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译文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李世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译文】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万的波涛,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妻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注释】⑴切:凄切。
⑵交河:北方河名。
⑶瀚海:沙漠。
⑷波:沙丘起伏状。
⑸迥戌:远方的边戍。
⑹高节:旗帜。
⑺朔吹:北风。
⑻玉塞:玉门关。
⑼金钲:锣声。
⑽绝漠:大漠。
⑾干戈:指武器。
⑿戢:收藏。
⒀原隰(xí):原野。
⒁纪石:刻石纪功。
⒂荒裔:边荒。
⒃戎衣:战士。
⒄灵台:周代台名。
【创作背景】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驻跸灵州,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译文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译文《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译文饮马长城窟行选自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
又名《饮马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远道不可思〕这是句反话,意思是人在远方,相思徒劳无益,所以“不可思”。
〔宿昔〕昨夜。
〔展转〕他乡作客的人行踪不定。
也有人认为是反复的意思,指自己反复思量。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无叶的枯桑也能感觉到风的.吹动,海水虽然不冻,也能知道天气的寒冷。
言外之意,难道我不知道自己的相思之苦吗?这是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媚〕爱悦。
〔谁肯相为言〕有谁肯为我捎封信呢?言,问讯。
又译作“谁肯来安慰一些我呢”也通。
〔双鲤鱼〕放书信的函,用两块木板做成,一底一盖,刻成鱼的形状。
〔烹鲤鱼〕指打开书函,这样说是为了用语生动。
〔尺素书〕即书简。
素,生绢,古人在上面写字。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了。
〔上言〕前边说。
“下言”就是后边说[译文] 河边青草连绵,引起我无尽的思念。
思念那远方的良人,可是这一份相思却无从获得宽慰。
我只有在梦中才能与他相会,梦里他分明在我身边,而好梦乍醒才知他依旧远在异乡。
异乡是那么遥远,他的行踪又漂泊无定,想要见面真是难之又难。
枯桑虽无枝叶也能感受到北风的凛冽,海水虽不结冰也能感觉到天气的严寒。
只见别人各自回家欢聚,谁肯对我稍加安慰?有个客人打从远方而来,带给我一封信。
赶紧叫小孩把信函拆开,里面有块一尺长、用白绢裁成的信笺。
我伸直了腰跪着读信。
信里到底写些什么呢?开头叮咛要好好地保重身体,结尾诉说他永远的思念。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全文译文及赏析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全文译文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是由陈琳所创作,诗中用书信往返的对话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彼此间地深深牵挂,赞美了筑城役卒夫妻生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饮马长城窟行》魏晋: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饮马长城窟行》译文放马饮水长城窟,泉水寒冷伤马骨。
找到长城的官吏对他说,“千万别再留滞太原的劳役卒!”(当官的说:)“官家的工程有期限,快打夯土齐声喊!”(太原差役说:)“男儿自当格斗死,怎能抑郁造长城?”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三千里。
边城无数服役的青壮年,家乡无数的妻子孤独居。
捎书带信与妻子:“快快重嫁不要等!嫁后好好伺侯新公婆,时时记住不要忘了我这个旧男人。
”妻子回书到边地,(妻子信中质问:)“你如今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太原差役信中说:)“身陷祸难回不去,为什么还留住人家女儿不放呢?生下男孩千万不要养,生下女孩用肉来哺。
你难道没有看见长城下,死人的骸骨相交叉?”(妻子信中说:)“嫁你就该随着你,想来不够牵记你。
明明知道边地苦,我怎能长久活着求自保?”《饮马长城窟行》注释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长城窟,长城侧畔的泉眼。
窟,泉窟,泉眼。
郦道元《水经注》说“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
”慎莫:恳请语气,千万不要。
慎,小心,千万,这里是告诫的语气。
稽留:滞留,阻留,指延长服役期限。
太原:秦郡名,约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
这句是役夫们对长城吏说的话。
官作:官府的工程,指筑城任务而言。
饮马长城窟行译文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译文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译文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译文及赏析1原文: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译文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万的波涛,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妻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注释⑴切:凄切。
⑵交河:北方河名。
⑶瀚海:沙漠。
⑷波:沙丘起伏状。
⑸迥戌:远方的边戍。
⑹高节:旗帜。
⑺朔吹:北风。
⑻玉塞:玉门关。
⑼金钲:锣声。
⑽绝漠:大漠。
⑾干戈:指武器。
⑿戢:收藏。
⒀原隰(xí):原野。
⒁纪石:刻石纪功。
⒂荒裔:边荒。
⒃戎衣:战士。
⒄灵台:周代台名。
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饮马长城窟行李世民译文

饮马长城窟行李世民原文和译文
原文:
饮马长城窟行
李世民〔唐代〕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译文:
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
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诗意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诗意及赏析【原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译意】:河畔绿草青又青,思念远方情绵长。
远方路远思无益,昨晚做梦梦见他。
梦见就在我身旁,忽然醒来在他乡。
他乡遥远在异地,辗转飘零不能见。
枯桑知道天风冷,海水知道天气寒。
邻人回家各自欢,有谁肯来安慰我。
客人忽从远方来,捎我木鱼函一只。
叫儿打开木鱼函,中有尺素信一封。
先说注意多吃饭,后说非常思念我。
【点评】:该诗最早见之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
《乐府诗集》编入《相和歌辞·瑟调曲》。
写闺妇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
诗中细致地描述了闺妇日夜思夫的苦楚心情和见信如见人的惊喜情形。
比喻新巧,语言质朴自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我们的思绪完全跟从抒情主人公飘渺的思绪而行,同她一样悲喜交集,最后走入无言的结局。
诗的开头,她看到又是一年春草绿,丈夫今年该回来了吧,心里燃起了一丝希望。
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现实的残酷却又告诉她思念是徒劳的,希望很渺茫,忽然又恍惚中“梦见在我旁”,梦境是多么真切,他似乎就在身旁,她又是一喜。
醒来才发觉他还是在他乡,于是又是一悲。
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接下来似乎又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她的现实生活中,她看见邻居家在外的人都回来了,享受着欢聚的幸福。
相比之下,她觉得更加冷清落寞,心已沉到了低谷。
忽然笔法又一扬,远客捎来了一封信,希望的火花又照亮她的心,非常开心,于是满怀希望地把小孩叫拢了一起开信。
可是打开信看到的是“上言加餐饮,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
归家无期,她的心也许已陷入绝望,真的令人感伤。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赏析原文:饮马长城窟行[唐代]李世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译文及注释:译文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注释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状。
迥戌:远方的边戍。
高节:旗帜。
朔吹:北风。
玉塞:玉门关。
金钲:锣声。
绝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xí):原野。
纪石:刻石纪功。
荒裔:边荒。
戎衣:战士。
灵台:周代台名。
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饮马长城窟行(杨广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隋代:杨广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标签豪放译文注释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横漠:横贯北部边境的沙漠。
古人常以北部沙漠泛称北部边塞。
“岂台”两句: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
本义,喜悦,也可表示“我”的谦称。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并不是我的才能,而是祖辈们世代经营的结果。
“树兹”两句:兹,此。
生,人民。
“讵敢”两句:讵,岂。
焦思,忧愁焦虑。
上京,即首都。
“北河”句:北河,河名。
黄河由甘肃流向河套,至阴山南麓,分为南北二河,北边一河称北河。
武节,犹武德,武道。
秉武节,有些版本作“见武节”。
戎旌:军旗。
出没:时隐时现。
超忽:旷远之貌。
撞金:打击金钲;金,指钲,行军布阵时用来节制步伐,指挥行阵。
鸣鼓:击鼓。
军队用以振奋士气,发起进攻。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关山:指关塞险隘,崇山峻岭。
“缘岩”两句:乘空,犹凌空,耸立空中。
侯:古时候在关隘道路上迎送宾客、侦察敌情的小吏。
天山:山名,即祁连山。
以匈奴称天为祁连而得名。
这里泛指边塞。
高阙:塞名。
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
释兵:放下武器,比喻平息战争。
振旅:即整顿部队。
古代军队胜利归来谓之振旅。
“饮至”两句:饮至,古代国君外出,临行必告于宗庙,返回也必告于宗庙。
对从者有所慰劳,集群官共饮,谓之“饮至”。
清庙:即宗庙、太庙,取其清静肃穆之意,故称。
赏析早年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
”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
“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
”,“隋炀起敝,风骨凝然。
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
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创作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九月驻跸灵州,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亲眼所见,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文学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5-6]
塞外悲切,交河冰已结。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阴千里。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状。
句意为:
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上千里雪覆。
此联进一步写塞外之景,壮阔迷茫,渲染了一种壮烈豪迈之情。
其眼光,其气度,真有指点江山,总揽寰宇之势,这一点是此后的许多诗人都难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迥戌,远方的边戍。
高节,旗帜。
句意为:烽火中传来了远方的紧急军情,我于是挥兵远赴边疆,一路上层叠的山峦引导着我的旗帜。
此二句点明为救边而出征,军队沿着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领着队伍,意即此战很得天时,必将获胜。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句意为:风儿轻轻地吹起旗帜,我们挥师出长城而饮水放马。
马是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处饮马,意即对某处用兵,占领某地。
自秦以来,长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诗人敢为前人所不敢为,兵出长城,争雄天下,其傲视寰宇的胸怀确实令后人追慕不已。
这两句点明了题中驰骋宇内,以天下为牧场之意。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朔吹,北风。
句意为:寒冷的沙漠上,骑兵过处,迹印连绵;凛冽的北风阻隔了边塞的噪杂之声。
这是写进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玉塞,玉门关。
金钲,锣声。
句意为:玉门关一带,胡人入侵的嚣尘已经消逝,羌人们正吹着笛子,敲着金锣,载歌载舞。
大军所指,蛮夷慑服,边境一带很快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和平气象。
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载歌载舞心悦诚服。
《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自是西北诸蕃成请上尊号为天可汗。
可见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太宗
是做得很成功的,从这两句诗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绝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原野。
句意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车仗过处,原野为之震动。
平夷战祸后,军队凯旋,所到之处,群情振奋。
所谓吊民伐罪,正义的战争,人民从来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龙堆,即白龙堆,今新疆库木塔格沙漠。
句意为:都尉从龙堆返回,将军们从马邑凯旋而归。
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称述得胜还朝,所用地名都是边塞一带,给人以真实感,此后的边塞诗也常用这种手法,罗列多个边关地名,虽然这些地区往往与诗中的事件并无关联,而且地名之间常常不具有确定的逻辑关系。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纪石,刻石纪功。
句意为:旗帜飘扬,云雾弥漫的氛围因之消歇,将士们功勋卓著,应该把他们的功绩刻在石头上,永远流传后世。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扬麾指唐军旗帜鲜明地出战,氛雾形容外敌入侵,一片纷扰之状。
这是对将士们的称述,也是勉励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同时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荒裔,边荒。
戎衣,战士。
灵台,周代台名。
《桓谭传》: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明堂所以祀上帝,灵台所以观天文。
这里指代朝廷。
句意为:边远、荒凉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凯歌高奏。
大唐王朝,威镇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李唐全盛时,的确如这两句所描述的那样,边境安宁,四境宾服。
名人点评
周唐:走出宫体诗以外的诗作,为当时的诗坛洞开了新的气象。
[9] (近代)
李元吉:好诗!古来帝王,写此《饮马长城窟行》甚多,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二哥。
[3] (唐代)
聂永华:从构意结篇、气度格局而言,李世民此诗显然是仿习隋炀帝杨广的同题之作。
杨广之作共30句,虽沿用乐府旧题却融入了早年征战生活的实际体验,写得苍劲宏亮,意脉灵动,气宇轩昂。
李世民则凝缩为12句,以密集的传统语汇联缀成篇,类书化倾向十分明显,诗意雍蔽滞塞。
因此,与杨广之作相较,李世民对传统语汇意象的袭用,缺乏在敏锐艺术感受基础上的融会与创新,艺术上显得粗糙,缺乏和谐统一的风格。
[10] (近代)
蒋仲舒称赏为唐初大雅(《广选》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