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合集下载

“蓝矮败”——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五途径

“蓝矮败”——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五途径

“蓝矮败”——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五途径作者:耿爱民武利峰刘渤吴艳芳李志刚韩文亮崔宝明尤晓胜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02期摘要:“蓝矮败”是蓝粒、矮秆、花药败育三性状相互标记的特殊小麦种质,其植株矮壮,花药败育,授粉正常结实,同一麦穗结不同颜色籽粒,通过色选机可将蓝粒的“蓝矮败”与白粒的小麦杂交种分离。

利用“蓝矮败”生产小麦杂交种易于掌控亲本,便于品种权保护,农户不能自留用种,基地种子不易流失,且制种技术简单,受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小,种子纯度易保证。

本文介绍了“蓝矮败”及其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特点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蓝矮败”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小麦杂交种中图分类号:S512.103.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2-0031-03Dwarf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继小麦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光温敏两性系、化学杀雄、孤雌生殖四条途径之后,“蓝矮败”利用则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五条途径。

1 “蓝矮败”及其主要特点什么是小麦“蓝矮败”?“蓝矮败”的特点是其植株矮壮,自身花药败育无花粉(为不育系,属显性核不育),雌蕊发育正常,在开花期颖壳开张,柱头外露,可以接受其它任何小麦品种的花粉而正常结实,其在同一个麦穗上所结种子有不同颜色。

若以白粒种子为父本为其授粉,会结出蓝粒与白粒两种不同颜色籽粒,所结蓝粒比例通常在20%~30%之间,白粒约为70%~80%。

种植所结蓝粒种子,依然矮秆败育,即蓝粒种子为蓝矮败种质;种植所结白粒种子,其植株表现高大繁茂,花药、花粉均正常,完全结实,所结籽粒全部为白粒。

其实,“蓝矮败”授粉当代所结白粒种子即为代小麦杂交种。

2 小麦杂种优势的“蓝矮败”利用及其主要特点在当代设备技术条件下,可以借助光电智能色选机将“蓝矮败”授粉所结蓝粒与白粒种子完全分离,获得小麦杂交种,实现小麦杂种优势利用。

2.1 可用种质广泛,易于筛选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综合性状优异的强优势组合与三系利用途径不同,“蓝矮败”的利用不存在不育系不育度、保持系的保持能力、恢复系的恢复能力及恢复度问题。

小麦矮秆突变体je0098的遗传分析与其矮秆基因定位

小麦矮秆突变体je0098的遗传分析与其矮秆基因定位

DOI: 10.3724/SP.J.1006.2022.11015小麦矮秆突变体je0098的遗传分析与其矮秆基因定位付美玉1,2熊宏春2周春云2郭会君2谢永盾2赵林姝2古佳玉2赵世荣2丁玉萍2徐延浩1,*刘录祥2,*1 长江大学农学院/ 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荆州434025;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国家农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改良中心, 北京100081摘要: 倒伏易引发小麦严重减产, 发掘和利用优异矮秆基因是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新品种的关键。

本研究以京411 (WT)及其经EMS诱变获得的产量相关性状优良的矮秆突变体je0098为试验材料, 对其株高进行遗传分析, 结合外显子捕获测序和遗传连锁分析定位矮秆基因。

3年田间株高数据统计分析表明, je0098与WT相比株高降低15cm, 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 je0098与WT相比节间细胞长度缩短18%, 暗示je0098的矮化是由于节间细胞长度变短所致; 赤霉素敏感性分析表明, je0098为赤霉素敏感型矮秆突变体。

利用WT和je0098杂交构建的由344个单株组成的F2分离群体, 结合F2:3家系表型数据, 选取矮秆纯合和高秆单株构建混池, 对两亲本和子代混池分别进行外显子捕获测序, 在2D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具有降秆效应的数量性状位点(QTL)。

结合全基因组重测序所得SNP位点, 在2D染色体开发了6个KASP分子标记, 对F2单株进行基因分型。

利用QTL IciMapping作图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结合3年田间表型数据, 将矮秆基因定位在20.77~28.84Mb 区间内, 遗传距离为11.48cM。

本研究结果为突变体je0098矮秆基因的功能研究以及育种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矮秆基因; BSA; 分子标记Genetic analysis of wheat dwarf mutant je0098and molecular mapping of dwarfing geneFU Mei-Yu1,2, XIONG Hong-Chun2, ZHOU Chun-Yun2, GUO Hui-Jun2, XIE Yong-Dun2, ZHAO Lin-Shu2, GU Jia-Yu2, ZHAO Shi-Rong2, DING Yu-Ping2, XU Yan-Hao1,*, and LIU Lu-Xiang2,*1 Hu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ain Industry / College of Agricultur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5, Hubei, China;2 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 National Center of Space Mutagenesis for Crop Improvement,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Lodging easily causes severe decrease in wheat yields. Ident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avorable dwarfing genes is the key to develop new varieties with high yield and lodging resistance. In this study, a dwarf mutant je0098 as material was induced by EMS mutagenesis from Jing 411 (WT) and had fine characteristics in yield components. We mapped the dwarfing gene through genetic analysis of plant height, and combining with exon capture sequencing and 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plant height in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suggested that plant height of je0098 was 15 cm lower than that of WT. Histocytological analysis of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01346),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Y2020YJ09)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102100)资助。

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单株种子产量构成性状分析

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单株种子产量构成性状分析

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单株种子产量构成性状分析【摘要】本研究针对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单株种子产量及构成性状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材料与方法的详细设计和实验操作,我们得出了一系列结果,并进行了深入讨论。

种子产量分析显示,四倍体南通矮白菜种子产量具有一定特点,构成性状分析揭示了一些有意义的规律。

在我们总结了种子产量与构成性状的关系,阐述了四倍体南通矮白菜种子产量的特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南通矮白菜种子产量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单株种子产量、构成性状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种子产量分析、矮白菜种子产量与构成性状的关系、四倍体南通矮白菜种子产量特点、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南通矮白菜(Brassica rapa var. chinensis L.)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南通矮白菜的种子产量一直是影响其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种子产量的提高已成为南通矮白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倍体南通矮白菜是指在南通矮白菜的基础上,通过杂交或其他技术手段将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得到的一种新型品种。

相比于普通南通矮白菜,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具有更高的种子产量潜力和更好的抗逆性,因此备受育种学者和生产者的关注。

对于四倍体南通矮白菜种子产量的构成性状分析,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四倍体南通矮白菜的种子产量进行分析,探究其构成性状的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南通矮白菜的种子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持。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四倍体南通矮白菜种子产量的形成机制,为南通矮白菜育种和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矮白菜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其种子产量和构成性状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种植效益。

随着人们对蔬菜品质和产量要求的提高,矮白菜育种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四倍体南通矮白菜是矮白菜的一个变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产量潜力,但其种子产量和构成性状仍有待深入研究。

小麦主要数量性状和遗传影响(续四) 抗倒性,矮形(续)

小麦主要数量性状和遗传影响(续四) 抗倒性,矮形(续)

小麦主要数量性状和遗传影响(续四) 抗倒性,矮形(续)小麦的抗倒性是受遗传影响的一个重要特性。

这种性状决定了小麦植株在强风和落雨时能够立起来而不倒伏。

一种小麦品种抗倒性高,说明它的芒果上梗较硬,适应的环境范围也较大。

抗倒性是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影响着小麦植株的正常发育过程。

矮形也是小麦的重要品质特性之一,平均植株高度有别于标准高度,比如植株高度低于50厘米,就是矮形小麦。

它影响着植株的质量,使得植株更容易抵抗各种病害,提高了抗旱能力,从而增加小麦产量。

矮形小麦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选择配种,来培育出更加适合的品种。

小麦的颗粒大小也是受遗传影响的一个重要特性,颗粒大小越大,营养价值就越高。

此外,大颗粒小麦在加工过程中能充分把握碾磨量,更能保证最佳产量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粉粒研磨成细腻的粉末,提高烘培质量。

另外,颗粒大小可以作为小麦形态品质特性的指标之一,与矮性、抗倒性的性状相衔接。

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可以实现高产量、优质、高效的生产,以及对小麦的优质提高。

受遗传影响,小麦抗病虫性也有明显的变化,这需要专业人士深入研究才能发现。

异质杂交是改良小麦抗病虫性的重要方法,也是获得新品种的重要途径。

小麦品种在适应不同环境条件时,还受到气候因子的影响,尤其是旱灾或洪涝灾害,例如在夏季枯旱时期有更良好的抗旱性,而在水域上的抗涝性则要求更高的。

小麦的耐热性也是受遗传影响的一个重要特性,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

植株的耐热性可以降低植株开花期的温度和早熟的发生率,提高小麦产量。

小麦的耐热性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影响的,包括光合作用速度、水分代谢等。

通过分析和评价,小麦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变化耐热,并实现耐热性的改良。

另外,小麦的抗寒性也受到遗传影响,特别是在春季播种的集中区域,抗寒性的好坏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

抗寒性强的品种,其抗寒性由低温抗冷能力强,地上部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而抗寒性差的品种,则会因低温而减少产量。

四倍体矮秆小麦拔节期赤霉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四倍体矮秆小麦拔节期赤霉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四倍体矮秆小麦拔节期赤霉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胡召杉;巫有霞;杨在君;王清海;彭正松【摘要】为研究四倍体矮秆小麦拔节期赤霉素(GA)合成途径中涉及的关键酶基因及其与植株矮化的关系,选择拔节期的矮杆番麦和四倍体矮杆小麦近等基因系ANW 16 D、ANW 16 F、ANW 16 G(分别含有Rht 14、Rht 16、Rht 18基因)以及作为对照的高秆小麦Langdon(LD)进行试验.取拔节期小麦穗下第一茎节节间(约0.5 cm),提取总RNA并反转录,对影响GA合成过程中的GA 20 ox、CPS、GA 2 ox、KAO、KO、KS、GA 3 ox、GID 1、GA-MYB、XET、GIP、GAI、RSG和14-3-3等关键酶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GA 20 ox、GA 2 ox、KAO、KO、KS、GA 3 ox、GID1、GA-MYB、XET、GIP、GAI、RSG在4个矮杆品系和高杆对照中均有表达.GA 20 ox在高秆小麦中的表达量高于矮秆小麦,GA-MYB与之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说明GA 20 ox和GA-MYB基因的低表达影响了矮秆小麦拔节期赤霉素的合成,从而导致矮化性状.【期刊名称】《种子》【年(卷),期】2016(035)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矮秆小麦;拔节期;赤霉素;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作者】胡召杉;巫有霞;杨在君;王清海;彭正松【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南充637009;西昌一中, 四川西昌615000;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南充637009;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川南充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小麦(Triticvum aestivum)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四倍体小麦与六倍体小麦杂种的染色体遗传特性

四倍体小麦与六倍体小麦杂种的染色体遗传特性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1, 47(8): 1427-1436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1.01067四倍体小麦与六倍体小麦杂种的染色体遗传特性罗江陶1郑建敏1蒲宗君1,*范超兰2刘登才2郝明2,*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农业农村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0066; 2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1130摘要: 四倍体栽培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 AABB)和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是两种目前主要的小麦栽培种。

通过远缘杂交转移利用四倍体小麦(或六倍体小麦)基因是六倍体小麦(或四倍体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方法。

然而, 两者杂种F1为基因组组成不平衡的五倍体, 其中A和B基因组染色体均为两套, 而D基因组染色体仅一套。

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包括核基因组和细胞质基因组, 可能影响五倍体杂种的染色体传递效率。

本研究以多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四倍体小麦和六倍体小麦为亲本, 配置正反交五倍体杂种F1, 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自交F2代植株的染色体组成规律。

结果表明, 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对杂种F1自交结实率影响显著; 不论是以四倍体小麦还是六倍体小麦做母本, AB基因组染色体在F1自交过程中相对稳定, F2后代的数目均接近28条(27.9 vs. 28.0); 以四倍体小麦为母本F2平均保留的D基因组染色体数显著多于以六倍体小麦为母本的后代(7.0 vs. 2.9)。

因此, 以四倍体小麦为最终目标后代时, 应优先以六倍体小麦为母本进行杂交组合的配置; 以六倍体小麦为最终目标后代时, 应优先以四倍体小麦为母本开始最初的杂交组合配置。

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单株种子产量构成性状分析

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单株种子产量构成性状分析

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单株种子产量构成性状分析南通矮白菜是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耐旱抗逆等特点,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

其中四倍体南通矮白菜是一种新品种,具有优异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

针对这种新品种的种子产量构成性状进行研究,对于提高种子产量和优化品种性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单株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分析。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5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

在生长期结束后,对每个处理进行了采收,测量了单株种子数、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等多个性状指标。

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四倍体南通矮白菜种子产量构成性状有显著影响。

其中处理4的单株种子数最高,为580粒,千粒重也最高,为280克;处理2和处理3的千粒重分别为210克和240克,种子长度分别为2.5mm和2.8mm,种子宽度分别为1.5mm和1.8mm;处理1的单株种子数最低,为390粒,处理5的种子大小较小,分别为2.0mm和1.2mm。

进一步分析不同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发现单株种子数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8;而种子大小与单株种子数、千粒重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3和-0.722。

这些结果表明,在四倍体南通矮白菜种子产量构成性状中,单株种子数和千粒重对于高产高效具有重要作用,而种子大小则需要适当控制以确保品质稳定。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四倍体南通矮白菜品种性状、提高种子产量和优化生产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各个性状指标之间的关系,探索种植密度等因素对于种子产量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四倍体南通矮白菜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5, 41(12): 1899-1905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2-40), 四川省“十二五”育种攻关资助项目(2011YZGG-3)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麦类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grants from the Modern Agro-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CARS-3-2-40), and the 12th Five-year Breeding Re-search Project in Sichuan Province (2011YZGG-3), and the Modern Agro-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of Sichuan Triticeae Innovation Team.*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刘登才, E-mail: dcliu7@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zqmy0000@Received(收稿日期): 2015-03-16;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5-07-20;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5-08-12.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50812.0837.010.htmlDOI: 10.3724/SP.J.1006.2015.01899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周 强1,2,3 袁中伟1 张连全1 甯顺腙1 任 勇1,2,3 陶 军1,2,3 李生荣2,3 刘登才1,*1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1130; 2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绵阳分中心, 四川绵阳 621023; 3农业部小麦水稻等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四川绵阳 621023 摘 要: 四倍体圆锥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 ssp. turgidum )地方品种矮蓝麦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矮秆基因资源, 经鉴定其矮秆特性对外源赤霉酸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5, 41(12): 1899-1905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2-40), 四川省“十二五”育种攻关资助项目(2011YZGG-3)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麦类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grants from the Modern Agro-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CARS-3-2-40), and the 12th Five-year Breeding Re-search Project in Sichuan Province (2011YZGG-3), and the Modern Agro-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of Sichuan Triticeae Innovation Team.*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刘登才, E-mail: dcliu7@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zqmy0000@Received(收稿日期): 2015-03-16; Accepted(接受日期): 2015-07-20;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2015-08-12.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50812.0837.010.htmlDOI: 10.3724/SP.J.1006.2015.01899四倍体小麦地方品种矮蓝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周 强1,2,3 袁中伟1 张连全1 甯顺腙1 任 勇1,2,3 陶 军1,2,3 李生荣2,3 刘登才1,*1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1130; 2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绵阳分中心, 四川绵阳 621023; 3农业部小麦水稻等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四川绵阳 621023 摘 要: 四倍体圆锥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 ssp. turgidum )地方品种矮蓝麦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矮秆基因资源, 经鉴定其矮秆特性对外源赤霉酸敏感。

2012年配制矮蓝麦与2个高秆圆锥小麦的正反交组合, 2012—2013年在四川绵阳分别种植F 1、F 2代和F 2:3家系, 对株高的遗传分析表明, 矮蓝麦的矮秆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

利用BSA 法构建高秆和矮秆池筛选多态性SSR 标记, 并对矮蓝麦/青稞麦F 2分离群体进行连锁分析, 将目标基因定位于7AS 染色体上, 与标记GWM471的遗传距离为2.5 cM 。

矮蓝麦与矮秆番麦正反交的F 1和F 2群体表现非常相似的株高变异特征, 初步推测矮蓝麦的矮秆基因是Rht 22; 进一步用高通量SNP 和DArT 标记对两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 发现二者的遗传相似性高达98.7%~99.3%。

因此认为, 历史上矮蓝麦和矮秆番麦可能是同一品种, 是通过人为交流而传播到不同地方。

矮蓝麦携带的矮秆基因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遗传背景中降低株高能力中等或较弱, 在育种中需要聚合其他矮秆基因而被利用。

关键词: 矮蓝麦; 赤霉酸敏感型; 遗传分析; Rht 22; 圆锥小麦Genetic Analysis on Dwarfing Trait in Landrace Ailanmai of Triticum turgidum L. ssp. turgidumZHOU Qiang 1,2,3, YUAN Zhong-Wei 1, ZHANG Lian-Quan 1, NING Shun-Zong 1, REN Yong 1,2,3, TAO Jun 1,2,3, LI Sheng-Rong 2,3, and LIU Deng-Cai 1,*1Triticeae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2 Mianyang Branch of National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Miany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ianyang 621023,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Wheat and Rice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Mianyang 621023, ChinaAbstract: Ailanmai is an important Triticum turgidum ssp. turgidum landrace carrying dwarf gene in China. Its dwarfing trait was found to be sensitive to gibberellic acid. In 2012, we crossed Ailanmai with two high plant landraces, Qinkemai and Ganmai, and obtained their reciprocal F 1 hybrids. The genet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in Mianyang, Sichuan Province using the F 1, F 2, and F 2:3 populations during the 2012–2013 crop seasons. One recessive gene was proved to control the dwarfing trait in Ailanmai. Poly-morphic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primers associated with plant height were selected through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and used to identify the F 2 individual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warf gene was located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7A with a genetic distance of 2.5 cM from marker GWM471. We speculated Rht22 to be the dwarf gene in Ailanmai because the re-ciprocal F 1 and F 2 hybrids between Ailanmai and Aiganfanmai (carrying Rht22) exhibited similar distributions in plant height. This speculation was validated with high-through molecular marker analysis. The percentages of identical SNP and DArT markers between Ailanmai and Aiganfanmai were as high as 98.7% and 99.3%, respectively. We conclude that the two landraces might be the same variety a long time ago and became synonymic during their spread accompanying with humanity activities. The dwarfgene in Ailanmai had a moderate or weak effect to reduce plant height in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Thus, it should be utilized by1900作物学报第41卷pyramiding other dwarfing genes in wheat dwarfing breeding.Keywords: Ailanmai; Gibberellic acid sensitive; Genetic analysis; Rht22; Triticum turgidum ssp. turgidum矮秆和半矮秆基因(Rht)的发掘和利用引发了著名的“绿色革命”[1-2], 一系列矮秆和半矮秆小麦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对小麦产量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使得在20世纪60–80年代全世界小麦产量每年递增3.4% [3-4]。

目前, 已正式命名的小麦矮秆基因有35个[5], 利用最广泛的矮源是来自日本的农林10号(Norin 10, 含Rht1和Rht2)和赤小麦(Akakomugi, 含Rht8和Rht9) [4,6-8]。

根据对赤霉酸(GA3)反应敏感程度, 将小麦矮秆基因分为赤霉酸反应不敏感型(Rht-B1、Rht-D1等)和赤霉酸反应敏感型(Rht4、Rht5、Rht6、Rht22等) [5,9-10]。

多数矮秆基因来源于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2n=6x=42), 而Rht14、Rht15、Rht16、Rht18、Rht19、Rht22等来源于四倍体小麦(T. turgidum L., 2n=28), 且多数是通过突变获得的。

目前, 四倍体小麦矮秆基因还很少应用于普通小麦育种。

四倍体小麦中的优良基因可以用四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而被直接利用, 另外还可以通过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 2n=14)杂交并经染色体加倍, 形成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11], 再以此为“桥梁”和普通小麦杂交间接加以利用[11-16]。

四倍体圆锥小麦(T. turgidum ssp. turgidum)地方品种矮蓝麦在抽穗前后茎叶上蜡质多, 呈蓝青色, 并且植株较矮, 因而得名[17]。

矮蓝麦原产于我国四川遂宁一带, 是四川古老的一个裸粒栽培四倍体小麦品种, 具有矮秆、多花多实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