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全诗翻译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全诗翻译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全诗翻译及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饮马长城窟行》全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注释:绵绵:延续不断,形容草也形容对于远方人的相思。
宿昔:指昨夜。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
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
“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
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
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媚:爱。
言:问讯。
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
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
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译文1: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诗词赏析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诗词赏析饮马长城窟行唐代:李世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译文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万的波涛,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注释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状。
迥戌:远方的边戍。
高节:旗帜。
朔吹:北风。
玉塞:玉门关。
金钲:锣声。
绝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xí):原野。
纪石:刻石纪功。
荒裔:边荒。
戎衣:战士。
灵台:周代台名。
赏析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
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
【原文】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注释】
绵绵:双关,表面上形容春天芳草绵延不绝,实际上指相思连绵不断。
远道:远方,代指远方被思念的人。
这两句以草茂盛兴起,比喻人正值青春年华。
宿昔:同“夙夕”,昨夜。
展转:反复思量。
入门:指从远方归来的其他人。
媚:爱。
言:问,慰问。
双鲤鱼:书信,古人把信放在木函中,木函是用刻为鱼形的两块木板制成。
烹鲤鱼:拆开信函。
尺素书:指信书,古时写信写在一尺一寸长的帛或木板上,故称“尺素”或“尺牍”。
长跪:两膝着地,伸直腰板跪着,写思妇急切了解书信内容的心情。
加餐饭:意在劝慰妻子保重身体。
长相忆:经常思念。
【赏析】
这首诗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又名《饮马行》,是一首闺妇思夫诗。
儒家百科主编邀您共同探讨儒家文化。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全文译文及赏析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全文译文及赏析《饮马长城窟行》是由陈琳所创作,诗中用书信往返的对话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彼此间地深深牵挂,赞美了筑城役卒夫妻生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饮马长城窟行》魏晋: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饮马长城窟行》译文放马饮水长城窟,泉水寒冷伤马骨。
找到长城的官吏对他说,“千万别再留滞太原的劳役卒!”(当官的说:)“官家的工程有期限,快打夯土齐声喊!”(太原差役说:)“男儿自当格斗死,怎能抑郁造长城?”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三千里。
边城无数服役的青壮年,家乡无数的妻子孤独居。
捎书带信与妻子:“快快重嫁不要等!嫁后好好伺侯新公婆,时时记住不要忘了我这个旧男人。
”妻子回书到边地,(妻子信中质问:)“你如今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太原差役信中说:)“身陷祸难回不去,为什么还留住人家女儿不放呢?生下男孩千万不要养,生下女孩用肉来哺。
你难道没有看见长城下,死人的骸骨相交叉?”(妻子信中说:)“嫁你就该随着你,想来不够牵记你。
明明知道边地苦,我怎能长久活着求自保?”《饮马长城窟行》注释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长城窟,长城侧畔的泉眼。
窟,泉窟,泉眼。
郦道元《水经注》说“余至长城,其下有泉窟,可饮马。
”慎莫:恳请语气,千万不要。
慎,小心,千万,这里是告诫的语气。
稽留:滞留,阻留,指延长服役期限。
太原:秦郡名,约在今山西省中部地区。
这句是役夫们对长城吏说的话。
官作:官府的工程,指筑城任务而言。
饮马长城窟行诗歌鉴赏

饮马长城窟行诗歌鉴赏《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汉代的乐府民歌,它以边塞生活为主题,描绘了夫妻相思之情,语言简洁生动,真挚感人。
首先,诗歌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开篇,描绘了妻子在河边思念远方的丈夫,青草连绵不绝,象征着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接下来,“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无法遏制的情感。
在梦中,妻子感觉丈夫就在身边,但醒来后却发现他远在他乡。
这种梦境的转换,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
同时,“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也反映了当时夫妻分离、远隔千里的社会现实。
接下来,“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进一步加深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同时,“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让人感到心寒。
然后是“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这个“客”有可能是丈夫派来的信使,带给妻子一些丈夫的消息。
鲤鱼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思念,因此这个意象的出现,更加深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妻子急切地呼唤童仆打开鲤鱼,发现其中有一封书信。
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期待和渴望。
书信的内容是“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表达了丈夫对妻子的关心和思念。
最后,“男儿宁当搏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这句诗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性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从事危险工作的现实。
男主人公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意在长城下被活活累死。
这种生死选择,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整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真挚与美好。
同时,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战争的残酷。
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更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现实意义。
总之,《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具有独特魅力的乐府民歌,它以简洁生动的语言、真挚感人的情感、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饮马长城窟行》 文章解读

《饮马长城窟行》文章解读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描写马踏长城胡人窟的边塞诗。
通过描写长城和窟,抒发壮志豪情,表达对英雄主义的崇敬和对国家的忧思。
全诗共七句,共四十六字,每句字数适中、形象生动,通过精炼的表达方式使诗意更加凝练。
首句“弃繻百结馈穷腹”以弃之困顿和百结之馈食形容长城窟中寒酸的境况,凸显窟中困苦环境。
穷腹形象地描绘了长城窟中人们的饥饿和贫困。
这句中使用了“百结”一词来表达窟中人们所能获取的食物是微薄且辛苦的,给人一种困苦和辛酸的感觉。
第二句“杨花水甸生泽国”以杨花和水甸的景象寓意着窟中人的英雄豪情,展示了他们奋发向上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水甸的形容让人联想到涓涓细流的水,虽然很少,但它可以给人以生机与希望。
这与长城窟中人们不屈不挠的精神相呼应。
第三句“帝力宏图何国伐”中的“帝力宏图”指的是天子的威严和雄心壮志,表达了王之涣对中国的强大和丰富资源的向往。
这句话既表达了长城窟中人们的忠诚和崇敬,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对国家强大的渴望。
第四句“穿云石壁手自瘐”以穿云石壁为景来描绘长城窟中人们的艰难困苦和战斗的艰辛。
穿云石壁寓意着一道又一道连绵不绝的长城,而“手自瘐”则传递出长期战斗消耗人力的辛苦和付出。
第五句“腰下宛转绕骅骝”描绘了马蹄踏过长城的壮美景象。
骅骝的形容使人想象长城蜿蜒婉转的线条,与第六句中的“嘶停司漆含垢面”相呼应。
这里的“司漆”意指黄旗,寓意着战马以辽东黄旗为标志,强调了边塞恢宏壮丽的景象。
全诗以长城为背景,传递着作者对中国壮丽山河和边塞英雄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通过描写长城窟中贫困、英勇和壮丽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强盛的向往和对历史英雄们的崇敬。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和民众艰辛生活的关注,展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真挚情感。
这使得《饮马长城窟行》成为了一首引人深思并且极具情感的边塞诗篇。
通过对《饮马长城窟行》的解读,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并体味到唐代文学中壮志豪情和对国家的忧思。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②。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③。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④。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⑥,呼儿烹鲤鱼⑦。
中有尽素书⑧。
长跪读素书⑨,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⑩。
1、注释:①绵绵 , 延续不断,形容对于远方人的相思。
②宿昔 , 指昨夜。
③展转 , 亦作 " 辗转 " 。
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
" 展转 " 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
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④枯桑 , 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
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⑤媚 , 爱。
言 , 问讯。
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⑥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⑦烹 , 煮。
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成心将翻开书函说成烹鱼。
⑧尺素 , 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指代信。
⑨长跪 , 伸直了腰跪着。
⑩末二句 " 上 " 、" 下" 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加餐食,美味隹肴,因为古代生活不易,孟子曾有 " 老者衣帛食肉 " 的说法,日常美食的享用,非得要老年人或富贵人家不可;尤其是在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不安的时期,三餐不继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惨事。
2、参考译文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觉察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饮马长城窟行》课文解析

《饮马长城窟行》课文解析《饮马长城窟行》是唐代文学巨匠王之涣的一首地理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长城,骑马穿越长城窟,欣赏美丽壮丽的景色,并抒发了对长城的敬重和爱慕之情。
本文将对《饮马长城窟行》进行全面的解析,从内容、形式、意境和艺术特点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内容概述《饮马长城窟行》共分为七个四言句的句子,以描写作者饮马长城窟行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具体的景象和物象,深刻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景仰之情。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展示出黄河在长城附近的壮丽景色,为整首诗创造了宏大的背景;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描述了长城巍峨壮丽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敬畏长城的情感;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表现了作者对长城的景仰情感,以及长城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打动了读者心弦,表达了作者对长城历久弥新的赞美和思考;第五句“碣石山前身欲碎”描绘了长城在山水之间的柔美和壮丽,给读者以视觉上的享受;第六句“更喜岷山千里雪”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用雪来形容长城风光的手法;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则是表达了作者对英勇的军人的敬佩之情。
二、形式特点《饮马长城窟行》是由七个四言句组成的,每句都短小精炼。
全诗以古朴的风格和简洁的语言展示了长城的壮丽景色,节奏韵律流畅。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描绘长城、黄河、杨柳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庄严的画卷。
三、意境描绘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描写手法,将长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了壮美而庄严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想象空间。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以自然景色作为背景,塑造了壮丽的氛围;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长城独特而雄伟的形象;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通过引入音乐元素,强化了长城的文化底蕴;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通过春季的生机来反衬长城的悠久历史;第五句“碣石山前身欲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长城的雄伟和壮丽;第六句“更喜岷山千里雪”用雪来形容长城的美景,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和广阔的想象;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则表达了作者对英勇战士的敬佩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饮马长城窟行》赏析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①。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②。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③。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④。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⑥,呼儿烹鲤鱼⑦。
中有尽素书⑧。
长跪读素书⑨,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⑩。
1、注释:
①绵绵,延续不断,形容对于远方人的相思。
②宿昔,指昨夜。
③展转,亦作"辗转"。
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
"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
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④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
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⑤媚,爱。
言,问讯。
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⑥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⑦烹,煮。
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⑧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指代信。
⑨长跪,伸直了腰跪着。
⑩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加餐食,美味隹肴,因为古代生活不易,孟子曾有"老者衣帛食肉"的说法,日常美食的享用,非得要老年人或富贵人家不可;尤其是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三餐不继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惨事。
2、参考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
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3 .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
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
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
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
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⑵基本解读
全诗共 20 句,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青青和边草”到“展转不可见”。
这一层是写思妇昼思梦想的殷切和悲伤。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的大意是:丈夫离家远行不能终日思念,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的大意是:刚刚梦见丈夫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现丈夫原来还是在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的大意是: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外乡各地漂飘漂泊不能相见。
第二层从“枯桑知天风”到“谁肯相为言”。
这一层是写寒门独居的痛苦和不平。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也是比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这两句是说:丈夫不在家,使她深感门庭冷落,世态炎谅。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的大意是: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到家门与家人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第三层从“客从远方来”到“下言长相忆”。
这一层是写喜获夫信的情况。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是说: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是说:呼唤童仆打开木盒,里面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书信。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是说: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书信,书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是说: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⑶精华鉴赏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出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这几句,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句子首尾相衔,使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
4、赏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
诗的开头,由河边的青草思恋着远方的古道,引入了对诗中的主人公苦苦思恋心上人,开头两句是"用了比兴手法,很好地奠定了下文的缠绵的抒情基调。
接着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主人公对心上人是"远道不可思",心上人不在身旁,思念他也没用,不如不去思念他。
这是主人公面对的实实在在的事实,是实写。
而作者写到主人公"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这是主人公梦中出现的不客观的事实,是虚写。
此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恋由清醒到迷醉,这是多么痴情的思恋!
最后用一人典型的读信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情怀。
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
归家无期,就更增添了主人公的眷念之情。
如此收尾,余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