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检查方法及培养基变更参照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检验

• 注:方法选择原则:根据供试品理化特性和微生物限度 标准等因素选择。
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 胰酪大豆胨琼脂: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铜 绿假单胞菌、白色 念珠菌、黑曲霉 • 胰酪大豆胨肉汤:金黄色葡萄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枯草 芽孢杆菌 • 沙氏葡萄糖琼脂、玫瑰红钠琼脂 、白色念珠菌、黑曲霉。
中国药典2015年版相关培养基变化无菌检查法通则1101chp2010chp2015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tsb营养肉汤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营养琼脂培养基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sdb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灵敏度检查无菌性检查中国药典2015年版相关培养基变化无菌检查法通则1101chp2010chp2015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tsb营养肉汤培养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tsa营养琼脂培养基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sdb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灵敏度检查无菌性检查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菌数报告规则
• 2、薄膜过滤法:计数方法同平皿计数法,每 张滤膜上的菌落数应不超过100cfu。菌数报告 规则以相当于 1g、1ml或10cm供试品的菌落数 报告菌数;若滤膜上无菌落生长,以﹤1报告 菌数(每张滤膜过滤1g、1ml或10cm 供试品 ),或﹤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 3、MPN法:记录每一稀释级微生物生长的管 数,从表3查对每1g或1ml供试品中需氧菌总数 的最可能数。
培养条件
• 描述方式:按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确认计 数方法进行供试品中需氧菌总数、霉菌和 酵母菌总数测定。 • 培养条件:胰酪大豆胨琼脂平板在30~ 35℃培养3-5天,沙氏葡萄糖琼脂平板在20 ~25℃培养5~7天;MPN法和供试品接种, 所有试验管在30~35℃培养3~5天。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解析

(MPN法)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
性试验:菌种及菌液制备、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1.4 供试品检查:检验量、供试品检查 1.5 结果判断 1.6 稀释液、冲洗液及培养基
1.1 总则:
•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 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 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规定进行检 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除另有 规定外,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30~35 ℃ 不超过3天
20~25 ℃ 不超过5天
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 管或2 个平皿;接种量50~100cfu ; 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结果判定:
若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 平均数的70 %,且菌落形态大小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 落一致,判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
1.3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 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 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应进 行适用性检查。
• 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 性试验【10版:方法验证】, 以确认所 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 若检验程序或产品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检验 结果时, 计数方法应重新进行适用性试 验。
1.3.3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1. 供试液制备 2. 接种和稀释 3. 抗菌活性的去除与灭活 4. 供试品中微生物的回收
– 平皿法 – 薄膜过滤法 – 最可能数法(MPN 法)
5. 结果判断
1.4 供试品检查
• 1.4.1检验量
– 检验量即一次试验所用的供试品量(g、ml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洁净环境及计数培养基修订分析探讨

2015年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洁净环境及计数培养基修订分析探讨2015年版《中国药典》将于2015年7月起开始实施:该版药典对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时的洁净环境、培养基及检查方法进行了修订。
其中洁净环境要求由10000级背景下的100级单向流(2010年版)修订为受控背景下的不低于B 级环境(2015年版);计数培养基由营养琼脂/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2010年版)修订为胰酪大豆琼脂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2015年版)。
该文旨在分析2015年版中国药典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在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时洁净环境与计数培养基的异同点,为更规范执行2015年版中国药典提供参考。
标签:中国药典;2015年版;2010年版;洁净环境;培养基[Abstract]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15 edition)will be implemented in July,2015 which have revised in some part,including clean environment and medium in microbial limit test. The clean environment was rectified from 10000 background plus 100 degree to control background plus A or B environment. The counting medium was changed from nutrient medium and rose bengal agar to trypticase soy agar (TSA)medium and sabouraud dextrose agar medium. In this part,w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lean environment and counting medium between 2010 and 2015 edition Chinese Pharmacopoeia for normative enforcement.[Key words] Chinese Pharmacopoeia;2010 edition;2015 edition;Clean environment;Medium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等是否符合规定的方法[1-2]。
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施指导与修订解读

一、15版药典结构—总述
药典由原来的三部改为四部,预计15年7月颁布执行: 其中一部、二部、三部分别为中药、化药、生物药, 四部:中国药典2015版总则,主要包括:
凡例:主要增加对检测方法适用性、制剂通则、辅料 标准适用性等的要求
杨凌化药质量部QC周国娟 电话:15991721352 2015.04.21
目录
一、15版药典结构; 二、非无菌产品微生物检查; 2.1微生物计数法 2.2控制菌检查法 2.3微生物限度标准 三、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内容; 3.1实验菌株的质量控制 3.2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实验 3.3微生物鉴定技术 四、制药用水的检验及修订内容; 五、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增修订的内容
2.1微生物计数法
定义:系指对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 真菌的计数,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本法 适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料、辅料等是否 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2015版 1105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 法
2.1微生物计数法
1、试验环境
操
2、供试液制备
作
流
3、培养基配制
1、根据供试品的理化特性与生物学特性,来制备供 试液。常用的制备方法详见“通则1105非无菌产 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中规定。其 中不同于10版药典就是缓冲液、某些样品量的规 定有所变化;
2、供试液的浓度,按照方法确认的结论进行确定;
3、供试液制备若需加温时,应均匀加热,且温度不 应超过45℃;
程
4、试验方法选择
5、培养计数及结果报告
2.1微生物计数法—试验环境
项目
检测 环境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

性试验:菌种及菌液制备、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1.4 供试品检查:检验量、供试品检查 1.5 结果判断 1.6 稀释液、冲洗液及培养基
1.1 总则:
•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 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辅料等是否 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应按规定进行检 验,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除另有 规定外,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30~35 ℃ 不超过3天
20~25 ℃ 不超过5天
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2 管或2 个平皿;接种量50~100cfu ; 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 结果判定:
若被检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不小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 平均数的70 %,且菌落形态大小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 落一致,判该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符合规定。
3. MPN 法
– 取规定量供试品,按方法适用性试验确认的 方法进行供试液制备和供试品接种,所有试 验管在30~35℃培养3~5 天,如果需要确 认是否有微生物生长,按方法适应性试验确 定的方法进行。记录每一稀释级微生物生长 的管数,从表3查对每1g 或1ml 供试品中需 氧菌总数的最可能数。
1.5结果判断
菌数报告规则
– 需氧菌总数测定宜选取平均菌落数小于 300cfu 的稀释级、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宜 选取平均菌落数小于100cfu 的稀释级,作为 菌数报告(取两位有效数字)的依据。取最 高的平均菌落数,计算1g、1ml 或10 cm² 供 试品中所含的微生物数。
– 如各稀释级的平皿均无菌落生长,或仅最低 稀释级的平板有菌落生长,但平均菌落数小 于1 时,以﹤1 乘以最低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 数。
2015版中国药典培养基变更参照pdf

2015 版中国药典微生物检查方法及培养基变更参照无菌检查法1.1 变更内容1.1.1 无菌检查方面,使用胰酪胨大豆肉汤(胰酪胨大豆液体培养基/大豆酪蛋白肉汤培养基)取代改良马丁培养基与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配合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全面微生物检测。
1.1.2菌液制备环节,使用胰酪胨大豆肉汤、胰酪胨大豆琼脂取代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液制备。
1.1.3菌液制备环节,使用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取代改良马丁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进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液的制备,同时对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的配方进行了变更。
1.1.4适用性试验中,胰酪胨大豆肉汤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进行灵敏度检查;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生孢梭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灵敏度检查。
1.2 培养基信息2.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2.1 变更内容2.1.1供试品制备环节,除了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pH7.6磷酸盐缓冲液外,添加了pH7.2磷酸盐缓冲液和胰酪胨大豆肉汤。
2.1.2菌液制备环节,使用胰酪胨大豆肉汤、胰酪胨大豆琼脂取代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液制备;使用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取代改良马丁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进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液的制备,同时对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的配方进行了变更;使用梭菌增菌培养基取代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进行生孢梭菌菌液的制备。
2.1.3微生物计数环节,使用胰酪胨大豆琼脂取代营养琼脂进行需氧菌计数;增加需氧菌的MPN 法计数,该方法使用胰酪胨大豆肉汤;使用沙氏葡萄糖琼脂取代玫瑰红钠琼脂进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同时增加玫瑰红钠琼脂、沙氏葡萄糖琼脂(含抗生素)两种选择性培养基于对因沙氏葡萄糖琼脂上生长的细菌使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结果不符合微生物限度要求情况下的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取消了使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试验环节。
《中国药典》2015年版微生物基本知识

供试品检查部分-计数标准
2010版
无规定
2015版
增加: 各品种项下要求执行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解释如下: 101cfu为可接受的最大限度为20; 102cfu为可接受的最大限度为200; 103cfu为可接受的最大限度为2000;以此类推。 若供试品的需氧菌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数的检查结果均符 合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其中任何一项不 符合该品种项下的规定,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不含中和剂及灭活剂的相应稀释液 替代供试液,按试验组操作。 中和剂、灭活剂及表面活性剂的稀 释液中加入规定量菌液
接种和稀释
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的方法
(1)增加稀释剂和培养基的用量; (2)加入中和剂或灭活剂; (3)采用薄膜过滤法和冲洗; (4)综合上述措施。
●根据供试品须符合的微生物限度标准和菌数报告规则,在不影响
2015版
若因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上生长的细菌使霉菌及酵母 菌的计数结果不符合微生物 限度要求,可使用含抗生素 (如氯霉素、庆大霉素)的 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或选 择性培养基(如玫瑰红钠琼 脂培养基)进行霉菌和酵母 菌总数测定。使用选择性培 养基时,应进行培养基适用 性检查。如采用MPN法,测 定结果为需氧菌总数。
微生物检查体系的调整
2010版
分类依据 质控分类 检验体系 项目1 按微生物类别分 细菌、真菌 选择培养、或者人为区分 细菌数 营养琼脂
2015版
按营养条件分 需气、厌气菌 直接与培养条件对应 需氧菌总数 胰酪大豆胨琼脂 (TSA)
项目2
霉菌及酵母菌总数 玫瑰红钠琼脂
容易造成漏检
霉菌及酵母菌总数 沙氏葡萄糖琼脂 (SDA)
供试品检查部分-结果判断
2010版
2015年版药典微生物修订内容

科
增订了原敷料、中药提取物及饮片的微生物限
度标准。
兴
修订内容
依
1 、菌数计数结果以10n表示;
科
2、 以需氧菌总数取代细菌数。以耐胆盐革 兰
阴性菌取代大肠菌群。
依科制药
分类及其标准
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
新 依
的制剂和原辅料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2、 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 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新
依
科
2015版药典微生物修订内容
兴
依 科
一综合车间(二车间)
2015.10
依科制药
微生物计数法主要内容
新 2010版
依
科
细菌数—
兴 营养琼脂培养基
依
科
霉菌和酵母菌数 — 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
2015版
1、 细菌数修订为 需氧菌总数。 2、 霉菌和酵母菌数修订为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3、 需氧菌总数: 是指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上生长的 总菌落数(包括真菌菌落 数) 。 4、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 是指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 生长的总菌落数(包括细菌菌落数) 。 若为因 沙 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使霉菌和酵母 菌的计数结果不符合微生物限度要求,可使用含 有抗生素的(如氯霉素、庆大霉素)的沙氏葡萄 琼脂培养基或其它选择性培养基(如玫瑰红钠琼 脂培养基)进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
依
霉菌及酵母菌总数 沙氏葡萄糖琼脂( SDA)
科
依科制药
新 修订后
依
耐胆盐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
科
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梭菌、白色
念珠菌
兴
修订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版中国药典微生物检查方法及培养基变更参照
1.无菌检查法
1.1变更内容
1.1.1无菌检查方面,使用胰酪胨大豆肉汤(胰酪胨大豆液体培养基/大豆酪蛋白肉汤培养基)取代改良马丁培养基与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配合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全面微生物检测。
1.1.2菌液制备环节,使用胰酪胨大豆肉汤、胰酪胨大豆琼脂取代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液制备。
1.1.3菌液制备环节,使用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取代改良马丁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进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液的制备,同时对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的配方进行了变更。
1.1.4适用性试验中,胰酪胨大豆肉汤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进行灵敏度检查;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使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生孢梭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灵敏度检查。
1.2培养基信息
2010版2015版
无菌检查/菌液制备——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无菌检查/菌液制备——改良马丁培养基
菌液制备——改良马丁琼脂培养基
菌液制备——营养肉汤
菌液制备——营养琼脂
无菌检查——0.5%葡萄糖肉汤培养基
供试品制备——0.1%蛋白胨水培养基无菌检查/菌液制备——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无菌检查/菌液制备——胰酪胨大豆肉汤
菌液制备——胰酪胨大豆琼脂
菌液制备——沙氏葡萄糖琼脂
菌液制备——沙氏葡萄糖肉汤
无菌检查——0.5%葡萄糖肉汤培养基
供试品制备——0.1%蛋白胨水培养基
供试品制备——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1.3参考文件(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5版附录征求意见稿—1101无菌检查法)http://w w /cms/new scenter/new s/000603.html
2.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2.1变更内容
2.1.1供试品制备环节,除了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pH7.6磷酸盐缓冲液外,添加了pH7.2磷酸盐缓冲液和胰酪胨大豆肉汤。
2.1.2菌液制备环节,使用胰酪胨大豆肉汤、胰酪胨大豆琼脂取代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菌液制备;使用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取代改良马丁培养基、改良马丁琼脂进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液的制备,同时对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的配方进行了变更;使用梭菌增菌培养基取代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进行生孢梭菌菌液的制备。
2.1.3微生物计数环节,使用胰酪胨大豆琼脂取代营养琼脂进行需氧菌计数;增加需氧菌的MPN法计数,该方法使用胰酪胨大豆肉汤;使用沙氏葡萄糖琼脂取代玫瑰红钠琼脂进行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测定,同时增加玫瑰红钠琼脂、沙氏葡萄糖琼脂(含抗生素)两种选择性培养基于对因沙氏葡萄糖琼脂上生长的细菌使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结果不符合微生物限度要求情况下的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取消了使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试验环节。
同时2015版中使用“需氧菌”取代了以往的“细菌”,从而使得胰酪胨大豆琼脂计数所得不仅仅代表细菌,而是还包含真菌等其它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菌落。
2.1.3增加了耐盐革兰氏阴性菌的检验项目。
2.1.5简化了大肠埃希氏菌的检验流程。
2.1.6取消了对大肠菌群的检验。
2.1.7变更了沙门氏菌检验中前增菌、增菌、分离用的所有培养基类别。
2.1.8变更了铜绿假单胞菌检验中增菌、分离用的培养基类别,取消了绿脓菌素的直接试验。
2.1.9取消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选择性增菌,改为无选择性增菌,同时变更了分离培养基。
2.1.10梭菌检验流程基本无变化,仅取消了对3%过氧化氢酶试验的检验要求。
2.1.11白色念珠菌的检验取消了牙管试验,其余方法未变,但所用培养基配方有所调整。
2.2培养基信息
202982832182633.纯化水、注射用水检验标准
3.1方法——膜过滤法3.2培养基3.2.1干粉培养基
—R2A 琼脂
3.2.1预罐装无菌培养基—R2A 琼脂—90mm —个/包
三层真空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