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墓壁画所见辽代饮茶习俗

合集下载

国之瑰宝:辽墓中的古星图

国之瑰宝:辽墓中的古星图

国之瑰宝:辽墓中的古星图
赵帅军
【期刊名称】《天文爱好者》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河北宣化,一座塞外古城,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交界处,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

这里曾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流融汇的地带,历经千年的风雨,依旧矗立在张垣大地。

漫步宣化街头,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古城楼:清远楼和镇朔楼。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赵帅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714.2
【相关文献】
1.从辽墓壁画论契丹社会生活中的居住与出行文化
2.叶茂台辽墓中《深山会棋图》的风格、意义及功能探析——以景中人为中心
3.地理文化视野下宣化辽墓中的茶禅文化
4.罕大坝辽“回纥国国信使”壁画墓的抢救性清理报告
5.宣化辽墓中的茶禅文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

主题06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
2023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 变化
主题六:辽宋夏金元时期
202 2历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 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史课
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
程标
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通过准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
4.(2022·黑龙江大庆·9)重文轻武是宋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下列对此政策的解读
正确的是( C )A.文官的权力不受任何牵制
B.该政策不利于政权的
稳固和社会的安定C.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
权力
5.(2022·四川自贡·3)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
方向 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过程 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
开始 唐朝中期 完成 南宋时期 表现 *南方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均获得快速发展 *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国家财政,仰给东南)
影响 基本确定了我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宋代《耕获图》
秧马
《清明上河图》
宋代瓷器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一一《宋史•职官志》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 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 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 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 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 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辽代契丹人的饮茶习俗

辽代契丹人的饮茶习俗

辽代契丹人的饮茶习俗【整理】《契丹王朝——大辽五京精品文物展》这些天正在大同市博物馆展出。

展览通过大辽五京精品文物,展出了契丹族的民俗风情,辽王朝的雄浑盛景。

本文从展品和壁画为切入点,来梳理辽代的茶俗与茶具,勾勒辽代的饮茶风尚。

中国饮茶习俗由来已久。

大约在中晚唐时期,中原的茶饮传入了契丹。

辽国建立后,饮茶风俗深入契丹人日常生活之中,茶成为辽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之一,除广泛用于日常宴饮外,还被用于各种礼仪和佛事活动。

辽国境内不产茶,茶的来源均为外来输入。

输入的途径既有奉进、馈赠和赏赐,又有榷货买卖,而以榷场(宋辽时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交易为大宗。

当时饮茶以团饼茶为主,类似于今天的砖茶,也饮散茶。

那么,辽代人如何喝茶呢?根据史书记载,结合辽墓出土的壁画、遗物,契丹人饮茶方式当有两种:一为煎茶法,一为点茶法。

煎茶法是唐代以来流行的一种饮茶方式,经过碾茶、罗茶、煎茶、分茶等步骤,制作茶饮。

碾茶无论是团饼茶还是散茶,饮茶前均需研碾成末。

常见的碾茶工具有茶碾、茶研、茶臼、茶磨等。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茶磨大同市博物馆藏辽代铁茶碾宣化辽墓M10(张匡正墓)出土备茶图局部——碾茶图罗茶罗即筛,罗茶即筛茶。

罗茶和碾茶一般交替进行。

用茶罗将粉碎的茶叶筛选,选择粗细适中的茶叶末。

茶末“细则茶浮,粗则水浮”,都不合格。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茶罗罗由罗盖、罗筛和罗底组成。

罗茶时,把碾碎的茶粉自碾移入罗筛内,加上盖筛转,以防筛茶时茶粉飞扬。

为了保证茶末的细致程度,将碾好的细末过筛,粗末再碾,碾后再罗,最终得到理想的茶末。

煎茶煎茶用鍑煮沸汤,一沸(刚出细小气泡如鱼目状,微微有声)时调以盐椒少许;二沸(气泡如连珠上升)时,舀出一瓢沸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匕)量适量的茶末倒入水涡中心。

待水面波浪翻滚时,为“三沸”,把刚才舀出的一瓢水倒入,使水不再沸腾。

将茶汤均匀地舀入茶盏中,趁热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TO CULTURAL RELICS 契丹建国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也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充盈,各种休闲娱乐活动随之兴起,并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史料及考古发掘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

有学者研究认为辽代的休闲娱乐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中原传统农业娱乐项目和草原游牧文化娱乐项目,种类主要包括马球、双陆、围棋、叶格戏、角抵、百戏、钓鱼、猎鹰等。

本文主要介绍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1 契丹的休闲娱乐活动1.1 马球契丹族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骁勇尚武,擅长骑射,马在契丹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从目前出土的辽代文物来看,与马相关的内容极其丰富,契丹鞍马更是闻名天下,在辽墓壁画中也发现许多关于马的题材内容,如射猎图、出行图、侍从牵马图、仪仗车舆图、打马球图等,其中打马球题材作为当时盛行的体育娱乐活动尤为引人关注。

契丹人非常喜好打马球,打马球又被称为击鞠、骑鞠、击球,在《辽史》等史料中一般统称为“击鞠”,指的是比赛者骑在马背上,手执月杖击打球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

打马球在中国古代深受各民族喜爱,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也常有打马球内容,使人们对这一活动并不陌生。

关于马球的起源,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球运动是由波斯、吐蕃传入中国,并在唐代有所发展;第二种说法认为马球起源于中国本土,最迟在汉代就已出现。

关于马球的起源笔者更偏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在三国时期,著名才子曹植在其《名都篇》中就已有关于击鞠的记载,“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虽是在诗篇中简单描写,但足以证明马球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

马球运动真正发展兴盛是在唐代,它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

据史料记载唐代皇帝多是马球爱好者,非常喜爱打马球。

1971年章怀太子墓发现的《马球图》,真实地描绘出盛唐时期打马球的场景。

在辽代,骑马打球是最贴近契丹人生产生活的体育娱乐项目,据史料记载,马球在辽穆宗时由中原传入,辽代统治阶级非常喜欢打马球,《辽史》中关于皇帝打马球的记载就有20多处,马球很快在契丹社会流行发展起来,并深受各个阶层的喜爱。

从宣化辽墓《备茶图》观契丹人饮茶之风尚

从宣化辽墓《备茶图》观契丹人饮茶之风尚

文化视点从宣化辽墓《备茶图》观契丹人饮茶之风尚武 婷1 王赫德2【摘 要】本文以辽代的墓葬壁画《备茶图》为切入点,回顾契丹人烹茶、饮茶之过程,了解其饮茶风俗之演变,探究其茶贸之往来,力求将契丹人的茶文化鲜活生动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备茶图》 茶器 饮茶风俗 茶叶贸易位于河北宣化下八里村的辽代壁画墓葬群于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到九十年代出经历了四次挖掘,成果颇丰。

1993年春天新发现的编号为(M6)辽代墓葬因其壁画中反映了有关辽代饮茶、出行、音乐等写实且具有学术价值的内容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1]。

这一发现也成为1993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根据考古资料可以得出:这一墓葬属于辽代晚期的张氏家族墓地,相当于北宋末年,距今已八百年有余,在其前墓室东侧,考古人员发现一幅保存完好的墓室壁画《备茶图》,画面由两女三男及茶器等构成。

根据画面及发掘报告显示:画面左侧有一长条桌子,桌子上有折肩瓜棱壶、筷与勺等茶器及生活用具,桌旁有一髡发契丹男子,伸出双手做提壶状,前面一个契丹模样的小女童正躬腰跪坐,鼓腮用力给正在煮茶的风炉吹气,旁边一身着汉服的女童正专心致志的在茶碾旁碾茶。

两名衣着汉服的女侍从捧盛好茶的茶盏小心伺候,一为取到、一为送出状,动作极为连贯,看似转身正给后室的主人送去。

这幅《备茶图》保存完整、线条流畅、动态逼真、艺术水准较高,更难能可贵的是壁画中的内容是对当时饮茶风貌的一种客观再现,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

整个画面场景及人物,从碾茶、烹茶等一系列工作,以及桌上放置的一系列茶道工具与器皿,不但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极具时代及地域特色,形象完整地展示了当时备茶的全部过程。

我们从这一辽墓壁画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了解契丹人饮茶的相关内容。

一、契丹人饮茶器物之回顾(一)煮茶器火炉或风炉。

《备茶图》中可见。

似盆而深,内贮火。

烹茶用,以其足间或底部开有窗洞以进风漏灰。

宋周文璞《赏春》诗:“半酣更乞跳珠水,独对风炉自煮茶”。

辽金墓葬壁画“镣子”研究

辽金墓葬壁画“镣子”研究

辽金墓葬壁画“镣子”研究作者:高笑天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8期摘要:“镣子”是宋辽金时期点茶活动中用来加热汤瓶中水的一种炭盆,又称“镣炉”。

北方地区辽金墓葬壁画备茶图中多次出现“镣子”的形象,大小有别,造型各异。

本文以墓葬壁画为主要资料,通过系统整理辽金墓葬壁画备茶图中的“镣子”图像,对“镣子”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镣子;辽金;墓葬壁画宋人饮茶流行点茶法,即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在汤瓶中煮水,再持汤瓶向盏中注沸水冲茶。

辽金时期,由于受到中原宋王朝茶文化的影响,北方牧猎民族在备茶活动中也常用点茶法。

镣子作为加热汤瓶中水的炭盆,成为辽金少数民族备茶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茶具。

由于关于辽金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的文献资料远不及宋代丰富,对这类图像资料的考古发掘和收集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但考古出土的镣子实物较少,故对辽金时期的镣子进行深度探索和综合分析,还要借助墓葬壁画中相关的图像资料。

古人对茶的认识不晚于战国时期,饮茶方式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汉至南北朝时期,煮茶方式比较简单,与煮菜汤相近,但饮食器分化出了专门的茶具。

唐代时茶才正式成为全国普及的大众饮品。

陆羽的《茶经》也随之出现,此书是对饮茶活动的一次梳理总结。

唐人饮茶多使用煎茶法,即将茶直接放在茶釜中用风炉烹煮;到晚唐又流行一种用汤瓶向茶盏中注水的“点茶法”。

汤瓶煎水,多用“镣炉”,或称“镣子”,这是一种用来加热汤瓶中水的炭盆,多呈盆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睿谟殿曲宴诗》中提到“户牖、屏柱、茶床、镣炉,皆五色琉璃,……”[1]将“镣炉”与“茶床”并用,证明其为一种烹茶之器。

《东轩笔录》中“仁宗曰:‘吾屡顾不见镣子,苟问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归。

’”[2]文中的“镣子”在宋代指的是掌管茶水的人。

元代在茶文化方面承上启下,不仅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煎茶、点茶法,还出现了直接用沸水泡茶的泡茶法。

泡茶法发展至明清时期,成为最主要的饮茶方式。

因此,镣子的流行时间大概为宋元时期。

部编版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含解析)

部编版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含解析)

部编版2023届山东省淄博市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淄博高青期末)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实行重武轻文政策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淄博周村期中)如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A.农业生产的发展B.海外贸易的兴盛C.民族矛盾的缓和D.民族文化的交融3.(淄博桓台期中)“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来说都是划算的。

”材料表明澶渊之盟()A.宋朝财产损失重大B.辽朝获得巨大利益C.具有一定的积极性D.延续双方和平局面4.(淄博张店期末)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

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对外征战,拓展疆土C.重文轻武,士人地位高D.对外开放,外贸兴盛5.(淄博高青期末)北宋与辽、西夏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几乎都以达成和议告终。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是()A.战争频繁,冲突不断B.和平共处,共同发展C.时战时和,以和为主D.闭关锁国,互不往来6.(淄博周村期中)如图为纸币铜版拓片,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当时()A.民族政权并存B.疆域空前辽阔C.农业生产发展D.商业贸易繁荣7.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边的示意图对这一过程的完成作了形象的描述。

图中①对应的朝代应该是()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8.(淄博周村期中)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欣赏各朝代斗茶图

欣赏各朝代斗茶图

欣赏各朝代斗茶图元墓壁画:茶道图描述:茶道图[元] 作者不详彩绘壁画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2号墓壁画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

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

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

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河北宣化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描述: 下八里村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辽]作者不详199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6号辽墓出土。

壁画中共有6人,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

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辽张恭诱墓壁画:煮汤图描述: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辽]作者不详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还放有茶托、茶盏。

辽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描述: 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辽]作者不详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形像逼真。

卢仝烹茶图[南宋] 刘松年描述: 卢仝烹茶图[南宋] 刘松年绢本着色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

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

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宫乐图(会茗图) [唐]描述:宫乐图(会茗图) [唐] 作者不详绢本设色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

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描述:调琴啜茗图卷(听琴图) [唐] 周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周昉,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画家。

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墓壁画所见辽代饮茶习俗考内容提要:点茶习俗曾在北宋朝野之中风行一时,与北宋存在几乎相始终的辽代深受此影响。

下八里辽壁画墓群中广泛存在的备茶图,反映了辽代,尤其是燕云十六州地区人们饮茶环节中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探讨辽地的饮茶风俗提供了丰富的图形资料。

本文就宣化辽墓群中所反映的壁画内容,结合古代有关茶文化的文献记载,对辽代的饮茶习俗试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备茶图《大观茶论》《茶录》点茶我国饮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在南方逐渐传播开来,到了唐代则形成了全国性的饮茶风气,①因而有陆羽《茶经》的出现。

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饮茶内容的专著,它既是对唐以前饮茶习俗的总结,又为以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到宋辽时期,饮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当时也出现了不少记载茶文化方面的专书,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是其中的代表,也是对这时期饮茶习俗的最好总结。

近年,随着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揭示,在宋辽壁画墓中又陆续发现了不少关于饮茶方面的壁画内容,尤其是河北宣化辽代墓群中有关碾茶、候汤、点茶、进茶等一系列备茶内容壁画的发现,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当时饮茶习俗的具体内容。

辽地不产茶,辽人所用茶多通过进奉、馈赠、赏赐、榷场贸易甚至走私等途径由宋境输入。

②契丹族的饮茶历史早在十世纪就已经形成,《南唐书·契丹传》中说南唐时,契丹王耶律德光就曾大批量的购买茶叶。

茶叶输入的同时,宋代的饮茶方式也随之传入辽境。

70年代以来,张家口市宣化的下八里村附近陆续发掘出9座辽代壁画墓,根据出土墓志知其为辽代晚期归化州汉人豪族之墓。

宣化辽壁画墓的重要特点是以表现家内生活场景为主要题材,备茶图在宣化墓中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其中M1、M2、M5、M6、M7、M9、M10中均有备茶的壁画内容,对碾茶、候汤、点茶、送茶等情节都有细致表现,当时备茶的诸多用具在壁画中都有描绘,这在古代壁画中是独一无二的。

1974年发掘的张世卿墓是河北宣化下八里辽壁画墓群中最早发现的一个,③编号为M1,墓葬年代为辽天庆六年(1116年)。

关于饮茶方面的壁画内容位于后室的西壁,④原发掘简报认定其为“温酒”的场面。

后据杨鸿先生的描述,“画面正中是一张朱红色高桌,桌上放有黑色带有黄扣的圆盒和白色的大钵,还有两件由黑色托子托承的白盏。

桌前正中放置一件火势正旺的五足炉,火上置有一件白色的瓶”,“桌后两侧各立一名侍者,左侧一人托着带托子的白盏,用右手持小调羹在盏内搅动,右侧一人左手扶桌面,右手执一个与火炉上置的形状相同的白瓶,似正准备将瓶中物向左侧侍者手托的盏内倾倒。

”这一场景清晰的表现了汤瓶注汤入盏、运匙搅动的点茶的那一刻。

1993年在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卿墓的西南方发现葬于辽天庆七年(1117年)的张世古墓,报告中定为M5。

⑤M5的后室东南壁壁画内容为“备酒图”,一人持温碗、注子,一人持平底圆盘,盘上放置白色花口碗,二人做倒酒状。

与此相对,M5后室西南壁壁画则为“备茶图”的内容。

画面为三名女子,一名女子手持唾盂,中间女子手持黑色漆盏托,上置白色①王双怀:《论唐代饮茶风气形成的原因》,《农业考古》1998年第4期。

②彭善国:《辽代的茶叶与饮茶风俗》,《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

③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河北宣化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8期。

④杨鸿:《辽壁画墓点茶图》,《文物天地》1989年第2期。

⑤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文物》1995年第2期。

盏,盏内似满装茶水。

左边的女子年龄稍大,手持团扇,指向前面两个女子似乎在嘱咐着什么。

她旁边的地上有一个五足炭炉,炉中装满炭,炭火上放置瓜棱执壶。

三人的中间为一赭色方桌,桌上摆放一个红色盝式盖箱,四个红色盏托和四个白色盏。

这一画面体现的是茶水准备好后即将送到墓主人处的送茶时刻。

(图一)同时发现的位于张世卿墓东南处的墓葬定为M6。

⑥此墓由于早年被盗,未发现纪年和有关墓主人身份的资料。

但在前室东壁的壁画同样为备茶的场景,只不过内容更为丰富,包括了碾茶、风炉煮水候汤、准备茶具等更多的内容。

一扎双髻儿童坐于地,右手推茶碾碾茶,其前方为一较大的圆形漆器(原报告中称为漆盘),漆器内放有一白色盒子。

在茶碾旁边有一个带荷叶形灰承的风炉,风炉上放有一个白色瓜棱形大执壶,风炉前一髡发儿童手持团扇煽火,这是候汤的场景。

画面中还有两个方桌,左边的一个方桌上放置有方箱、白色盖罐、刷子、刀锯、勺、夹子、筷、带提梁的器物等备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器具。

桌后一名髡发男子怀抱一个白色执壶侧身而立。

右侧的桌子上则放置有花口碗、壶等器皿,一名女子立于桌旁(此处的壁画有些漫漶,故壁画反映的内容不是很清晰)。

桌子左边,一名髡发男子跪趴在一个类似多层箱子的器物上。

(图二)在张世卿墓东南方向发掘的张文藻壁画墓年代为辽大安九年(1093年),墓葬编号为M7,其中反映有关饮茶内容的壁画位于前室东壁,原发掘简报中定名为“童嬉图”,⑦与之对应的墓葬前室西壁的壁画内容为“散乐图”。

在“童嬉图”中出现了碾茶、候汤、备茶的用具。

整个画面的中心内容是儿童观看“登高取桃”的场景。

画面中出现了和M6“备茶图”中几乎完全一样的器具,茶碾、风炉、用作汤瓶的执壶、团扇、多层箱子式器物、大盘状漆器(原报告中称为漆盘),漆器内放置着刀锯、刷子,甚至还出现了绿色的茶饼(原报告中称为茶砖)。

只不过“茶还未碾,汤也未侯”,画面体现的是备茶开始之前的一个场景。

最引人注目的是吊于房顶的一个竹篮,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竹篮的顶部放置有几个桃子。

除了与茶道有关的内容外,“童嬉图”中也有笔砚书等文房用具,还有温碗、注壶、梅瓶、盏等与饮酒有关的器具。

(图三)位于M7张文藻墓正南5米处的M9是1993年钻探整个墓区时被发现的,由于早年被盗,墓室塌陷,壁画大部分脱落,在前室的东壁见到有茶道图的残存,但已无法了解详细的内容。

⑧M10张匡正墓位于M7张文藻墓正东5米处,在前室的东壁也有精美的茶道图。

⑨M10的备茶图和M6中的备茶的内容无论是在绘画的器具上还是人物上都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用力拉动茶碾碾茶的红衣双髻儿童,跪坐在风炉前吹火的契丹儿童,准备取汤瓶的契丹男子,端送茶盏的侍女,还有和茶道有关的各种器具,也多在M6壁画中见到。

(图四)辽天庆七年(1117年)的张恭诱墓(M2)中也有燎炉上置汤瓶,童子持曲柄团扇煽火的画面。

⑩(图五)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群集中出土的大量有关饮茶方面的壁画中,M1张世卿墓表现的是点茶时的场景,M2张恭诱墓表现的是煮水候汤的场景,M5张世古墓表现的是准备进茶的场景,M6和M10张匡正墓主要展现的是碾茶、候汤的备茶场景,M7张文藻墓表现的是备茶开始之前的某个场景。

这些画面基本相似,可统称为“备茶图”,将它们联系起来,展现了一套完整的饮茶风貌。

根据墓志纪年和壁画的绘画风格判断,这些壁画墓基本上分属两个时段,辽大安九年(1093年,M7、M10)和辽天庆六至七年(1116年,M1;1117年,M2、M5)。

M6虽未见纪年资料,但壁画中所反映的有关饮茶的内容和M7及M10中的内容无论⑥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河北宣化辽代壁画墓》,《文物》1995年第2期。

⑦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宣化辽张文藻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年第9期。

⑧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宣化辽代壁画墓群》,《文物春秋》1995年第2期。

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宣化辽代壁画墓群》,《文物春秋》1995年第2期。

⑩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等:《河北宣化下八里辽金壁画墓》,《文物》1990年第10期。

是茶碾、茶罗、风炉、执壶、团扇甚至包括其中的人物,都是那么相似,如出一辙。

这几座墓中的壁画应该使用了同一个粉本,甚至很有可能出自同一个画家之手。

这两个不同时段的壁画内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属于前一个阶段的M6、M7、M10甚至包括M9,墓葬形制基本上都是双室,前室平面近方形,后室平面为圆形或八边形,备茶图均位于前室的东壁。

而属于后一阶段的M1、M2、M5中,M1为双室墓,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后室平面方形,备茶图位于后室的西壁;M2为平面呈六边形的单室墓,备茶图位于墓室的西南壁;M5为前室平面正方形,后室平面六边形的双室墓,备茶图位于后室的西南壁。

后一阶段尽管在墓葬形制上不尽相同,但备茶图在墓室中的位置还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的。

同时,后一段的备茶图在内容上明显趋于简化,远没有前一段的丰富和精美。

前一段的碾茶、罗茶的程序已被省略去,直接以点茶、进茶的场景代替了备茶的整个场面,人物上也随之简化。

前一阶段的M6、M7、M10中的风炉在形制上较为复杂且精美,还保留有唐代陆羽《茶经》中所描绘的风炉的某些痕迹。

但到了后一阶段则全部变为简单的三足或五足折沿镣炉的形制,执壶也不如前一阶段的精美。

备茶图中这种简化的趋势,体现了茶道向世俗化的发展,同时似乎也说明了这一地区壁画墓发展演变的整个趋势。

张舜民《画墁录》中就有熙宁以后“辽人非团茶不贵”的记载,从这些壁画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辽代延续着唐代的饼茶习俗,但是和唐代将碾碎的茶末入汤与水同煮饮用的煎茶方式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各个壁画中广泛出现的置于风炉和镣炉上的执壶,也就是宋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汤瓶。

执壶在饮茶过程中的使用,标志着由煎茶到点茶这一根本上的转变。

这是和宋代广泛存在的点茶习俗相一致的。

蔡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都有关于点茶的记载。

蔡襄《茶录》中有“点茶”一条:“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还有关于“汤瓶”的记载:“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同时,在“候汤”一条中还指出:“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故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将“点”列为一条,指出“点茶不一”,并详细介绍了“静面点”、“一发点”的手法,他甚至创造了“七汤点”这种高难度的点茶手法,从而将点茶技法发展到极致。

他在“瓶”一条中记载:“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

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而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同时,他还在“水”一条中指出“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汤瓶是点茶过程中的关键,而汤瓶的嘴的形制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正是由小口细颈长流的执壶取代了敞口的鍑或鼎成为煮水的器具,那种将茶末放入水中一起烹煮的煎茶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小口细颈的执壶给候汤带来困难,从而使水也就是文献记载中的“汤”容易过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