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七年级必修)

合集下载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pptx课件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pptx课件

2019年10月30日星期三
《论语》 泉港民族中学
研读课文
才德出众的人。
同等。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
里面,引申为内 部,内心。
译文: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 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 (对照着)检查自己。”
2019年10月30日星期三
《论语》 泉港民族中学
Hale Waihona Puke 内容分析2019年10月30日星期三
《论语》 泉港民族中学
内容分析
第一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话,曾子从职业、 交友、学习的角度每天反省检查自己,充满了 一种积极而富有责任感的精神,可以启发人 们热爱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吾日三省吾 身”,一个“日”字,强调了反省的经常性, 即每天如此;“三”强调了反省是多方面的。 一个破折号,表明下文是反省的内容。从中 可见古代人十分重视品德修养。
孔子的学生,名参
研读课文
(shēn),字子舆。
每天。
替。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
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 检查。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诚,尽心竭 力。
交往。
诚实不欺,守 信用。
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同 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老师)传 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呢?”
第二则是孔子讲述人们对待先进和落 后的正确态度。“见贤思齐”,看见德行 优秀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这是一种受 激励求上进的心态。“见不贤而内自省”, 是对照着“不贤”而反省自己,这样才会 免于犯错误,这也是一种积极态度。从正 反两个方面提出要求,既勉励上进,又指 出避免错误。“焉”是兼词,“向他”的 意思。“见贤思齐”是流传至今的成语。

初中语文必背课文

初中语文必背课文

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2、观沧海曹操3、次北固山下王湾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枯藤老树昏鸦,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小桥流水人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夜雨寄北李商隐8、泊秦淮杜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9、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八年级上册10、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
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 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By 杜小二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 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 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 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1、子曰:学而 /时习之,不亦 /说乎?有 自远方来,不亦 乐/ 乎?人不知 而/ 不愠, 亦 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曾子曰:吾日 三/ 省吾身:为人谋 而/ 不 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 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y 杜小二
5、学而不思则罔( 6、思而不学则殆( 7、诲( )女(
w)dăà知n)ig之)乎
8、是知(huì )也 rǔ
9、弘毅( Zh)ì
10、然后知松yì柏之后凋( )也
11、其恕( )乎
diāo
shù
By 杜小二
◆听范读课文,处理好 停顿和语速、语调。
齐读课文,纠正节奏
By 杜小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y 杜小二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 终/ 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By 杜小二
(1).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PPT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PPT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气、节奏。 2.分组朗读,互相评价并纠错。 3.指名比赛读,读出音韵之美。 4.全班齐读,熟读成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孔子思想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培 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和 修身方面的方法和道理。
孔子是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他的思想 精髓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博大精深的中 国传统文化中闪烁着夺目的光芒。这节课, 让我们认识教育家孔子,诵读《论语》,探 寻其深邃的思想,感受古代典籍的魅力。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1.读准字音 不亦说(yuè)乎 曾(zēng)子 传(c
2.找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 和零数之间。
不也……吗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但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转接连词
理解:这一则讲述学习的方 法、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2.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
曾参
多次 反省
孔子的学生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出主意 忠实
诚实
理解:这一则可看
传不习乎?” 出古代治学人非常

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译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译文

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译文1、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译文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新《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他学,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同样的缺点。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篇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篇

七年级上册论语12篇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字词解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 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习,温习、复习。

- 说(yuè):通“悦”,愉快。

- 愠(yùn):生气,发怒。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字词解释:-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 信:诚信。

- 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字词解释:- 有(yòu):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 不惑:迷惑,疑惑。

- 天命:上天的意旨。

-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 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 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

- 知新:有新的理解和体会。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论语十则》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论语十则》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论语
十则》课件
这说明了一件事情的成功
与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

2、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以第一则为例讲解)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

论语儒家经典着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试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论()语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三省()吾身
5、学而不思则罔()
6、思而不学则殆()
7、诲()女()知之乎
8、是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5.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①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②熟读课文。

③结合注释或参考资料疏译课文。

(2)查阅并收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录音机、朗读示范带、分类式学习笔记资料。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二)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

(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庄严、高大。

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资料助读(5分钟)
1.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