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
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

2007 第二届中国 郑州农业博览会
时 间: 9 月16 日 地 点: 河南绿色中原集团丰乐农庄示范园 电 话: 0371一 65915555 65915671 (传真)
的一条可靠途径, 一般基本苗2 。 30 万/ h萨。 7 万~ 0
2.3 肥料运筹
第九届 中国
湖南 ( 国际 ) 农博会
施足底肥,控制返青肥,重施拔节肥。 产量为 7500 kg/ hm Z以上, 一
达到国家强/ 中筋小麦品质标准 。 综合抗性较好, 中 抗白粉病 、 赤霉病 。
2 2. 1 栽培要点 适期播种
化控防倒主要针对群体相对偏大田 可在小麦 块, 返青期至拔节期喷施中国农大壮丰安等化控制剂, 缩 矮和增粗小麦基部伸长节间, 从而实现控旺防倒。 预 防干热风危害。 可在小麦灌浆期间喷施黄腐酸类生长 调节剂, 春泉2。。等来调节小麦叶片气孔开张, 如“ 。’ ,
2 .4 病 虫草害防治
该品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熟品系, 幼苗半葡旬, 叶片细长,叶色绿,越冬抗寒性好 ; 分孽力强,成 穗率较高, 春季起身早, 旗叶上冲, 株型较紧凑, 株 高8o C m左右,茎秆蜡质较重 ; 穗层整齐, 结实性 好,穗粒数多,弹性好,抗倒伏,产量三要素较协 调。 穗数 6。 万/ h扩左右, 。 穗粒数3 粒左右, 5 千粒 重4o 9左右, 一般产量675 kg/ h扩以上。 0 中早熟, 适应性广, 长芒、 白壳、 白粒, 籽粒角质, 较饱满,
连麦2 号 (连979 ) 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 1 学院以鉴9 (7 ) 为父本、 4 3 鲁麦2 为母本组配的杂 1 交组合中,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 稳
产小麦新品种。 审定号分别为国审麦2。50o4 和苏 。 审麦2005O 。 种优点突出, 4 该品 耐寒抗倒, 优质、
宁麦13小麦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宁麦13小麦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宁麦13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弱筋小麦新品种,在江苏省及国家长江中下游麦区区域试验中,产量均居参试品种的首位,2005年和2006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国家品种审定,2007年被江苏省确定为农业主导品种。
介绍了宁麦13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宁麦13;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小麦是江苏省粮食作物第二大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hm2以上,占全国麦田总面积的6.8%,总产约1 000万t,约占全国的7.5%。
宁麦13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弱筋小麦新品种,具有高抗梭条花叶病、中抗赤霉病、品质达弱筋指标、高产、稳产等特点[1]。
200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2007年被江苏省确定为农业主导品种和良种补贴品种[2]。
现将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宁麦13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幼苗半直立,株高约为85 cm,株型较紧凑,分蘖及成穗数高,一般有效穗数为450万~525万穗/hm2,每穗粒数为35~40粒,穗纺锤型。
籽粒为红粒、粉质,长芒、白壳。
千粒重约为40 g,容重为790~800 g/L。
经南京财经大学粮油食品检测中心分析结果表明,宁麦13主要品质指标已达到商业部饼干专用小麦的品质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优质弱筋小麦标准(GB/T17893-1999)[3]。
宁麦13感叶锈病、纹枯病轻,中感白粉病,中抗赤霉病,高抗梭条花叶病,耐湿、耐肥、抗倒性较好,其中抗倒性优于对照品种扬麦158和宁麦9号。
2 产量表现2.1 区域试验结果宁麦13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弱筋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5 685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和宁麦9号分别增产12.63%和3.13%,居第1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 350.55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9.14%。
农业部公告第943号--45个小麦、油菜品种审定通过-农业部公告第943号

农业部公告第943号--45个小麦、油菜品种审定通过正文:---------------------------------------------------------------------------------------------------------------------------------------------------- 农业部公告(第943号)川育20、南油9号等45个小麦、油菜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七年十二月七日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01品种名称:川育20选育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品种来源:SW3243//35050/21530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1天左右。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绿,生长势旺。
株高92厘米左右,略开张、整齐,成株叶片中等长宽斜上举。
穗层整齐,结实性好。
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均匀、饱满。
平均亩穗数22.5万穗,穗粒数39.5粒,千粒重45.7克。
抗倒力较弱。
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高感白粉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0克/升、796克/升,蛋白(干基)含量13.0%、13.99%,湿面筋含量27.5%、29.3%,沉降值23.5毫升、24.7毫升,吸水率64.0%、68.2%,稳定时间2.2分钟、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5E.U、175E.U,延伸性15.0厘米、14.6厘米,拉伸面积36.8平方厘米、33.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2.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5%;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6.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9%。
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4.1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53%。
国审小麦品种宁麦13 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国审小麦品种宁麦13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杨学明1,2,姚金保1,2,姚国才1,2,钱存鸣2(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摘要 宁麦13系采用系统选择方法育成,在江苏省及国家长江中下游麦区区域试验中,产量均居参试品种的首位,2005和2006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并被江苏省确定为2007年农业主导品种之一。
关键词 小麦品种;宁麦13;选育;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33-10638-01基金项目 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2000-0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金项目(6110402、6110512)。
作者简介 杨学明(1971-),男,江苏盐城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 2007-06-131 选育目的宁麦13(原名宁9系选、宁0078)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宁麦9号原始群体中经系统选择育成。
宁麦9号具有分蘖成穗数较多、结实率高、穗粒数较多、赤霉病轻、抗梭条花叶病、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好等特点;但该品种存在茎秆偏软、抗倒性偏弱、籽粒偏小、千粒重较低等不足之处。
宁麦9号是采用集团选择法育成的品种,在其育成初期的原始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剩余变异,因而针对宁麦9号的弱点,期望在其原始群体中选拔出保留其优点,且抗倒性增强、千粒重提高、产量潜力更大的新品种。
2 选育经过1997年5月在宁麦9号原始群体中选择了20000个单穗,经考种发现230个籽粒明显大于宁麦9号的变异单穗,于当年秋天穗行播种,以宁麦9号为对照。
选择出株高低于宁麦9号、千粒重高的优异穗行18个,分别种成穗系。
1999年对18个穗系继续选择,有2个穗系旗叶宽度比宁麦9号宽、茎秆较粗壮、抗倒性强,选择其中优异单株,经考种,选择千粒重高的单株399株,当年秋播种成株系。
安徽省审定通过的小麦品种(1983-2005)

弱冬性
1020325
宿州市农科所
皖西9101-6
皖麦47
春性
2020345
六安市农科所
扬97-65
扬麦13
春性
2020346
江苏里下河农科所
安农98005
皖麦48
弱春性
2020347
安徽农大农学系
淮麦18
淮阴9628
半冬性
2020348
江苏淮阴农科所
郑麦9023
郑麦9023
弱春性
2020349
春性
4020447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皖北345
皖麦55
弱春性
4020448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认定品种:郑引1号、泰山一号(冬性)、高8(半冬性)、郑州761(半冬性)、博爱7023
扬麦2号(春性)、扬麦3号(春性)、武麦1号(春性)、宁麦3号(半冬偏春性)、
鄂麦6号(半冬性)、丰产3号(弱冬性)、豫麦18
皖麦41号
20292
皖9210
皖麦42
弱春性
1020320
安徽农科院作物所
皖9231-8
皖麦43
春性
1020321
安徽农科院作物所
皖北96932
皖麦44
弱春性
1020322
安徽农科院作物所
淮麦17
淮阴9467
春性
1020323
江苏淮阴市农科所
皖协497
皖麦45
半冬性
1020324
省公司、涡阳场
宿9604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
安农98108
皖麦49
春性
2020350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
小麦新品种周麦18等

小麦新品种:周麦18等作者: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0年第11期小麦新品种:周麦18品种来源: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从内乡185/周麦9号中选育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豫审麦2004008、国审麦2005006特征特性:半冬性。
中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晚1天。
幼苗半直立,健壮,叶细长,黄绿色,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高。
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穗层整齐,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
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
平均亩穗数37.1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45.2克。
抗寒性中等,抗倒力较强,耐早、耐渍,抗干热风,耐后期高温,落黄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
容重79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68%,湿面筋含量31.8%,沉降值29.9毫升,吸水率58.6%,面团形成时间3.0分钟,稳定时间2.4分钟。
最大抗延阻力1204E.U.,拉伸面积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1%,增产极显著:2004-2005年度平均亩产535.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3%,增产极显著。
2004-200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2%。
栽培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
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赤霉病。
适宜范围: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棉花新品种:中植棉2号品种来源:中植372导入Bt杀虫基因后在病圃中系统选育而成审定编号:国审棉2006001特征特性:转基因抗虫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5天。
2001-2005年河南省审定小麦品种介绍

作物种类:小麦品种名称:新麦11审定(登记)编号:豫审麦2001011号审定(登记)年份:2001审定(登记)单位:河南选(引)育单位(人):品种来源: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亲本组合为百泉30473/内乡82C6。
是否转基因:否特征特性:株高80厘米,穗长方形,穗粒数36~38粒,长芒、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2~45克。
弱春性中早熟品种,生育期222天,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寒、耐旱,灌浆快、落黄好,有一定的耐旱性,抗干热风,中抗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叶枯病,中感条锈病;籽粒品质:粗蛋白13.64%,湿面筋32.6%,降落值416秒,吸水率54%,形成时间2.5分钟,稳定时间2.8分钟,评价值47。
产量表现:1998-2000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0.2千克,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9.29%;2000-200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1.9千克,比豫麦18号增产8.69%。
栽培技术要点:(1)10月10~28日播种,亩播量6~8千克。
(2)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防治病治虫害。
(3)500千克以上的高产田块应注意防止倒伏。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河南省北中部晚茬麦田种植。
作物种类:小麦品种名称:郑麦975审定(登记)编号:豫审麦2001012号审定(登记)年份:2001审定(登记)单位:河南选(引)育单位(人):品种来源: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而成,亲本组合为周麦8846/汴8579-2。
是否转基因:否特征特性:株高80~85厘米,穗粒数35粒,长芒、白壳、白粒、硬质,千粒重48克。
弱春性中早熟品种,生育期220天,小穗排列较稀,抗倒性较好,灌浆速度快,较抗干热风,落黄好;高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和条锈病,中感叶枯病和纹枯病;容重800克/升以上,粗蛋白15.73%,湿面筋36%,沉降值36.2%,吸水率58%,形成时间4分钟,稳定时间4分钟,评价值49。
产量表现:1998-2001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春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8千克,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3.49%;2000-200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6.1千克,比豫麦18号减产1.44%。
宁麦13专题报道

“麦王”宁麦13专题报道宁麦13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小麦品种,200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连续多年被农业部确定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导品种,2008年以亩产562公斤被江苏省评为苏中、淮南地区麦王,2011年以亩产621公斤再次刷新淮南地区红小麦亩产记录。
已成为当今红麦种植区域最受农民欢迎的品种之一。
本报社通过整理近年来宁麦13的相关报道,采访了相关的小麦专家、推广人士以及种植户,总结了一些高产栽培技术。
以期希望好品种能够在生产上得到更好的推广,为广大种植户创造更多的效益。
1、主要相关报道(1)、记者从江苏省农林厅获悉,江苏省作栽站专家组对14个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了实产验收。
泰兴市农技推广中心申报的“宁麦13”5亩以上高产攻关田,亩产达562公斤,成为苏中苏南地区的“麦王”。
(2008年7月16日《新华日报》A7版《铜山、泰兴诞生两大麦王》)。
(2)、2007年秋播,泰兴市农技推广中心积极组织发动各镇参加江苏省优质小麦创高产竞赛活动,刘陈镇东顾村参赛面积500亩,其中高产攻关田6.19亩宁麦13经现场实割验收,过秤,扣除杂质和水分,实收亩产562.05公斤,获得苏中地区“麦王”的称号。
(2008年10月15日《江苏农业科技报》中《苏中“麦王”宁麦13》)(3)、为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根据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我部组织遴选了2011年150个农业主导品种,现予推介发布。
其中小麦品种24个,长江中下游地区5个品种中包含:宁麦13,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省鄂北麦区、河南信阳的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2011年3月2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发布2011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通知》)(4)、近日,由江苏省作栽站副站长王龙俊及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小麦专家组一行在高邮市三垛镇春生村新联6组进行了宁麦13现场实收测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国家审定小麦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1品种名称:川农19(区试代号:R88)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品种来源:黔1104A/R935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188.2天。
幼苗匍匐-半匍匐,分蘖力强,苗叶常反卷、中裂,叶色深绿,腊粉重。
株高80厘米左右,植株整齐,成株叶较直,株型略开张。
穗圆锥形,短芒或曲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角质,较饱满。
平均亩穗数23.0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42.8克。
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和赤霉病。
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1%、13.4%,湿面筋含量28.2%、28.8%,沉降值26.3毫升、25.8毫升,吸水率53.4%、54.1%,面团形成时间2.9分钟、2.2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0E.U.、227E.U.,拉伸面积75.7平方厘米、61.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7.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1%(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3.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2%(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0.7公斤,比对照增产0.5%。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1万~14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2品种名称:扬麦17(区试代号:扬01-116)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92F101/川育21526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平均210.2天。
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
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欠整齐,熟相好。
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中等。
平均亩穗数31.1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36.5克。
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抗倒伏能力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抗白粉病、赤霉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
2003年、2004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7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3%、14.58%,湿面筋含量32.1%、32.0%,沉降值39.0毫升、38.8毫升,吸水率57.0%、56.8%,面团形成时间3.5分钟、5分钟,稳定时间3.5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75E.U.、450E.U.,拉伸面积73平方厘米、11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6.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3%(极显著);2003-2004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4.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0%(不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9.6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5%。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初,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赤霉病、纹枯病及穗期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省的鄂北麦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3品种名称:郑麦366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品种来源:豫麦47/PH82-2-2特征特性:半冬性,早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早1~2天。
幼苗半匍匐,叶色黄绿。
株高7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穗黄绿色,旗叶上冲。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39.6万穗,穗粒数37粒,千粒重37.4克。
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伏能力强,不耐干热风,后期熟相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和秆锈病,中抗白粉病,中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和纹枯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5克/升、79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09%、15.29%,湿面筋含量32%、33.2%,沉降值42.4毫升、47.4毫升,吸水率63.1%、63.1%,面团形成时间6.4分钟、9.2分钟,稳定时间7.1分钟、1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62E.U.、470E.U.,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104平方厘米。
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4.9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增产0.7%(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8901增产7.2%(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9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3%(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6.5%(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0.3%。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注意防治叶枯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4品种名称:连麦2号(区试代号:连9791)选育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鉴94(73)/鲁麦21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与豫麦49号相当。
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绿,分蘖力较强,春生分蘖多,大小蘖明显,成穗率较高。
株高82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穗层较整齐,旗叶窄短、上冲,茎叶蜡质较重,长相清秀。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40万穗,穗粒数33.7粒,千粒重39.1克。
苗期长势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差,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不抗干热风,有早衰现象,后期熟相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和叶锈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4克/升、81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17%、14.12%,湿面筋含量29%、30.2%,沉降值33.5毫升、36.9毫升,吸水率62.3%、61.4%,面团形成时间5.5分钟、7.2分钟,稳定时间8.2分钟、1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35E.U.、378E.U.,拉伸面积57平方厘米、6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8.0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3%(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06.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4%(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1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叶锈病、叶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5品种名称:西农979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品种来源:西农2611/(918/95选1)F1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早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早2~3天。
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
株高75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散,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色泽光亮,黑胚率低。
平均亩穗数42.7万穗,穗粒数32粒,千粒重40.3克。
苗期长势一般,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抗倒伏能力强;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高抗条锈病,慢秆锈病,中感赤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4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96%、15.39%,湿面筋含量29.4%、32.3%,沉降值41.7毫升、49.7毫升,吸水率64.8%、62.4%,面团形成时间4.5分钟、6.1分钟,稳定时间8.7分钟、17.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0E.U.、564/E.U.,拉伸面积94平方厘米、121平方厘米。
属强筋品种。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6.8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1.5%(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5.6%;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82.2公斤,比高产对照豫麦49号减产0.6%(不显著),比优质对照藁麦8901增产6.4%(极显著)。
2004-2005年度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57.6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减产0.2%。
栽培技术要点:适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和叶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中高产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5006品种名称:周麦18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内乡185/周麦9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豫麦49号晚1天。
幼苗半直立,健壮,叶细长,黄绿色,分蘖力中等,分蘖成穗率高。
株高80厘米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散,穗层整齐,旗叶短宽、上冲,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商品性好。
平均亩穗数37.1万穗,穗粒数34.4粒,千粒重45.2克。
抗寒性中等,抗倒伏能力较强,耐旱、耐渍,抗干热风,耐后期高温,落黄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田间自然鉴定,中感叶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升、79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68%、14.68%,湿面筋含量33.4%、31.8%,沉降值30.0毫升、29.9毫升,吸水率60.2%、58.6%,面团形成时间3.0分钟、3.2分钟,稳定时间2.4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4E.U.、192E.U.,拉伸面积28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4.5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6.1%(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5.2公斤,比对照豫麦49号增产10.3%(极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