叫一个顺畅,“唰”地一下就出来了。
要是半天出不来水,多让人着急呀,那肯定不行啦!就跟人跑步一样,得跑得畅快才行呀。
7. 重量也可以感觉感觉呢。
一般来说,好的紫砂壶不会太轻也不会太重,就像找对象一样,得合适嘛。
太轻了感觉没料,太重了拿起来也费劲不是?哈哈!8. 最后啊,整体的韵味很关键哦。
一把上等紫砂壶摆在那,就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你忍不住想去欣赏把玩。
就好像一个气质非凡的人,站在人群中就是那么显眼,这可不是一般壶能比的呀!我觉得啊,要辨别上等紫砂壶就得这么全方位去看,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好壶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享]一位紫砂从业者对泥料的认识、包括对化料的阐述自我走进紫砂行业以来,经历的相关是非实在不少。
而今,所面临市场和玩家的提问,业已到了最深刻、最复杂和最广泛的地步,也感觉市场是最混乱、误区最多的时候。
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感慨万千!在此,我想尽自己最大努力,非系统地就事论事,表达一下自己对一些敏感问题的专业认识和意见,希望能为玩家带来一些细微的帮助。
文章并非学术论著,不成体系,且因水平之限,一家之说,不可能全面周到,只能供大家参考而已。
一:矿脉和泥料配方添加物的问题有关紫砂泥矿质属性的介绍,以往的某些书刊曾作过一些比较专业的描述。
然而,有关紫砂泥矿的实况、成品泥的配比和泥料品种命名等问题,几乎语焉不详。
那些矿脉的介绍,其实也只有个别机构作过真正的勘测分析而有过第一手资料,大家所见到的这家那家的介绍,多数是互相抄袭和借用,有的已经误传甚至添油加醋而导致局面混乱,试问市场及玩家又怎么能辨别这些内容的真伪呢?本人有幸,祖上为窑户,老家就住在黄龙山四号井的前面,小时候也经常到挖泥的井边去玩。
自从走进紫砂陶以后,更是三天两天跑到进口去仔细观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我后来研究和配炼紫砂泥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泥料的配比,也应该算是比较专业的话题,一般行家似乎不愿多说,更多的人或许是无从可说,因为99%以上的壶工是买成品泥使用,不涉及这方面的课题。
写相关文章的大多数先生们,又很少亲身从业。
对于众多玩家而言,象了解些什么,当然是没有选择,只能看看书上现成的介绍。
遗憾的是,大多数书中所介绍的矿源故事,只能给玩家带来朦胧的幻想,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指导;而书中没有涉及的材质结构和特性、比例配方的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却可以帮助玩家真正有所了解、指导正确选择和使用;面对实物去寻找一些较有意义的内容,领略紫砂陶艺的美学意蕴。
比如,大家都知道“清水泥”这个名称,但究竟何为“清水泥”?我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真正认知。
十几年以前,丁蜀镇的五个紫砂厂,各有自己的泥料车间,这个负责工厂所需的各种成品泥的加工场所,一般来说有五至八个品种。
而大多数品种的配置,都需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练成,为了理想的颜色效果,多半还要掺入一些磨得很细的金属氧化物,并且每种泥料里都必须加入0.2-0.3%的碳酸钡细粉,以转化对制坯不利的游离硫酸盐。
只有那些用同一种矿料不添加任何化工料配成的自然色紫砂,才叫做“清水泥”。
按理说这种清水泥是属于真正的纯天然纯矿泥料,直接做壶岂不更好?然而,由于其色泽偏淡、偏黄,远没有添加色素的卖相好,所以,只有少数人还在用清水泥做壶,也只有少数行家才喜欢真正的清水泥作品。
所以,市场上许多说是用清水泥制作的茶壶,其实实在卖概念,其真实性可想而知。
有关添加化工料的话题,是近年来市场上的议论焦点之一。
那么,到底可不可以使用化工色料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1)有史可查在紫砂泥料中添加金属色素,并不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祖辈们在清中期后就有可能已经使用氧化铁、氧化钴等化工色料。
根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的一些朋友收到的部分特殊颜色的老茶壶,便可以推测到其历史的事实。
而民国以来,色料的使用就更加品普遍。
原先紫砂厂叫习惯了的“拼紫”泥,实际就是用氧化色素拼配而成的紫泥。
至于有些经销商在无法向可人解释清楚的情况下,给予那些“一根筋”的买家一些精神安慰,倒也不一定是真心愿意去“自欺欺人”。
今天市场上大部分紫砂壶所用之料,或多或少已经添加了这样、那样的金属氧化物!为什么市场上的素菜、水果都是用过农药化肥的才好卖?不用味精的饭店恐怕要关门!那是因为人性有弱点,思维有误区,而谎言有时却偏偏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安慰剂。
2)有据可查紫砂陶土的几种常规组成及矿料品种名称按传统要求配制的几种泥料分别是:紫泥、红泥、缎泥、墨绿泥和黑泥等等,亦即所谓的五色土。
最早、最正宗的这些矿藏都是来源于本山(丁山本地的黄龙山)底下的夹层中间,以多夹层块状形式存在。
黄龙山是一座不大的黄石山,因开采建筑用矿石,现在已经把黄石开光而没有了山坡(西邻的青龙山也因开采青石而早已炸平)。
储藏在黄龙山底下的紫砂泥矿藏较深,开采时多半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后一层一层往下挖。
四号井的开采情况是从上往下依次为假土(杂乱的废物)→夹泥(紫褐色较硬较杂的矿块)→紫泥(较纯净紫红色,划定用来配紫砂泥的部门)→绿泥(即所谓的本山绿泥)或乌泥(质地最硬的乌玄色泥块),但有些地段的分层并不太清楚太有秩序,这就导致各个时期的泥质会有些不同。
这些泥在采挖时,全部是用铁轨小车用电机拉出井口进行选拣分堆,各种块泥的颜色、质地和性状并不完全一样,去向和用途也各不一致。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宜兴陶瓷公司曾一度比较繁荣昌盛,总共有二十多个隶属厂家。
开采丁蜀镇四周所有陶瓷矿料的工作,都是由公司下属的原料总厂负责进行,然后再根据各厂的出产需要而给予配送。
而原料总厂所产土壤的90%以上是供给给紫砂厂以外的单位。
除从黄龙山矿生产的大部门紫泥和绿泥,以及他处三四种配红泥的料是送给紫砂厂的以外,其他的所有矿料则全部是供给给陶瓷公司的二十来个制陶厂家,这些单位的需求量,每一家都是紫砂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所以夹泥是制作大量粗陶的主要材质。
当初根本不用它来做茶壶,最多也只是做花盆而已,(至于后来紫砂市场火暴,原材料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本来不是做壶的料也拿来配成壶料使用,那也是出于无奈)。
当然,夹泥并不是不能做茶壶,它只是比紫泥硬杂一点,颜色深一点,晶相质少一点而已,紫泥一旦紧张了,它就必定成为了紫砂产品的主要原料。
现在很多书里说的“甲泥”实际是把“夹”泥误写、误传、误抄的结果,丁蜀镇四周的矿土好像不应该有甲乙丙丁之分,尽管有些想象丰硕的文人把它说成是因其“身如铁甲”而释之,但要说颜色和硬度,乌泥倒更像“铁甲”……这个题目,我曾见到一位行家在他写的书里有提到过。
但更多的人从来是人云亦云,抄来抄去。
估计要不要真正弄清晰也许并不重要,不外,既然要让大家知道点什么,仍是应该尽量给出个毕竟才对吧。
实在一个人要对某事物有真正的了解,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理性和感性的碰撞、反复对比总结的过程,要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写出相关的心得文章那就更需要一定的深度。
好比乡下一位老壶公,做壶几十年,施工精到技巧娴熟,可他用的料从来就是买成品泥,然后只需在家做坯就是,用不着自己去弄懂矿源、研究配方、炼制泥料,你硬是要他说出个紫砂陶土的一二三来,这不是在为难他么?然而,为了应对一些客人的提问,他往往就被迫要去看书、背书,管他对错,原文照搬,反正没有尺度,只要让一般人听来已经很“内行”就行了,更何况谬误传多了,也就有人相信了。
好像这样他就变得更完美了……(好笑)。
事实上,要真正熟悉紫砂陶土,光凭看书听故事是不可能弄懂的,宜兴四周算得上正宗的紫砂泥采矿点就有四五处,而可用来调配成各种可以做茶壶的替换泥矿却有十几处,假如没有下工夫当真地一一考察采集;假如没有将所采集的各种生泥进行研究配试,怎么有可能获取这些实质性的第一手专业资料呢?因此,流传的不少有关紫砂泥这样或那样的说法大多并不真实,而是为了推广产品而虚构编织出来的“工具”和“宝贝”。
紫砂泥是五色土的一个统称,就紫色泥来说就有好几个品种,需要根据其粘性、纯度、硬度、成色等加以区分。
现在炒得比较热的“底皂青”净水泥,以前好象没有这个名称,按照这种质地,在十五年前来看并不是最好的紫泥,比起更优质的嫩紫泥来,底皂青的性质却要硬一些杂一些,远没有那么纯净。
以前好的紫泥是需要嫩紫泥和底皂青这类的矿料相拼配而成,这样的泥料不管从粘性、级比、塑性和质感层次等方面来看都更加优胜。
跟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也就越来越无法讲究,更何况那种很好的嫩紫泥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这样一来,底皂青也就成了最好的品种之一。
当然,无论何种紫色泥矿料,都是可以单一配成成品泥使用的。
近年来新挖出来使用的几种如“红皮龙”、“降坡泥”等紫泥,在过去都是弃之不用或配粗陶用的浅层夹杂泥。
不外,到也算得上是正宗的紫砂泥。
紫砂泥品种的命名几百年以来,紫砂陶土品种的名称并没有尺度的谱考,从来是以其天然色调的直观属性而命名:紫泥就是紫颜色的泥料,黑泥就是玄色产品的原料,而烧出来呈现红颜色的就叫做红泥,其他还有墨绿泥、青泥、青灰泥、紫红泥、彩绿泥等等都是这样称呼的。
从表面质感来看,含颗粒细一些的叫做细砂泥,颗粒大一点的叫粗砂泥。
其中,惟独作为黄色调的缎泥没有叫黄泥,可能是叫黄泥很难与山田里的黄色土壤相区别,又由于其色调极似绸绢缎的黄颜色,故而命之谓缎泥……(本人的观点而已)。
而绿泥与紫泥的配比比例决定其终极的色相。
因为纯正本山绿泥越来越少,那些与绿泥接近的几种淡色调矿块,就都将作为配制缎泥的原料。
因此就泛起了含铁质颗粒多的芝麻缎泥、灰缎泥等。
然而,市场上的模仿缎泥也都有这些颜色。
在类似绿泥等淡色系矿料中加入小红泥之类的混合粘土,能呈现出黄加红的金黄色品种,即所谓的“全黄缎”。
但不管如何,没有尺度纯正的绿泥砂粒存在的“缎泥”,是不具备传统缎泥所应有的层次效果和质感,而只有真正了解所谓好泥料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作出终极准确的判定。
假如没有十分深入地在理性和感性中反复接触对比,光靠看“书”或听故事,是远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内行玩家!因此,面临狂热的市场和目眩缭乱的“壶涂世界”,就象是一串串迷茫考题,大多数人必定是难以答解,且又没有可托的部分和机构来依靠,故最可靠的也就只能看渠道,看人格,看信誉,再根据主观喜好,包括颜色、质地、形制,功用效果及性价比等来作为依据,否则,就当作一种乐趣,当真地学一学再玩吧。
紫砂泥的好坏与真假[转贴]紫砂泥料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取决于矿源的品质。
其次,加工、配方、练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更细一点考虑,制作作品的工艺,施工的功力及烧成的条件等,也都会影响到材料的最终表现结果。
前面我已讲了有关矿源及配制的大概过程,不过,一般玩家因为没有感性认知,还是无法看懂泥料的真正好坏。
我想,大家可以用一个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我们可以把几种相似的作品,从色泽的自然性、颗粒的丰富性、质感的柔和性、结构的致密性等方面进行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对比……,总之,鉴别真假好坏的最根本要点,还是在于其可欣赏范围的内涵和机理质感。
至于表面的亮度和敲击声音的清脆程度,那到不是绝对的标准。
有的壶很亮但却不一定是好泥,有的壶敲起来很响却不一定是好料。
这些,都是要进行综合全面地评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此外,不同色调的泥料,对于所因该表现的具体造型,也是需要考虑和讲究的。
比如,活泼圆润的款形比较适合用红泥来做;浑厚凝重的形态比较适合用紫泥来做;而端庄方正的造型则适合于更深颜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