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粒重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小麦籽粒的形成特点及提高粒重的途径

小麦籽粒的形成特点及提高粒重的途径

小麦籽粒的形成特点及提高粒重的途径摘要介绍抽穗开花期、灌浆成熟期小麦籽粒形成特点,指出籽粒发育具有不平衡性,分析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矿质营养对籽粒发育的影响,提出增加粒重的措施,以为小麦增加粒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籽粒;粒重;增产途径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044-02小麦是商水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一些异常气候的出现,制约了小麦产量的上升,通过对小麦籽粒的形成过程和提高粒重的重要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总结如下。

1 抽穗开花期冬小麦拔节后,经过25~30 d开始抽穗。

小麦抽穗时主茎早于分蘖,大蘖早于小蘖。

小麦抽穗后一般经过2~5 d开始开花,开花顺序为先主茎后分蘖,每穗开花先中部而后渐及上部和下部,同一小穗则由基部花顺次向上开。

每穗开花时间3~5 d,全田开花时间持续6~7 d。

小麦昼夜均能开花,但每天有2个高峰,即9:00—11:00、15:00—18:00。

夜间由于温度低开花少,中午由于温度高相对湿度低,开花过程受到抑制。

小麦开花的最低温度为9~11 ℃,最适温度18~20 ℃,高于30 ℃影响受精能力降低结实率[1]。

适于小麦开花的大气相对湿度为70%~80%,低于20%不能正常授粉受精,但花期遇雨,湿度过大,花粉粒吸水膨胀易破裂。

小麦属自花授粉作物,天然杂交率一般不超过0.4%,小麦开花时,内外颖壳从张开到闭合需经历10~15 min。

或颖壳张开前进行闭壳授粉,或颖壳张开后进行开颖授粉[2]。

花粉粒落到柱头上一般经1~2 h后即可发芽,在24~36 h后完成受精过程。

开花期间小麦体内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营养物质和水分,是整个生育期中日耗水量最大的时期,从此地上、地下营养器官基本停止生长,籽粒日益增大,是小麦全生育期的重要转折点。

小麦的化学调控技术

小麦的化学调控技术

程技术等一样,成为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
化的主要技术。
倒1节
30.00
茎节长(cm)
倒2节
倒3节
倒4节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CK

A B C 调节剂对小麦茎节长度的影响
D
E
促根,壮秆(高肥力)
促根,壮秆(低肥力)
CK 23 21 19 17 15 13 11 9 7 5 3-30 4-9 4-19


千粒重(g)
B
C
D
E
小麦调节剂对千粒重的影响
1.15
穗粒重(g)

1.10 1.05 1.00 0.95 0.90 0.85 CK JM JB JZ NM NB NG NZ 不同调节剂不同时期处理对小麦穗粒重的影响
2.5提高抗逆能力,提高群体质量,防病,防干热风: 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吨田宝),根系活力高,叶 片持绿性好,抗干热风效果显著,增产20%以上, 喷施吨田宝 对照
440.00 420.00 400.00 380.00 360.00 340.00 320.00 CK JM

JB
JZ
NM
NB
NG
NZ
不同调节剂不同时期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提 要
1、小麦生产中的制约
因素 2、化学调控技术在小 麦生产中的应用 3、展望
3、展望
由于作物化控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应用面积日益增大,对小麦生产的贡献也随之增加, 化控技术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第一,化控技术的熟 化,包括:调节剂性质选择,应用剂量、时期、方式 的熟化。第二,调节剂功能多元化,抗冷、抗倒伏、 抗病、抗虫、防干热风、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一药多效 的研究逐渐成为趋势。第三,利用天然植物及海洋资 源作为提取调节剂的原料,发展绿色环保型植物生长 调节剂,对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化学调控技术--董志强.pdf

小麦化学调控技术--董志强.pdf




败育小花数

0.00
5.00
CL
CK
处理
处理间败育小花数差异

30.00 20.00 10.00 0.00 28.65
32.10
小花数
40.00
20.00
0.00 CL CK 处理
CL
CK
处理
江苏泰兴
2011
吨田宝处理




对照
对照




喷施吨田宝
处理间穗长差异 10.00
处理间穗宽差异
江苏 处理1 对照 35.89 35.45 38.77 35.90 35.62 34.74 469.57 10.73 / 424.06
处理2
对照 处理3
41.84
39.11 39.72
36.57
34.90 40.27
对照
湖北 对照 处理1 处理2 处理3
36.34
39.6 41.3 42.3 43.1




促根,壮秆(低肥力)
CK 23 21 19 17 15 13 11 9 7 5 3-30 4-9 4-19 A B C D E
须根数(条/株)

小麦调节剂对须根数动态的影响



4-29

5-9
月-日
⑷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喷ABT生根粉、三 十烷醇、赤霉素以及吨田宝可以改善产量 构成因素。第一:增加有效穗数;
中国农科院廊坊园区




河南省新乡试验田

对照

小麦籽粒钙元素含量的研究进展

小麦籽粒钙元素含量的研究进展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1, 47(2): 187 196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 E-mail: zwxb301@本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102004)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一般项目(青年)(2019JQ-542)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 (2016YFD0102004) and the Natural Science Basic Research Plan in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2019JQ-542).*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张正茂, E-mail: zhzhm@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yxliu@Received (收稿日期): 2020-06-02; Accepted (接受日期): 2020-09-25; Published online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9-29. URL: https:///kcms/detail/11.1809.S.20200929.1325.002.htmlDOI: 10.3724/SP.J.1006.2021.01045小麦籽粒钙元素含量的研究进展刘玉秀1 黄淑华2 王景琳1 张正茂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摘 要: 提高矿物质营养元素含量正在成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重要研究方向和育种目标。

钙元素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 在人类骨骼形成和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球约35亿人缺钙, 缺钙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国际性重大问题。

小麦育种中的分子标记技术应用研究

小麦育种中的分子标记技术应用研究

小麦育种中的分子标记技术应用研究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人类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小麦是最广泛栽培和消费的作物之一,也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农作物之一。

然而,小麦的育种工作一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繁殖周期长、杂交不易、基因广泛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用于小麦育种中,为小麦品种的改良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是指对DNA分子上的一些特定区段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识别和区分不同品种或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分为PCR技术、RFLP技术、SSR 技术、AFLP技术、SNP技术等。

小麦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分子鉴定:通过对小麦中特定基因的片段进行PCR扩增,并用特定酶切方法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和比对,从而快速鉴定小麦中的病原体、杂交种、杂交后代等。

这在小麦种质资源保护和繁殖中具有重要意义。

2. 密度图谱构建:通过对小麦不同基因座位的特定序列进行扩增和分子检测,可以构建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连锁图谱,从而为小麦的基因组测序、基因图谱构建、群体遗传学研究等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3. 基因定位:通过对检测到的分子标记和相关表型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可以在小麦物理和遗传连锁图谱上精确定位相应的基因,进而揭示小麦重要性状的遗传机理,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精确的分子标记和命中率高的候选基因。

4. FISH karyotyping:通过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以小麦染色体的比较序列为探针,在活体细胞的染色体上进行显微分析,从而揭示小麦的染色体组成与结构,为小麦遗传变异和组合育种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

二、小麦育种中分子标记技术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虽然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技术标准化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实验室对分子标记技术的操作标准和质控要求存在差异,导致相同小麦品种的分子标记结果不一致,限制了小麦育种研究的进展。

小麦基因功能和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

小麦基因功能和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

小麦基因功能和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球首位。

然而,由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高度依赖育种技术,小麦的品种改良和适应性研究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基因组学的兴起,小麦基因功能和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一、小麦基因组研究小麦的基因组规模巨大,由6组42条染色体组成,基因数量高达亿级别。

面对如此复杂的基因体系,传统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很难有效地发掘和利用这些基因资源。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们先后进行了小麦全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这些研究为小麦基因功能和遗传调控机制的解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二、小麦基因功能研究小麦基因功能研究主要包括基因定位、表达鉴定、遗传变异鉴定和功能验证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手段可以深入了解某个特定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在育种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小麦耐逆性是育种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指标,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可以为小麦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小麦遗传调控机制研究小麦遗传调控机制研究是基因功能研究的延伸,它探究的是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适应性的综合影响。

小麦中有很多基因是受到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调节的,如激素、光周期、温度、水分、盐碱质等。

基于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小麦的逆境适应机理,并为育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小麦基因功能和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是农业科技和基因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它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我们对小麦基因组和遗传调控机制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深入,为小麦的改良和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议分子育种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相结合

议分子育种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相结合

议分子育种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相结合高产育种问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乘积,三者关系的协调是取得小麦高产的关键。

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是质量-数量性状,由主基因和微效基因配合控制,对于这些复杂的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来说,按照传统的育种方法,不可能将正在分离的所有位点上的最有用基因组合到一个基因型中并加以正确的鉴定选择。

因此要实现小麦再高产育种的重大进展,必须首先突破传统的育种方法,在杂交手段和杂种后代处理这2个关键性技术环节上进行大的改进。

分子育种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的有效结合使我们有望突破瓶颈,取得进展。

怎样把分子育种技术与小麦常规育种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笔者认为随着分子数量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QTL的位置、效应和机理的逐步探明,以及成本较低的基于PCR 的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量性状QTL 定位将在作物的高产和超高产育种中发挥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1)新基因源的发掘。

当下的小麦育种急需引进、发掘和创造一批小麦新种质或新基因,创造小麦新类型。

从育种的角度讲,在野生或近缘及特异材料中寻求的优良基因/QTL比在优良品种中找到的优良基因/QTL可能更有利用价值,在育种实践中,单凭表现型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利用QTL的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如7DL.7Ag易位系是外源基因用于小麦改良的又一成功范例,7DL.7Ag易位系含Lr19,分子标记可以跟踪选择,如Xiao 等在野生稻中发现 2 个增加产量的QTL,效应分别达到18%和17%,Bernacchi等在野生番茄中发现存在对番茄总重增效的等位基因,这对作物产量的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

(2)主效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一方面可以聚合有用基因,实现多个育种目标,另一方面在回交渐渗过程中,通过遗传背景选择,减少连锁累赘,加快育种进程。

(3)QTL的基因克隆。

细胞分裂素参与氮素调控小麦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及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

细胞分裂素参与氮素调控小麦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及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

细胞分裂素参与氮素调控小麦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及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构成, 分蘖的发生、生长和成穗情况对群体结构和产量水平起重要调控作用。

研究表明密度和氮肥施用等栽培措施以及植物激素在分蘖芽发育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而本试验选用不同分蘖成穗特性品种,设置种植密度分别为75X 104(D1)、225X 104(D2)、300X 104(D3)、375X 104(D4)、525X 104(D5)株hm-2 的群体, 同时设置氮肥用量分别为施纯氮0 kg hm-2(N0) 、240 kg hm-2(N1) 、360 kg hm-2(N2)的三个氮肥处理,研究氮肥施用量对不同密度下小麦群体发生动态、茎蘖生产力差异、优势和弱势茎蘖组籽粒灌浆差异、产量形成的影响, 探讨高产小麦群体的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 同时在此基础上研究外源激素对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分蘖节、分蘖芽、根系中内源激素的含量及比值变化; 地上部叶片的光合生理过程以及地下部根系的发育、活力变化, 分析激素参与氮素调控小麦分蘖发育的作用机制, 来探索通过氮素运筹结合喷施外源激素调控茎蘖发育, 构建个体发育协调、群体整齐的高产群体。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小麦茎蘖生产力的差异与氮肥及密度对其调控效应随蘖位顺序的增高, 小麦穗粒数逐渐降低。

与主茎穗相比,济麦22(JM22)N0D1处理的各分蘖穗粒数分别减少 5.8、5.1、9.3、12.4、15.5、18.9、17.4、22.2 粒穗-1;山农8355(SN8355)各分蘖的穗粒数分别减少 3.3、10.9、18.1 、22.9、22.2、30粒穗-1 。

随蘖位顺序的增高,穗粒重逐渐降低,与主茎穗相比,JM22 N1D2处理的各分蘖的穗粒重分别减少7.85%、40.80%、47.51%;SN8355各分蘖的穗粒重分别减少24.82%、36.06%,这表明随蘖位顺序越高其单茎生产力逐渐降低, 各茎蘖间差异变大, 个体单茎生产力间整齐度降低增加种植密度,两品种各茎蘖的穗粒数、穗粒重均显著降低,增施氮肥后各茎蘖的穗粒数、穗粒重均显著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粒重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综述魏玮;郭嘉莲;万琳涛;徐林峰;丁明全;周伟【摘要】粒重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围绕粒重形成的遗传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如何高效地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创新以提高小麦单产是育种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围绕小麦粒重形成的构成要素、遗传特征、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遗传定位、籽粒质量形成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分子调控机制解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以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研究对研究前景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全面阐明小麦粒重形成的调控机制,后续研究首先应在小麦粒重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籽粒激素的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其次要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进一步开发与性状密切相关联的SNP标记(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最后结合作图群体进行表型与SNP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基因型关联性分析,对粒重形成候选主效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图位克隆和功能解析。

表1参52%Grain weight (GW), a quantitative trait determined by several genes, is one of three key wheat yield components and is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variation.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many stud-ies on the genetic traits and molecular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GW formation, and have made some research progress. How to make innovations to improve unit yield of wheat based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work for the researchers. In this study,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es on components, genetic traits, genetic mapping of QTL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candidate genecloning and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GW in wheat were reviewed, and then the problem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nvolved in our recent research were also sorted out and discussed. In order to get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bout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n the production of GW, resear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ree key items. First-ly, the variation of horm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W should be concerned and measured. Secondly, GWA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 together with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should be adopted to exploit 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 markets conferring to some special agricultural trait. Finally, the candidate gene should be mapped based on SNP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the mapping population, and then the candidate genes should be cloned and their function in the regulatory network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GW should be covered. This work will provide a good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3)002【总页数】9页(P348-356)【关键词】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粒重;产量;分子调控;综述【作者】魏玮;郭嘉莲;万琳涛;徐林峰;丁明全;周伟【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临安311300;浙江省开化县农作物技术推广站,浙江开化 324300;浙江勿忘农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0;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临安3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有效穗数、穗粒数以及粒重是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

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穗粒数的增加建立在小麦穗数减少的基础上。

小麦粒重的增加是相对独立的;在产量三要素中粒重的遗传力最大,受环境的影响效应也最小[1-6]。

因此,在穗数和穗粒数稳定的前提下,粒重的增加对小麦产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围绕小麦粒重形成的外因(包括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和养分)和内因(包括生理生化机制和基因调控网络解析)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一些进展。

但由于普通栽培小麦是六倍体,与其他大农作物如玉米Zea mays,水稻Oryza sativa等二倍体作物相比,遗传相对比较复杂。

因此,小麦粒重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相对滞后。

本文从粒重的构成要素及遗传特征、粒重数量性状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的遗传定位和基因克隆以及粒重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解析等方面开展综述,为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小麦粒重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由粒长、粒宽、粒厚等基本要素构成[2-3]。

利用不同的分析群体对构成粒重的3个基本要素与粒重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小麦粒长、粒宽均与粒重都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大小依次为粒宽>粒厚>粒长[3-6·]。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对籽粒体积与粒重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

王瑞霞等[1]研究发现,相比于粒长、粒宽和粒厚,籽粒体积与小麦粒重相关性最高,这与BRESEGHELLO等[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可见,粒长、粒宽、粒厚、粒体积等都是粒重的重要构成要素。

2.1 QTLs定位的群体建立小麦粒重及其他性状基因的遗传连锁图谱,首先要构建合适的作图群体。

目前,用于小麦基因遗传定位常用的作图群体包括两大类。

第1类为暂时性群体,如F2群体、F2:3群体、回交(back cross,BC)及三交群体;第2类为永久性群体,如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加倍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及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s,NILs)。

针对不同的研究目标,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的作图群体来对目标QTLs进行遗传定位。

由于作图群体的差异以及影响粒重形成的因素太多,使得QTLs定位结果的可比性比较差。

目前,已明确报道的与粒重形成相关的QTLs广泛分布在小麦的21条染色体上[2,4,7-20]。

以色列Weizmann科学院FELDMAN教授的实验室花了近6 a时间培育了2套分别以普通小麦品种Bethlehem(BL)和中国春(Chinese Spring,CS)为背景的野生2粒小麦染色体臂置换系(chromosome arm substitution lines,CASLs)。

创建时每个CASL都用对应的双端体与野生2粒小麦进行杂交,然后用对应的双端体经过6~7次回交,最后自交1次,每个世代结合细胞遗传学鉴定选育而成。

每个CASL将野生2粒小麦单个染色体臂分别引入到同一栽培小麦的遗传背景中,这样可以对单个野生2粒小麦染色体臂上的基因进行独立研究,而避免其他染色体臂上基因的干扰,从而达到对某一数量性状进行独立研究的目的。

利用该套材料与受体亲本(CS和BL)杂交所创建的F2群体比采用2个遗传背景差异很大的父母本杂交所创建的F2群体基因位点纯合率要高得多,但比不上NILs,因而基因定位结果的准确性介入普通F2群体和NILs之间。

而利用此套材料所创建的小片段重组导入系(recombination substitution lines,RSLs)需要用相应的CASL与双端体(ditelosomic,DT)进行1次杂交和2次回交,期间结合分子标记对相应的染色体片段进行筛选,然后再自交3次RSLs才能完全创建完成。

因而RSLs相应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纯合率可以和NILs相提并论,而RSLs创建的难度要比NILs容易一些。

作者实验室利用此套CASLs所创建的F2和RSLs已成功发现和定位了一个新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到2B短臂上,并证实光周期基因Ppd-B1是2BS染色体臂上唯一的迟熟候选主效基因(论文待发表),证实利用此套CASLs材料所创建的作图群体对目标基因进行遗传定位的可靠性很高。

目前,作者实验室正在利用此套CASLs所创建的F2和RSLs精细定位在3A,7BS和4AL染色体臂上且与小麦抽穗相关的主效QTLs。

2.2 QTLs定位及互作效应现阶段研究粒重基因的主要方法是QTL作图和关联性分析。

在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中,粒重的遗传相对稳定且主要受遗传因子的控制;其遗传特性表现为加性效应,包括基因与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基因与环境的加性效应,其遗传力为5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