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氮除磷工艺指南

脱氮除磷工艺指南

一、引言

脱氮除磷是水处理工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氮和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文将介绍脱氮除磷的工艺原理、常用方法和设备以及操作注意事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该工艺。

二、工艺原理

脱氮除磷的原理是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将废水中的氮和磷转化为氮气和无机磷,从而实现去除的目的。生物脱氮除磷是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化学脱氮除磷是利用化学药剂与废水中的氮结合形成沉淀物,从而去除氮。除磷主要是通过化学沉淀、吸附和生物吸附等方式将废水中的磷去除。

三、常用方法

1.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主要包括A2O法、SBR法、AO法等。其中,A2O法是指将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结合在一起的工艺,通过不同区域中的细菌作用实现脱氮除磷。SBR法是指在同一反应器中通过不同阶段的工作实现脱氮除磷。AO法是指通过好氧区和厌氧区结合的方式,分别去除氮和磷。

2. 化学脱氮除磷工艺

化学脱氮除磷工艺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和化学吸附法。化学沉淀法是通过加入适量的化学药剂,使废水中的氮和磷形成沉淀,然后通过沉淀物的分离去除。化学吸附法是利用一些特殊的吸附材料,如活性炭、氧化铁等,将废水中的氮和磷吸附在表面,从而实现去除。

四、常用设备

1. 好氧池和厌氧池

好氧池和厌氧池是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常用的设备。好氧池提供氧气和充足的微生物,促进氮的氧化和磷的吸附,而厌氧池则提供缺氧条件,促进氮的还原和释放。

2. 沉淀池

沉淀池是化学脱氮除磷工艺中常用的设备。通过加入化学药剂,废水中的氮和磷形成沉淀物,在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分离,然后排出清水。

3. 吸附装置

吸附装置是化学吸附法中常用的设备。利用特殊吸附材料,将废水中的氮和磷吸附在表面,然后进行分离和去除。

五、操作注意事项

1. 控制好氧和厌氧条件,保证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正常运行。

2. 加入化学药剂时,要注意药剂的种类和用量,避免过量使用或不

足。

3. 对于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要定期检测和调整好氧、缺氧和厌氧区的运行状态。

4. 对于化学脱氮除磷工艺,要定期检查沉淀池和吸附装置的运行情况,及时清除沉淀物和更换吸附材料。

5. 应定期检测废水的氮、磷含量,及时调整工艺参数,确保脱氮除磷效果达标。

六、结论

脱氮除磷是水处理工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生物和化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氮和磷。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工艺和设备,并注意操作细节,可以实现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希望本文所介绍的脱氮除磷工艺指南能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污水脱氮除磷的原理及其工艺

污水脱氮除磷的原理及其工艺 一、污水脱氮原理: 污水中的氮主要以无机氮和有机氮两种形式存在,其中无机氮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有机氮主要包括蛋白质等有机物。 污水脱氮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硝化反应是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该过程需利用到氨氧化细菌进行氧化作用,产生的硝酸盐氮可以被水中的反硝化细菌进一步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这样就实现了对污水中氨氮的脱氮处理。 反硝化反应是将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反硝化作用需要在无氧环境下进行,可通过添加外源电子供体(如甲烷、乙醇等)来提供反硝化细菌进行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利用硝酸盐氮作为电子受体进行还原,产生大量的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实现了对污水中硝酸盐氮的脱氮处理。 二、污水除磷原理: 污水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和有机磷两种形式存在,其中无机磷主要包括磷酸盐磷和亚磷酸盐磷,有机磷主要包括有机物中的磷酸酯等。 污水除磷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化学沉淀法和生物吸附法。化学沉淀法是通过给污水中添加适量的化学沉淀剂(如氯化铝、聚合氯化铝等)来与磷酸盐磷和亚磷酸盐磷反应生成难溶的沉淀物(如磷酸铝等),从而使磷被固定在沉淀物中,从而实现了对污水中无机磷的除磷处理。 生物吸附法是利用在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微生物对磷进行吸附作用,这些微生物能将磷从废水中吸附到其细胞表面或胞囊中,从而实现了废水中磷的除磷处理。

三、污水脱氮除磷工艺: 污水脱氮除磷工艺主要有一体化生物法、AO法和AB法等多种。其中,一体化生物法比较常用,其工艺流程为:进水→除砂→调节池→好氧生物 反应器(硝化反应)→缺氧生物反应器(反硝化反应)→二沉池(沉淀处理)→出水。 一体化生物法通过将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合为一体,利用生物脱氮 除磷技术处理污水。系统中含有好氧区和缺氧区,其中好氧区负责氨氮的 硝化反应,缺氧区则利用添加碳源(如甲醇、乙醇等)提供的外源电子供 体来进行反硝化反应。通过控制好氧区和缺氧区的进水比例,可实现对污 水中的氮和磷的高效去除。 另外,AB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其工艺流程为:进水 →除砂→调节池→好氧生物反应器(硝化反应)→好氧反硝化反应器(反 硝化反应)→二沉池(沉淀处理)→出水。AB法将好氧反硝化单元与硝 化单元分开,利用不同的生物菌群分别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反应,提高了氮 磷去除效果。 总之,污水脱氮除磷工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污水处理技术,它可以有 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 和运行控制,可实现高效、稳定的污水处理效果。

除磷脱氮工艺流程

除磷脱氮工艺流程 除磷脱氮是指通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将水体中的磷和氮等营养物质去除,从而净化水质,提高水环境的质量。下面我将介绍一种常见的除磷脱氮工艺流程。 首先,对于水体中的磷去除,常见的方式是采用化学除磷法。这种方法利用化学物质与磷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的沉淀物,从而使磷被固定在沉淀物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包括氢氧化铁、聚合氯化铝等。在该工艺中,水体中加入适量的化学物质,经过搅拌或混合反应,使磷与化学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沉淀物。 其次,对于水体中的氮去除,常见的方式是采用生物除氮法。在这种工艺中,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氮转化为气体的形式,从而实现氮的去除。通常情况下,生物除氮工艺又可分为硝化和反硝化两个阶段。在硝化过程中,氨氮首先被氨氧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然后再利用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而在反硝化过程中,一部分硝酸盐会被反硝化细菌还原为氮气,并释放到大气中。通过连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达到水体中氮的去除效果。 除了化学除磷法和生物除氮法,在实际的除磷脱氮工艺中,有时还会采用一些辅助处理工艺,以提高除磷和脱氮的效果。比如,一种常见的辅助工艺是加入活性炭。活性炭能够吸附水体中的有机物和磷等营养物质,从而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含量,提高水质。此外,还可以采用沉淀和过滤等工艺,进一步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细菌等微生物,从而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总的来说,除磷脱氮工艺是一种综合利用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的水处理工艺。通过适当的工艺组合和操作控制,可以实现水体中磷和氮等营养物质的去除,从而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除磷脱氮工艺流程中的化学除磷、生物除氮以及辅助处理工艺等环节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为实现水体的除磷脱氮目标提供有效手段和技术支持。

脱氮除磷

脱氮除磷技术 前面我们学习了污水的一级和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通过常规的二级处理后,大部分杂质和污染物得以去除,但仍有许多污染物是常规一、二级处理无法去除或去除甚少的,其中对环境影响很大且普遍存在的两类污染物是氮和磷。我们知道,水体中的氮磷元素过多时,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饮用水水源。因此,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是水处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一、脱氮技术 1.1氮在水中的存在形态 废水中的氮一般以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等4种形态存在,在二级处理水中,氮则是以氨态氮、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形式存在的。如前所述,二级处理技术对氮的去除率比较低。它仅为微生物的生理功能所用。 1.2 物理化学脱氮技术 采用物理化学工艺去除城市污水中氮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吹脱法、折点氯化法和选择性离子交换法。物理化学脱氮方法不包括有机氮转化为氨氮和氨氮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只能够去除污水中的NH3-N。 1.2.1 碱性吹脱法 污水中的氨氮是以氨离子(NH4+)和游离氨(NH3)两种形式保持平衡状态而存在: N H3+H2O==NH4++OH? 将pH值保持在11.5左右(投加一定量的碱),让污水流过吹脱塔,使NH3逸出,以达脱氮目的。首先投加石灰调pH值至11.5以促使NH4+—N向NH3-N转化。在除氮塔内,空气自下向上吹入塔内,水自上而下喷淋,析出的NH3进入空气中,其去除率可达85%,水得以净化后再回流至格栅前,而除氮塔出来的空气再进入硫酸淋洗塔生成(NH4)2SO4,可作肥料或工业原料。 碱性吹脱法操作简便易控,除氨效果稳定;但也存在问题:pH值过高易生成水垢,在吹脱塔的填料上沉积,可使塔板完全堵塞;当水温降低时,水中氨的溶

污水处理中的脱氮除磷工艺

污水处理中的脱氮除磷工艺 摘要:阐述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简单分析生物脱氮除磷的处理工艺 关键词:脱氮除磷;SBR工艺;A²/O工艺;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CAST 工艺 1、引言 城市污水中的氮、磷主要来自城市生活污水,来自农业施肥(氮)和喷洒农药(磷等),来自工业废水。氮、磷的主要危害:氮和磷能够使湖泊等缓流封闭或半封闭的水体产生富营养化,而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的重大环境问题。生物脱氮除磷作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手段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环境工作者对一些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或设计出新工艺,本文简单介绍一些脱氮除磷工艺。 2、生物脱氮除磷机理 2.1 脱氮机理 脱氮首先利用设施内好氧段,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将转化为。再利用缺氧段经反硝化细菌将反硝化还原为氮(),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水中含氮物质大量减少,降低出水潜在危险性,从而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 2.2 除磷原理 在普通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除碳的同时吸收磷元素用以合成细胞物质和合成ATP等,但只去除污水中约19%左右的磷。残留在出水中的磷还相当高。故需用除磷工艺处理。所谓的除磷就是把水中溶解性磷转化为颗粒性磷,达到磷水分离的效果。聚磷菌成为生物除磷过程中最重要的菌群,其是一种高能化合物,水解时能放出能量。在厌氧池中聚磷菌利用这些能量摄取有机物并释放出水解产生的磷酸,造成厌氧池中磷浓度的升高,废水中的有机物减少。到了好氧池,聚磷菌将体内积蓄的有机物通过好氧呼吸氧化分解合成ATP,用这部分能量进行菌体的增殖和聚磷酸的合成,在此过程中不断完成磷的过度累积和最后的奢量吸收从而达到去除污水中磷的目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 1) 聚磷菌摄取磷:ADP++能量→ATP+ ( 2) 聚磷菌的放磷:ATP+→ADP++能量 3、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3.1 SBR工艺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工艺

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工艺 1 引言 氮和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源,随着化肥、洗涤剂和农药普遍使用,天然水体中氮、磷含量急剧增加,水体中蓝藻、绿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并产生毒素,使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然而, 我国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集中于有机物的去除,污废水一级处理只是除去水中的沙砾及悬浮固体;在好氧生物处理中,生活污水经生物降解,大部分的可溶性含碳有机物被去除;同时产生 N NH -3、N NO --3和-34PO 和-24SO ,其中25%的氮和19%左右的磷被微生物吸收合成细胞,通过排 泥得到去除;二级生物处理则是去除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能有效地降低污水中的5BOD 和SS , 但对N 、P 等营养物只能去除10%~ 20% , 其结果远不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因此研究开发经济、高效的, 适于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的脱氮除磷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2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 生物脱氮机理 污水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态氮的基础上,先利用好氧段经硝化作用,由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氨氮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即,将3NH 转化为N NO --2和N NO --3;在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氮转化为氮气,即,将N NO --2经反亚硝化和N NO -- 3经反硝化还原为氮气,溢出水面释放到大气,参与自然界氮的循环;水中含氮物质大量减少,降低出水的潜在危险性,达到从废水中脱氮的目的1; 错误!硝化——短程硝化:O H HNO O NH 22235.1+→+ 硝化——全程硝化亚硝化+硝化:O H HNO O NH 22235.1+−−−→−+亚硝酸菌 错误!反硝化——反硝化脱氮:O H H CO N OH CH CH HNO 2222333][222+++→+ 反硝化——厌氧氨氧化脱氮:O H N HNO NH 22232+→+ 反硝化——厌氧氨反硫化脱氮:O H S N SO H NH 2242342++→+ 废水中氮的去除还包括靠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将氮转化为细胞原生质成分;主要过程如下:氨化作用是有机氮在氨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氨氮;硝化作用是在硝化菌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氮;其中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为好氧自养菌,以无机碳化合物为碳源,从+4NH 或-2NO 的氧化反应中获取能量;其中

脱氮除磷工艺指南

脱氮除磷工艺指南 一、引言 脱氮除磷是水处理工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氮和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文将介绍脱氮除磷的工艺原理、常用方法和设备以及操作注意事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该工艺。 二、工艺原理 脱氮除磷的原理是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将废水中的氮和磷转化为氮气和无机磷,从而实现去除的目的。生物脱氮除磷是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化学脱氮除磷是利用化学药剂与废水中的氮结合形成沉淀物,从而去除氮。除磷主要是通过化学沉淀、吸附和生物吸附等方式将废水中的磷去除。 三、常用方法 1.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主要包括A2O法、SBR法、AO法等。其中,A2O法是指将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结合在一起的工艺,通过不同区域中的细菌作用实现脱氮除磷。SBR法是指在同一反应器中通过不同阶段的工作实现脱氮除磷。AO法是指通过好氧区和厌氧区结合的方式,分别去除氮和磷。

2. 化学脱氮除磷工艺 化学脱氮除磷工艺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和化学吸附法。化学沉淀法是通过加入适量的化学药剂,使废水中的氮和磷形成沉淀,然后通过沉淀物的分离去除。化学吸附法是利用一些特殊的吸附材料,如活性炭、氧化铁等,将废水中的氮和磷吸附在表面,从而实现去除。 四、常用设备 1. 好氧池和厌氧池 好氧池和厌氧池是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中常用的设备。好氧池提供氧气和充足的微生物,促进氮的氧化和磷的吸附,而厌氧池则提供缺氧条件,促进氮的还原和释放。 2. 沉淀池 沉淀池是化学脱氮除磷工艺中常用的设备。通过加入化学药剂,废水中的氮和磷形成沉淀物,在沉淀池中进行沉淀分离,然后排出清水。 3. 吸附装置 吸附装置是化学吸附法中常用的设备。利用特殊吸附材料,将废水中的氮和磷吸附在表面,然后进行分离和去除。 五、操作注意事项 1. 控制好氧和厌氧条件,保证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正常运行。 2. 加入化学药剂时,要注意药剂的种类和用量,避免过量使用或不

污水处理脱氮除磷工艺介绍及对比分析

污水处理脱氮除磷工艺介绍及对比分析 2020年9月6日星期日

目录 一、生物脱氮 (3) 1、硝化过程 (3) 2、反硝化过程 (4) 3、生物脱氮的基本条件 (5) 4、废水生物脱氮处理方法 (6) 二、化学脱氮 (7) 1、吹脱法 (7) 2、化学沉淀法(磷酸铵镁沉淀法) (8) 3、低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9) 4、不同浓度工业含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比较 (11) 三、化学法除磷 (11) 1、石灰除磷 (12) 2、铝盐除磷 (12) 3、铁盐除磷 (13) 四、生物除磷 (13) 1、生物除磷的原理 (13) 2、生物除磷的影响因素: (14) 3、废水生物除磷的方法有哪些 (15) 4、除磷设施运行管理的注意事项 (15)

一、生物脱氮 脱氮技术包括化学法和生物法,由于化学法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成本高,所以一般使用生物脱氮技术。 污水生物处理脱氮主要是靠一些专性细菌实现氮形式的转化。 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分解转化为氨态氮NH4+或NH3,这一过程称为“氨化反应”。 硝化菌把氨氮转化为硝酸盐,这一过程称为“硝化反应”; 反硝化菌把硝酸盐转化为氮气,这一反应称为“反硝化反应”。 含氮有机化合物最终转化为氮气,从污水中去除。 1、硝化过程 硝化菌把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过程,硝化是一个两步过程,分别利用了两类微生物——亚硝酸盐菌和硝酸盐菌。这两类细菌统称为硝化菌,这 些细菌所利用的碳源是CO 32-、HCO 3 -和CO 2 等无机碳。 第一步由亚硝酸盐菌把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第二步由硝酸盐菌把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 这两个过程释放能量,硝化菌就是利用这些能量合成新细胞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并不是去除氮而是减少了它的需氧量。 氧化1g氨氮大约需要消耗4.3gO 2和8.64gHCO 3 -(相当于7.14gCaCO 3 碱度)。 硝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1)温度:硝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30~35℃,温度不但影响硝化菌的比增长速率,而且会影响硝化菌的活性。 2)溶解氧:硝化反应必须在好氧条件下进行,溶解氧浓度为0.5~0.7mg/L 是硝化菌可以容忍的极限,溶解氧低于2mg/L条件下,氮有可能被完全硝化,但需要较长的污泥停留时间,因此一般应维持混合液的溶解氧浓度在2mg/L以上。 3)pH和碱度:硝化菌对pH特别敏感,硝化反应的最佳pH是在7.2~8之间。每硝化1g氨氮大约需要消耗7.14gCaCO 3 碱度,如果污水没有足够的碱度进行缓冲,硝化反应将导致pH值下降、反应速率减慢。 4)有毒物质:过高的氨氮、重金属、有毒物质及某些有机物质对硝化反应

脱氮除磷工艺技术

脱氮除磷工艺技术 1.污水脱氮除磷处理工艺及其智能控制 (1)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的强化与优化控制 A/O、A2/O工艺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前置脱氮除磷工艺,具有运行简便,处理效果好的特点,经过多年运行,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实践的经验。因此,A/O、A2/O是技术成熟、运行简单可靠的工艺,在我国的市政污水处 理领域工艺运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北京市的几家大型污水处理厂也选用 了该工艺,如高碑店污 2 尽管上述传统脱碳除磷工艺(A/O、A2/O及氧化沟工艺)在废水脱氮 除磷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明显存在不足点:即系统的脱氮和除 磷去除效果不能同时达到最佳状态;回流污泥中不可避免会混入NO-某而 使前置厌氧段存在硝酸盐,这将直接影响聚磷菌的释磷效率;提高内循环 流量将引起推动力降低,运行费用增大,带进溶解氧使反硝化效率降低。 这些缺点的存在大大限制了常规污水脱氮除磷处理工艺的应用。针对传统 脱氮除磷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从污水的性质和特点入手,通 过技术创新,在常规的工艺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水处理工艺过 程及设备,提高除磷脱氮效果,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根据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水量的变化,确定工艺厌氧、缺氧(A/An)段和好氧(O)段的最佳反应时间。 实现厌氧段聚磷菌最大程度放磷,好氧段最大程度吸磷的最佳控制方

法。 探讨内循环回流比、DO和有机碳源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及优化控制 方法。 研究污水处理厂硝化反硝化的最佳控制方法。 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考察和选择合适的参数对工艺进行自动控制的研 究。 通过对传统A/O、A2/O和氧化沟脱氮除磷工艺的强化和优化控制来提高二级生物处理的效果、效率和稳定性。 (2)高效脱氮除磷新工艺、新技术 ①短程硝化反硝化新技术 对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一直是城市污水处理中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由于传统A/O、A2/O工艺的脱氮处理均为传统硝化反硝化,即全程硝化反硝化(如图3-5所示)。全程硝化反硝化反应存在明显的缺点:硝化菌群增殖速度慢,且硝化菌群世代时间长,难以维持较高生物浓度;反应历程较长,处理效率降低;系统总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有机负荷降低,需要较大的曝气池,增加了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等。这些缺点大大限制了常规污水脱氮除磷处理工艺的应用。对于反硝化菌,无论是NO2-还是NO3-均可以作为最终受氢体,整个生物脱氮过程也可以经

除磷脱氮技术的几种工艺介绍

除磷脱氮技术的几种工艺介绍 所属行业: 水处理关键词:除磷脱氮污水处理城市污水氮、磷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为此,对污水排放情况的控制很重要。磷、氮废水的大量排放,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最终会导致生态平衡,影响人类健康与发展等危害。下面主要介绍城市污水处理的除磷脱氮技术: 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氮磷多采用A/O、A2/O工艺、序批式工艺、氧化沟系列工艺等。以下是城市污水除磷脱氮几种工艺的介绍。 01.A2/O法: 传统A2/O法 传统A2/O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同时脱氮除磷的工艺,它是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缺氧段和一个厌氧段。 倒置A2/O工艺

倒置A2/O是对传统A2/O工艺的改进,其脱氮除磷效果更好,其原因在于: 缺氧区位于厌氧区之前,有利于微生物形成更强的吸磷动力,微生物厌氧释磷后直接进入好氧环境充分吸磷;所有参与回流的污泥都 经历了完整的释磷、吸磷过程;缺氧池位于厌氧池前,允许反硝化菌 优先获得碳源,因而加强了系统的脱氮能力。 02序批式工艺 传统的SBR法 传统SBR是间歇性活性污泥法,它由一个或多个曝气反应池组成,污水分批进入池中,经活性污泥净化后,上清夜排出池外即完成一个运行周期。 SBR工艺处理简单,处理构筑物少,曝气反应池集曝气沉淀污泥回流于一体,且污泥量少,容易脱水,但存在自动控制和连续在线分析仪器仪表要求高的特点。

CASS工艺 CASS是一种连续进水式SBR曝气系统,不仅具有SBR工艺简单可靠、运行方式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而且脱氮除磷效果明显。 这一功能主要实现于CASS池通过隔墙将反应池分为功能不同的区域,在各分隔中溶解氧、污泥浓度和有机负荷不同,各池中的生物也不同,同时在传统的SBR池前或池中设置了选择器及厌氧区,提高了脱氮除磷效果。 03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工艺是一种延时曝气的活性污泥法,由于负荷很低,耐冲击负荷强,出水水质较好,污泥产量少且稳定,构筑物少,氧化沟可以按脱氮设计,也可以略加改进实现脱氮除磷。 氧化沟工艺是一种工艺流程简单、管理方便、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工艺稳定性高的污水处理技术。 以上的除磷脱氮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磷、氮超标问题,不过有时因为一些因素的干扰,造成出水的磷、氮的浓度不达标,为此,可以在处理工艺末端投加除磷剂或氨

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及展望-2019年文档

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及展望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尖锐化和社会发展对环境要 求的提高,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已经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热点和难 点。传统工艺存在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硝化充氧能耗高、市政污水厂需投加碳源和碱等)、能量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此外,传统工艺的脱氮效率受进水水质的影响,低碳源污水在不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其脱氮效率低。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经济的脱氮工艺成为当前城市污水处理的热点。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批低能耗、低投资,管理简单的处理工艺。 1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 1.1ECOSUNIDE工艺 本工艺是以张雁秋等人提出的统一动力学理论、动力学负荷理论、回流污泥浓度优化理论为依据,创造出在特殊工艺条件下,提高了活性污泥中的硝化菌的比例,突破了传统活性污泥法硝化速度慢,实现了短时高效脱氮,最终研发出城市污水高效脱氮处 理新工艺。该工艺与传统生物处理工艺比较,主要是根据统一动力学理论发现了生物因子非线性反应增长现象,即生物浓度较高时,反应速度与生物浓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增加活性污泥浓度,相对提高硝化菌在生物相中所占的比例。 根据以上提出的几种理论,可以归纳出:高污泥浓度对硝化 有利;控制动力学负荷可以控制硝化微生物与脱碳微生物之间的

营养竞争关系,造成低底物浓度环境,进一步促进硝化;依据回流比影响回流污泥浓度及系统内底物浓度理论,通过计算机寻优找出最佳回流比;通过控制溶解氧浓度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 该工艺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分点-多点特殊配水造成的高污泥浓度,生物系统长期处在高污泥浓度及低营养状态下工作,使硝化菌、亚硝化菌、反硝化菌的繁殖处于生长优势,提高了脱氮效率,同时使得生物反应池总停留时间减短,减少生化池的总容积,进而缩短占地面积,与传统工艺相比可减少投资20%。该工艺结合了节能集成技术、高效曝气技术、无内回流技术、高污泥浓度 梯度污泥减量技术、高污泥浓度高效捕集气泡技术,池内无搅拌器、无回流泵、污泥减量使脱水系统设备减少30%,节约了运行费用。 ECOSUNID工E艺在实际中也有广泛高效的应用。张雁秋等人 通过该工艺对临沂市污水处理厂原先的氧化沟工艺进行改造,比使用传统工艺改造节约了2700万元,以较低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实现了高效脱氮除磷。排水水质由原先的仅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 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到改造后的达到一级标准,一些主要指标达到了一级标准。 1.2厌氧氨氧化 ANAMMO工X艺是由荷兰Delft技术大学生物技术实验室研究开发的,是指在厌氧条件下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氨氮转化 为氮气。由于无需外加有机物作电子供体,因此节省酸碱中和试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目前水污染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水体污染的主要源头有城市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染源。污水中氮、磷含量过高会使水体富养分化,导致水质恶化,甚至影响人类健康,所以讨论开发经济、高效的脱氮除磷新工艺是解决水体污染问题的关键。脱氮除磷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方法,但是物化法投入大,简单造成二次污染,而生物法投入小,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故生物法将是今后污水处理的主流方法。 1、生物脱氮除磷原理 一般来说,生物脱氮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有机氮在氨化菌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氨氮。其次步是氨氮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氧化为硝态氮。第三步是在缺氧状态下,反硝化菌将硝化过程中产生的硝态氮还原成气态氮,排放到大气中。有讨论表明:在硝化和反硝化的过程中,有些细菌能利用亚硝酸根或硝酸根作为电子受体直接将氨态氮氧化为气态氮。这一发觉将为新型脱氮工艺的研发奠定理论基础。 生物除磷是指聚磷菌在厌氧条件下汲取磷,在好氧条件下过量释放磷的一种生理变化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luxuryuptake现象。有讨论发觉:有一种兼性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根做为电子受体,将硝酸根转化为气态氮,并产生生物除磷作用。总而言之,生物脱氮除磷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氮及有机磷分解、转化。 2、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典型工艺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大体上可以分为2大类,一是按时间挨次分布的,如SBR工艺;二是按空间挨次分布的,如A2/0工艺。而氧化沟工艺既是按时间挨次分布的工艺,也是按空间挨次分布的工艺。这些工艺已被广泛讨论并应用,同时取得了较好效果。 2.1 SBR工艺 SBR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其流程图如图1,是一种以间歇曝气的方式来运行的水处理技术。该工艺SBR反应器反应过程分为进水、反应、沉淀、排放、闲置5个阶段,周而复始,从而达到脱氮除磷效果。 郭海燕等讨论表明,进水C/N在2.2~3.5及曝气强度为48~50L/h条件下脱氮除磷效果好。TP、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4%及84.5%。有讨论表明,在碳源相宜的状况下,采纳SBR工艺TP、TN去除率分别达到96%及78.3%。但是该反应器容积利用率低,曝气量大,增大了成本,且不能连续运行。

脱氮除磷工艺汇总

脱氮除磷工艺汇总 MBR工艺脱氮除磷 MBR是一种结合膜分离和微生物降解技术的高效污水处理工艺。在反应器内,一方面,膜组件将泥水高效分离,促使出水水质改善;另一方面,污泥停留时间(SRT)与水力停留时(HRT)在反应器内相互独立,可提高污泥浓度;此外,反应器内较长的SRT可使增殖缓慢的某些特殊菌(如自养硝化菌等)在活性污泥中出现,而膜组件又能将这些菌持留,从而使MBR处理效果得以改善。 MBR工艺具有一定局限性,对于生活污水,其仅依靠MBR本身其脱氮除磷能力只能达到40%至60%左右的去除率;对于工业废水,其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所以MBR工艺一般和SBR系列/AAO等工艺组合使用。五种常见组合工艺: SBR-MBR工艺 A2O-MBR工艺 3A-MBR工艺 A2O/A-MBR工艺 A(2A)O-MBR工艺 SBR-MBR工艺: 将SBR与MBR相结合形成的SBR-MBR工艺,除了具有一般MBR的优点外,对于膜组件本身和SBR工艺两种程序运行都互有帮助。由于膜组件的截留过滤作用,反应中的微生物能最大限度地增长,利于世代时间较长的硝化及亚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因此,污泥的生物活性高,吸附和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硝化能力。此外,SBR式的工作方式为除磷菌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满足了脱氮的需要,使得单一反应器内实现同时高效去除氮磷及有机物成为可能。与传统SBR系统相比,SBR-MBR在反应阶段利用膜分离排水,可以减少传统SBR的循环时间;同时,序批式的运行方式可以延缓膜污染。

A2O-MBR工艺: 由A2O工艺与MBR膜分离技术结合而成的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功能的A2O-MBR工艺,可进一步拓展MBR的应用范畴。在该工艺中设置有两段回流,一段是膜池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实现反硝化脱氮,另一段是缺氧池的混合液回流至厌氧池,实现厌氧释磷。A2O-MBR工艺中高浓度的MLSS、独立控制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留时间、回流比及污泥负荷率等都会产生与传统A2O工艺不同的影响,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效率。 3A-MBR工艺: 3A-MBR是依据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结合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特点而形成的具有高效脱氮除磷性能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其基本原理是,膜生物反应器内的高浓度硝化液和高浓度活性污泥经过回流系统形成良好的缺氧、厌氧条件,实现系统的高效脱氮除磷。该工艺的内部流程依次是第一缺氧池、厌氧池、第二缺氧池、好氧池和膜池,膜池混合液分别回流至第一缺氧池和第二缺氧池。第一缺氧池利用进水碳源和回流硝化液进行快速反硝化,接着混合液进入厌氧池进行厌氧释磷,减少了硝酸盐对释磷的影响,第二缺氧池再利用污水中剩余的碳源和回流的硝化液进一步反硝化脱氮,好氧池内同步发生有机物降解、好氧释磷和好氧硝化等多种反应,彻底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混合液再a经膜过滤出水,实现了对污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3A-MBR工艺合理地组合了有机物降解和脱氮除磷等各处理单元,协调了各种生物降解功能的发挥,达到了同步去除各污染指标的目的,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A2O/A-MBR工艺: A2O/A-MBR工艺是一种强化内源反硝化的新型工艺,该工艺利用MBR内高浓度活性污泥和生物多样性来强化脱氮除磷效果,工艺流程依次为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和膜池。该工艺在普通A2O工艺后再设一级缺氧池,在利用进水快速碳源完成生物除磷和脱氮后,再利用第二缺氧池进行内源反硝化,进一步去除TN,之后,再利用膜池的好氧曝气作用保障出水。A2O/A-MBR工艺是针对进水碳源不足,而同时又有较高脱氮要求的污水处理项目所开发,也是强化脱氮的MBR脱氮处磷 工艺。

污水处理脱氮除磷技术

污水处理脱氮除磷技术 现行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有传统活性污泥法、SBR工艺、AB工艺、A/O工艺、 A2/O工艺、氧化沟等,都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有机物污染得到了遏制,但氮、磷超标排放使中国66.2%的主要水体污染很严重,导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更加普遍。脱氮除磷已成为当今城市污水处理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国内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新型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微压内循环多生物相工艺的研究进展。 1、生物脱氮除磷机理 氮磷可依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被脱除。传统生物脱氮主要通过氨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使氮素最终以N2形式排入大气。在厌氧或好氧条件下,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将有机氮化合物转化为氨氮的过程为氨化;好氧条件下氨氮在氨氧化细菌(AOB)作用下氧化为亚硝酸盐,然后进一步被 亚硝酸氧化菌(NOB)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为硝化。硝化细菌均是化能自养型,生长极其缓慢,平均世代时间在10h以上,且易受pH、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参与污水硝化过程的细菌主要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和硝化菌属(Nitrobacter),完整的硝化氮素过程为NH4+-N→NH2OH→NO2--N→NO3--N;缺氧条件下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变为N2,完整的反硝化氮素反应包 括以下几个过程:NO3--N→NO2--N→NO→N2O→N2,反硝化细菌分属于假单 胞菌属(Pseudomonaceae)、产碱杆菌属(Caicaiigene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50多个属。氨化、硝化和反硝化氮代谢的过程需要多种酶系参与,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可作为相应的功能基因,其中反硝化相关基因所占比例最高,达80.81%,其次是氨化(12.78%)和硝化(4.38%)〔10〕。随着对微生物脱氮认识的深入,发现了自养反硝化、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和聚磷菌反硝化等,特征和影响,这些丰富了生物脱氮理论和生物脱氮工艺的发展。 2、污水处理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进展 2.1 脱氮的依据

污水脱氮除磷技术介绍

污水脱氮除磷技术介绍 一、生物脱氮原理 氮元素在新鲜污水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有机氮,例如蛋白质、尿素、氨基酸、胺类化合物等;另一类是氨态氮,或,一般以前者为主。含氮化合物在污水中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三大类反应,一,氨化反应;二,硝化反应;三,反硝化反应。 氨化反应是指有机氮化合物在氨化菌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为氨态氮。硝化反应是指氨态氮首先在亚硝化菌的作用下变为亚硝酸盐氮,然后在硝酸菌的作用下转变为硝酸氮。硝化反应的进行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所以硝化反应的进行必须满足一定的外部条件。必须满足一定的溶解氧即DO含量大于2.Omg/1.,,硝化反应中回释放出,导致混合液中PH下降,因此混合液中必须保持足够的碱度起缓冲作用。一般来说,Ig氨态氮需要碱度(以碳酸钙计)7.14g。BOD值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15T0mg∕1.以下。反硝化反应是指硝态氮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或NO等的过程。反应进行时的DO应控制在0.5mg∕1.以下,pH为7.0-7.5 通过一系列反应最终使污水中的氮元素得以一定程度去除。 二、生物除磷原理 磷元素在污水中主要以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种存在形式。生物除磷是指利用聚磷菌等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对磷元素过量摄取,在厌氧条件下释放出来,使磷元素的含量得以降低。 三、脱氮技术

(1)硝化-反硝化技术 硝化-反硝化技术可以分为一段硝化和两端硝化。其中,一段硝化法是指在同一反应池中进行硝化-反硝化,硝化细菌比好氧异养菌的世代周期长,所以一般要控制污泥停留时间在3d以上,另外,硝化反应所需的BOD值较低只有有机负荷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反应。现一般在曝气池内添加某种填料载体以固定硝化细菌使反应周期缩短。两段硝化法是指有机物的降解和脱氮反应分别在两个池中进行。首先利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水中的BoD然后在其后面放置供脱氮反应的反应池。进行脱氮反应的区域一般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好氧区,一部分厌氧区。分别进行硝化和反硝化反应以去除多余的氮元素。 (2)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在活性污泥工蓼主体内设置两座反应池,前面为反硝化反应池,后为主体反应池,在主体反应池内进行BOD的去除和硝化反应。主体反应池内处理过的水循环至反硝化反应器。为控制反应池的环境需要向注意反应池内投加一部分碱性物质。设置内循环系统,向前置的反硝化池回流反应过的硝化液是此种处理工艺的主要特点。还可将两个反应区域用隔板隔离合建在一个池中。 此种脱氮处理工艺流程简单,装置少,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都比较低。不足之处为脱氮效果难以继续提高,一般很难达到90%o 四、除磷技术 (1)厌氧-好氧除磷工艺 本工艺同厌氧-好氧脱氮工艺类似,由一个前置的厌氧池和一个宫BOD去除和吸收磷的好氧曝气池组成。曝气池后设置沉淀池,将沉淀池中的含磷污泥回流至厌氧池内与原污水混合进行厌氧释磷。如此

废水处理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废水处理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氮和磷是生物的重要营养源,在废水中含量高,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废水中氮元素主要有无机形态如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及有机氨氮等形态存在。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治理废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脱氮除磷的主流方法还是化学法和物理法,化学法脱氮除磷优点是效果稳定且效率高,但产生的污泥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是其主要缺陷。物理法脱氮除磷对于基础投入高,机械的技术高构造复杂,适用于大型的废水处理。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因为涉及到微生物,微生物对所处的环境要求更加苛刻,往往在实验室条件下理论值较好,但是实际应用到工程效果不佳且处理成本较前两种更高,这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然而生物脱氮除磷是环保、副作用小的,发展生物脱氮除磷方法从长远来看,将成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主流方案。 1、生物脱氮除磷原理 污水生物脱氮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硝化作用的细菌为好氧细菌,主要包括硝酸螺菌属、亚硝酸杆菌属、硝酸球菌属等。硝化作用是在好氧条件下,利用硝化菌经历复杂的生化反应,将氨氮化成亚硝酸盐氮,然后再氧化成硝酸盐氮。反硝化作用的反硝化菌在缺氧状态下将亚硝氮和硝氮还原成氮气,主要为兼性厌氧细菌。自然界具反硝化能力的细菌较多,如变形菌门的多个纲的细菌。 生物除磷是聚磷菌在厌氧环境中水解聚磷和糖原产生ATP,同时吸收污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ATP是生物的能量载体,磷元素是ATP的组成之一,ATP储 存于体内用于供能微生物生长代谢,从而使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种,因此污水中的磷酸盐被微生物大量吸收,最终通过排放剩余污泥达到除磷的目的。 2、废水处理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现行主流的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主要可以按时间和空间分为2大类,其一是属于按时间顺序分布的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典型代表是序批式反应器。其二是属于按空间分布的典型代表有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南非开普敦大学UCT 同步脱氮除磷工艺等。 (1)序批式反应器(SBR) 序批式反应器是一种运行按间歇曝气方式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序批式反应器工艺技术的核心结构为集生物降解池、初沉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反应池,通过曝气和搅拌交替运行,无污泥回流系统,在反应池生成缺氧/好氧/厌氧环境,在氧浓度变化的交替过程中,细菌完成富集氮、磷,释放氮气及储能的过程。此类装置具有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和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实际使用能达到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 (2)厌氧/缺氧/好氧工艺(A2/O) 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的流程是:污水依次进入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微生物在厌氧池中经三羧酸循环和乙醛酸循环代谢途径将易吸收的有机质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回流污泥带入的聚磷菌将水解体内ATP释放能量,一部分供自身维持生存,另一部分供微生物吸收污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并在NADH 作用下合成聚β-羟基丁酸酯储存于体内。缺氧池中,反硝化菌利用硝化回流液中的硝酸盐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以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到最后环节的好氧池中,聚磷菌主要依靠分解体内储存的聚β-羟基丁酸酯供能,以维持生长繁殖。

污水处理AO工艺脱氮

污水处理A/O工艺脱氮除磷一般的活性污泥法以去除污水中可降解有机物和悬浮物为主要目的,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有限.随着对水体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氮、磷有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有必要采取脱氮除磷的措施。一般来说,对污水中氮、磷的处理有物化法和生物法,而生物法脱氮除磷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优势,目前出现了许多采用生物脱氮除磷的新工艺。 一、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选择 按生物脱氮除磷的要求不同,生物脱氮除磷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去除有机氮和氨氮; (2)去除总氮; (3)去除磷; (4)去除氨氮和磷; (5)去除总氮和磷。 对于不同的脱氮除磷要求,需要不同的处理工艺来完成,下表列出了生物脱氮除磷5个层次对工艺的选择。 生物脱氮除磷5个层次对工艺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TN出水水质要求,需要选择不同的脱氮工艺,不同的TN出水水质要求与脱氮工艺的选择见下表。 不同TN出水水质要求对脱氮工艺的选择 生物除磷工艺所需B0D5或COD与TP之间有一定的比例要求,生物除磷工艺所需BOD5或COD与T比例P的要求见下表。 生物除磷工艺所需BOD5或COD与TP的比例要求 二、A/O工艺生物脱氮工艺 (一)工艺流程 A/0工艺以除氮为主时,基本工艺流程如下图1.

图1 缺氧/好氧工艺流程 A/O工艺有分建式和合建式工艺两种,分别见图2、图3。分建式即硝化、反硝化与BOD 的去除分别在两座不同的反应器内进行;合建式则在同一座反应器内进行.更多污水处理技术文章参考易净水网www.ep360。cn 合建式反应器节省了基建和运行费用以及容易满足处理工程对碳源和碱度等条件的要求,但受以下闲素影响:溶解氧(0.5~1.5mg/L)、污泥负荷[0。1~0. 15kgBOD5/ (kgMLVSS•d)]、C/N 比(6 —7)、pH值(7。5~8。0),而不易控制。 对于pH值,分建式A/O工艺中,硝化液一部分回流至反硝化池,池内的反硝化脱氮菌以原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以硝化液中NOx—N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将NOz—N还原成N2 ,不需外加碳源。反硝化池还原1gNOx -N 产生3。57g碱度,可补偿硝化池中氧化1gNH3—N所需碱度(7。14g)的一半,所以对含N浓度不高的废水,不必另行投碱调pH 值,反硝化池残留的有机物可在好氧硝化池中进一步去除。 一般来说分建式反应器(A/O工艺)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控制范围可以相应增大,更为有效地发挥和提高活性污泥中某些微生物(如硝化菌、反硝化菌等)所特有的处理能力,从而达到脱、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目的,减少了生化池的容积,提高了生化处理效率,同时也节省了环保投资及运行费用;而合建式A/O 工艺便于对现有推流式曝气池进行改造。 图2 分建式缺氧一好氧活性污泥脱氮系统

一、同步脱氮除磷的bardenpho工艺流程图各段的作用(精)

一、同步脱氮除磷的bardenpho工艺流程图?各段的作用? 这个是四段的,五段的是在前面再加一个厌氧池,加强除磷能力。 (1)缺氧池1:首先是脱氮,通过好氧1的内循环去除含硝酸盐的氮;其次是回流剩余污泥释放磷; (2)好氧池1:首先去除BOD5,其次是硝化,但是由于BOD浓度还比较高,产生的硝酸盐很少;然后是聚磷菌对磷的吸收,但是由于硝酸盐的存在,吸收磷的效果也不好; (3)缺氧池2:脱氮和释磷,以脱氮为主; (4)好氧池2:吸收磷;进一步硝化;进一步去除BOD5; (5)二沉池:泥水分离,污泥回流 缺点:工艺复杂,反应器单元多,运行繁琐且成本高。 参考文献:排水工程.张自杰 二、生物除磷机理? 厌氧:PAOs利用体内聚磷酸盐为能源快速吸收乙酸,并以PHB和其它聚羟基羧酸(PHAs)的形式储存起来,同时将聚磷酸盐分解产生的溶解性无机磷酸盐释放出来; 好氧:PAOs以PHAs为能源用于生长,并摄取废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磷酸盐,以聚磷酸盐的形式储存起来。 好氧和厌氧能量动力学的区别:摄取的磷比释放的磷多。活性污泥典型的含磷量:P/VSS=1.5%-2.0%; 当PAOs存在时,P/VSS增至5%-7%,有时高达12%-15% 参考文献:废水生物处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三、asm1,asm2适合的工艺?asm1里面各个参数的意义? 1986年推出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包括去除污水中有机碳以及硝化和反硝化等过程。1995年推出活性污泥2号模型(ASM2):包含了脱氮和生物除磷处理过程。 1999年ASM2被拓展为ASM2d,将反硝化聚磷菌包含在内。 1998年推出了活性污泥3号模型(ASM3):所包含的主要反应过程和ASM1相同。是对ASM1的改进,更适合于实际应用。 模型的组分 1.可溶性惰性有机物S I 2.易生物降解有机底物S S 3.颗粒性惰性有机物X I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