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精选范文
中学化学教学听课评课范文2

对胡老师的课“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点评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胡老师的一节课,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借此机会我也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后感。
胡老师是我第二批名师工作室的优秀成员,可以说我见证了他的成长,胡老师是年轻教师中的杰出代表,他的综合素质很好,无论在教学、竞赛、实验还是班主任、教科研等各方面表现得都非常突出,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好教师。
这节课胡老师能站在较高的层面,以精妙的设计、饱满的热情、极高的智慧,精湛的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实践、感受知识、体验成功,有力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一、融入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育部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社会参与和责任担当这些素养。
而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化学科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在课堂中融入更多关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节课胡老师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金属腐蚀触目惊心的损失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震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生活中钢铁腐蚀的真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从生活走向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我很赞赏。
我们化学人的使命就是用所教学科立己达人。
以前报道的“毒跑道事件”等归根结底都可以说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化学学科有必要把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中,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社会实际。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 -回复

初中化学听课记录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xx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氧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1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大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初中化学教研记录评课(3篇)

第1篇一、评课背景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期开展了初中化学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提高化学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题,通过评课、研讨等形式,对化学课堂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记录。
二、评课内容本次教研活动共评课3节,涉及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化学课程。
以下是3节课的评课内容:1. 八年级上册《化学元素与化合物》(1)优点①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课堂氛围活跃,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学生参与度高。
③教学设计合理,知识点讲解清晰,难点突破有效。
(2)不足①课堂时间安排不够紧凑,部分环节略显拖沓。
②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2. 九年级上册《化学与生活》(1)优点①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②教学手段多样,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③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环保的关系。
(2)不足①课堂气氛略显沉闷,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
②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合理,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3. 七年级下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优点①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②教学设计新颖,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课堂评价方式多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不足①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教师应加强指导。
②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个别环节讲解不够详细。
三、评课总结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
3. 教学设计要合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与难点的突破,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三篇】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三篇】【篇1】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最新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优秀名师资料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无氧气放出 ?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木条复燃 ?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

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化学课听课评课记录一《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中学同学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同学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试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讨论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同学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同学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同学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受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老师的教转移到同学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同学,使同学最大限度地参加了学习的全过程,表达了一切为了同学的进展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同学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援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好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详细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老师仔细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细心设计一系列试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试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试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表达出老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试验,引发同学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好像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冲突?同学通过猜想、思索、争论、表达与沟通,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冲突,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同学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同学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表达三维目标本节课老师通过演示、分组试验,以及争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试验活动中,同学提高了试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娴熟运用。
最新整理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师生分析原因: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老师强调: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13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听课地点:C159教室;听课年级:九年级;听课班级:C159;听课学科:化学;上课教师:廖建红;上课内容: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记录:;教师: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师生归纳引入:氧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
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二氧化锰
1、实验原理:在刚才的实验中,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如下表示: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气体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装置:
问题: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可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归纳: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与验满:
问题: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何判断氧气已集满?如何检验氧气?
归纳: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木条复燃,证明已满(气泡从瓶口溢出,证明已满);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5、老师组装仪器,演示实验,检验气体(排水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除了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实验室还可用哪些方法制取氧气呢?请同学阅读教材。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按照实验步骤边操作边讲解。
学生: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加热分解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二氧化锰
加热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学生讨论:
1、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有何特点?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何不同?
2、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哪一套装置更好,怎样来比较两套装置的优劣?
归纳总结:
1、分解反应概念
2、特点:一变多(AB→A+B)
学生课堂练习:幻灯片
教师:工业上用氧气的特点是量大,工业上制取氧气也和我们实验室制取一样吗?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并思考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师生归纳:
1、原则、特点:原料是否易得、价格是否便宜、成本是否低廉、能否大量生产及对环境的影响。
2、方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物理方法)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是。
在的问题是
作业布置
评议:
1、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2、教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好。
3、教学过程层次清楚。
4、教学方法得当。
5、课堂调控好、师生配合默契。
6、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
7、将教师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演示,教师指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8、建议在写文字表达式的时候,可写出化学式,便于降低以后学习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