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审小麦品种

合集下载

周麦22号小麦品种好不好?

周麦22号小麦品种好不好?

周麦22小麦品种怎么样?周麦22小麦品种有特点?周麦22小麦品种适宜在哪里种植?周麦22小麦品种亩产多少公斤?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品种名称:周麦22二、品种类型: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三、选育:河南周口农业科学院四、审定编:国审麦2007007五、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六、品种来源:周麦12/温麦6//周麦13。

七、亩产量: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比对照2豫麦49增产%;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

2006~2007年度消费试验平均亩产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10%。

八、品种特点:周麦22小麦品种比对照豫麦49晚熟1天。

幼苗半匍匐叶长卷、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旗叶短小上举植株蜡质厚株行间透光较好长相娟秀灌浆较快。

穗近长方型穗较大均匀结实性较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万穗穗粒数粒千粒重克。

苗长势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才能中等。

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快抽穗迟。

耐后高温耐旱性较好熟相较好。

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才能强。

抗病性鉴定:高抗条锈病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秆锈病。

区试田间表现:轻感叶枯病旗叶略干尖。

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7克/升、79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5.02、14.26湿面筋含量34.3、32.3沉降值毫升、毫升吸水率57、66.0稳定时间分钟、分钟抗延阻力、延伸性厘米、厘米拉伸面积37平方厘米、46平方厘米。

九、种植要点:周麦22小麦品种适宜播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根本苗10万~14万苗。

注意防治赤霉病。

以上就是对周麦22小麦品种的介绍。

历年国审(认)定小麦品种(1984年-2007年).-.200842411629

历年国审(认)定小麦品种(1984年-2007年).-.200842411629

备注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已停止推广
1990年
全国农 作物品 种审定 委员会 第一次 审 (认) 定通过
GS02001-1989 GS02002-1989 GS02003-1989 GS02004-1989 GS02005-1989 GS02006-1989
1990年
第一届 全国农 作物品 种审定 委员会 审 (认) 定通过
品种名称 丰抗2号 丰抗8号 丰抗13号 晋麦20号 扬麦4号 晋麦2148 豫麦2号 小偃6号 盐辐矮早三 东方红3号 农大139 红良5号 冀麦1号 扬麦3号 宁麦3号 泰山1号 泰山5号 博爱74-22 博爱7023 百农3217 鄂麦6号 绵阳11号 定西24号 早熟3号 晋麦21号 克丰3号 徐州21号 鲁麦7号 鲁麦1号 鲁麦5号
1990年
第二届 全国农 作物品 种审定 委员会 第一次
选育单位 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 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 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市农科院作物所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福建省晋江地区农科所 河南省宝丰县 西北植物所 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 北京农业大学 北京农业大学 北京市南郊农场科技站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农校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 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泰安地区农科 所 河南省博爱农场 河南省博爱农场 河南省百泉农校 湖北省农科院原子能所 四川省绵阳地区农科所 甘肃省定西地区农科所 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 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农科所 江苏省徐州农科所 山东省烟台市农科所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师栾02-1小麦品种介绍

师栾02-1小麦品种介绍

师栾02-1小麦品种介绍1、品种来源:来源于9411和9430,育种者是河北师范大学和栾城县原种场。

2、特征特性:株高是72cm,株型比较紧凑。

3、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区域试验,平均亩产是491.7kg。

4、栽培技术要点:播种时间适合在10月上中旬,种植密度适合每亩10万-15万苗。

5、审定意见:符合国家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一、品种来源师栾02-1来源于9411/9430,它的申请者和选育者是河北师范大学和栾城县原种场,它的审定编号是国审麦2007016。

二、特征特性1、师栾02-1是半冬性中熟的小麦品种,它的成熟期和对照组石4185相比晚1天左右。

幼苗匍匐,茎平卧在地上生长,在节处有不定根,植物分叉的能力较强,成穗率高。

2、师栾02-1的平均株高在72cm左右,株型是紧凑型,叶片的颜色是浅绿色,叶小上举,穗层整齐。

穗呈纺锤型,护颖有短绒毛,籽粒的颜色是白色,籽粒比较饱满。

平均每亩的穗数是45万,每穗粒数约有33粒,每千粒重约35.2g。

春季的抗寒性一般,后期早衰。

茎秆有腊质,可以抗倒伏。

3、师栾02-1的抗寒性中等,中抗纹枯病,中感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秆锈病。

在2005年和2006年的测定中容重分别是每升803g和786g,蛋白质含量分别是16.30%和16.88%,湿面筋含量分别是32.3%和33.3%,沉降值分别是51.7ml和61.3ml,吸水率分别是59.2%和59.4%。

三、产量表现1、2004-2005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每亩的产量是491.7kg,与对照组石4185相比产量增加了0.14%。

2、2005-2006年续试,平均每亩的产量是491.5kg,与对照组石4185相比减产了1.21%。

3、20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每亩的产量是560.9kg,与对照组石4185相比产量增加了1.74%。

四、栽培技术要点师栾02-1适合在10月上中旬播种,每亩种植10万-15万左右的苗,小麦发育的后期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

国审小麦品种宁麦13 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国审小麦品种宁麦13 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国审小麦品种宁麦13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杨学明1,2,姚金保1,2,姚国才1,2,钱存鸣2(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摘要 宁麦13系采用系统选择方法育成,在江苏省及国家长江中下游麦区区域试验中,产量均居参试品种的首位,2005和2006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并被江苏省确定为2007年农业主导品种之一。

关键词 小麦品种;宁麦13;选育;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33-10638-01基金项目 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2000-05);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金项目(6110402、6110512)。

作者简介 杨学明(1971-),男,江苏盐城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 2007-06-131 选育目的宁麦13(原名宁9系选、宁0078)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宁麦9号原始群体中经系统选择育成。

宁麦9号具有分蘖成穗数较多、结实率高、穗粒数较多、赤霉病轻、抗梭条花叶病、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好等特点;但该品种存在茎秆偏软、抗倒性偏弱、籽粒偏小、千粒重较低等不足之处。

宁麦9号是采用集团选择法育成的品种,在其育成初期的原始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剩余变异,因而针对宁麦9号的弱点,期望在其原始群体中选拔出保留其优点,且抗倒性增强、千粒重提高、产量潜力更大的新品种。

2 选育经过1997年5月在宁麦9号原始群体中选择了20000个单穗,经考种发现230个籽粒明显大于宁麦9号的变异单穗,于当年秋天穗行播种,以宁麦9号为对照。

选择出株高低于宁麦9号、千粒重高的优异穗行18个,分别种成穗系。

1999年对18个穗系继续选择,有2个穗系旗叶宽度比宁麦9号宽、茎秆较粗壮、抗倒性强,选择其中优异单株,经考种,选择千粒重高的单株399株,当年秋播种成株系。

宁麦13小麦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宁麦13小麦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宁麦13小麦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宁麦13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弱筋小麦新品种,在江苏省及国家长江中下游麦区区域试验中,产量均居参试品种的首位,2005年和2006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和国家品种审定,2007年被江苏省确定为农业主导品种。

介绍了宁麦13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宁麦13;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小麦是江苏省粮食作物第二大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20万hm2以上,占全国麦田总面积的6.8%,总产约1 000万t,约占全国的7.5%。

宁麦13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弱筋小麦新品种,具有高抗梭条花叶病、中抗赤霉病、品质达弱筋指标、高产、稳产等特点[1]。

200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2007年被江苏省确定为农业主导品种和良种补贴品种[2]。

现将其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宁麦13属春性中熟小麦品种,幼苗半直立,株高约为85 cm,株型较紧凑,分蘖及成穗数高,一般有效穗数为450万~525万穗/hm2,每穗粒数为35~40粒,穗纺锤型。

籽粒为红粒、粉质,长芒、白壳。

千粒重约为40 g,容重为790~800 g/L。

经南京财经大学粮油食品检测中心分析结果表明,宁麦13主要品质指标已达到商业部饼干专用小麦的品质指标,符合国家规定的优质弱筋小麦标准(GB/T17893-1999)[3]。

宁麦13感叶锈病、纹枯病轻,中感白粉病,中抗赤霉病,高抗梭条花叶病,耐湿、耐肥、抗倒性较好,其中抗倒性优于对照品种扬麦158和宁麦9号。

2 产量表现2.1 区域试验结果宁麦13参加江苏省淮南片弱筋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5 685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和宁麦9号分别增产12.63%和3.13%,居第1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 350.55 kg/hm2,较对照扬麦158增产9.14%。

高产小麦新品种新麦51系谱及产量表现

高产小麦新品种新麦51系谱及产量表现

防治袁 每亩用 20%三唑酮乳油 50 mL 或 12.5%烯唑 醇可湿性粉剂 40耀60 g袁 加水 50 kg 均匀喷雾遥 间隔 7耀10 d 再喷药 1 次遥 小麦起身期用 12.5%烯唑醇渊禾 果利冤可湿性粉剂 20耀30 g/亩或 15%三唑酮可湿性粉 剂 100 g/亩加水 50 kg 喷雾袁防治白粉病尧锈病袁每亩 喷水量 50 kg 左右的防治效果最好袁低于 25 kg 防效 较差遥
-292-
粮食作物 2021.7
年份 2015 2016 2017 2018 2018
试验类别 品比 品比 区试 区试 生试
附表 新麦 51 产量表现
品种 新麦 51
产量渊kg/亩冤 615.0
周麦 18 新麦 51 周麦 18 新麦 51 周麦 18 新麦 51 周麦 18 新麦 51 周麦 18
-291-
2021.7 粮食作物
为基础袁综合提高品种抗逆性袁实现多穗抗倒及抗逆 广适袁最终育成的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袁2020 年通 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渊审定编号院豫 审麦 20200040冤遥 该品种以济麦 22 为母本尧周麦 22 为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袁 在阶梯聚合改良基础 上综合运用株型生理育种尧抗病性及野选择世代递进 式全程检测冶品质表型综合鉴定等育种技术袁体现了 小麦育种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袁具有增产显著袁高产 稳产袁结合了母本抗病尧抗倒尧广适和父本抗寒尧高 产尧稳产的特点遥
粮食作物 2021.7
高产小麦新品种新麦 51 系谱及马华平 刘震宇 张玉红 渊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新乡 45300圆冤
摘要院新麦 51 是河南九圣禾新科种业有限公司尧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济麦 22 为母本尧周麦 22 为父本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袁具有高产尧稳产尧适应性广尧结构合理的特点遥 笔 者介绍了新麦 51 的系谱及其产量表现尧特征特性袁总结其栽培技术要点袁以期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 应用提供参考遥 关键词院小麦曰新麦 51曰系谱曰产量

济麦22号小麦品种介绍

济麦22号小麦品种介绍

济麦22号小麦品种介绍
济麦22号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超高产、多抗、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

一、选育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二、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50、国审麦2006018三、适宜种植区域:河南省中高肥力地早中茬种植(南阳、信阳、驻马店、周口麦区除外),利用时注意防治赤霉病。

四、品种来源:935024/935106系统选育五、亩产量:518公斤2004~2006年度参加山东省区试,两年均列第一名,平均亩产536.81公斤,比对照极显著增产10.79%,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1公斤,比对照增产4.05%;2004~2006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北片区试,平均亩产518.08公斤,比对照显著增产4.67%,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05%。

六、品种特点济麦22号小麦品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平均全生育期231.4天,比对照周麦18晚熟0.4天。

幼苗半匍匐,苗势较壮,叶色深绿,冬前分蘖力强,冬季抗寒性较强;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苗脚利索;株型半紧凑,腊质层厚,叶片宽短、上冲,2010、2011年两年平均株高66.8-82cm, 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好;长方型穗、穗较大,码密,结实性好,落黄好,受倒春寒影响小,灌浆速度慢;籽粒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低,容重高,籽粒商品外观好。

白粉病免疫,中感条锈病,高感赤霉病。

成产三要素为:亩穗数43.3万,穗粒数34.3粒,千粒重43.2g。

2010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试:容重828g/L,粗蛋白(干基)14.6%,湿面筋33.4%,降落数值366s,沉淀值73.0mL,吸水量62.5%,形成时间3.2min,稳定时间2.7min,烘焙品质评分值63.2,出粉率69.7%。

冬小麦种子--新麦18

冬小麦种子--新麦18

冬小麦种子--新麦18新麦18是新乡市农科院采用有性杂交,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亲本组合为(C5/新乡3577)×豫麦69。

200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号为豫麦2003008;2004年通过国审,国审号为2004005。

一、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早熟品种。

幼苗半直立,健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

春季起身拔节略慢,但两极分化快。

株高75厘米左右,抗倒力较强,株型紧凑,旗叶短宽、挺直。

长方形穗,长芒,白壳,籽粒白色,角质,商品性较好。

穗较大,穗匀,小穗排列紧,结实性好,每小穗结实3-4粒。

产量三要素协调,亩成穗38万左右,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38克左右。

二、品质分析:2003年国家区试混合样品质鉴定结果:粗蛋白15.2%,湿面筋32.7%,沉降值41.1ml,形成时间4.2min,最大抗延阻力286EU,拉伸面积68cm2,是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4个参试品种中唯一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的品种。

三、抗病性:经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中抗叶锈病和秆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抗赤霉病,耐湿,抗高温,落黄好,抗逆性强。

四、适应性:经试验示范试种,新麦18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及河北邯郸以南等中高产水平高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五、产量表现:2002-2004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2年和1年试验,2003年区试平均产量482.7kg/667m2,比对照豫麦49增产5.49%,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3位;2004平均产量558.3kg/667m2,比对照豫麦49增产3.16%,居参试品种第2位。

2004-2006年参加阜阳市农委、阜阳市种子管理站组织的小麦新品种试验,2004年七个半冬性品种中,新麦18产量498kg/667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4.6%,居第二位,2005年九个半冬性品种中,新麦18产量为478kg/667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5.7%,居第一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1品种名称:内麦9号(区试代号:内4103)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绵阳26/92R178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

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苗叶较窄,叶色淡绿,长势较旺盛。

株高84厘米左右,植株较开张、整齐,成株叶片中等长宽、上冲。

穗近棒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较均匀,饱满。

平均亩穗数21.5万穗,穗粒数42.4粒,千粒重46.3克。

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中感赤霉病,高感叶锈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9克/升、77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0%、12.8%,湿面筋含量21.8%、24.3%,沉降值28.2毫升、28.5毫升,吸水率53.5%、53.1%,稳定时间2.8分钟、5.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88E.U.、443E.U.,拉伸面积109平方厘米、9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58.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2%(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68.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0%(极显著)。

200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9.3公斤,比对照增产1.84%。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云南中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2品种名称:绵麦41(区试代号:绵2000-13)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绵阳01821/90中165//贵农19-4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全生育期189天左右。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叶色深绿,长势旺盛。

株高82厘米左右,植株较开张、整齐,成株叶片较长、下披。

穗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较均匀,饱满。

平均亩穗数26.4万穗,穗粒数35.2粒,千粒重44.8克。

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高抗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5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0%、12.53%,湿面筋含量23.4%、23.3%,沉降值23.9毫升、24.0毫升,吸水率60.5%、60.5%,稳定时间4.7分钟、5.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0E.U.、225E.U.,拉伸面积34.2平方厘米、37.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63.0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1%(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68.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8%(极显著)。

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8.0公斤,比对照增产2.79%。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南部、云南中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3品种名称:川麦43(区试代号:川99-1522)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Syn-CD768/SW89-3243)F1//川6415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3天左右。

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窄,长势旺盛。

株高83厘米左右,成株叶片长、略披。

穗锥形,长芒,白壳,红粒,粉质-半角质,籽粒饱满。

平均亩穗数27万穗,穗粒数36.4粒,千粒重44.9克。

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8克/升、769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1.0%、12.3%,湿面筋含量21.8%、24.6%,沉降值16.5毫升、20.4毫升,吸水率52.8%、51.9%,稳定时间2.7分钟、2.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2E.U.、280E.U.,拉伸面积52.1平方厘米、66.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3.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3%(极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04.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5%(极显著)。

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8.0公斤,比对照增产9.34%。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6万苗,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4品种名称:宁麦13(区试代号:宁0078)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宁麦9号系选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10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

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一般,两极分化快,成穗率较高。

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较饱满,半角质。

平均亩穗数31.5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9.3克。

抗寒性比对照扬麦158弱,抗倒力中等偏弱,熟相较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

2004年、2005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0克/升、79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50%、12.44%,湿面筋27.1%、25.8%,沉降值36.2毫升、35.7毫升,吸水率59.4%、58.9%,稳定时间5.7分钟、6.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5E.U.、278E.U.。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9.0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70%(不显著);2004~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20.9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6.79%(极显著)。

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四省平均亩产400.0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12.31%;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43.7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19.5%。

栽培技术要点: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防止倒伏;注意防治条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省鄂北麦区、河南信阳的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5品种名称:花培5号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品种来源:(豫麦18/花4-3)F1花药培养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2天,比偃展4110晚1天。

幼苗半匍匐,叶直立,叶色浓绿,起身早,两极分化慢,分蘖力强,抽穗较迟,成穗率较高,结实性好。

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旗叶小、上冲,叶色深,长相清秀,穗层厚,穗色黄。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

平均亩穗数45.9万穗,穗粒数29.9粒,千粒重40.3克。

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好。

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偏弱。

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好,耐后期高温,落黄好。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

田间自然鉴定:高抗叶枯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4克/升、80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8%、14.49%,湿面筋含量31.5%、32.3%,沉降值29.8毫升、30.7毫升,吸水率57.0%、56.8%,稳定时间3.5分钟、3.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28E.U.、240E.U.,拉伸面积52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1.22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6.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8.5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减产1.43%(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5.66%(极显著)。

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0.5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7.5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4万苗。

高水肥地利用时注意防倒伏。

注意防治叶锈病。

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的中高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在高肥力地块种植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6006品种名称:同舟麦916选育单位:河南省同舟缘种子科技有限公司品种来源:(豫麦18/濮阳8441)F1/温麦4号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18-64晚1天,与对照偃展4110同期。

幼苗半匍匐,叶短宽上冲,叶色深绿,起身拔节较慢,分蘖力较强,抽穗较迟,分蘖成穗率中等。

株高78厘米左右,株型略松散,旗叶长、平展,穗下节较长,穗层厚,穗色黄。

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

平均亩穗数42.0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1.0克。

苗期长势较壮,冬季抗寒性和抗倒春寒能力强。

根系活力强,叶功能期长,耐后期高温,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

抗倒性一般。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条锈病、秆锈病,高感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

田间自然鉴定:中抗叶枯病。

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9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76%、13.15%,湿面筋含量29.1%、31.1%,沉降值29.7毫升、29.5毫升,吸水率55.2%、53.8%,稳定时间1.6分钟、1.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2E.U.、192E.U.,拉伸面积72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0.93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14.20%(极显著);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0.48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2.51%(不显著),比对照2豫麦18-64增产8.60%(极显著)。

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8.95公斤,比对照豫麦18-64增产7.1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8万苗。

高水肥地利用要降低播量,注意防治叶锈病和赤霉病。

在山东荷泽、河南濮阳、江苏徐州和连云港种植时注意适期晚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