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浅析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魏晋十六国河西地区壁画墓出行题材的类型与演变研究

2020·03图1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鞍马图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而得名,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河西走廊从东到西在以武威、张掖、酒泉和嘉峪关、敦煌为中心的四个区域内,发现汉代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58座,在历经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墓室壁画与壁画砖其形制和壁画内容再现了河西地区人们的风土人情、生活生产和礼仪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重视礼仪文化,尤其是对出行有着严格的规制,河西魏晋壁画墓以百姓生活为主题的壁画砖反映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真实状态,为探究魏晋河西地区出行文化提供依据。
早在商周晚期我国就出现了车马形象的岩画、甲骨文以及车马坑的车马遗骸[1],商代时期的车马埋葬制度衰弱,春秋战国以来绘于器物之上的车马出行图开始在墓葬壁画中出现,表达墓主对死后生活的期望。
1973年咸阳3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了目前最早的宫殿建筑成组长卷壁画《车马出行图》[2]。
西汉以后壁画墓兴起,目前考古资料显示河南永城柿园汉墓[3]为最早的壁画墓,但是此墓壁画中没有出现出行题材,直到东汉时期出行题材才在壁画墓中广泛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行图像在壁画墓中开始逐渐减少,河西地区作为汉文化的承传地,很好地保留这一传统并呈现地域特征。
1944年敦煌翟宗盈墓发现后,夏鼐在《敦煌考古漫记》将此墓定为东汉晚期至晋初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考古发现范围不断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墓分布从最初的酒泉、嘉峪关、敦煌扩大到高台、民乐、永昌、武威、瓜州等地,遍及整个河西走廊。
出行侧重于与礼仪密切相关的表演活动,这些日常生活的微观变化和潮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甚至是精神气质。
通过对壁画中出行仪仗的规模和墓主的冠服特点与文献对照分析,考古工作者认为,壁画墓的墓主身份均为当地的世家豪族。
图像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挖掘图像从产生到流变乃至消失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想是美术史图像研究的重要方式和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长期处在分裂状态,各区域文化间具有相对较强的主导地位,墓葬图像更加强调时代性和地域性,从而使得艺术取向更加多元化并相互影响。
浅析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浅析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盖广慧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作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绘画水平。
是极为难得的美术史资料,它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北齐墓室壁画的绘制技法,对研究和解析中国绘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盖广慧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41
【相关文献】
1.北齐徐显秀墓壁画艺术考析 [J], 杨连锁
2.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的“胡化”因素再探讨 [J], 杨树文;邬建华
3.影像监测对墓葬壁画保护的启示——以北齐徐显秀墓为例 [J], 王江
4.北齐徐显秀墓壁画颜料的科学分析 [J], 员雅丽;王江
5.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历史遗迹的拍摄分析
——以太原北齐徐显秀墓的拍摄为例 [J], 白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

以索室驱 疫。大 丧,先柩。及基 ,人圹 ,以戈击 四隅 , 方
,
徐 秀存 f j 1 『 = 精 心装饰 着这 座他将 要 “ 休 憩 ”的场所
良 ( 魍魉 ) 。 ”郑玄 注 : “ 方相 ,犹言 ‘ 放想 ’ ,可畏怖之貌 ……
他在 壁画 中捕绘 f j 』 诸多造型 夸张奇异 、气质 神秘莫 测的怪 兽
凌 俯冲 的怪兽 形象 , 首人 身, 上 身办裸 ,卜 身穿纠 : 色 裤
腰系 h带 。 尔侧怿 啭向残毁 , 西侧怿 门怒 日 雌
, .
,
外 ,
,
他 将一生 的荣 ) 匕 带进 了阴森的彼岸1 t : k 界。这座染被 当地人称
长舌 外伸 ,大三角耳n 竖 ,白色毛 发舟耸 ,面 } I 狰狞
图像 ,用这些能够 通灵、辟邪 的镇箍神兽 ,保 护着柴室 的安 令和 自己在彼岸 世界 的宁静 生活。在 同期 北方地 区的壁 画墓 f j 也常 见这种镇 壤神 的形象 ,时人对灵魂不 夕 匕 轮 M转 生的
冒熊皮者 , 以惊驱疫 疠之鬼 , 如今魁 头也。 ”北 齐葬制规 定 “ 三 【 以上及五等开 酮, 通用方_ 丰 } 1 。四I 1 1 1 以上达于 庶人 , 以魁 。 ”
I × J 残
为 “ 裂坡 ” ,2 0 0 0 年 1 2月初 ,当地村 民发现有人在此盗掘 . 后 经文 物 管部 门批 准 ,2 0 0 1 ~2 0 0 2年 ,山凹 省考 古研 究
所与 太J .  ̄ X , l s 芍 占研究所 ( 现 为人原市文物考 占研究所 )对这 贵 族墓进 行 j - 抢救性 考古 发掘 。此墓 坐北 向南 ,由墓 道、
隋制改为 “ 四品 已上用方相 , 七品 已上用魃头 。 ”宋代高承 事
浅谈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浅谈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是中国著名的墓壁画之一,是反映北齐时期社会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非常重要的文物,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珍品之一。
徐显秀,字贞卿,是北齐时期有名的宰相,晚年归隐山林,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勉,在长苑山造了一座巨大的墓穴,江山如此多娇,他安眠于此,留下了一幅幅壁画作为永恒的见证。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共有五个洞室,包括东、西南、西北、中和西室。
其中,东室划分为天、地、水三个部分。
天室绘有诸如天王、尊神、佛像等图案,展示了当时的佛教信仰文化,也描绘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明形象。
地室主要描绘了徐显秀的生平事迹和家庭生活,包括其妻子、儿子和女儿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
水室则描绘了典型的山水风景,绘制了湖泊、河流和山峰等。
除了东室,西北、西南、中和西室也各具特色。
西北室绘制了一幅格调高雅的长卷,细腻地表现了八仙过海等传统故事的精彩场面。
西南室则绘制了丝绸之路相关的图样,如石窟、佛像等,奇异而又神秘。
中和西室则主要描绘了人物形象,颇具艺术价值。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人情世态的重要窗口之一。
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画技,成为历代艺术家学习的榜样和源泉,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长时间的传播和保存过后,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的保护和修复成为了当代文物保护的重要课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壁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伤,亟待加强修复和保护。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艺术和文化,需要对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进行科学保护和修复,这也是我们对历史遗产的责任和担当。
北齐墓葬壁画服饰赏析

北齐墓葬壁画服饰赏析作者:崔杰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徐显秀墓葬壁画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墓葬壁画服饰,包括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其中特别深入分析了男性、女性服饰的三种主要款式。
社会意义则进一步揭示了服饰在壁画中的社会象征意义以及墓葬壁画对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认知的深刻贡献。
研究发现,徐显秀墓葬壁画对北齐时期社会历史和文化有重要启示。
整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徐显秀墓的细致分析,深入探讨了北齐时期的服饰、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为北朝艺术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关键词:徐显秀墓;壁画;服饰研究2002年,山西太原的北齐徐显秀墓壁画得以重见天日,总面积达326平方米。
这些壁画以1∶1的比例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人物和物品,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引人注目,使徐显秀墓成为北齐时期墓室壁画保存最为完整和精美的代表之一。
这一考古发现不仅在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系发现”,同时也为近年来北朝美术考古带来重大收获。
徐显秀墓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位于北齐别都并州晋阳,是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的核心地带。
尽管壁画中呈现了众多人物,但其明确的阶级关系和承载的丰富社会信息赋予其代表性,为深入研究北齐社会状况提供了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图像资料。
北齐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距离晋阳古城遗址约16公里,海拔900米。
这里地势独特,气候干燥,地下水位低,土质为湿陷性亚黏土。
墓葬包括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墓向184度,通长30米,深8.5米。
墓顶夯筑封土堆,残高5.2米,顶部长9.1米,宽4.5米。
墓道出土了17件陶俑及残件,7件过洞天井,甬道中还出土了1件泥质红陶碗。
墓室内部丰富多样,东南部有碗、罐、灯、墓兽等残片。
墓志位于西南角,上刻篆书“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墓志”16字,底座带四脚,长71厘米、宽72厘米、厚21.3厘米,总共873字,为重要文献资料。
墓室南部陈设陶俑,包括文史俑、女侍俑、持剑俑等。
《太原北齐徐显秀壁画墓博物馆化保护研究》范文

《太原北齐徐显秀壁画墓博物馆化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太原,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见证了千年的沧桑岁月。
尤其北齐时期,这里涌现出了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中尤以徐显秀壁画墓为典型代表。
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因此,对其进行博物馆化保护,既是历史传承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本文将针对太原北齐徐显秀壁画墓的博物馆化保护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保护方法与策略。
二、徐显秀壁画墓的历史价值与现状徐显秀壁画墓是北齐时期的重要文物,以其生动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这些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研究北齐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文物面临着诸多威胁,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
三、博物馆化保护的必要性鉴于徐显秀壁画墓的重要性和现状,对其进行博物馆化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化保护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文物免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还能通过展示、研究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些文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博物馆化保护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科学、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使其得以长久保存。
四、博物馆化保护的策略与方法1. 建立专业的博物馆:为徐显秀壁画墓建立专业的博物馆,将其与其他北齐时期的文物进行集中展示,以便于研究和保护。
2. 科学修复与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徐显秀壁画墓进行科学、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以防止文物进一步损坏。
3. 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高清复制和虚拟展示,以便于人们更加便捷地了解和欣赏这些文物。
4. 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博物馆的安全管理,防止文物被盗或遭受其他人为破坏。
5. 宣传与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文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五、实施与展望在实施博物馆化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曲尽其妙 简易标美

曲尽其妙简易标美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03期徐顯秀墓壁画是近年来在山西发现的一处保存完整的大型北朝墓葬壁画,展示出北齐时期壁画画面精美、画风独特的风貌,代表了北朝晚期较高的艺术成就,更是了解北齐贵族生活的重要图像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002年,距今1400多年的北齐徐显秀墓发掘完毕。
这座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一大片梨园内,被当地人称作“王墓坡”,其所在地是北朝晋阳城官宦家族的主要墓葬区之一。
徐显秀墓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墓道土墙和砖砌的墓室墙壁上所绘的壁画。
该壁画总面积达326平方米,主要描绘仪仗、仪卫、墓主夫妇宴饮和出行的场景,场面宏伟。
徐显秀墓壁画以纯熟的绘画技法烘托并展现了北齐达官显贵阶层富奢的生活场景,被认为是当时最高绘画水平的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鲜卑化”之时代风貌徐显秀墓壁画所包含的人物、服饰及车马仪仗,组成一幅生动展现北齐达官显贵们豪华生活实录的画卷,为了解墓主身份及其生前生活面貌,以及认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参照。
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徐颖,字显秀,恒州忠义郡(今河北北部)人。
徐显秀自幼长于北地,少年豪侠,其祖父徐安、其父徐珍均曾任北魏边镇官员。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徐显秀先投尔朱荣,后追随高欢,地位逐步升迁。
北魏分裂后,徐显秀在东魏成为高欢亲信将领,任帐内正都督,后又入北齐,除骠骑大将军,封金门郡开国公。
北齐武成帝太宁初,徐显秀出任宜州刺史,又因作战勇猛、屡建功勋,被封武安王。
后主高纬时,徐显秀历任徐州刺史、大行台尚书右仆射,拜司空公,再迁太尉。
北齐武平二年(571年)正月,徐显秀死于晋阳家中,享年70岁。
徐显秀墓壁画准确、细致地描绘出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的日常生活状态,同时形象地反映出北齐的社会风貌。
在服饰上,墓主人衣着豪华,表现出北齐社会的奢侈铺张之风,其他人物多穿着具有鲜卑特征的服装,显示了高度鲜卑化的北齐政权在这一时期的服饰风尚。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艺术考析

嚣有河决之害,迁都于相,祖乙时,相又有河决之害,迁都于耿,盘庚迁都于亳,以汤所都。
”4.《晋书·地理志补正》云:“平阳属河东,皮氏故耿国。
”5.《荣河县志》十一卷曰:“古耿伯,赢姓。
左传阂公元年晋献公灭耿。
杜预注,平阳皮氏县东南有耿乡。
”6.《蒲州府志》云:“商代冀州侯国地,两周时为耿国地。
”又云:“耿,赢姓,古伯翳后国。
杜征南云,‘皮氏县东南有耿乡,今河津县及荣河县为其故地。
晋献公灭耿。
始属晋,虞国时为魏汾阴’。
地纪曰:‘皮氏县汾水南是故耿国地。
荣河在水南,故曰汾阴,距皮氏三十余里’。
”荣河既为耿地,商代自祖乙迁于耿,经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至盘庚迁都前有七个帝王都在此,一百七十多年,时间是很长的,可说明耿(荣河)曾为商代文化、政治、经济中心,与汤陵在此是有密切关系的。
综上所述,桐地说虽有多处,而万荣县荣河桐地最多,权威性也大;说到对汤陵的祭祀,从隋文帝始,后有赵匡胤、宋真宗遣官祭祀,明代至清代也多次祭祀,前后共五十多次,是历史上祭汤陵最多的记载。
所以纵观史书记载,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汤陵在万荣县荣河(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太原王家峰徐显秀墓,出土了326平方米彩绘壁画,大都保存完整,色泽鲜艳,在已发掘的同时期的北齐墓室壁画中实属罕见。
徐显秀墓壁画绘在墓道的土墙和砖砌的墓室墙壁上,描绘的是墓主夫妇宴饮和出行的盛大人物画场景。
作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有各类人物200余个,还有各种乐器、兵器、仪仗和生活什物若干件,形象与现实中的物象大小相当,栩栩如生,不但生动地展现了北齐达官显贵丰富奢华的生活场景,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绘画水平,为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北齐墓室壁画的绘制技法、探索古代的美术发展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自然过渡的构图特色徐显秀墓壁画人物关系纷繁复杂,但和谐的布局使画面脉络十分清晰。
在构图上,它没有按照以往最常见的天上、仙界、人间的模式去做布局划分,也没有模仿汉魏以来流行的多层次画面相对独立的结构样式,而是把整座墓的壁画沿着同一水平线横向延伸,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家居和出行仪仗图,使每一组绘画都自然过渡到另一组画面,并使其成为整体壁画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摘要: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作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绘画水平是极为难得的美术史资料,它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北齐墓室壁画的绘制技法,对研究和解析中国绘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墓室壁画画面内容造型色彩中国古代壁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墓室壁画,丰富且神秘。
数千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它的奥秘,挖掘它独特的美。
任何墓室壁画都有其时代的烙印,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上而下崇尚厚葬,这与当时的宗教迷信和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北齐时期的徐显秀墓壁画作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不但生动地展现了北齐达官显贵丰富奢华的生活场景,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绘画水平,是极为难得的美术史资料,它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北齐墓室壁画的绘制技法,对研究和解析中国绘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墓室壁画概况徐显秀为北齐武平二年 (571年 )太尉、武安王,其墓2000年2002年在太原王家峰被发掘。
徐显秀墓距地面深约8米。
总长约31米,是近方形的穹窿顶单室砖墓,由5部分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
与早期的壁画墓相比,这种墓葬结构明显趋于简化,墓葬形制坐北朝南,对称规整。
徐显秀墓因前后五次被盗,随葬器物毁坏严重,大多残碎,但墓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326平方米彩绘壁画,在墓道两壁、甬道口、墓室四壁均绘有彩色壁画。
整座墓室壁画中,除了墓室南面的有少部分脱落外,大都保存得十分完整,色泽十分鲜艳,这在已发掘的同时期的墓室壁画中非常罕见。
徐显秀的整个墓室壁画中,有各类人物200余个,还有各种乐器、兵器、仪仗和生活什物若干件。
所绘物体的形象与现实中的物象大小相当,栩栩如生。
人物关系虽然纷繁复杂,但和谐的布局使画面脉络十分清晰。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壁画中具体物象的绘画技法及形象特征,如一些人物的服饰纹饰、飞舞俯冲的神兽“方相氏”、驾辕的牛等,都是同时期各类绘画作品中所未见过的,这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大发现。
二壁画的内容1.墓道壁画的内容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很少见到的是,墓道两侧的壁画没有施地仗,而是在墓壁上粉刷一层白灰水后直接彩绘,在构图上也没有受过洞和天井的空间分割影响,而是一气呵成。
长约22米、宽约3米的墓道由斜坡式墓道 (坡度23度 )、过洞和天井部分组成。
墓道壁画描绘的是南神兽引导的一支仪仗队,86个青壮年士兵,有的执缰牵马,有的佩剑带弓,有的举鼓吹长号、执三旒旗,散聚成组,神态各异,服装样式统一而色彩不同。
墓道两壁的内容对称.两壁最南端各绘2只神兽,周围有流云、莲花做点缀。
墓道西壁按人群队列分为4组,6人执旗,2Jk肩扛鼓吹,4人腰佩剑;墓道东壁分为3组,6人执旗,2人肩扛鼓吹,5人佩戴弓囊。
过洞和天井两壁对称布列了人物和鞍马组成的队列,东壁15人,鞍马3匹,分别为红、黄和黑色;西壁l9人,鞍马3匹,为橘、黄和棕色。
两壁的人马,均南向。
壁画场面如此浩大,展示了北齐官宦人家出行时的生动景象和壮观场面。
2.甬道壁画的内容在甬道入口的砖券顶上方,绘有两个对称的俯冲向下的神兽。
神兽四周是宝相莲花和草叶纹连续图案,下方还各绘有一莲花忍冬。
甬道口东西两侧相对站立的门吏,微向南侧,高1.7米以上。
东侧门吏身着橘红色右衽窄袖长衫。
双手于面前举短鞭;西侧门吏着黄色右衽窄袖长衫,一手执短鞭过肩,神情端庄肃穆,在同时期墓葬壁画中,还是首次见到。
墓门为拱形门额的浮雕石门,正中刻绘一畏兽的正面像,有翼,口大张,面容可怖。
石门左右正面有精美的浅浮雕,又在浮雕之上施以色彩鲜艳的彩绘,左右各绘有一口衔莲花侧立的凤鸟,周围点缀忍冬、莲花、流云。
门砧是两个狮子头造型,左右门扇上部是草食类带角兽头、鸟身、偶蹄足的怪鸟,下部是中国传统的“青龙”、“白虎”,而青龙、白虎之上,又画了两只鸟的形象。
3.墓室壁画的内容墓室约6米见方,壁画分布于顶部和四壁。
圆形的穹窿顶上绘有黄色和灰色两层的星象图,白色圆点象征群星,顶部由东北至西南似有一条分隔线,象征银河。
墓室四壁包括北壁墓主夫妇家居宴饮、西壁墓主出行备马、东壁墓主夫人备车场面以及天象、神兽等内容。
正面北壁描绘的是帷幔之下盘足并坐于榻上的墓主夫妇,西侧女墓主高贵端庄,东侧男墓主英武威严。
二人手端漆杯,背靠屏风,双目注视前方,神情平静安详。
帐前两侧的两个侍女恭恭敬敬,双手捧着漆杯。
帷帐外两侧前排是一支由8L组成的男女乐队,左边是4名分别演奏笙、箜篌、响板和琵琶的女乐伎;右边4名男乐伎分别演奏曲项琵琶、笛子、五弦和铙钹。
人物多侧身面向墓主夫妇,有的举目顾盼,似在向东西两壁张望。
墓室东西两壁描绘的是出行行列,两壁人马均整体面南而行。
西壁是墓主人即将出行的场面,整幅画面以鞍马为中心,一匹健壮的枣红色骏马在青罗伞盖下整装待发,马鞍鞍袱的边沿绘有两圈联珠纹,在联珠纹内又绘有类似菩萨的头像,马颈下挂着装饰有忍冬和联珠纹的缨子。
骏马前面是4个佩剑武士、三旒旗手和马夫;后面的随从人员分别手捧官印,羽葆执事和肩扛胡床。
东壁是墓主夫人准备出行的场面,画面以羽葆华盖下一辆华丽的卷棚顶牛车为中心。
牛车前的御手极力控制着躁动不安的公牛,一位胡仆在旁边前后照看,车后方一群侍女手捧披风、包袱和梳妆盒。
其中两位侍女头戴卷曲发套,中缝分开,分别结辫垂于耳旁。
南壁与东西两壁紧密相连,分布于南壁封门东西两侧,现仅存西侧的8人。
封门上方绘有两只威武的神兽头俯冲向下,双眼圆瞪,两齿外露,长舌外伸,面容可怖。
在四壁人物的上方,绘有飘逸飞动的莲花忍冬,分布于帷帐两侧,穿插于羽扇、旗帜和神兽之间。
三壁画的造型特征在构图上,徐显秀墓壁画打破了以往最常见的天上、仙界、人间的布局划分,改变了汉魏以来流行的多层次画面相对独立的结构样式,展现了一种新的布局结构。
整座墓的壁画在同一水平线上横向延伸,从墓室到墓道构成一幅完整的家居和出行仪仗图。
这种构图形式使每一组绘画都能自然过渡到另一组画面,每一组画面都成为整体壁画的一部分。
墓室西壁和东壁的人马牛车等出行队伍分列在正北壁的左右两侧,形成了并立对称的两组画面。
同时四壁的画面内容前后相接,一直延伸到甬道部分的两位执鞭侍卫门吏,继而蔓延到斜坡墓道东西两壁的仪仗出行队伍,整个墓室壁画由北向南自然发展。
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构图的壁画布局,使墓室各壁的画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结构紧凑,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节奏感,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在形象塑造方面,徐显秀墓的壁画用笔简练,准确地捕捉人物及牛马的结构动态和整体轮廓,与速写有些相似,这种表现技法使画面充满动感,人物栩栩如生。
徐显秀墓壁画中的人物头像的刻画非常成功,大多为半侧面姿态,这在当时很流行,面部表情十分生动,而人物整体形态没有多少细节的描绘。
壁画中绘制的人物及各种物象的大小与现实相当,画面中的人物复杂而脉络清晰。
同时在人物造型上呈现出风格化的特征,发式装束上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特点,人物大多着胡服,脸庞趋于圆润丰腴,发际较高、圆额丰颐、长眉细目、鼻梁直挺,身形丰壮周圆,充分体现了胡人和鲜卑族的形象特征。
在总的形体特征下,壁画人物还具有细微的个体差异。
不论是在侧面像还是正面像中,对人物不同的神情和动态,画师会熟练地运用富于变化的轮廓线条,准确地表现人物的面部形态,并在细微的五官变化的差异中表现人物的风姿神采,使得画面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神情、面貌和姿势。
虽然壁画没有用起伏跌宕的线条来描绘夏术 2011·12人物,但简洁有力、质朴平实的线条在微妙变化中也给予了物象鲜活的生命力及独具特色的风格化造型。
四.壁画的色彩特点在徐显秀墓壁画中,人物设色也很有特点,避开大红大绿,全都是精致而有品味的“高级灰”,如浅赭、土黄、鸭蛋青、石绿、灰蓝、粉绿,等等,重色则以深赭、赭红、土红为主。
人物面部轮廓先以淡墨勾勒,敷色后再根据眼角、眼窝、嘴角、颈项等部位的轮廓结构进行晕染,并运用不同饱和度的色彩、笔势的流转和用笔的轻重,使人物面部呈现出深浅浓淡的色彩差异,富于细微的变化。
这些晕染部位多为片状,然后以或浓或淡的橘黄色作退晕色。
当时的这种染低不染高的晕染技法具有一定的程式化,不考虑周围环境的映照及明暗和光源的来源,但能大体表现出人物面部某些部位的转折,使人物略微拉长的鹅卵形的面容有了一定的起伏变化,呈现出一种真实和生动感。
同时,深浅不同的晕染色彩还能表现人物不同的面部肤色,使墓室壁画在面部的塑造上既统一又具有丰富的变化。
当时的这种晕染手法已明显反映出当时的绘画对立体效果的追求。
墓室北壁宴乐图中,人物多用黄、红及褐、赭等偏暖颜色,东西两壁出行人物多用青灰、蓝绿等偏冷的调和色。
北壁色彩的纯度明显高于其他壁面,尤其是墓主夫妇衣服的颜色,基本上用原色描绘,东西两壁牛马的颜色纯度也较高,以此突出他们在各壁的中心地位。
结语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及研究,这座沉睡在黄土之下的墓室壁画,逐渐揭开了它美丽神秘的面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墓室壁画以及探索古代的美术发展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1]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徐显秀【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1 第1版[2】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第1版[3】龙真、檀志慧徐显秀墓北齐贵族生活的生动写照【M] 中国文化遗产2008(07)[4】文丹绘显秀墓壁画图像和风格的初步研究——兼论北齐新画风[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