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1411期--辽宁朝阳杜杖子辽代墓葬发掘简报_韩国祥

合集下载

辽宁朝阳市金代纪年墓葬的发掘_韩国祥

辽宁朝阳市金代纪年墓葬的发掘_韩国祥
土坑墓圹呈圆形, 由于基建施工时破 坏, 开口已不清楚。墓顶距现地表深 1175 米。在墓葬前方( 甬道的砖券上方) 有一现代 下水管道, 受其影响, 墓道、墓门未能清理, 形制不清楚。
甬道前接墓门, 后达墓室, 用立砖封 堵。平面近正方形, 券顶, 南北长 0163、东西 宽 0166、底部至券顶高 1134 米。两壁从底 部向上 0132 米处砌砖外延 0103 米, 从高
铁灯檠 291 陶洗 碗 411 铭文砖
31、34、401 陶盆 36、381 陶双系罐 391 陶釜及盖 ( 编号为 42~ 45 的器物出土位置不详, 不见于此图)
红色。东北壁中部砌有一柜,

# 52( 总 244) #
考古
图三 M 1 墓壁立面结构展开图
0174、高 0132、凸出壁面 0105 米; 下设支 架, 高 0118 米。柜体涂成红色, 正面上部用 墨线绘一锁。柜上置砖雕剪刀、熨斗各一, 剪 刀用整砖侧面雕刻, 长 0132 米; 熨斗用整砖 侧立面雕刻, 柄长 0118、通长 0137 米; 斗身 正面为八边形, 两对边间距 0119 米。东南壁 中部砖雕一案, 案上无物, 长 0182、通高 0168、凸出壁面 0105 米; 案面两角上挑, 高 出案板 0105 米; 案腿下部呈梯形, 凸出壁面 0115 米。
斗。齐心斗、散斗上承撩檐枋, 枋面墨绘木 纹。枋上的砌砖层层内收, 形成穹
隆式顶。墓顶中间用砖及石块封
堵。斗 的各部分均用墨线勾绘
轮廓。栌斗、华 、齐心斗涂朱红
色, 华 正面又用白线绘出四半 方胜。散斗未着色, 上用墨线勾画
草叶状纹, 泥道 面用墨线绘蕃
草纹。
角柱、普拍枋之间砌作壁面,
高 0198 米。除南壁与 甬道相通 外, 其他各壁均砌有砖雕家具 ( 图

朝阳新出五方辽代墓志及相关问题考论

朝阳新出五方辽代墓志及相关问题考论

(四)《杨从显墓志》
第 21 行:“皆以情深遗财,追思怃育之恩; 033
第 1 行:“昌黎韩遂阴撰”。缺疑一字,查图 版当为“迁”。
痛阴号天,穸结幽冥之恨。公这生平”。其中 “财”“穸”“这”悉误,当改为:“皆以情深遗体,
渤 海 大
第 2 行:“详夫患身起歏,本自于考聃;逝水 追思怃育之恩;痛极号天,空结幽冥之恨。公之 学
兴嗟,翩阴因于孔氏。若圣,宁亮于去留”。此句 夺讹较多,当为打字之误,此据图版改为:“详夫
生平”。 第 22 行至 23 行:“禀性阴毅。呜呼哀哉!遐
学 报


患身起叹,本自于老聃;逝水兴嗟,肇因于孔氏。 年不享,寿阴难过。”缺疑二字,图版分别为“节” 一
若贤若圣,宁免于去留”。
“数”。又,“娘子即礼备,送终仪行。扫諲斋射,
误。
第 23 行:“意态关身,行藏洁巳”。“关”当为
第 6 行:“生居俣胤……投班神神阴候”。依 “周”之误,“巳”当为“己”之误。
图版改为:“生居缑胤……投班祗候”。
第 24 行:“魂兮安在哉,空播令名光授词”。
第 7 行:“晨趋一凤关……本望从微致若”。 图版“魂兮”叠用,录文脱;“授词”,图版作“后
032

海 大 学
朝阳新出五方辽代墓志及相关
学 报
问题考论



会 科
陈守义(朝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辽宁 朝阳 122000)


摘 要:2016 年,辽代刘知新三兄弟、杨从显和王仲兴五方墓志相继出土于辽宁朝阳。这批墓志相对集
中地反映了辽代中后期兴中府一带汉族聚居区的生态状貌,但由于是分别发表,各言其说,加之录文失
一、墓志录文校订

辽宁朝阳木头城子辽代壁画墓

辽宁朝阳木头城子辽代壁画墓

辽宁朝阳木头城子辽代壁画墓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木头城子辽代壁画墓是1987年8月当地村民丛树勤在自家院内撤院土时发现的。

8月24日朝阳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孙国平、杜守昌等同志曾前去现场处理。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得知后,当时建议暂时封存,待上报后再正式进行发掘。

所发现的这座辽墓规模较小,但壁画内容较好。

经文物局批准后,我们于n月6日前往现场进行正式清理发掘工作。

木头城子乡距朝阳市区约·4公里,壁画墓位于木头城子乡东北约2公里的十家村村民丛树勤院中,附近地势较为平坦(图一)。

该墓保存完好,墓中的壁画原来保存相当完整,但当地村民为了寻找宝物,在四周墙壁上乱捅,故将画面破坏多外,但壁画的内容基本还是可以看清楚的。

壁画该墓虽属小型圆形墓,但是在墓室及雨道的两侧满绘壁画,其内容包括男女立侍、家居、宴饮、庭院以及春水秋山图,是近年来辽宁地区发现辽代壁画墓较为丰富的一座。

壁画绘在白灰墙面上,现将壁画内容简介如下。

在甫道的左壁绘一凳发立侍,身前站一骆驼。

右壁绘一男立侍,手执马球拍,身前立马一匹。

雨道顶部绘有暗红色的行云和牡丹花纹。

在墓门的两侧各绘一人,左侧为男性,右侧为女性,均面向墓门。

皆为契丹装束,似为侍者。

男侍立姿,头戴楼巾,身着桔红色长袍,手执长柄兵器,包发长须。

女侍下半身残,体态丰腆,手捧唾盂(图版二:1)。

墓室内按壁画内容可分为五组,由左而右分别为:1.宴饮图,位于墓室左前方,地上放立一方漆桌,桌上置盘盏、杯、执壶等。

桌前坐一男侍执盏,另一男侍执壶。

桌前方绘鸡腿坛。

桌下三人作醉酒态。

一个倒卧地上,另二人坐在地上。

画面把醉酒的姿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桌的左侧亦有一侍者作奉食状(图版二:3)。

2.家居图,位东壁的完中,右上角为卧室,床慢上挂有衣裤;左上角绘书案,案前坐一人,书案前方又置一方桌,桌上放有玉带、官冕;下方有木箱,方桌上还放有元宝,右侧立人合手,身着官服;最下方绘正在玩耍的孩童。

完顶朱绘屋檐、云朵和飞鹤(图版二:2)。

朝阳发现的几座北朝墓葬

朝阳发现的几座北朝墓葬

朝阳发现的几座北朝墓葬作者: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来源:《文物春秋》 2018年第5期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朝阳 122000)【关键词】辽宁朝阳;北朝;墓葬;发掘简报【摘要】 2000年前后,为配合基本建设,朝阳市文物部门在朝阳市区西北部的凌河古墓群与东南部的中山古墓群勘探并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有属于凌河古墓群的朝阳九中古墓、电信局古墓、朝重机械厂北朝墓和属于中山古墓群的马厂古墓。

这些墓葬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朝阳地区的历史增添了新的资料。

凌河古墓群和中山古墓群分别位于朝阳市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这两处墓群曾多次出土魏晋、北朝及辽金时期的墓葬。

2000年前后,为配合基本建设,文物部门又在这两处范围内勘探并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

包括位于朝阳市区西北部、属凌河古墓群的朝阳九中古墓、电信局古墓和朝重机械厂北朝墓。

马厂古墓地处朝阳市南部,属中山古墓群范围,距离其他三个墓地较远(图一)。

现按发掘时间分别简报如下。

一、朝阳九中古墓(96CJM1)位于黄河路以北,距离市中心 4 公里。

1996年清理,刀形砖室单室墓,方向206°,由墓道、墓门、甬道与墓室组成(图二)。

墓道斜坡式,宽0.7~2米。

其中斜坡部分长3.75米,水平部分2.55米,墓门砖券拱顶,高1.25米,宽1.04米。

门外用大石块封堵,与甬道相连。

甬道位于墓门与墓室之间,长1.25米,宽1.04米,高1.25米。

墓室平面整体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土圹(包含甬道部分)前宽2.5米,后宽2.3米,长4.1米,距地表0.6米。

圹壁直立,圹内用青砖砌筑墓室,四壁采用一层丁砖与三层顺砖相间的方法砌筑。

墓室长 2.55 米,宽 1.6~1.7米,高 1.9米。

墓底西侧平铺一层青砖为棺床。

棺床上有南北向摆放的两具木棺痕迹,东侧木棺压于西侧木棺上。

棺均为前大后小。

东侧木棺前宽0.6米,后宽0.38米,高0.5米,长1.95米,墓主为男性,仰身直肢,骨架较全,一次葬。

辽宁朝阳马场村辽墓发掘简报

辽宁朝阳马场村辽墓发掘简报

辽宁朝阳马场村辽墓发掘简报作者: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来源:《文物春秋》2016年第05期【关键词】辽宁朝阳;马场村;辽代墓葬;发掘简报【摘要】2012年3月,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区南部马场村发掘清理了三座辽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随葬遗物。

这一区域属于朝阳市公布的中山营子古墓保护区,曾发掘三燕、唐、辽等各时代墓葬数十座。

此次发掘为研究朝阳(辽代兴中府)地区的历史又增添了一份宝贵资料。

2011年11月,受朝阳市文物局委托,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市区南部马场村的珠江华府小区工地进行了文物勘探,共发现古墓4座。

2012年3月,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4座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依发掘顺序,4座墓编号为M1—M4,其中M4为唐代墓葬,本文不作介绍。

下面仅对辽代墓葬M1—M3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墓地位于朝阳市区南部,东距疏港路200米,距大凌河1千米,南侧100米为天骄城小区(原为朝阳市师范专科学校),北侧为玫瑰家园小区,东北为朝阳市检察院,西侧200米为朝阳机场家属区和怡盛园小区(图一)。

这里地势平坦,原为马场村居民住宅和耕地,属于朝阳市公布的中山营子古墓保护区范围。

在此区域内曾发现和发掘了三燕、北魏、唐、辽等各时期墓葬几十座,是朝阳市重要的古代墓葬区。

二、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1. M1(1)墓葬形制为砖筑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方向200°(图二)。

墓道长方形,圹壁直立,七级阶梯式。

长3.1米,宽1.46米,深2.16米。

台阶高0.2~0.42米,宽0.2~0.94米。

墓门仿木结构券拱式。

通高2.16米。

券拱形门,高1.5米,宽1米。

门两侧单排立砖砌立颊。

门顶上砌两个砖雕门簪,其上砌有三组斗拱。

墓门用卧砖封堵。

甬道长方形,券拱式,长0.86米,宽1米,高1.5米。

底部未铺砖。

墓室圆形,直径2.78米。

自底至1.42米处起券顶,存高2.06米。

墓壁以“一立三卧”形式砌筑。

东大杖子墓地所见东周辽西地区文化交融与演进

东大杖子墓地所见东周辽西地区文化交融与演进

总第391期THE SILK ROAD辽宁东大杖子墓地位于辽宁省建昌县碱厂乡东大杖子村内,该墓地是因1999年文物与公安部门联合破获一起涉及国内外的盗掘古墓、走私文物大案(10·28大案)后被得知的。

在2011年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墓葬区位于东大杖子村中部老河道以西的村落中,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据推测墓葬总数应超过200座[1]。

2000年,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三级文物部门联合在东大杖子村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勘探和试掘[2],随后又于2001[3]、2002[4]、2003[5]及2011[6][7]年进行多次发掘。

目前已发掘墓葬47座,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墓葬形制以及出土随葬品的对比来分析东周时期该地区文化交融与演进情况。

当前有关该墓地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总结为墓地年代、墓主身份、文化源流以及墓地出土的器物研究四部分。

有关墓地年代研究,张依依整理了除M40、M47之外其他墓地的墓葬及随葬品资料,通过系统及综合比较研究,确定了墓地的分期和年代,得出墓地整体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墓地自西南向东北发展、燕文化因素随年代推移逐渐增多的结论[8];于佳灵将前者未包含的M40、M47涵盖进分组分段,并[作者简介]张震(1997-),男,汉族,河北沧州人,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商周考古。

东大杖子墓地所见东周辽西地区文化交融与演进张震(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东大杖子墓地是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墓地所在的辽宁建昌县地处东北地区南部,处于中原北方及东北亚的枢纽位置,其墓葬形制、结构及出土遗物既具有浓郁北方文化因素,又含有大量燕文化因素。

通过整理已发表的共47座墓葬资料,梳理出这一历史阶段该墓地两类墓葬中葬俗和部分随葬器物的差异,发现该地区在同一时期有封石墓及竖穴土坑墓两类墓葬,代表着拥有不同文化属性的人群,其丧葬习俗既有差异又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经过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早段、战国中期晚段的历时性考察,可以发现该墓地后期明显被燕文化同化,反映了东周时期辽西地区文化交融与演进的情况,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大融合研究不可忽视的一环。

辽宁朝阳马场村辽墓发掘简报

辽宁朝阳马场村辽墓发掘简报

【关键词】辽宁朝阳;马场村;辽代墓葬;发掘简报【摘要】2012年3月,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区南部马场村发掘清理了三座辽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随葬遗物。

这一区域属于朝阳市公布的中山营子古墓保护区,曾发掘三燕、唐、辽等各时代墓葬数十座。

此次发掘为研究朝阳(辽代兴中府)地区的历史又增添了一份宝贵资料。

辽宁朝阳马场村辽墓发掘简报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朝阳122000)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2011年11月,受朝阳市文物局委托,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市区南部马场村的珠江华府小区工地进行了文物勘探,共发现古墓4座。

2012年3月,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4座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依发掘顺序,4座墓编号为M1—M4,其中M4为唐代墓葬,本文不作介绍。

下面仅对辽代墓葬M1—M3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墓地位于朝阳市区南部,东距疏港路200米,距大凌河1千米,南侧100米为天骄城小区(原为朝阳市师范专科学校),北侧为玫瑰家园小区,东北为朝阳市检察院,西侧200米为朝阳机场家属区和怡盛园小区(图一)。

这里地势平坦,原为马场村居民住宅和耕地,属于朝阳市公布的中山营子古墓保护区范围。

在此区域内曾发现和发掘了三燕、北魏、唐、辽等各时期墓天骄城小区街珠江路街路河珠江大桥玫瑰家园小区怡盛园小区龙山朝阳大大凌疏港北考古发朝阳市检察院50--. All Rights Reserved.1、5、9、13、17.陶罐 2.陶壶 3.铁铊尾4、19.铁椭圆6、10、15.釉陶碗7、8.陶碗11.釉陶盘12、18、23.陶盆14.陶瓶16.瓷碗20.铁方21.铜钱22.陶盏托图二M1平、剖面图葬几十座,是朝阳市重要的古代墓葬区。

二、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1.M1(1)墓葬形制为砖筑单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方向200°(图二)。

墓道长方形,圹壁直立,七级阶梯式。

长3.1米,宽1.46米,深2.16米。

辽宁朝阳市姑营子辽代耿氏家族3_4号墓发掘简报_韩国祥_4

辽宁朝阳市姑营子辽代耿氏家族3_4号墓发掘简报_韩国祥_4

考古2011年第8期o本刊专稿辽宁朝阳市姑营子辽代耿氏家族3、4号墓发掘简报朝阳博物馆朝阳市城区博物馆关键词:辽宁姑营子3号墓4号墓耿氏家族墓地KEYWORDS:Liaoning Guyingzi Tom b No.3T omb No.4Geng Family Cemet eryABSTRACT:In1997and2002,Chaoyang Museum and ot her institutions recovered the Tombs Nos.3and4of the Gen g Fam il y Cemeter y at Gu y in g zi Villa g e in Chao y an g Cit y.Tomb No.3w as a brick sin g le-chamber tom b consistin g of the p assa g ew a y,the ventilat in g shaft,t he entrance,the corridor and the tom b chamber.The g rave g oods unearthed from t his t omb are p ott eries,iron im p lements,bronzes and a g ate ornam ents,and so on.T omb No.4,a brick double-chamber im it atin g w ooden st ructure,had been looted much earlier before the excavation,and onl y a set of e p it a p h and ver y few g rave g oods were y ielded.Accordin g to t he e p ita p h,the occu p ants of this t omb w ere Gen g C hon g m ei,who had been a translator in t he earl y Liao D y nast y and was ever assi g ned as Jied ushi(milit ar y commissioner)and his w ife(nee Yel ).Geng Chongmei w as an aristocrat of the H an ethnic group w it h preeminent st atus in t he early Liao Dynasty,and his epit aph is signif icantly meaningful for t he researches on the hist ories of the elite clans of t he Han p eo p le in the Xin g zhon g Pref ecture of the Liao D y nast y and their marria g e relations.耿氏家族墓地位于辽宁朝阳市西北15公里的朝阳市龙城区边杖子乡姑营子村后一座小山的南坡,山坡坡势较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朝阳杜杖子辽代墓葬发掘简报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2013年5~6月,朝阳市博物馆与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联合对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七道泉子镇杜杖子村民组的一座辽代砖室墓(编号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图一)。

此墓保存较好,出土器物丰富。

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M1墓圹开口距地表0.53米。

墓圹内填土为一层黄褐色土、一层毛石层层交错夯实,形成坚实的保护层,每层厚0.2~0.35米不等。

墓葬保存基本完好,仅穹隆顶南侧因施工被打穿一圆洞。

墓葬为砖砌单室墓,由墓道、天井、墓门、甬道及墓室组成。

方向185°(图二~四)。

墓道斜坡状,上口宽3.28、下口宽2.9米,圹壁未经修整。

因墓葬处于居民院内,所以只清理了连接天井处的一段,墓道长度不详。

天井口大底小,东西两侧斜立,壁面略经修整。

南为墓道,北接墓门,深3.9米。

天井底部经修整夯实。

靠墓门处堆积一些毛石块,用以加固墓门。

底部南北长1.5、东西宽2.9米。

墓门青砖砌筑,为仿木结构门楼式建筑,上宽3.28、下宽2.9、通高3.25米(图五)。

墓门外侧略呈弧形,中间开券门,门宽1.1、高2米,自1.6米处起券,券顶由33块砖侧立砌筑。

门洞两侧设泥道板、立颊、倚柱。

泥道板凸出壁面4、宽16厘米。

立颊凸出泥道板4、宽10厘米。

倚柱凸出立颊4、外侧凸出壁面4、宽21厘米,为方形抹双角。

倚柱上施砖雕柱头铺作,均为单拱,即栌斗口砌出批竹昂与泥道拱相交,泥道拱影作,昂上托齐心斗,泥道拱上托散斗。

铺作上承橑檐枋。

橑檐枋为三层顺砖砌筑,上下抹角。

橑檐枋与普拍枋之间由上而下依次砌筑两层顺砖和一层立砖。

橑檐枋上等距排列14个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朝阳七道泉子长深高速杜杖子组M1后山19 DOI:10.13619/11-1532/k.2014.11.0022014年·第11期长方八角形砖椽。

椽宽6、间距17厘米。

椽上砌一层连檐砖。

墓门顶部用砖砌成瓦垄形制,共14垄,瓦垄前端的青砖雕刻成华头板瓦和扣瓦的形状。

屋脊用一层顺砖砌筑而成。

门洞用“狼牙砖”砌法封堵。

墓门倚柱、泥道板施红彩,其余部分均抹白灰。

甬道券顶,平面呈长方形,内长1.5、宽1.1、高2米。

两壁及券顶施白灰,大部分已脱落。

两壁采用“三顺一丁”砌法。

甬道中部设木门。

木门为柏木,已腐朽倒伏,仅存三块门板,门板宽0.15、残长1.04米。

门板上部15厘米处有两颗铁门钉、中部有一把铁门锁,门锁锈蚀严重。

甬道底部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槽,内嵌石门砧。

门砧保存较好,长35、宽15、高18厘米。

门砧中部凿长方形凹槽,槽长10、宽15、深14厘米,其内纳以地栿。

甬道两壁于木门处砌有宽12厘米的凹槽,高同立壁。

墓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微弧,东西长3.73、南北宽3.68、高2.9米。

墓壁采用“两顺一丁”砌法,表面抹白灰。

墓室四个转角处各砌一方形抹角倚柱,柱高1.2米,表面施红彩。

柱顶两侧上下两层砖内凹,内凹部分高6、进深4厘米,表面施红彩。

柱头施单拱转角铺作,其结构与墓门柱头铺作相同。

铺作上承橑檐枋,为三23456789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111103231北01米1、7.瓷瓜棱罐 2.铁釜3、8.陶罐4、12.瓷碗5.瓷花口碗6.铁锁9.铜带具10.陶壶11.瓷莲瓣纹碗13.瓷鸡腿坛14.铁斗15.铜钱16.铜簪17.石臼、杵18、19.瓷花口盘20.玛瑙杖首21.铜镜22.陶盆23.陶瓶24.铁25.石杖首26.铁剪27.玛瑙饰件28.银丝29.铁帐钩30、32.铁刀31.银钗图二M1平面图20层顺砖砌筑,上下抹角,表面施红彩。

橑檐枋与普拍枋之间用五层顺砖砌平,表面抹白灰。

橑檐枋以上用砖逐层内收成穹隆顶,以两块丁砖封顶。

墓壁及穹隆顶均施白灰,但脱落殆尽。

墓室地面经夯实形成硬面。

紧靠墓室北壁有砖砌棺床,平面呈长方形,与墓室等宽,长1.5、高0.33米。

床面用青砖和条砖对缝平铺,骨灰置于棺床中央。

棺床立壁用蜀柱分为八格,每格内有一砖雕壸门,壸门宽21、高16、进深6厘米,内施红彩。

二随葬器物M1未经盗扰,共出土随葬器物33件(组),分为陶、瓷、铜、铁、银、石器等。

1.陶器5件。

器形有罐、壶、瓶、盆。

罐2件。

泥质灰陶。

标本M1∶3,侈口,圆唇,束颈,斜肩,下腹斜收,平底。

颈肩处有一周凸弦纹。

口径14、底径10、高20厘米(图一九∶1)。

壶1件(M1∶10)。

泥质灰陶,表面磨光。

侈口,圆唇,束颈,圆肩,深鼓腹,平底。

口径6.5、底径4、高10厘米(图一九∶2)。

瓶1件(M1∶23)。

泥质黑陶,表面磨光。

喇叭口,方唇,长颈,斜肩,下腹斜收,圈足略外撇。

口径9.5、足径7、高24厘米(图六、一九∶5)。

盆1件(M1∶22)。

夹砂灰陶。

敞口,方唇,斜腹,平底。

口沿处有两周凸弦纹,一侧有一压印的小流,腹部有数周凸弦纹。

口径27、底径7.8、高10.3厘米(图一九∶6)。

2.瓷器9件。

器形有瓜棱罐、碗、盘、鸡腿坛等。

瓜棱罐2件。

直口,圆唇,鼓腹,圈足。

标本M1∶1,溜肩。

颈部有一周凸棱,腹部呈八瓣瓜棱状。

内外施绿釉,底部未施釉。

口径8.5、足径7、高9.5厘米(图七)。

标本M1∶7,圆肩。

口沿下饰一周凹弦纹,肩部有两周凹弦纹,腹部呈九瓣瓜棱状。

内外01米01米图三M1横剖面图图四M1纵剖面图01米图五M1墓门正视■辽宁朝阳杜杖子辽代墓葬发掘简报212014年·第11期施白釉,外壁下部及圈足未施釉,胎质细腻。

内底可见支钉痕。

口径10.2、足径7.3、高10厘米(图一〇、一九∶10)。

碗2件。

敞口,斜直腹。

内外施白釉,外部施釉未及底。

标本M1∶12,圈足。

腹部饰五周凸弦纹。

内底有三个支钉痕。

口径15、足径6、高5.2厘米(图一一)。

标本M1∶4,假圈足。

口沿下有一周凹弦纹,腹部有数周凸棱。

内底有支钉痕。

口径20.5、足径9、高7.6厘米(图一九∶7)。

莲瓣纹碗1件(M1∶11)。

敞口,斜弧腹,圈足外撇。

内底有九个圈点纹饰,外壁刻仰莲莲图六陶瓶(M1∶23)图八瓷莲瓣纹碗(M1∶11)图九瓷莲瓣纹碗(M1∶11)外底图一〇瓷瓜棱罐(M1∶7)图七瓷瓜棱罐(M1∶1)22图一一瓷碗(M1∶12)图一四瓷花口碗(M1∶5)图一二瓷花口盘(M1∶19)图一三瓷花口盘(M1∶19)外底图一五瓷鸡腿坛(M1∶13)■辽宁朝阳杜杖子辽代墓葬发掘简报瓣,底部刻一“官”字款。

内外施白釉。

口径16.3、足径8.5、高8厘米(图八、九、一九∶3)。

花口碗1件(M1∶5)。

口呈五曲花式,平沿,斜直腹,圈足略外撇。

内外施白釉,底部未施釉。

口径21.6、足径9.5、高7.7厘米(图一四、一九∶8)。

花口盘2件。

口呈五曲花式,斜弧腹,圈足。

标本M1∶19,内外施白釉,底部未施釉。

底有红字标记。

口径17.6、底径6.7、高4.2厘米(图一二、一三、一九∶9)。

鸡腿坛1件(M1∶13)。

器形瘦高,小口,圆唇,溜肩,平底。

腹部有数周凹弦纹。

缸胎,施茶232014年·第11期图一六铜带具(M1∶9)图一七石臼、杵(M1∶17)图一八石杖首(M1∶25)叶末釉。

口径6.4、底径13、高44.5厘米(图一五、一九∶4)。

3.铜器4件(组)。

器形有镜、带具、簪、钱币。

镜1件(M1∶21)。

圆形,圆纽,光背,镜缘较宽。

直径14、缘宽1、厚0.2厘米(图二〇∶7)。

带具1组21件(M1∶9)。

器表鎏金,包括带扣2件、带箍2件、长方形10件、桃形5件、尾2件。

带扣扣环为椭圆形,中间有一“丁”字形扣舌,扣长5.7、宽2.5厘米。

带箍为长方形,长5、宽1.7、厚0.2厘米。

长方形和尾的正面均呈凹盘式,内槽铸兽纹。

长方形,长4.1、宽3.9、厚0.7厘米。

尾呈圆首长方形,长7、宽4、厚0.7厘米。

桃形中部有圆孔,长2.8、宽2.8、厚0.4厘米(图一六)。

簪1件(M1∶16)。

簪头呈柳叶形,簪身呈长条形并向内弯曲,尾部残缺。

长13厘米(图二〇∶6)。

钱币1组30枚(M1∶15)。

大部分锈蚀严重。

有“五铢”3枚、“半两”1枚、“开元通宝”22241.陶罐(M1∶3)2.陶壶(M1∶10)3.瓷莲瓣纹碗(M1∶11)4.瓷鸡腿坛(M1∶13)5.陶瓶(M1∶23)6.陶盆(M1∶22)7.瓷碗(M1∶4)8.瓷花口碗(M1∶5)9.瓷花口盘(M1∶19)10.瓷瓜棱罐(M1∶7)(2约为1/3,4约为1/6,余约为1/4)图一九出土器物■辽宁朝阳杜杖子辽代墓葬发掘简报枚,另有4枚钱文不清。

4.铁器8件。

器形有斗、釜、刀、剪、锁等。

斗1件(M1∶14)。

敛口,一侧有一小流,弧腹,侧接一长柄,圜底,下附三足,足略外撇。

口径22、高17厘米(图二〇∶1)。

釜1件(M1∶2)。

上腹呈筒状,腹壁较直,下腹部呈半球形,圜底,下附三足。

腹壁中部有一周腰沿。

口径13.5、高20厘米(图二〇∶3)。

刀2件。

刀与木质刀鞘锈成一体,具体形状辨识不清。

标本M1∶30,长14.5厘米(图二〇∶5)。

帐钩1件(M1∶29)。

由四根用布条缠绕的铁丝拧成一缕,下部弯成挂钩。

已锈残。

剪1件(M1∶26)。

由一根直径1、长约67厘米的铁棍两端锻造而成。

器形呈交股状。

刃长13、通长31厘米(图二〇∶4)。

锁1件(M1∶6)。

横式。

锁套呈圆筒状,圆条形锁栓向上折起与锁套相连。

锁套长10.8、直径2.4厘米,锁栓长30、直径0.6厘米23456789110252014年·第11期23456789111101.铁斗(M1∶14)2.铁锁(M1∶6)3.铁釜(M1∶2)4.铁剪(M1∶26)5.铁刀(M1∶30)6.铜簪(M1∶16)7.铜镜(M1∶21)8.银钗(M1∶31-1)9.铁(M1∶24)10.石杖首(M1∶25)11.玛瑙杖首(M1∶20)(5、6、10、11为1/4,余为1/8)图二〇出土器物(图二〇∶2)。

1件(M1∶24)。

锈蚀严重。

整体呈锥状,前部实心,后部略呈筒状。

长15厘米(图二〇∶9)。

5.其他7件。

银钗1对(M1∶31)。

由一根直径0.3厘米的银丝对折而成。

标本M1∶31-1,器表有螺旋纹。

长19.5厘米(图二〇∶8)。

银丝多段(M1∶28)。

锈蚀严重。

玛瑙饰件1件(M1∶27)。

扁圆扣状,中间较厚,四周较薄。

直径1.5、中间厚0.7厘米。

玛瑙杖首1件(M1∶20)。

略呈球形,底部略平并有一圆形銎孔。

直径3.9、高3厘米(图二〇∶11)。

石臼1件(M1∶17-1)。

略呈梯形。

底部为正方形,中部内凹。

外壁一面刻树叶形图案,其他三面及底部刻斜线纹。

口部边长11、内口径8.6、腹深6.6、高12.5厘米(图一七)。

石杵1件(M1∶17-2)。

略呈椭圆体,两面略平,两头稍尖。

长20.5、宽6厘米(见图一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