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202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症、证、病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其次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肯定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要点:1.六*的概念2.六*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宜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败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成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打算寿夭的基本因素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现在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正治与反治、调整阴阳。
接着,我们讲第五个原则——调和气血。
从气血基本病理机制、气血失调这个角度看,气血失调以后,调整气血的原则是什么呢?第一讲气病的治疗原则。
我们在病机中讲过气虚、气滞、气陷、气逆、气脱、气闭。
我们前面讲过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虚者补之、滞者疏之、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脱者固之、闭者开之。
至于这个原则,具体还有好多处理方法,将来同学们在《方剂学》和《中药学》以及在临床课进一步学习。
这些就是逆其证的性质而治,都属于正治。
第二、血病的治疗原则,我们讲过基本病理机制:虚、脱、瘀、寒、热、出血。
它的原则:虚者补之,脱者固之、血脱就固脱,瘀者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温之,热者凉之。
同样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
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
止血,中医学有一条原则,习惯上叫“见血休治血”。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要根据辨证论治,确定出血的阴阳寒热虚实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单纯止血。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出血性疾患的时候,要进一步来学习出血性疾病的治疗规律。
特别是注意止血,正确地把握应用止血的药物、止血的方法。
这是单纯气病、单纯血病。
一般情况下,都是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怎么治疗呢?一、气病治血,有气病而治血病。
气病治血,所以,中医说“治气不治血,非其治也”。
二、血病治气。
因血病而治气,也必须治气。
所以,还有一句话,“治血不治气,非其治也。
”这两句话合到一起,正确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
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前面讲阴阳,强调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疾病乃起。
但是,强调阳气和阴气的关系,意思是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什么意思呢?阳气和阴气,这两者相比较,始终规定阳气是占主导地位的。
那么气为阳、血为阴。
同样气和血之间的关系,强调气为主,血为次。
所以,调整气血,中医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气血俱要。
气和血两者都非常重要。
这两者关系强调什么呢?治气在治血之先。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精选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精选试题(含答案解析)A1型选择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50道题。
1、属于阴的五味是()A:酸、苦、咸B:辛、苦、咸C:辛、甘、淡D:甘、淡、涩E:甘、苦、淡正确答案:A解析:阴—酸、苦、咸;阳—辛、甘、淡。
2、下列哪项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A:损其有余B:补其不足C:寒者热之D:热者寒之E:调整阴阳正确答案:E解析: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为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
3、适用于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阴中求阳D:阳病治阳E:阴病治阴正确答案:A解析: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法当滋阴制阳,《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法当扶阳抑阴,《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4、“寒者热之”适用于下述的病证是()A:阳偏盛B:阳偏衰C:阴偏盛D:阴偏衰E:阴阳两虚正确答案:C解析: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5、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正确答案:B解析: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膈上属阳,而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属阳中之阴的少阴。
肝、脾、肾居膈下属阴,而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属阴中之至阴。
6、下列选项可用阴阳相互转化解释的是()A:寒极生热B:阴损及阳C:寒者热之D:阴病治阳E:阴中求阳正确答案:A解析: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转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渐变,如一年四季的温热寒凉变化;二是突变,如气候出现剧烈的寒热变化。
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养生与防治原则)【圣才出品】

第8章养生与防治原则8.1 复习笔记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
一、养生概念: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二、治未病(预防)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①顺应自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养性调神(调畅神志)。
③起居有常。
④形体锻炼。
⑤饮食有节。
⑥药物调养、推拿、针灸。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包括: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3.愈后防复愈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三、治则1.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表8-1 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1)缓则治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
(2)急则治标,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
(3)标本兼治,适用于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3.扶正与祛邪表8-2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4.调整阴阳表8-3 调整阴阳5.调理精气血津液(1)调精①补精:适用于肾精或水谷之精不足的精虚证。
②固精:适用于生殖之精或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失精证。
③疏精:适用于精瘀证。
(2)调气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陷宜升、气逆宜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3)调血血虚补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而瘀者宜温经散寒行血,血热则清热凉血;出血者宜止血,且须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而施以清热、补气、活血等法。
中医防治原则

【学时】6 【目的要求】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据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 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预防(略讲)
一、预防与养生的概念及其关系 (一)预防的概念(重点) 预防(古代医家称之为“治未病”),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与发展。 (二)养生的概念(重点)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之意,是为 了实现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而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的总称。 (三)养生与预防的关系(难点) 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与预防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 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相互为用。 *注意点:预防与养生应加以区别。 二、预防的内容(重点) (一)未病先防 1.概念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 发生。 2.措施 (1)养生以增强正气 ①顺应自然 ②养性调神 ③护肾保精 ④体魄锻炼 ⑤调摄饮食 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防止病邪侵害 ①避其邪气 ②药物预防 (二)既病防变 1.概念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2.措施 (1)早期诊治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 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中的体现。 2.治病求本的“本”的涵义 治病求本的“本”,是指疾病的病因病机。因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 认识,是疾病本质的概括,故“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候。 “求本”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对外感性疾病,应着重于病因的辨析;对内伤 性疾病,则注重于病机的辨析(举例)。 *注意点:“治病求本” 之“本”与“标本”之“本”应加以区别。 (五)治则的基本内容
307考试大纲

307考试大纲307考试是指《中医综合》考试,中医综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科目之一,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其考试大纲包括如下。
一、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内容;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3.精气学说: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阴阳学说:阴阳的含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一体观、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6.五行学说: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与相及。
(二)藏象学说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2.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肺、脾、肝、肾、命门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心与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肾与命门的关系;4.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五脏与五体的关系、五脏的外华、.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五脏与五志的关系、五脏与五液的关系、五脏与季节的关系;5.六腑:六腑的生理功能: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6.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脾与胃的关系、肝与胆的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7.奇恒之腑: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三)精、气、血、津液、神1.精的概念、功能、分类;2.气的概念、生成、运动与气化、功能分类;3.血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4.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与排泄、功能;5.神的概念、生成、分类、作用;6.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四)经络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别、表里、流注次序、循行部位的重要部位与交接点;2.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主要功能、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体质。
100学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复
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6.气化作用
五、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2.生理特性:主升;喜燥恶湿。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四、肝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生理特性:肝为刚胜;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五、肾
概说(不列标题):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l.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在整体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100%考点覆盖率: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热招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更新或补充内容提要
1、中医学“三因制宜”与西医学个体化治疗的相关性研究
课堂讨论题、复习思考题
如何理解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
课外参考文献或书目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备注
编号:
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张玲梅年月日
广州中医药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九章防治原则-调整阴阳、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授课时数
2学时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学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统编七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二节治则
1、举例说明调整阴阳(20分钟)
(一)损其有余: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二)补其不足: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2、阐述调理精气血津液(30分钟)
பைடு நூலகம்(一)调精(二)调气
(三)调血(四)调津液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3、三因制宜(30分钟)
(一)因时制宜(二)因地制宜(三)因人制宜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