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2017.11)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11月试题

2017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时量:120分钟分值:150分)一、语言知识及运用(24分,每小题4分)l.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颓圮.pǐ执拗. niù菲.薄fěi 耳濡.目染rúB.契.约 qì漫溯. suò刀俎. cǔ图穷匕见. xiànC.浸渍. zì撰.写zuàn攒.射zǎn迥.然不同jǐngD.解剖. pāo 步履. lǚ租赁. rèn 睚眦.必报 zì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寥阔桀傲不顺九霄云外叱吒风云B 凄惋戳力同心沁人心脾衣衫褴褛C 通谍陨身不恤瞋目结舌绿草如茵D 斑斓不假思索引吭高歌句式杂糅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不单是诗人,就是关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我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B.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C.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无比,经常伫立在父亲的坟前,吟咏诗句,长歌当哭....。
D.商业地产对淘金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投资购买底层商铺成为时下地产市场最热的行为。
底层商铺炙手可热....,专家细分类型教您如何投资。
4.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A.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大妹设法。
(象征)B.黑夜,寂静得像死一样的黑夜。
(比喻)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设问)D.那河畔中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拟人)5.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时一位熟人调到北京工作,要将全家迁去,想把他养的小狗送给我,因为我家里有一块草地,适合养狗。
B.在新的一天来临后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恢复从此对香港的行使主权。
C.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不但是少数,而且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___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
它不是简单的折中或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也体现了“和”的思想。
从笔法上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
如果一幅画全部使用藏锋和中锋,画面会显得呆板;如果全部使用露锋和侧锋,则不够含蓄。
从线条上看,过于细或过于圆,则柔弱无骨;过于粗或过于重,则显得压抑。
从用墨上看,有浓、淡、干、湿。
过于浓会让画面沉闷,过于淡则会让画面苍白,过于干则会失去气韵,过于湿则会失去刚劲。
因此,作画时要使用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且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
当然,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需要适度运用。
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
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
画树时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时要大小相间;画鸟时常是一栖一飞,或者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时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
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
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在奇中求正,在险中见稳。
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
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则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
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
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
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语文试题命题人:张建设张晓倩本试卷共7页,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课内文言阅读(9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且.为之奈何C.不如因.而厚遇之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因.击沛公于坐则与.一生彘肩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于是项伯复夜.去。
B.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D.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亚父者,范增也A.得复见将军于此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此天子气也D.吾属今为之虏矣(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14分)云和梯田张抗抗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
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
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
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
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泰安三中、宁阳二中、新泰二中三校联考2017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2017.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物品评在我国发轫甚早。
《尚书》中“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把人分为正直、过于刚强和过于柔弱三类。
《诗经》有对“君子”品德之良善、神态之庄重、胸怀之宽广、威仪之显赫的赞叹。
春秋时叔孙豹提出著名的“三立”说,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既为士人提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也隐含着对不同人物的品评。
先秦诸子从各自学说出发,对人物个性修养或境界进行品评。
孔子重视“知人”,根据德行修养将人物分为“中行”“狂者”“狷者”“乡愿”四等,强调“听其言观其行”。
孟子提出通过眼神观察人品邪正的品鉴方法,主张了解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先秦时代还诞生了与人物品评密切相关的谥法和相人术。
谥法是指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价褒贬、给予称号的一种制度。
谥法产生于西周初年,废止于秦,复行于汉,历代沿用,直到清帝逊位才废除。
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
贵族、大臣死后定谥,一般先由亲友向朝廷呈“行状”,提请求,然后由礼官依死者生平功过,按谥法议谥,最后呈报皇帝定夺,下诏赐谥。
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自行命谥,称私谥。
谥法可以看作一种制度化、特殊场合使用的盖棺论定式人物品评,是我国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区别尊卑、惩恶扬善,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典”,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人术是通过探察人物骨骼形态、音声大小、毛发颜色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凹凸等体貌特征,预测人的吉凶祸福贵贱贫富寿夭等的一种方术。
相人术虽长期处于民间地位,受到质疑批判不少,但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理论体系。
就理论基础和思维模式而言,相人术与人物品评都是从人物仪容、举止等外在表征出发,探究人物内在品质或未来命运。
而相人术是预知人物的富贵寿夭,人物品评是体察人物的德性才能。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正确填写在第Ⅰ、第Ⅱ卷规定的地方。
选出第Ⅰ卷各题的答案后,必须将其准确填写在第Ⅱ卷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下。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音、形、义全部准确无误的一组是:A.沉淀(dìng) 干瘪(biě) 纤绳(qiān) 勒(lēi)进B.屏(píng)息霉菌(jūn) 发酵(jiào) 油腻(nì)C.眷(juàn)属蔬(shū)菜绯(fēi)红迷惘(wǎng)D.稠(chóu)密憩(xī)息拥(yōng)抱沼(zhǎo)泽2、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自诩栩栩如生针灸脍灸人口B.班驳略见一班狭隘精益求精C.幽辟避重就轻廖廓啼声哀切D.渲染宣泄情绪粘贴信手拈来3、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层层的叶子中间,__地点缀着些白花,有__地开着的,有__地打着朵儿的。
A.羞涩袅娜零星B.袅娜羞涩零星C.零星袅娜羞涩D.零星羞涩袅娜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些。
B.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C.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D.秋天像辉煌的屋顶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B.我摇着轮椅进入园子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C.太阳循着这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D.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2017最新高一语文上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2017最新高一语文上期中考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作答时,将答案(文字题和选项题)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纸。
3、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
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
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
“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
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
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
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
浙江省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检阅我们的家底(32分)(1-7每题3分,第8题每句1分,共11分)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横.祸(héng)什刹.海(shà)彳亍..(chìChù)入不敷.出(fū)B.吮.吸(shǔn)勾.当(gōu)惊鸿一瞥.(piě)恪.尽职守(kè)C.丰腴.(yú)跫.音(qióng)夯.实(hāng)劈.柴(pǐ)D.真谛.(dì)缱绻..(qiǎn juǎn)奢侈.(chǐ)四肢百骸.(hái)【答案】C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不像别的女孩那样喜欢嘻戏吵闹。
B.这个坚守在前方第一线的小伙,并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唯有与戈壁荒滩的撕守。
C.阳光透过水蒸汽时,折射出七种光色,而红光的穿透力较强,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红光。
D.拱桥下的乌篷船,载着一蓑隐世风雨,一竿竹篙缓缓地漾开柔柔的涟漪,融化在墨色的朦胧烟雨之中。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A 嬉戏,B厮守,C水蒸气。
故正确选项是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队的几位表现出色的小将,被誉为中国足坛的明日黄花....。
B.阳春三月的一天早晨,宜宾合江门广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广场上表演太极拳,引来无数行人侧目..观看。
C.他们远离亲人和家庭,巡回于92千米的道路上,为了千千万万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他们萍飘四方....、无怨无悔……D.“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八个字,是千百年来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意味深长,振聋发聩....。
2017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语文科试题命题人:司徒美审题人:肖丽萍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受这种等级制度“礼”的影响,古代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外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
服饰就如同一种符号,古代社会中服装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一个人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这就是“礼”的表现。
《礼记》中对衣着等级作了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文为贵也。
”《周礼》中记载:“享先王则衮冕。
”表明祭祀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服装的“礼”性功能亦有精辟见解。
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这种观点的提出是与其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
这种“礼”的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万杰朝阳学校高一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2017.10(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
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
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
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
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
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
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
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
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
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
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 优秀京剧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 技术精湛的摄影家只要多做功课,就会从容得神来之笔。
D. 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 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 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 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C. 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D. 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落实许世杰不知从哪个角落发出一阵轻微的鼾声,总算打破了会议室里令人窒息的沉寂。
在县教育局汪副局长不满的目光下,有个胳膊肘悄悄捅了捅垂头打盹的人。
于是,室内空气又凝滞了,连临窗张挂的“全县二十年以上教龄老教师座谈会”红布横幅,都纹丝不动。
一个低柔的声音:“翁老师谈一谈?”梳着两把短刷子的女秘书终于忍不住了,她脸涨得通红,胆怯地窥察着汪副局长的表情。
刷——!从全场二十余双老师的眼睛里,立刻射出或热或冷的束束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在翁思茂身上。
翁思茂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依然凝视着什么,呆呆地出神。
迎面墙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标语,正牵缠着他的绵绵思绪。
二十五年了!如今,大学同学有的已经成了大学的副教授、编辑部的副编审、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而他——大学的高才生,由于受父亲历史问题的牵连,被分配在远离省城的县立中学。
至今,仍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员。
陪伴他的,也仍然是那简陋的校舍,坑洼不平的黑板,夏漏雨、冬灌风的住房。
当然,变化也是有的,他已经鬓发斑白、瘦骨嶙峋;他那“银河”对岸的爱妻,也总算熬到了身边,虽然已经瘫痪在床,又吃了劳保,人事关系还在外地……一个清脆的声音:“请翁老师谈谈吧!”当女秘书隔着屡屡青烟,看到汪副局长温文尔雅地点着头,肌肉松坠的脸上现出不大明显的笑容时,便鼓起了勇气。
“啊?”翁思茂从冥思中惊醒,“我——”能谈些什么呢?如果是在一个月前,他一定会动情地向大家讲述,汪副局长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多次到家里问寒问暖、同他交朋友的经过。
一次,得知他爱人看病竟是自费,原单位不予报销时,汪副局长气愤地站了起来:“岂有此理嘛!这样吧,把医药费单据给我,由组织上帮你交涉好了。
”翁思茂眼里闪着泪花,他没有什么奢望,只要能有这样一位贴心的好领导,他的心就暖了,劲就足了,即使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再大,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汪副局长悄悄流露出为了让女儿考上大学,希望请个老师辅导辅导的意思之后,翁思茂便一口应允了。
“汪副局长同翁老师交朋友的事,省教育厅通报表扬了。
请翁老师谈谈体会吧!”女秘书又催了,翁思茂礼貌地欠了欠上身,尴尬一笑,青筋暴露的右手置于胸前,拇指、食指和中指习惯性地拢在一起,就像平日在讲台上捏着一支粉笔那样:“体会嘛……”体会?怎么说呢?一言难尽!因为,有两件事使他非常伤心。
在高考报名的时候,汪副局长的女儿委屈地说:“翁老师,我想报师范,可爸爸说什么也不让。
”“噢?不会吧?”“不骗您,我爸爸冲我瞪眼说:‘当一辈子老师有什么出息!’”没过几天,这个女孩拿着几张医药费单据:“翁老师,这是阿姨的吗?”翁思茂接过一看,惊愕了,原来正是去年交给汪副局长的那几张。
“我在字纸篓里发现的,保准是您给我补课时掉在我们家的。
”翁思茂双手颤抖,几张单据被撕得粉碎……女秘书不耐烦了,蹙眉代替了笑脸:“体会、希望、意见什么的,都可以谈谈。
”“好吧!”翁思茂严肃、冷静,“我对局领导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提点希望和意见。
不多,只十二个字:端正认识、不弄虚假、落到实处!”在短暂的沉寂之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会议室的空气总算活跃了……(选自《全国微型小说精选评讲集》)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会议室里令人室息的沉寂、轻微的鼾声、凝滞的空气、副局长不满的目光等,渲染了隆重庄严的氛围,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B.从汪副局长要单据,到女学生发现单据,再到翁思茂撕单据,小说巧她运用报销单据这一事物来贯通一些情节,表达了翁思茂被蒙骗的愤怒。
C.小说运用插叙的笔法,叙述了令翁思茂伤心的一些事,反映了汪副局长对教师职业的鄙视态度,从侧面刻画了汪副局长冷漠、虚伪的一面。
D.小说在翁思茂提出十二字建议后爆发的热烈掌声中夏然面止,呼应标题,留给读者回味与反思的空间。
这样写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5.小说在刻画翁思茂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6.小说多次写到女秘书的声音和表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记浙大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姚玉峰,来自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
姚玉峰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美国眼科科学院快讯称之是“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
姚玉峰曾留学日本,他的第一任导师是日本眼科玻璃体手术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开展眼视网膜黄斑转位手术的医生,担任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的田野保雄教授,姚玉峰赢得了田野的喜爱。
另一位眼科“巨头”,现代免疫学之父、眼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现象的发现者、美国哈佛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斯特莱茵也很欣赏他。
1992年春,斯特莱茵来大阪做学术报告。
报告结束,刚来的中国留学生姚玉峰要求向大师提问:“如果免疫在眼前房可产生选择性抑制,绕开机理研究的细节,这个机理是否可被用来治疗某些免疫增强性的疾病,比如排斥反应?”他的提问,出乎斯特莱茵的意料,因为这是另一个方向上的假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斯特莱茵沉默片刻,若有所思地说,“我还没有研究过。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值得在这方面探讨!”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斯特莱茵突然从台上走下来,走到还有点羞涩的姚玉峰面前,兴奋地对着田野说:“这家伙很厉害!”作为导师,田野感到自豪,他恳请姚玉峰留下来读学位并帮助他解决奖学金。
姚玉峰向导师介绍:中国政府“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他希望回到祖国。
回国一个月后,学校就让姚玉峰再回大阪大学继续读博士。
回到阪大,继续师从田野保雄,还有另外两位国际眼科界的泰斗,大桥裕一、井上幸次。
姚玉峰研究的课题是前房关联性免疫偏差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1700年,有医师在埃及尝试角膜移植,失败了;140年后,爱尔兰医师将羚羊眼角膜移植到人的眼球上,也失败了。
1906年,德国医生第一次用人角膜进行移植,成功了。
但是,发生了排异。
整个20世纪,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排异反应这一难关。
1976年,美国角膜病权威理查德成功进行了上皮移植手术,向最后解决角膜移植顽症的目标逼近了一步。
但结果遭到质疑:因为没有从理论上阐释上皮移植的机理,仅仅是假说,无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从此,证明理查德上皮移植机理又成为一道难题。
“一定要无愧学校的选派,为国家、为亲人争光!”姚玉峰在阪大的三年时间,不但证明了困惑世界眼科医学界16年的“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而且独创制作了小鼠角膜上皮移植模型,终于揭开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
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姚玉峰设计出术后不发生排斥反应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
1995年5月20日,他成功地实施在病人身上。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遮蔽了世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阴霾,被姚玉峰拨开了!他继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