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论诗》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夜雨寄北》试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试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关于《夜雨寄北》的主题思想,以下哪项描述最为准确?A.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B. 诗歌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C. 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渴望D. 诗歌讲述了诗人旅途中的奇遇答案:A2. 在“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中,“君”字所蕴含的情感色彩是什么?A. 感激B. 怀疑C. 期待D. 无奈答案:C二、填空题1.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______诗,它通过______和______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答案:抒情,问答,想象2. 在诗中,“______夜雨涨秋池”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______。

答案:巴山,孤寂与愁绪三、实词虚词意义1. “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的“归期”是______词,在这里指的是______。

答案:实词,回家的具体日期2. “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何当”是______词,它在句中的意义是______。

答案: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不确定的时间四、句子翻译1. 请将“巴山夜雨涨秋池”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句话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巴山地区连绵的夜雨使得秋天的池塘水位不断上升。

这句话象征着诗人内心因思念而波涛汹涌的情感。

五、内容理解概括1.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开头“君问归期未有期”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对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何影响?答案:这句开头设置了问答的形式,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奠定了全诗的思念与无奈的情感基调。

六、描写手法分析1. 在“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如何增强了诗句的情感表达?答案:诗人运用了设想未来场景的描写手法。

这种手法通过设想与亲友团聚的温馨场景,与当前的孤独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中对未来团聚的渴望和现实中的无奈。

七、人物环境分析1. 诗中的“君”这一角色,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情感桥梁作用?答案:诗中的“君”代表了诗人思念的亲友,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交流对象。

《夜雨寄北》李商隐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
答案)
《夜雨寄北》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离愁别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欢乐的憧憬。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
“涨”字用字准确,富于动态感,即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在不眠之夜对亲友深重绵绵的愁思。

3. 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是虚写。

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

表达了作者渴望团聚的美好愿望。

4.“秋”字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5.“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2020福建中考《夜雨寄北》鉴赏练习(带答案)

2020福建中考《夜雨寄北》鉴赏练习(带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夫妻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3、“何当”照应上文的_归期字。

4、用简洁的话想像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

给远方的妻子写信(君问归期未有期),思念远方的妻子。

5、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6、“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7、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8、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9、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

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10、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11.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与友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的感情。

24《夜雨寄北》阅读练习与答案

24《夜雨寄北》阅读练习与答案

1.“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秋”字点明了季节。

而且秋天容易勾起人们的愁思,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

烘托了人物心情。

)2.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2分)答: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3.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⑴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与诗圣杜甫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采“华艳”著称,本诗却朴素无华,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多见。

(√)⑶这首诗两次写“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作者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6.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

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7.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8.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与友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的感情。

夜雨寄北诗歌赏析练习题

夜雨寄北诗歌赏析练习题

夜雨寄北诗歌赏析练习题一、选择题A. 杜甫B. 李白C. 李商隐D. 王之涣2.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主题是:A. 思乡B. 思友C. 赏月D. 咏史A. 夜雨B. 寄北C. 巴山D. 秋池二、填空题1. 《夜雨寄北》中的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询问归期的______之情。

2. 诗中的“______涨秋池”形象地描绘了夜雨的景象。

3.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______时”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相聚时光的期盼。

三、判断题1. 《夜雨寄北》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南方游历时所作。

(√/×)2. 诗中的“巴山夜雨”是指四川地区的夜雨。

(√/×)3. 《夜雨寄北》与《夜泊牛渚怀古》是同一首诗。

(√/×)四、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夜雨寄北》这首诗的意境。

2. 诗中的“巴山夜雨”意象有何独特之处?3. 请阐述《夜雨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诗歌鉴赏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请分析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的妙处。

2. 诗中的“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 诗人在诗末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六、对比分析题1. 将《夜雨寄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

2. 请对比《夜雨寄北》和《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中的“夜雨”意象,谈谈你的理解。

七、改写题1. 请将《夜雨寄北》改写为一封信,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 以现代诗的形式,重新创作《夜雨寄北》这首诗。

八、联想与想象题1. 请根据《夜雨寄北》这首诗的内容,描绘一幅夜雨寄北的画面。

2. 假设你是诗人李商隐的朋友,收到这首诗后,你会如何回复?九、综合运用题1. 结合《夜雨寄北》这首诗,谈谈你对李商隐诗歌风格的认识。

2. 请以《夜雨寄北》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十、文学常识题1. 李商隐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有何特点?2. 《夜雨寄北》属于哪一类诗歌?请简要介绍该类诗歌的特点。

古诗名句鉴赏参考答案

古诗名句鉴赏参考答案

古诗名句鉴赏参考答案一、《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1.请从语言表达和情感两方面,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做简要赏析。

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绪之多。

2。

有评论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散”和“弄”两个动词用的妙,请你也大胆发表见解,说出你的认识。

赏析:这一句虽有消极避世不可取的一面,但一个“散”字足以看出李白已从借酒消愁的愁绪中走出来,变得豁达洒脱起来;一个“弄”字可见其隐居的乐趣。

二、《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词中的“异”字统领上阕,描绘了一幅奇异、荒凉的边塞图景,以此表现边塞将士戍守的艰苦。

2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表达出了守边将士内心复杂的情感,既有功业未立的惆怅,又有有家难回的抑郁。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营造了独特的边塞环境,你能把它描绘得更具体一点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营造了独特的边塞环境,在层峦叠峰之中,只见烽烟直上,夕阳残照,衬出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

从“孤城闭“三个字中,也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秋思”是曲题;此曲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突出了景色的萧瑟凄清,作品中的“枯”“老”“昏”“古”“瘦”等字暗合了这种景色的基调。

2.请从表现的内容以及和其他句子的关系上分析“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妙处。

“小桥流水人家”营造出了温馨有活力的气氛,与曲中其它景物渲染的气氛迥然不同,衬托了游子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人称颂,请你根据自己理解,从修辞和内容方面做赏析。

《夜雨寄北》练习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练习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2025届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重点中学初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重点中学初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重点中学初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删除“因为”)B.《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富春江两岸初秋的山光水色,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把“描绘的”改为“描绘了”)C.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将“一连串”放到“事情”前)D.佛山某校开展的“最美校园卫士”“感动你我他”评选活动,发扬了校园正气,倡导了校园新风。

(“开展”改为“创办”)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据业内专家估算,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由于电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动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广大观众赞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著名艺术家王刚用欢快的语调朗诵了朱自清的《春》,让人仿佛看到了春风中摇摆的绿柳,嗅到了花草泥土的芳香。

B.一些孩子在视力康复机构进行“治疗”后,可能发现视力暂时变好了,但真要在临床上几乎改变度数是不可能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一、《夜雨寄北》(李商隐)
(一)、作者作品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
(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

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

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
《夜雨寄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

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二)、主题点击
通过诗人寄给妻子的复信,虽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像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妻子以慰藉,展示了彼此相思之意。

(三)、美点聚焦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蕴含的一个成语是剪烛西窗。

用想象未来团聚
的欢乐,来反衬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四)、内容赏析(原文略)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 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李商隐)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 ___________ ;
[话]: ________
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
A. 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
好友相见的无奈。

B.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
冷。

C.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
的深切期盼。

D. 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4、《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
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
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思念朋友,渴望团聚。

6、“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夫妻间的关怀、思念以及作者对妻子的歉
7、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
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9、“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

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10、诗中两次提及“巴山夜雨” ,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

1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时间: 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 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例如: “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体现出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二、《论诗》赵翼
(一)、作者作品赵翼(1727 年(丁未年)~1814 年(甲戌年)1 月10 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乾隆二十六年进士。

官至贵西兵备道。

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

论诗主" 独创" ,反摹拟。

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二)、主题点击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的诗篇的杰出成就,说明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风骚。

(三)、美点聚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每个不同的时代,都会人才輩出,展現其智慧,创作不朽之作,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各领风骚几百年。

这里,诗人一反传统的诗论观点,以事物发展并不断变化的规律,提出了自己的全新的观点。

(四)、内容赏析(原文略)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1)赵翼《论诗》一诗中说明文字创作应有时代感和创造性的两句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2)翼《论诗》一诗中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含义相同的诗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诗歌第一句中的“李杜”分别指谁?第四句中的“风骚”又指什么?“李杜”分别指:李白杜甫“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3、23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4、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 不新鲜” 了。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①“万口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

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 ,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5、“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才的出现,人才辈出,如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代人过去,又将有新一代人出现. 6.诗中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突出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古今对比,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
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
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三、类文阅读:
(一)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
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秋涨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

②平明:
黎明。

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


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

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巴山夜雨秋涨池” “寒雨连江夜入吴” ,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⑴渲染气氛,融情于景。

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
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的志向。

⑵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坚守高洁、清
白的品格(节操)(意思对即可)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夜雨寄北李商隐
度对比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 •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

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之情。

4 •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秒在
采用了 ______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
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___________ ”,又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4 • (1)拟人(2)巴山夜雨涨秋池(3)想象景(未来景)
欢迎您的
下载,
资料仅供
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
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