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调气法

合集下载

道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略论-精选文档

道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略论-精选文档

道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略论-精选文档道医孙思邈的养生思想略论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称为“药王”。

主要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另外还有《老子注》、《庄子注》、《枕中素书》1 卷、《会三教论》1 卷、《福禄论》3 卷、《摄生真录》1 卷等。

道教是“贵生”之宗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

道教主张“道”乃宇宙万化之本源,宇宙万物皆由“道”所化生。

人之性命亦由“道”所化生。

养生的关键就是养命养性。

而性命两者不可分离,故养命也就意味着养性,养性也就兼而养命。

孙思邈继承了道教这一思想,亦主张养生着重在于养气(命)、养性(神)。

近年来李刚、董沛文和薛公忱诸先生已经对孙思邈有关养生思想作了探析。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再从养气、养性两个方面对孙思邈真人的养生思想作如下解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顺时养气”,贵在随天时而变孙思邈主张,养五脏六腑之气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一年十二个月中养气之方法是不同的,即“顺时养气”。

他在《孙真人摄养论》里指出:正月里,肾气受病,肺脏气微。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咸酸味,增辛味,以助肾补肺,赡养胃气。

此月“勿冒冰冻,勿极温暖”,早起,天黑就睡,“以缓形神”。

[1]491又,勿食生葱;生葱损人津血。

勿食蛰藏之物,折寿。

勿食虎、豹、狸之肉,食之会令人神魂不安。

二月里,肾气微,肝气刚处旺盛。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酸味,增辛味,以助肾补肝。

此月宜静膈去痰水,小泄皮肤微汗,以散深冬蕴伏之气。

此月勿食黄花菜、陈醋和酸菜,以免发痼疾。

勿食大小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

勿食葵花子及鸡子,食之会滞人血气,泄精。

勿食兔、狐、貉之肉,食之会令人神魂不安。

此月初九忌食一切鱼。

又,由于仲春气正,宜节酒,从而保全真性。

三月里,肾气已息,心气渐临,肝气正旺。

是月,五味之中,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

此月慎避西风,“散体缓形,便性安泰”[1]491。

此月勿专门杀戮,以顺天道。

腹式呼吸之妙

腹式呼吸之妙

腹式呼吸之妙“呼吸到脐,寿与天齐”,这是养生学家对腹式呼吸法的高度评价。

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腹式呼吸有祛病延年的奇功,创造了“吐纳”、“龟息”、“气沉丹田”、“胎息”等健身方法。

唐代名医孙思邈对腹式深呼吸尤为推崇,他每天于黎明至正午之间行调气之法,仰卧于床上进行练习。

明代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写有养生十六字令:“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这十六字秘诀,包含了提肛、咽津、腹式呼吸三种保健练功方法,是祛病健身延年的法宝。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们在做腹式呼吸时,由于腹部肌肉紧张与松弛交替发生,从而使局部肌肉的毛细血管也交替出现收缩与舒张,由此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给,加快身体新陈代谢产物的排泄,对全身器官组织可起到调整和促进作用。

另外,腹肌的收缩和放松也是良好的腹部按摩。

这种按摩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机能,有利于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腹肌又是排便的动力肌,腹肌的收缩有利于排便,故进行腹式呼吸锻炼有利于防治习惯性便秘。

我们知道,大腹便便的“将军肚”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温床,如能坚持做腹式呼吸运动,可使腹肌得到有效的锻炼,消除堆积在腹部皮下的脂肪,改善体内的脂质代谢,起到防治血脂异常、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作用。

腹式呼吸还能疏肝利胆,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分泌,对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肝炎等患者都有很大的好处。

另外,腹式呼吸对防治神经衰弱、情绪抑郁、失眠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腹式呼吸之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巴风认为,人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完成生长期的5~7倍。

人的生长期一般都在20~25岁之间完成,按此推算,人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00~175岁之间。

现实表明,牛、马以及其他动物均可活到大自然赋予的自然寿命,而人却只能活到自然寿命的一半左右。

专家认为,人类之所以活不到自然寿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的呼吸方式的改变。

除了人以外,所有的动物均采用腹式呼吸。

如果您细心观察一下刚出生的宝宝,就会发现,宝宝呼吸时,小肚子是一起一伏的,而平日气喘吁吁的大人们都是肺部起伏不定。

孙思邈

孙思邈

“健身气功·六字诀”功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遗体宜保之,箕裘(1)五福(2)寿为最。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3),须防损其真元气。

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

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

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信何能保此身。

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大劳劳则怯,神若大伤伤则虚,气若大损损则绝。

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3)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春嘘(4)明目本扶肝,夏呵(5)心火可自闭,秋呬(6)定收金肺润,冬吹(7)肺肾得平安,三焦嘻(8)却除烦热,四季常呼(9)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10)。

发宜常梳气宜炼,齿宜频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指摩常在面。

春月少酸宜食甘(12),冬月宜苦不宜咸(13),夏月增辛减却苦(13),秋月辛省便加酸(14),冬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各平安。

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难。

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月汗多宜换著,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药。

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凉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未成疟痢。

君子之人守斋戒(15),心旺肾衰宜切记。

常令充实勿空虚。

日食须当去油腻,太饱伤神饥伤胃。

太渴伤血并伤气,饥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脝(16)伤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生不成疾。

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适者自安适。

食时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17),丹田(18)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大饮过多防有病。

肺为华盖(19)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肾家。

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坐卧切防脑后风,脑内入风人不寿。

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一入成灾咎。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养体须当心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病渐侵。

不同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至,急须端肃敬天威,静室收心须少避,恩爱牵缠不自由。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

孙思邈养生十三法一、调心调心为养生之首。

心之平和,则五脏六腑皆安。

当去杂念,存善念,心宽体健,疾病自远。

二、调息呼吸为生命之本。

调息即调呼吸,使之深长细匀。

清晨吸清气,夜间吐浊气,肺腑自洁,身体健康。

三、调饮食饮食为养生之基。

饮食需定时定量,五味调和,不偏嗜。

食物要新鲜,避免生冷不洁,确保脾胃健康。

四、调睡眠睡眠乃恢复体力之时。

应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早睡早起,顺应自然,则精神焕发,身体强健。

五、调起居日常起居要有规律,保持室内外清洁整齐。

顺应季节变化增减衣物,避免过劳或过逸,使身体适应自然。

六、调环境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宜居之地,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有助于心情舒畅,身体康健。

七、调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调和气血,强健筋骨。

但需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伤害。

八、调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调和经络,可以调和气血,舒筋活络,防治疾病。

九、调气血气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

调气血即是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手段,使气血流畅,充足平衡,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十、调脏腑脏腑功能正常,则身体强健。

调脏腑即是通过饮食、药物、按摩等方法,使脏腑功能协调,保持身体健康。

十一、调精神精神饱满,则身体健康。

当避免过度思虑、忧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使精神焕发。

十二、调智慧智慧使人明智,避免愚痴。

通过学习、思考等方式提升智慧,有助于明辨是非,避免过度烦恼,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十三、调道德道德高尚,则内心平静。

当培养仁爱之心,注重道德修养,使内心充满善良与美好,从而身体健康,长寿延年。

综上所述,孙思邈养生十三法涵盖了身心健康的各个方面。

通过全面调理身体与心灵,我们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孙思邈养生法

孙思邈养生法

闭目养生十三法。

1、闭目养心: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2、闭目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

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3、闭目行悦: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尽量默忆,想象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4、闭目卧思: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方式,第二为梦境思维方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方式。

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

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5、闭目消食:吃完饭后闭目休息10~30分钟,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

这对肝脏的保养,尤其是对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吃完饭(尤其是午饭,因为吃的一般都比较多)后,体内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下,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损害。

6、闭目赏乐: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

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7、闭目解乏:劳逸结合对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当身体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疲乏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

8、闭目释烦: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佛教对孙思邈医药学思想的影响
(一)
据记载孙思邈本就善谈老庄,兼好释典。卢照邻更形容他“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可见孙思邈知识之广博。孙氏自己也在《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中提出医者应“涉猎群书”,开阔眼界以使知识广博“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孙思邈十分推崇佛教经典《华严经》,据民间传说,唐太宗曾向孙思邈请教过佛经并问他佛经中何为大,孙思邈答“《华严经》佛所尊大。”此说法在《释氏类说》中亦见记载。孙氏既然对佛经颇有心得,自然为佛教思想对其医学思想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揭秘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孙思邈《养生铭》
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是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的故乡。当地药王庙前立有一面石碑,上刻孙思邈所作《养生铭》,其言诚谛,其理通达,果能信受奉行,自当百病莫侵。全文如下:
孙思邈认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和的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的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的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健康的保持,重于身外的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的养生之道的合理性,就有可能接受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的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代表。中国传统养生与当今流行的养生(实即西方的养生)是两种不同的养生之道。从能量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养生是以发泄能量为特征的养生,这种养生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特点就是向外发泄自身的能量。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积蓄或收敛能量为特征的养生,养神、调气、导引、少语、少动等,强调的都是一个啬字。啬即节约能量的消耗,也就是孙思邈所讲的灯用小炷。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从身与心两个方面来看,西方的养生,强调的是身体的运动与身体的滋补。是一种以养身为特征的养生,虽然名为养生,实为养身。而中国的传统养生,强调心理精神的调理,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是一种养心之道。所以孙思邈将自己的养生称为养性,当然中国的传统养生并不是只讲养心或养性,而是在强调养性或养心的同时也讲养身(必要的肢体运动与身体的滋补)。但认为第一位是养心或养性,第二位才是养身。从表面上来看,西方的养生显现出一种向外积极进取的特点,符合人们积极向上精神,所以很受现代人的青睐。而中国传统养生则显现出一种向内收敛的消极特点,不符合现代人向外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不受现代人的青睐。的确,正在为自己的事业进行奋斗的人们,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很难接受以消极收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向这部分人推荐中国的传统养生之道,但是过了中年,已经从事业的竞争中逐渐退出来的人,就应该将关注外界的心神收回来,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发现中国传统养生的确是一种能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科学的养生。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代表,值得关心养生问题的中老年朋友们研究、学习与实践。〖编辑:上善〗 (严天放)

孙思邈六字诀

孙思邈六字诀

“六字诀”是一种吐纳法。

它是通过、呵、呼、四、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

预备式两足开立,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双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呼吸法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所时读字,同时提肛缩肾,体重移至足跟。

调息每个字读六遍后,调息一次,以稍事休息,恢复自然。

一、嘘字功平肝气嘘,读(Xū)。

口型为两唇微合,有横绷之力,舌尖向前并向内微缩,上下齿有微缝。

呼气念嘘字,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

两眼反观内照,随呼气之势尽力瞪圆。

呼气尽吸气时,屈臂两手经面前、胸腹前缓缓下落,垂于体侧。

再做第二次吐字。

如此动作六次为一遍,作一次调息。

嘘气功可以对治目疾、肝肿大、胸胁胀闷、食欲不振、两目干涩、头目眩晕等症。

二、呵字功补心气呵,读(Kē)。

口型为半张,舌顶下齿,舌面下压。

呼气念呵字,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掌心向里由小腹前抬起,经体前到至胸部两乳中间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

呼气尽吸气时,翻转手心向面,经面前、胸腹缓缓下落,垂于体侧,再行第二次吐字。

如此动作六次为一遍,作一次调息。

呵气功治心悸、心绞痛、失眠、健忘、盗汗、口舌糜烂、舌强语言塞等心经疾患。

三、呼字功培脾气呼,读(hū)。

口型为撮口如管状,舌向上微卷,用力前伸。

呼字时,足大趾轻轻点地,两手自小腹前抬起,手心朝上,至脐部,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小腹前。

呼气尽吸气时,左臂内旋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同时右臂回旋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

再以同样要领,。

右手上托,左手下按,作第二次吐字。

如此交替共做六次为一遍,做一次调息。

呼字功治腹胀、腹泻、四肢疲乏,食欲不振,肌肉萎缩、皮肤水肿等脾经疾患。

四、四字功补肺气四,读(sì)。

口型为两唇微后收,上下齿相合而不接触,舌尖插上下之缝,微出。

孙思邈的养生十要

孙思邈的养生十要

孙思邈的养生十要1.啬神。

即养生之术。

“夫养性者,欲所惊剞以成性,性自为善。

”性善则内外百病不起,灾祸无由以生。

性善即良好的道德修养。

他“身居乱世纷争之中,视功名利禄如粪土”。

啬神之要又须节制情志和七情以养神。

神者为心所主,七情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属五脏,过用则伤。

告诫人们“莫忧思,莫大怒,莫悲伤,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涓涓怀忿恨。

”要做到“拼外援”以养神。

2.爱气。

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爱气必须懂得精能化气,气有生精,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思过用必定耗气伤精的道理。

爱气还须通晓“依时摄生法则”,即使身体适合四季气候的变化,如冬季严寒,阳气内藏,不可作劳汗出,以免发泄阳气,有损健康。

所以要以食摄养以保气。

3.养形。

即重修身之道。

他说“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长生也。

”养形的要妙在于“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强调运动能使人气血流通,经脉和调。

但要避免过劳。

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

只有重养形方能强身。

4.导引。

导引、按摩,吐纳、调气是孙思邈养生要妙的重要内容。

前者为健身体操,以动为主,后者为呼吸体操,以静为主,二者均属气功范畴,名动静气功。

导引调气可祛病延年。

5.言论。

养生须“从四正”(言行坐立),言为四正之首。

他强调“言最不得浮想妄想”。

要像孔子说的那样“思无邪”,只有心无邪念,言语才能得其“正”。

他要求人们“莫多言,多言则乏汽。

”“宜少语,少语则气得以充养。

”要做到慎言语以防耗气。

6.饮食。

他认为,饮食养生以节俭为第一要妙。

日常饮食,“每令节俭”。

如果贪图口味,多餐大饱,以致食后腹中彭亨短气,以致发生疾病。

他提倡“淡食”即饮食清淡,少用厚味辛辣油腻甘肥之物。

做到节饮食,以保平安。

7.房事。

他强调,男女之情乃人伦之常,不可强禁,也不可太放,为贵有节而已。

他提出成年已婚健康人,每月同房两次,每年24次,对身体最为有益。

也可根据年龄而定,如“人年20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物泄”做到房事有节,保天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思邈调气法
风清月朗之时,舒体而卧,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之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

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

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更则自达於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曲,亦今床坐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

一通二通,乃至日别得三通五通,则身体悦怿,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

五年十岁,长存不忘,得满千万通,则去仙不远矣。

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

若消息失宜,即诸疴竟起。

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

调气方疗万病大患,百日生眉须,自余者不足虑也。

(领会参考:闭起双目,想象头顶上空有一片太和元气,如紫云呈伞盖状,五色绚丽清亮,徐徐而下,当触及头发顶盖,出现雨过天晴,祥云退入山中的景象和感受。

于是太和元气穿透皮肉,过骨入脑,再下至小腹。

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有受其润泽之感,就像流水渗透入地下。

同时好像听到腹中气过,汩汩有声。

很快即觉元气抵至脐下气海,又达脚底涌泉,以致身体振颤,两足卷曲,扯动床坐,拉拉作响。

此为一通。

如此多次反复,及至每日三通五通,则身体舒展,面带光泽,鬓发滋润,耳目聪明,精神饱满,气力强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