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的种类!!!
紫砂泥料分类精辟版

底槽青(底皂青):原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因为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为紫里透红,早年间曾被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现为稀有泥料。矿石中间有不平均分布青绿色本山绿泥颗粒即俗称“鸡眼”或“猫眼”混合天生,烧成后泥质温润细腻,泥呈紫红中带有金色砂粒状小点,烧成后显猪肝色,泡养后泥质细腻红润,表面有油质感。一经泡养表面会有温润古朴的感觉,高温窑烧成后表面会有玄色铁质析出,俗称丽人痣。
红皮龙:又叫野山红泥,也有人称棕红泥。近年使用较多,也是目前黄龙山被盗取的泥矿里最多的。含赤铁矿较多,烧成后泥色呈棕红色,内有黄色颗粒矿砂点,颜色温润,轻易泡养,故常被人误以为早期净水泥,或是现在相对较差的底槽净水泥。
绿泥类:
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因大多夹杂在紫泥层,或是与紫泥共生,故实际采掘量极少,且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纯粹的本山绿泥无法单独成器,即便烧成时间一久也会泛起表面龟裂。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
白色,生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原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或做化妆土用。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紫砂壶泥料的种类

紫砂壶泥料的种类
紫砂壶是一种把茶叶装入其中品茶的传统工艺器具,它需要搭配
不同性质的泥料才能烧出所需的质地和外形。
常用的紫砂壶泥料有:
1、徐州紫砂壶,主要由碳酸钙、珊瑚砂、黑泥煤等材料制成,泥
料呈灰色,质地细腻,并且具有少量蠕变的特性。
2、眉山紫砂壶,由碳酸钙、花瓣等材料组成,具有淡灰色的泥料,使用它可以烧制出更加柔软和弹性的质感。
3、浙江紫砂壶,泥料以黑泥煤,浙江火炉石和珊瑚砂组成,是一
种古老的泥料,它具有密度大、延展性强的特点,可以烧制出更加漂
亮的外形。
4、湖南紫砂壶,它的主要原料是砂岩、珊瑚砂、浙江火炉石等,
泥料呈现深灰色,质地细腻,具有落重的特点,可以烧制出华丽的纹理。
5、陕西紫砂壶,由碳酸钠、浙江火炉石等材料制成,泥料色泽偏黑,口感较干,具有抗蠕变、抗温性好的特点,可以烧制出坚实细腻
的壶体。
6、江西紫砂壶,以萤石、珊瑚砂、浙江火炉石等原料组成,外表
呈黑、红两色相间的泥料,可以烧制出更加光滑的外观,延展性亦更高。
7、大山紫砂壶,主要由碳酸钙、珊瑚砂、浙江火炉石等原料组成,包裹在壶体外表上呈淡灰色,可以烧制出更加强硬的质地和更加精致
的外形。
这7种泥料都是常用的紫砂壶泥料,由于每种泥料性质不同,可
以烧制出不同的效果,因此紫砂壶雕刻艺术家会根据不同作品的表现
要求选用不同泥料,以追求完美的创作效果。
紫砂泥料细分图解

紫砂壶泥料详解(图)现如今紫砂文化风横扫大江南北,紫砂爱好者日益增加;由于本人也非常喜欢紫砂文化,经常和朋友在一起沟通紫砂文化的魅力,但是真正的了解紫砂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紫砂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买到一把紫砂壶,看到的只是一个壶而已,壶以外还有更有意义的东西。
曾在茶余后谈起一个话题:喜欢紫砂壶的朋友都是怎么样喜欢上紫砂壶的,回答都很简单,很多都是由于喝茶引发的爱壶,为了更清楚的了解紫砂本质,本文收集了紫砂泥料的一资料,供博友们学习!《底糟青》底糟青,为原矿紫砂。
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系四号井,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窑温:约116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底槽青底槽青成品黄龙山石黄开产于黄龙山的嫩泥矿,近代用来做朱泥壶的原料,嫩泥矿中含砂量重,坊间常用来做仿古朱泥壶,颇受欢迎。
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8%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黄龙山石黄原矿黄龙山石黄成品《黑铁砂》黑铁砂,为早期最常见通用之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原矿提练再加入锰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日久使用,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
养壶者之最爱。
新壶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灰黑,泡茶鋉数日则如墨黑,泡茶好喝,评价好赞不绝口!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30度C / 收缩比约12%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黑铁砂内含矿物黑铁砂成品〈内紫外红》壶胚乃以清水泥为泥料,成型后再以红泥浆上浆"壶表",再让壶坏阴干入窑烧成;此作法在当时为早期壶很常见之泥料工艺壶身泡茶多日颜色变朱红色,现代壶已甚少见此作法。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内紫外红成品《大红袍》由宜兴市洑东乡西面,在任途村与红卫村交介处小煤窑矿区,所开采的夹层嫩泥。
紫砂泥的种类有多少,我来告诉你

紫砂泥的种类有多少,我来告诉你
紫砂泥的种类实际是没有具体的划分的,宜兴有宜兴的分类方法,喀左有喀左的。
但大类还是相同的,差别就在小类叫法上有区别。
下面先说大类,紫砂泥分为四大类:紫泥,红泥,绿泥,段泥。
一、紫泥:
紫泥
按照宜兴的分类法,其又分为
天青泥:泥中极品,稀少,矿料呈天青色,成品多以蓝、绿、灰基本色调为主;
天青泥
底槽青:矿料呈紫褐色有青绿色豆斑状(俗称“鸡眼”、“猫眼”),成品为紫红色;
底槽青
清水泥:矿料呈紫褐色有淡绿色斑点、斑纹状,成品为紫棕红色,高温呈紫黑、暗青色;
清水泥
普通紫泥。
二、红泥:按照宜兴的分类法,其又分
红皮龙:矿料呈浅暗红色,成品呈红色、暗红色;
红皮龙
大红袍:泥中极品,稀少,矿料呈大红色,现很多是矿料添加氧化铁调制的,成品成大红色;
大红袍
降坡泥:矿料呈黄中带红色;
降坡泥
朱泥:矿料呈黄色,成品呈朱砂色、朱砂紫、海棠红等;
朱泥
普通红泥。
三、绿泥:按照宜兴的分类法,其又分
本山绿泥:矿料呈淡绿色,成品呈浅黄、米黄色,故有人也称其为段泥,高温泛青绿色;
本山绿泥
本山绿壶
芝麻绿泥:矿料呈青绿色,成品有黑砂质点较多;
墨绿泥:矿料呈墨绿色。
墨绿泥
四、段泥:矿料呈近白色,夹深绿斑点,成品呈次鹅黄色。
段泥。
紫砂泥料——精选推荐

紫砂泥料紫砂泥料⼀,当地⼀般把陶⼟分为⽩泥、甲泥、和嫩泥三⼤类。
1)⽩泥是⼀种灰⽩⾊为主颜⾊单存的粉砂质铝⼟质粘⼟;⽩泥:呈⽩⾊,微泛绿,成陶后呈⽩⾊,出产于宜兴⼤潮⼭(伏东),原为⽇⽤陶所⽤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基料,加⼊⾦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泥。
2)甲泥是⼀种以紫⾊为主的杂⾊粉砂质粘⼟(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叫⽯⾻,材质硬、脆、精;3)嫩泥则是⼀种以⼟黄⾊、灰⽩⾊为主的杂⾊粘⼟,材质软、嫩、细。
《阳羡茗壶系》记述:“嫩坭出赵庄⼭,以和⼀切⾊⼟乃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
嫩泥呈砖红⾊,原为⽇⽤陶所⽤原料,掺⼊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
含量多的约在百分之⼋以上,含量少的也在百分之⼆左右。
⼜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率调配,再⽤不同性质的⽕焰烧可以呈现颜⾊深浅不⼀的⿊、褐、⾚、紫、黄、绿等多种颜⾊。
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泽的原因。
⼆,宜兴紫砂陶所⽤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砂矿⼟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任墅西⾹⼭附近和伏东⼀带,呈结晶状,⽽被玻璃相少,具有教⾼的强度、抗热震性和透⽓性。
良好的结合性和稳定的可塑性,因此赋予了紫砂茗壶⼿⼯成型、拍、压、塑、镂、刻等多种⼯艺⼿法。
紫砂矿⼟俗称"⽣泥",形似块状岩⽯,矿⼟开采后须经数年露天堆放,风霜⾬雪,待其风化,松散成⼩颗粒⽅可开始加⼯使⽤。
紫砂矿⼟⼤约要开采千吨陶⼟⽅能得1吨左右紫砂泥,须经⼈⼯精选,剔除矿⼟中的⽼块、夹⽯、废⼟和较明显的含硫、含铁物质,然后由矿⼟机械粉碎呈粉末状,并视产品的⼤⼩再选⽤适当的筛孔过筛(筛孔有60⽬、40⽬、32⽬和24⽬),加⽔练成块状,经⼈⼯锤炼或真空炼泥机压炼,排除泥中空⽓,放置数⽉⽅可成为供制坯⽤的熟泥。
1)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般在⼏⼗公分到⼀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呈紫⾊、紫红⾊,并带有浅绿⾊斑点,烧后外观颜⾊则呈紫⾊、紫棕⾊、紫⿊⾊。
紫砂壶泥料的种类

紫砂壶泥料的种类
紫砂壶泥料分为三大类:高岭土、珍珠泥和矿物土。
高岭土是以苏州市泰州市的澄泥作为原材料,经过大量的烧制,再
用传统的技术和工艺进行过滤,选取出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表里平衡的
适合陶瓷制作的高岭土.高岭土具有极好的导水性、透气性和回弹性,
能够让做陶件时体质轻盈,器形保持完整。
珍珠泥是以高岭土为原材料,结合白灰粉、风化石粉、红灰粉等,经过精心搅拌、慢火烧制而成,具有良好的烧成性以及烧后细腻结构
特点,上色时颜色也特别鲜艳明亮,形成一种“珍珠质感”。
矿物土是以各地的陶土经过淬火烧制而成,具有较高的抗冲击性
和抗渗性,是制作紫砂壶的重要泥料,也是现代紫砂壶制作的主要材料,闻名天下。
矿物土的烧后质地较细腻,表面光滑,有效地抑制了
传统的釉面的流失,因此紫砂壶烧制出来的外观特别美观,且烧制后
的紫砂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抗磨性,极受欢迎。
紫砂壶泥料的种类

紫砂壶泥料的种类紫砂壶泥料是制作传统紫砂壶的重要材料,其种类多样,每一种都有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紫砂壶泥料。
1. 青紫泥:青紫泥,色泽呈深紫色,质地与细腻,具有较高的收缩率。
此种壶泥烧成后,具有光洁度高、不吸水的特点,因此适用于制作装饰性较强的紫砂壶。
青紫泥的产地主要是江苏省宜兴市。
2. 红泥:红泥色泽鲜艳,随着烧制时间的增长,颜色会变深。
红泥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铁氧化物,因此烧成后具有一定的质地和韧性。
红泥的产地包括江苏、安徽和湖南等地,其中安徽歙县的红泥较为著名。
3. 朱泥:朱泥是一种较为珍贵的紫砂壶泥料,色泽鲜艳红亮,质地细腻。
制作朱泥壶需要炼制数十种不同比例的泥料,烧成后的朱泥壶具有光亮的表面和较高的密度,令人爱不释手。
朱泥主要产于江苏宜兴的阳羡镇。
4. 紫泥:紫泥是紫砂壶泥料中最常见的一类,颜色呈深紫或棕紫色,富含铁、锰等矿物质,因此烧制后的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和透气性。
紫泥被广泛应用于茶艺场合中,因其能与茶液相互交融,使茶汤更加香醇。
5. 黄泥:黄泥,顾名思义,色泽呈黄色,是一种比较软化合态的壶泥。
黄泥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需要进行多次炼制、干燥等繁琐的过程。
烧制后的黄泥壶具有较高的密度和柔软的手感,广受紫砂壶爱好者的喜爱。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紫砂壶泥料的几种常见类型,实际上还存在其他种类的泥料,如黑紫泥、绿泥等。
每一种泥料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取决于制作壶的需求和个人喜好。
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其制作过程需要借助优质的泥料,才能制作出精美的紫砂壶。
因此,在选择紫砂壶时,了解不同泥料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图解紫砂泥料种类大全[管理资料]
![图解紫砂泥料种类大全[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c4e8e3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4.png)
图解紫砂泥料种类大全[管理资料] 图解紫砂泥料大全现如今紫砂文化风横扫大江南北,紫砂爱好者日益增加;由于本人也非常喜欢紫砂文化,经常和朋友在一起沟通紫砂文化的魅力,但是真正的了解紫砂文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紫砂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买到一把紫砂壶,看到的只是一个壶而已,壶以外还有更有意义的东西。
曾在茶余后谈起一个话题:喜欢紫砂壶的朋友都是怎么样喜欢上紫砂壶的,回答都很简单,很多都是由于喝茶引发的爱壶,为了更清楚的了解紫砂本质,本文收集了紫砂泥料的一资料,供博友们学习~《底糟青》底糟青,为原矿紫砂。
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系四号井,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窑温:约116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底槽青底槽青成品黄龙山石黄开产于黄龙山的嫩泥矿,近代用来做朱泥壶的原料,嫩泥矿中含砂量重,坊间常用来做仿古朱泥壶,颇受欢迎。
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8%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黄龙山石黄原矿黄龙山石黄成品《黑铁砂》黑铁砂,为早期最常见通用之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原矿提练再加入锰而成,当时因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所生产的茶壶会产生火疵、小熔点,日久使用,深获早期壶识者深爱、赞赏。
养壶者之最爱。
新壶初用砂土气重,茶汤略现砂气,经使用壶身展现出灰黑,泡茶鋉数日则如墨黑,泡茶好喝,评价好赞不绝口~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30度C / 收缩比约12%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黑铁砂内含矿物黑铁砂成品〈内紫外红》壶胚乃以清水泥为泥料,成型后再以红泥浆上浆"壶表",再让壶坏阴干入窑烧成;此作法在当时为早期壶很常见之泥料工艺壶身泡茶多日颜色变朱红色,现代壶已甚少见此作法。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窑温:约1100度C / 收缩比:约11%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普洱茶各种系列内紫外红成品《大红袍》由宜兴市洑东乡西面,在任途村与红卫村交介处小煤窑矿区,所开采的夹层嫩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泥紫砂矿土产于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约三亿五千万年左右,位于江南古陆边缘,海、陆、湖交替的三亚类地带。
借助风力或水力的搬迁,一些细小的粘土颗粒及其他矿物形成沉积型粘土页岩。
大自然的神力为壶艺家配制了直接可用的陶瓷原料。
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名陶。
紫砂矿土由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
统称“紫砂泥”。
并美称“五色土”、“富贵土”。
“人间珠宝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凡土”足见紫砂矿土之珍贵。
紫砂器的材质特点紫砂矿料由于矿区、矿层的不同,外观颜色、形态及化学成分等也各有差异。
即使是同一矿料,由于加工、制作、烧成等方式的不同,形成的色泽效果也不尽相同。
紫砂坯件经过不同窑温、不同气氛的火焰烧成后呈色丰富,如紫红、米黄、朱砂、紫褐、葵黄、青灰、暗肝色等;器表质感也会呈不同肌理,如梨皮、鲨鱼皮、桔皮、皮革状等效果。
若以不同泥料按不同的比例相互配合烧成后,又能呈现更丰富的色泽变化。
若在泥料中掺以粗砂,或调或铺,烧成后则谷绉周身,珠粒隐现。
紫砂器也在人为地调配下表现出更强烈的个性和时代色彩。
紫砂材质的欣赏性紫砂器材质的美感,首先来源于紫砂原料本质的优良,其次是凭借手工成型中精湛的制作工艺,再者是烧成温度和气氛的恰到好处,最后还需要使用过程中的静心养护。
这样才能使器表呈现出丰富的色调和特殊的肌理质感,粗砂不觉糙、细泥不觉腻,均匀而自然。
挺括而变化丰富的表面,既加强了造型的表现力,并且和自身形体相结合,也形成了一定的装饰性。
紫砂壶由于长期累月用于泡茶,茶汁、茶油会逐渐渗透到壶壁,增加了紫砂壶表面的水色光泽,形成“袍浆”。
这种紫砂特有亚光效果,主要来自胎质中莫来石结晶和残存石英颗粒晶体构成的微晶结构对光的吸收。
因微晶体对光能没有反射和散射作用,不产生紫砂器胎质表层的玄光,对人的视觉无刺激性。
紫砂器这种独特的视觉肌理,使紫砂壶愈用愈能显露其材质的美感。
从紫砂壶开始使用的那一刻起,就能明显感觉其表面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一直延续,就像紫砂也有了生命。
紫砂壶的使用过程,也是情感交流过程,故家中所藏紫砂壶最好不要束之高阁,而因该经常使用把玩、擦拭,才能更好焕发出紫砂材质的神采风韵。
紫砂材质的实用性紫砂坯件经烧成后,胎质中形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双重气孔等物相,使胎质本身具有一定的吸水率和气孔率。
胎质显微结构中的团聚体,大部分由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多种矿物构成,少量团聚体则由高岭石等单一矿物构成。
其结晶相多而玻璃相少,使紫砂壶具有抗热震性、透气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赋予紫砂壶优异的实用功能。
因此紫砂壶泡茶具有保味功能又无热汤气,冬天不炸裂、盛暑不易馊等很多独特的使用功能。
紫砂壶经久耐用,表面不会因使用长久而老化、破损。
相反,使用年代越久,器身色泽就越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也越醇郁芳馨,甚至空壶注入沸水也能略透清香。
其耐用的特性如同玉石,并且在使用过程中提升了材质的价值。
紫砂材质良好的透气性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紫砂器的气孔特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包裹在团聚体的石英、粘土等单一矿物与团粒之间形成的链状气孔群。
链状气孔群的成因是原始团粒之间、单一矿物之间及团粒与单一矿物之间,在成型干燥过程中形成的空隙及烧成时团粒、粘土发生收缩形成的空隙,因最终烧成时没有完全瓷化而依然存在。
只不过空隙已经缩小,一般宽度在20微米以下,有的甚至小于10微米,延长度不等。
另一种气孔是团聚体内部形成的微细气孔,是团粒内部各矿物之间在烧成过程中,因收缩不一致而形成许多的细微气孔,一般在1.3微米左右。
这两种气孔便是紫砂材质特有的双重气孔结构。
由于这种双气孔结构,使制品具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及一定的吸水率。
用手工制备泥料制作的紫砂壶因内外不施釉,并且在手工成型的过程中,坯体内部未经精加工仍保持原有的团粒结构,胎质中的双重气孔结构没有遭到破坏,烧成后相对疏松的内壁对茶汁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因此紫砂壶能吸收茶香并保持较长时间,具有“盖不夺香,既有保味功能,又无熟汤气”等优异的材质特点。
紫砂材质的稳定性紫砂壶泡茶不易变馊,首先得先得益于紫砂材质优良的透气性。
其次,由于紫砂壶制作准缝严密,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素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因此相对地推迟了茶汁变质发馊的时间。
这是由于紫砂泥料的收缩率小,分子呈鳞片状排列,烧成不易变形;并且紫砂壶制作精细,口、盖能配合密切,位移公差一般能控制在0.5毫米以内,而瓷器茶壶口盖位移公差一般在1~3毫米之间,甚至更大。
紫砂壶的弦膨胀系数比瓷器略高,但因内外表均不施釉,无坯釉应力只虑。
原料中较高的氧化铝含量,使紫砂壶具有抗热震性及较高的机械强度,能克服冷热急变所产生的应力;所以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会胀裂。
紫砂壶一旦长久不用,又忘了倒出残渣而留有异味,只要泡在开水里,尔后又取出即刻浸没在冷水之中。
如其反复,随着壶壁气孔的热胀冷缩,壶壁的双重性气孔在冷热急变时能产生替换功能,排除异味。
紫砂壶为砂质壶,导热系数低,泡茶后壶身传热缓慢,保温性能优异。
沸水泡茶不易炙手,寒冬季节双手捧壶,边喝茶边把玩摩挲,不仅可取暖,还可起健身作用。
紫砂材质的保健功能紫砂壶内外均不施釉,材质有着优异的理化性能,对茶汤可起很好的调和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茶叶内的茶香和茶韵,并且可长时间保持新鲜,不易变味。
紫砂壶泡茶时茶汁逐渐渗透到壶壁中,会带来调和茶单宁酸的功效。
并且茶水透过紫砂会有滋润效果,其浸出物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紫砂壶长久使用能增积“茶锈”,经上海生物研究所化验,茶锈内含有灰黄霉素成分,有消炎、消毒的作用,故紫砂壶内壁茶垢不必刻意洗刷。
紫砂胎质中蕴含着丰富的铁元素等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经常使用,具有保健功能,因此紫砂壶在国外有“无毒餐具”的美称。
紫砂泥的分类紫泥类:紫泥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是制作各种紫砂器最主要的原料,也是历史作品中最常见的泥料品种。
紫泥原料可塑性好,泥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小,具有优良的工艺性能。
紫泥原料的种类很多,根据开采矿区及矿层的区别,具有多种不同的外观特征及烧成效果。
底槽青是紫泥类中比较纯正的品种,含矿量较少。
因开采时通常处于紫泥泥层底部位臵,故称底槽清。
根据泥层深浅,底槽青有老、嫩之分。
矿料越老白色云母碎片含量相对越多,青绿色的豆斑状(俗称“鸡眼”、“猫眼”)会随之越小,越少。
矿料越老,成型时也越酥。
相对的耐火度也越高,收缩率也越小。
根据开采矿区、泥层的区别,底槽青矿料的外观地及烧成后的胎质色泽效果等也不尽相同。
天青泥这种矿料颜色与天青染色料相似,故习惯称为“天青泥”。
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制作时带有一定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
一般烧成1160~1210℃左右,收缩率8%左右。
烧成后呈深猪肝色,表面呈细梨皮状,胎质细密坚润,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红棕泥这种矿料外观呈紫棕色致密块状,质地比较坚脆,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淡紫色的条状、花斑状。
熟泥可塑性较差,成型时易酥开、断裂,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
一般烧成1190~1220℃左右,收缩率4%左右。
烧成后呈紫棕红色,胎质比较干涩,色泽纯度较差,制品容易产生开裂等缺陷。
经一定高温烧成后表面易产生油点等杂质。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
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
本山绿泥类: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
所谓“本山”实指黄龙山,所有产自黄龙山的矿料都可以称作“本山”矿料。
矿料呈致密块状结构,易酥开但不溶于水,含矿量较少。
一般产于矿层石英岩板(俗称龙骨、黄石岩层等)下部贴层。
还有少部分是紫泥泥层中间或紫泥与其他泥层之间的一层夹脂(也称绵头),是以泥中泥的形式产出,其出产量更为稀少。
此类绿泥烧结后器表平整挺括,收缩及变形率较小,胎质相对比较酥松,保温与透气性能极好。
因绿泥矿料产量较少,同时大件作品不易烧制,因此大多是作为紫砂坯体表面的粉饰使用,或是和紫泥、红泥等配合后作为调配泥使用,仅有少部分作品用纯绿泥制作。
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
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使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
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
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
红泥是以烧成后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按照矿料的材质结构可以分为紫砂红泥和朱泥两部分。
紫砂红泥和朱泥虽同属红泥类,但原料的成型性能、干燥及烧成收缩性能等均存在很大差异。
烧成后的色泽效果、胎质性能等也有所不同。
朱泥烧成后一般胎质密度大、气孔小,结晶程度相对较高,其热传导性能比紫砂红泥要好。
而紫砂红泥一般在保温、透气性等方面比朱泥更好。
朱泥朱泥属粘土质泥岩。
主要产于赵庄沙山、红卫香山一带。
黄龙山也产朱泥,虽产量甚少,但其中不乏一些绝质上品。
朱泥矿料外观呈多种黄色调,泥性致密块状或团块状结构,质地比较均匀细腻。
朱泥可塑性好。
大多能制作精巧细薄的造型。
因含铁量的不同,烧成后能呈现朱砂色、朱砂紫和海棠红色等。
朱泥是争论较多的一种矿料,成品率也较低。
原来有“无朱不绉”,“无绉不朱”的说法,从某些方面说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朱泥原料的颗粒比含量小,并且干燥及烧成收缩率比较大,因此容易产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皱纹、变形、开裂等。
但是有很多朱泥壶是不起皱的,从一些历史作品看,有皱纹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
朱泥成品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矿料因素、原料加工因素、成型制作因素、烧成因素。
要提高朱泥作品的成品率,必需对各种朱泥原料的质性有充分的了解,并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尝试,才能逐步适应。
团泥类;团泥是以自然存在状态命名,为非单一品种矿料,质性有软硬之分。
根据各种矿料不同的共生状况,团泥有着不同的粉砂质类型。
宜兴方言“团”,“缎”同音,并且大部分团泥类矿料烧成后呈多种黄缎色调,故也习惯称为“缎泥”。
团泥是作为共生矿的形态和其他紫砂矿类一并采掘的,一般是以绿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的状态存在,有少部分是以绿泥和红泥融合共生的状态存在,以红泥和绿泥融合共生状态的形式极少。
团泥的烧成范围较宽,一般可以制作较大的作品。
烧成后外观特征“骨多肉少”,色泽自然古朴。
胎质大多具有相对较高的吸水率和气孔率。
经不同的烧成温度或烧成气氛,能呈现多种深浅不一的色调。
一些历史紫砂作品呈现如古铜、棕黄、驼灰、褐黄、赭灰、冷金黄等色调。
其实均属于团泥范畴。
天然优质的团泥矿料烧成后呈色自然,胎质中砂质颗粒丰富,具有柔和的层次效果。
因矿料中大小砂质颗粒烧成后收缩不一,形成胎质丰富的肌理质感,会呈现多种俗称的“鲨鱼皮”,“鱼籽”、“梨皮”等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