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1

(D)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3、“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提示: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很强,它主要是通过对人、景、事的描写和叙述抒发感情。本诗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3分钟)示例:(1)主人公:一个女子;一个正在思念丈夫的女子(古代称这类女子为“思妇”)。
(2)事情:①昼思夜想(开头——展转不可见)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节选自舒婷的《致橡树》
更多爱情名言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A、艺术手法: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季节的特点,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B、表达效果:(示例)
(A)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你知道我对你的思念吗?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B)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对我没有一点点思念吗?表达对丈夫的一种埋怨,由爱而生怨。
八、拓展阅读
《饮马长城窟行》课文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课文教案饮马长城窟行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词汇。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意义。
2.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复印好的课文及相关练习材料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与长城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长城的背景和重要性。
2.展示一张长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长城的第一印象,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交流。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将课文分段发放给学生,要求他们自行阅读,并在课文中标出重要的词汇和短语。
2.进行整体理解:提问学生课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动作。
第三步:词汇学习(15分钟)1.给学生分发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组,并让他们归纳出与“长城”相关的词汇。
2.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联想和记忆,帮助他们掌握这些词汇。
第四步:音频听力(10分钟)1.播放语音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加强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再讲述一遍课文的故事。
第五步:语言运用与练习(20分钟)1.出示一些与长城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2.教师提供相关的句子结构和模板,引导学生造句,加强对于课文语言的运用。
第六步:文化拓展(10分钟)1.简要介绍关于长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讨论。
2.分组让学生用他们了解的长城知识创作一个小节目,并进行展示。
第七步:反思与总结(5分钟)1.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梳理课文的内容和重点。
2.提醒学生将课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深对于长城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五、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关于长城的短文,介绍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并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与长城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本文是一篇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教案,主要介绍了这个历史名胜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游览方式。
通过本教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和欣赏历史文化遗迹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饮马长城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游览饮马长城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文化,欣赏古建筑和艺术品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具体描述饮马长城窟的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内容饮马长城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是一处古代佛教石窟艺术遗址。
该遗址的建造始于北魏时期,约在公元386年至1009年之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等多个朝代的不断修建、拓建和维护。
这些石窟以佛教为主题,塑造了众多的佛像、菩萨和文殊、普贤等神明形像,也包含不少历史和文化题材的壁画和文字。
饮马长城窟艺术遗址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是中国北方佛教石窟艺术中的一绝,其石刻艺术品是中外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之一。
每一个石窟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时,饮马长城窟也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片重要的历史记录,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从鄂尔多斯市出发,可以乘坐公共汽车前往饮马长城窟,也可以选择租车自驾前往。
在游览饮马长城窟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1)遵守游览规定,不随意触摸或移动古建筑或艺术品;2)不要随意破坏或涂写墙壁等物品;3)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影响其他游客的体验;4)注意保持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或污染环境。
4. 写作题目:游览饮马长城窟有感请以“游览饮马长城窟有感”为题,发表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描述您游览饮马长城窟的感受和体验。
要求文章用语流畅、内容充实,叙述清晰,表达深刻。
三、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饮马长城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这个名胜遗址的基本情况。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马长城窟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词义,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及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懂得珍惜和平,努力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
3. 诗歌的艺术特色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3. 诗歌创作背景对诗歌理解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4.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王之涣及《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长城吗?它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句理解。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3)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1)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分析讲解。
(2)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5. 小组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饮马长城窟行》。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授课日期:20年月日第周时数课题:饮马长城窟行知识目标: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
能力目标:在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手法的基础上,鉴赏汉乐府诗;理解比喻等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资源:教材、教参、多媒体。
学情分析: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较少,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来深入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含课外作业):一、导入(4分钟)播放___编曲的《青青河边草》,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借什么表达相思的。
二、文学知识积累介绍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三、预检查学生进行字音练,包括“饮”、“马”、“夙”、“媚”、“遗”、“烹”、“鲤鱼”。
四、释题讲解《饮马长城窟行》的由来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五、整体感知1、齐声朗读课文。
2、请同学结合注释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并思考下列问题:六、教学总结和课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适时引用“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这句诗,解释其中的艺术手法——比兴,即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诗中的“绵绵”既指草的绵延,也指思念的绵绵,是一种暗喻。
这句话是全诗的开头,通过写草的青翠来引起读者对思念的感受,奠定了凄婉的情感基调。
比兴的手法也出现在“___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这句话中,通过比喻来表达季节的特点,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作者用枯萎的桑条和深藏的海水来比喻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这种比喻手法在古诗文中非常常见,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南朝梁江淹的《别赋》中的“闺中风暖,陌上草熏”等等。
《饮马长城窟行》文章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文章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饮马长城窟行》,使学生掌握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饮马长城窟行》赏析、诗歌形式及意象解读、饮马长城窟行地理背景介绍教学重难点:诗歌形式及意象解读教学准备:电子课件、黑板、粘贴纸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10分钟)在课堂上播放《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歌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
然后,教师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介绍《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创作,描写了长城上的士兵日夜戍边的艰辛生活。
Step 2 诗歌赏析(20分钟)教师将《饮马长城窟行》的全文呈现在电子课件上,每次展示一句,引导学生审视诗中的字词、句式和韵律。
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并解读出现的意象、修辞手法等,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3 诗歌形式解读(15分钟)结合诗歌的内容,教师介绍《饮马长城窟行》的诗歌形式。
通过对诗歌的字数、韵律和句式等方面的解读,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
Step 4 意象解读(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饮马长城窟行》中的意象。
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描述的长城、窟窿、月光等形象,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意义。
Step 5 地理背景介绍(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和视频,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城的地理背景、历史意义及修建目的。
通过了解长城的历史与现实,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饮马长城窟行》中的情感和思想。
Step 6 课堂练习(2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与《饮马长城窟行》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填空题、选择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该诗歌的理解程度。
Step 7 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重点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饮马长城窟行》中的情感及主题。
Step 8 课后作业(无时间限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进行赏析,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马长城窟行》;(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切;(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2)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饮马长城窟行》;(2)引发学生对诗文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知诗文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读诗文,交流心得体会;(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们的理解。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诗文,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感悟;(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诗文主题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四、作业布置1. 朗读、背诵《饮马长城窟行》;2. 写一篇关于《饮马长城窟行》的读后感;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饮马长城窟行》这首古文诗,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了解《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知识;2. 理解古文诗的意思和表达方式;3. 分析古文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启发学生对于长城的情感和思考;2. 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的古文句子结构;3.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饮马长城窟行》;2. 多媒体投影仪;3. 黑板或白板;4. 学生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长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长城的特点和意义。
引起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25分钟)1. 教师讲解《饮马长城窟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大意。
2. 教师请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检查发音和语调。
3. 教师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和修辞手法。
三、课文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饮马长城窟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例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2. 教师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句子和段落的含义和作用。
四、阅读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交流和思考。
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长城的理解和感悟。
五、写作训练(2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用想象力描述自己在长城上的经历。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长城的情感和思考。
六、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和经历的情感。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长城导游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长城的了解;2.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让他们展示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和感悟;3. 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长城,亲身体验长城的壮丽和历史文化。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册上与《饮马长城窟行》相关的练习;2. 继续写完长城的想象短文,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马长城窟行授课教师:谢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过程与方法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4分钟)播放琼瑶编曲的《青青河边草》,问同学们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同学说相思。
那么是借什么表达相思的呢?青草。
草一直是古人表达思念的物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相思的汉乐府诗歌《饮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1分钟)1、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三、预习检查(1分钟)1、字音:饮yìn马夙sù昔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鲤鱼四、释题(3分钟)《饮马长城窟行》:汉代乐府旧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借助饮马,曲名由此得来。
《文选五臣注》有文字记载:“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
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
”《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云:“(《饮马长城窟行》)一曰《饮马行》。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而作是曲也。
”可见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且生活艰苦,而使《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转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思念良人抒发征人内心对家人思念。
五、整体感知1、齐声朗读课文。
(1分钟)2、请同学结合注释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并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很强,它主要是通过对人、景、事的描写和叙述抒发感情。
本诗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分钟)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3分钟)示例:(1)主人公:一个女子;一个正在思念丈夫的女子(古代称这类女子为“思妇”)。
(2)事情:①昼思夜想(开头——展转不可见)②寒门独居(枯桑知天风——谁肯相为言)③喜获夫信(客从远方来——下言长相忆)(3)感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追问:根据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诗是围绕诗中哪个字来展开的?明确:思(板书)。
3、女性,是很情绪化的。
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且容易发生变化。
那我们就来看看,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板书)(2分钟)示例:思念的悲伤→独居的寂寞→获信的欣喜六、品味鉴赏,深入探究(1)、说一说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为什么?(教师点拨引导)1、“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文章中内容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心)A、艺术手法:比兴。
比,比喻。
这里的“绵绵”既是指草的绵绵,也是指思念的绵绵,是一种暗喻。
兴,“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是先言草的“青青”来引起后面的思念绵绵。
它是全诗的第一句,起到领起全诗,奠定凄婉的情感基调的作用B、表达效果:开头用比兴的手法,既写眼前景:春草绵延不绝,也喻含对远方征人悠悠的思念。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两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从那以后,古诗文中凡写到离别远行、抒述离愁别恨,就总要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青青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唐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南唐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近人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至于写草何以常与离别羁旅相联系,这固然是因为淮南小山《招隐士》开其先例,虽是汉人之作而被收入《楚辞》,影响深远;但更起作用的还在于草本身的特征“一年一度春草绿”,鲜明地表现时序之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再则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乐府“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
2、“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A、艺术手法: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季节的特点,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B、表达效果:(示例)(A)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你知道我对你的思念吗?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B)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对我没有一点点思念吗?表达对丈夫的一种埋怨,由爱而生怨。
(C)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不知道季节的变化,不知道该回家了吗?(D)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3、“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提示:运用了“顶真”的手法。
❖它的表达效果是使首尾衔接,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便于记诵的作用。
4、“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提示:对比手法、虚实结合。
❖梦中丈夫在我身旁,是甜蜜的,是她一直期盼的,但梦醒后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在他乡。
这里通过梦中跟梦醒的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表达了女子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
5、“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提示:对比手法❖別家亲人欢聚相亲相爱,而自己是门前冷落,衬托出诗中女主人公的孤独、悽涼。
6、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提示:借代与比喻。
❖双鲤鱼,借代书信;烹鲤鱼,比喻打开木盒。
利用借代和比喻的表现手法,描写客送夫信,表现主人公收信的欣喜和读信的急不可待。
7、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提示:语言平淡质朴中见真情。
❖说到好好吃饭,保重身体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
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
如此作结,言简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8. “长跪读素书”,提示:细节描写。
作者描写妇人读书信时的长跪的姿势,表现了妇人思念丈夫,急切要知道丈夫状况的激动心情,如此恭敬可见对书信的珍视(2)、比较《饮马长城窟行》与第四单元中的《静女》、《氓》、《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与爱情有关的诗中女主人公形象有何异同?七、课堂小结(2分钟)全诗写思妇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从开始的魂牵梦萦,忧心缠绵,到收信的欣喜,再到看信后重逢的希望落空,通过多方描写,將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內心世界,作了完整而深入的刻画。
而就在思妇的相思苦闷发展到顶点时,诗却在含蓄得近乎平淡中结束,留下不尽的余味让读者去体会,去思索。
全诗纡回曲折,缠绵殷切,情切语真,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素朴的语言表现里,情味无限,感人至深。
从诗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真谛。
八、拓展阅读想一想,你接触过的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有关爱情的诗句?为何如此有感触?例:《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节选自舒婷的《致橡树》更多爱情名言❖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卓文君《白头吟》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九、作业❖二选一,用单行本。
❖1、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想。
❖2、你欣赏哪一种爱情表现方式?举例说明十、【板书设计】饮马长城窟行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