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北齐墓葬壁画中的莲花纹_王银田
中国美术史的笔记

中国美术史的笔记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中国绘画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起初表现的仅是原始先的朴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为上层社会政教服务,同时也反映各时代跌宕的社会风貌与世俗的生活图景。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直到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实用器物和建筑物,并在上面作装饰布置的时候,才注意到对于画面的利用,人们在上面所绘制的装饰图象,便开创了最初具有画面构图意识的先河。
原始的中国绘画——岩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饰纹早期中国画的特征——战国帛画重彩洒脱的先秦漆画气势宏大的秦汉墓室壁画瑰丽的马王堆汉墓帛画生动写实的汉画像砖与画像石原始的中国绘画——岩画古代先民创造的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据说是游牧或少数民族部落所为。
也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北人食肉勇悍,南人食蔬文雅,故而西北与西南的岩画各有特色。
西北岩画以刻凿为多,图案以动物为主,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为其代表。
除动物之外,还有狩猎、生殖崇拜、放牧等内容,粗犷雄浑。
[原始]黑山岩画《狩猎图》西南岩画以涂饰为多,图案以人物为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为其代表。
除人物之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朴拙神秘。
然而无论南北岩画,其以线条为构图,或斫凿,或涂饰,以线成面,大多形成阴面造型,富有幼稚夸张的特点,充满写实装饰之美,则是相互一致的。
[原始]花山岩画《战争庆典牧放图》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距今4-7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由游牧、游耕而转入定居为主,陶器在农业、渔猎及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彩陶乃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象征。
其彩绘大致可分为图案、图画两类。
彩绘是陶器装饰中最卓越的手法,朴实明快,绚丽多彩的彩陶,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异,宗教习俗的不同,描绘形式的各异,在造型和风格上也各不相同。
有些条纹象征着起伏的波浪、同心扩散的水纹、绳革、丝网等。
27021708_北朝墓葬中鞍马、牛车图像与墓主图像性别的关系

□郑晓雪鞍马和牛车图像在北朝墓室壁画和石棺床画像中颇为常见,许多学者对鞍马、牛车与墓主图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鹿颖超认为,壁画中的鞍马、牛车备行的场面包括墓室北壁的墓主人图,只是为了再现墓主人生前的场景[1]。
王霄凡认为,在墓葬中,鞍马、牛车图像作为一种墓葬装饰,长期形成了一种定制,而这种定制一旦形成,是否为夫妻合葬墓就不再有意义[2]。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墓室内的鞍马、牛车图像是受当时社会的丧葬制度影响[3]。
徐岩红认为,太原北齐墓壁画中的鞍马、牛车图像对称分布在墓室的东西两壁,上均无乘者,继承了汉代以来传统的给灵魂“设位”的墓葬绘画理念,且分别与男墓主、女墓主的性别相对应[4]。
也有学者认为,鞍马、牛车图像与墓主身份等级有关,只是代表墓主出行的工具,但这种说法过于简单笼统,无法解释有些墓葬里没有女主人图像,鞍马、牛车图像仍然出现的情况。
考古资料显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北齐徐显秀壁画墓中明显出现了鞍马、牛车图像与墓主夫妇图像方向相反的现象,同时期类似的现象还有高润墓、太原第一热电厂墓、徐敏行墓,其中有何缘由?鞍马、牛车图像与墓主夫妇像之间的关系是否固定?墓葬中的形式体现的是对死者现实生活的写照,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或许能在墓葬中有所发现。
郑岩在《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一书中提到,要将作品放在更为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解释,从而将关于作品主题、形式等内部元素的探讨,与社会、宗教等外部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5]18-54。
鞍马、牛车这一艺术形式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墓葬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方位与个例,对同时期的其他相似的壁画墓进行对比研究,或能推测出鞍马、牛车图像与墓主图像性别之间关系的变化。
这样看来,鞍马和牛车图像不一定与墓主的性别有直接关联。
但是,如果鞍马和牛车图像没有和墓主的性别相对应,那么,为什么鞍马、牛车图像和墓主人夫妇图像形成近乎固定的搭配呢?为此,本文试从3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系统梳理北朝壁画墓中鞍马、牛车图像以及与墓主图像的位置关系;第二,分析鞍马、牛车与图像的整体组合,进而分析其与墓主性别之间的关系;第三,探究鞍马、牛车的行驶朝向及方位发生变化的背后缘由。
阿育王式塔所具有的多种意义

阿育王式塔所具有的多种意义: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unhuangmaterial on a stupa type associated with King Aoka from a broader perspective and relates this information to stupas known in other parts of China that have a single story with a domed roof and typically also having protrusions standing at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roof that resemble acroteria in Western architecture. This typ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several categories ,including reliquary stupas ,King Aoka stupas ,funerary stupas ,commemorative stupas ,and auspicious stupa manifestations. It concludes that these stupa forms in China are related to ideas and images from a wide variety of cultures and religions ,an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assign them to any particular precedents o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or to any single point of origin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Instead ,they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product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groups of people over manycenturies ,and their meanings changed over time.Keywords:sudupo ;reliquary stupas ;King Aoka stupas ;auspicious stupa manifestations ;funerarymonumen;t Mogao Grottoes ;cultural interaction、八一前言梁思成在其《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根据样式将塔式建筑分为 5 类:单层木塔、多层木塔、?堵婆式塔、单层砖石塔和多层砖石塔。
娄睿墓壁画:壁上丹青 华彩重现

惊世发现1979年,考古人员原本是在太原天龙山脚下的牛家口村探寻晋王陵,但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勘察和发掘,未发现墓穴。
后来,周围村民介绍,牛家口村东的王郭村曾发现一座大墓,墓中还有色彩斑斓的壁画。
考古人员一听,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对村民 1979年,北齐娄睿墓壁画在山西太原一经问世,中国古代美术史由此翻开新篇,正如我国绘画大师吴作人所说:“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发掘,使千百年来徒凭籍志、臆见梗概的北齐绘画陡见天日;使中国绘画史犹长河万里,源流更汇支派,空缺得以证实……至于壁画之工拙,揆其简练肯定,运笔收纵,承两晋而启隋唐。
”娄睿墓壁画:壁上丹青 华彩重现汇编|秋慈口中的大墓进行了实地调查。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通过墓志确认这座大墓是北齐东安王娄睿和妻子的合葬墓。
娄睿是鲜卑族人,他自幼丧父,由叔父娄昭(高洋称帝后,封娄昭为太原王)抚养。
他的姑母娄昭君是东魏丞相高欢的夫人,娄昭君之子高洋称帝建立北齐后,娄昭君便成了北齐高祖神武明皇后。
也就是说,娄睿和高洋是表兄弟。
娄睿16岁就跟随高欢在信都起兵。
之后,他屡立战功,官至太傅,以王还第,39岁时病故。
娄睿墓规模宏大,虽然之前多次被盗,但依然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壁画。
娄睿墓的墓道、甬道、墓室的墙壁上均有壁画,现存约220平方米,共71幅画面。
壁画生动描绘了墓主人生前出行、宴飨等奢华的生活场景和死后升天的景象。
以往,我们对北齐时期的绘画是陌生的,没能有一幅卷轴画真迹得以留存,连相关摹本都十分少见,直到娄睿墓壁画如石破天惊一般展现在世人面前。
娄睿墓壁画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北朝壁画的空白,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艺术Community社区 - 小科说宝67的代表作,特别是全墓画面中200余匹马的描绘无一重复,动态多样,用线流畅,技艺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然是画家成熟期的创作。
壁上丹青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对娄睿墓壁画不吝溢美之词:“布局紧凑,既分组清楚,又相互呼应;造型准确,既姿态各异,又情趣一致。
云冈石窟的莲花纹雕刻

云冈石窟的莲花纹雕刻作者:文莉莉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9期摘要:文章以云冈石窟现有装饰纹样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结合图像学、类型学等归纳类比的方法,对云冈石窟不同开凿时期的莲花纹做出细致的归类分析,进一步了解莲花纹在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基本理清了云冈石窟莲花纹的演化脉络,这对云冈石窟的分期讨论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云冈石窟;装饰纹样;莲花纹1 莲纹的起源及内涵莲起源于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的北半球水域,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被子植物之一。
莲花纹是莲的图案化表现,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055年的埃及中古王国时期。
古埃及人把莲花视作国花,认为它是太阳神和法老的象征,埃及的纺织品、壁画、雕塑及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莲花图案。
莲花纹的传播最早从埃及开始,影响至古希腊。
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复制希腊城,莲花纹又与雕塑、建筑及裝饰艺术相互融合,并传播至中亚、印度及沿线国家。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昼开夜合,茎直而中空,这是解脱化生的过程,是此岸到彼岸的觉悟。
佛教往往把莲花的生长特性与佛教教义、戒律相类比,表达了佛教的重生观。
因此,在佛教艺术中,莲花常用来表现艰深的佛教理念和教义,并将其形象通俗化,使人容易理解接受。
莲花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便为人知,它不仅具有实用和观赏价值,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莲花信仰与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有关,多子的莲藕迎合了人们对子孙繁衍的美好追求。
人们由莲花的开合延展想到生命的延续,用水中生长的莲花作为厌火的符号。
中国莲花纹的形成是将莲花的自然属性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独特象征意义的莲花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莲花纹的造型样式也更为丰富。
除不同形态的莲花纹外,还出现了大量与人物、动物以及花草纹结合的组合纹样,并广泛应用于佛教建筑、雕塑、壁画和法器上。
2 云冈石窟早、中、晚三期的莲花纹演变云冈石窟是公元5世纪佛教传入汉地以来第一次由皇家主持雕凿的石窟建筑群,开凿于武州山南麓,东西绵延1千米,有洞窟254所,造像59000余尊。
浅析青瓷莲花尊及其用途杜雪芳

浅析青瓷莲花尊及其用途杜雪芳发布时间:2021-08-03T09:19:37.934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2期作者:杜雪芳[导读] 青瓷莲花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瓷器种类,形体高大、造型优美、制作精良。
本文主要从考古资料入手浅析青瓷莲花尊的纹饰特点及其用途。
浅析青瓷莲花尊及其用途杜雪芳鹤壁市博物馆河南鹤壁 458000摘要:青瓷莲花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瓷器种类,形体高大、造型优美、制作精良。
本文主要从考古资料入手浅析青瓷莲花尊的纹饰特点及其用途。
关键词:南北朝;青瓷莲花尊;用途引言莲花尊又称仰覆莲花尊,在南北朝青瓷中独具特色。
多为侈口、圆唇、长颈、丰肩、圆鼓腹、高圈足或有盖。
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在陶瓷工艺中表现是最为成功的,其宗教色彩十分浓郁。
由于资料有限,本文在此着重介绍南北朝的青瓷莲花尊的纹饰特点及其用途。
1 青瓷莲花尊概况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较为流行。
根据现有资料,1948年,我国首件青瓷莲花尊发现于河北景县封氏墓群中,此后,在湖北武昌、江苏南京、山西太原、山东淄博等地的墓葬中又先后发现过这类器物,迄今为止见诸披露的共有20余件,其中有4件流散品(流传在美国、英国各一件,国家博物馆和鹤壁市博物馆各收藏一件)。
鹤壁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釉莲花八系尊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捐赠的,高36.4厘米,口径14.8厘米,底径10.5厘米,重5725克,侈口,长颈,圆腹,短圈足,器身饰贴花,口沿下饰四兽面,颈至肩有四周弦纹,肩有八系,两系为一组,颈至腹有贴花三周,覆莲两周,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了四件青瓷莲花尊,此墓莲花尊形体高大,造型精致,工艺技术集中运用了贴塑、模印、刻划等装饰技法。
四件器物中最大者的器高高70厘米。
器腹以下收缩为外撇的高圈足,堆塑有两层覆莲。
腹为鼓腹,采用堆塑法制成上覆下仰的莲瓣。
上面为三层覆莲的长度依次递长,瓣尖微向外卷,最下层的莲瓣最长,其中每瓣莲瓣外表面都贴着一片细长的下垂菩提叶纹;下面的仰莲为肥满的二层。
瓷器莲花纹饰的演变

瓷器莲花纹饰的演变我国用莲花作为装饰题材大约始于周代。
这时的莲纹缺乏写实感,属于较为抽象的莲纹。
到了春秋中晚期,青铜器上的莲纹开始趋于写实。
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是一件装饰写实莲纹的代表作品。
壶盖四周外侈的双层透雕莲瓣形象逼真,已经非常接近真实的莲瓣。
与其相似的还有1955年安徽寿县出土的莲瓣方壶。
河北易县燕下都十六号墓出土的陶方壶也装饰有类似的莲纹。
战国陶器上的莲纹基本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风格,但莲瓣数量明显减少。
东汉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
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化象征,在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随处可见,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都普遍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
莲花纹饰出现在我国瓷器上面,则首见于六朝青瓷。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融合的时代。
中国的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互相融合,共同推进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三国、西晋瓷器上出现了佛像、忍冬等与佛教有关的纹饰。
东晋晚期,瓷器上开始出现了简单的莲瓣纹。
东晋青瓷在质地和釉色上比以前有显著提高,“瓷”的特点更加鲜明。
为突出青翠如玉的釉质,东晋青瓷一改早期繁缛的装饰,仅饰以简单的弦纹或褐色彩斑。
东晋晚期,盘碗类器物开始装饰简单的刻划莲瓣纹。
从现有资料看,东晋青瓷中饰有莲瓣纹的器物数量有限,品种也较少。
一般碗类多装饰在外壁,盘类则装饰在内心。
装饰技法也较单调,多属划花、刻花之类。
南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持。
据史载,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多所,北魏末期僧尼多达两百余万人。
随着民间信佛者的剧增和大量寺庙、石窟的修建,佛教艺术的影响已深入到各个领域。
在各种工艺品中,莲花题材几乎无处不见。
它从东晋时期的初露端倪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莲纹此时不仅大量装饰在盘碗类圆器上,也广泛用于罐、尊等琢器上。
装饰技法大为拓展,更为丰富,除了延用重线浅刻外,还采用浮雕、堆塑、模印帖花等多种技法。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莲花纹研究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莲花纹研究
袁星
【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9)3
【摘要】莲花纹装饰广泛应用于佛教建筑、雕塑、壁画、法器等。
北朝时期洛阳龙门石窟中的莲花纹大体有3种类型,即运用于窟顶、地面、项光、龛柱、台座等位置的莲花瓣纹,以化生童子、化生伎乐、化生菩萨等形象出现的化生莲花纹,以瓶插花卉纹样形式出现的瓶插莲花纹。
龙门石窟莲花纹为研究北朝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总页数】3页(P6-8)
【作者】袁星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9.23
【相关文献】
1.敦煌石窟藻井井心莲花图案的探析——北朝至隋唐时期莲花纹样造型的变化
2.北朝时期龙门石窟维摩、文殊式造像艺术特征之流变
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莲瓣纹饰艺术特征
4.南北朝时期瓷器莲花纹饰形式分析
5.南北朝时期的植物装饰纹样——莲花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额背面出现 7朵莲花 , 可分 为 4 种 , 一 种位于正中 , 7 瓣 , 有莲房, 一圈莲籽均匀分 布于莲房中 , 上方置宝珠 ;一种位于此图案上 部两侧为带莲房的两朵形状相似的莲花纹 , 有 莲籽 ;另一种位于整副图的最上部 , 有两朵带
茎莲花 ;最后一种位于宝珠的左右两侧 , 对称 分布 , 5瓣 (图二 , 4。)门框两 侧雕绘两条莲 花忍冬带 , 图案对称 , 以缠枝组成连续的 “8” 字形 , 每个 8 字中为 5瓣或 8瓣莲花纹 , 莲房 位置有多种图案 (图三 , 1)。 墓门后卷顶上绘 有 6朵彩绘莲花 , 为两种类型 , 一为较常见的 莲花忍冬纹 ;一为与门额背面正中莲花纹相近 , 不同的是莲房无莲籽 。 娄叡墓中出现了较多的 莲花纹 , 据 《续高僧传 · 灵裕传 》 记载 , “齐 东安王娄叡 , 致敬诸僧 , 次至裕前 , 不觉怖而 流汗 , 退问知其异度 , 即奉为戒师 。 宝山一寺 , 裕之经始 , 叡为施王 , 倾撤金贝 。 其潜德感人 , 又此类也 ”1 7 。娄叡不仅虔诚礼佛 , 且是创建于 东魏武定四年之安阳宝山寺的施王 , 是一个虔 诚的佛教徒 。 可见在壁画中大量吸收佛教内容 也就可以理解了 1 8 。 湾漳墓门墙 正中画一朱雀 立于 12瓣莲台上 , 莲台上部 , 朱雀两腿之间有 一个 7瓣莲花宝珠图案 , 以朱色线定稿 , 宝珠 和莲瓣白色 。 宝珠下伸展出的忍冬为朱色和白 色 。 朱雀两腿外 侧有独立 的 5瓣 莲花纹 图案 , 长茎 。朱雀上部两侧对称为两枝 3 瓣莲花忍冬 纹 , 形状极为少见 , 造型独特 。 徐显秀墓墓门 上的雕绘与娄叡墓墓门装饰极为相似 , 徐墓门 框有 5朵莲 花 , 为两层重 叠莲花 (图二 , 5), 门框两侧石刻为连 “8” 字形 , 圈内刻有 5瓣莲 花 , 造型与娄叡墓中出现的相近 , 不同的是徐
· 39·
图三 1、 4.太原北齐东安王娄叡墓 2、 3.太原北齐徐显秀墓 5.江苏丹阳金家村南朝墓
墓门框底部为莲花台座 , 上部的缠枝从座里生 出 。最上部为独立的莲花图案 , 右侧的 7 瓣, 左侧的 5瓣 , 门砧石刻也有莲花纹 (图三 , 2)。
两扇浮雕彩绘门上也有莲花 , 与神兽等相间出 现 , 有独立的 3瓣莲花纹 , 两门的神兽口中各 衔一枝莲花云气纹 , 颇有特点 (图三 , 3)。
根据莲花纹装饰部位的不同 , 我们将东魏 、 北齐壁画墓中的莲花纹分为墓道 、 墓门和甬道 墓室三部分进行描述 。
墓道 √
√ √ √ √
墓门 √ √
√ √
甬道和墓室
√ √
√
√
√
√
√
资料来源
《文物 》 1984.4 《文物 》 2002.4 《考古 》 1959.1 《文物 》 1984.4 《文物 》 1983.10 《考古 》 1973.3 《考古 》 1990.7 《文物 》 1990.12 《文物 》 2003.10
· 38·
图一 1.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 2 ~ 4.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
图二 1、 2.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 3、 4.太原北齐东安王娄叡墓 5.太原北齐徐显秀墓
二 、 墓门壁画上的莲花纹
墓门壁 画 上 的莲 花 较集 中 , 这 里的 “墓 门 ” 包括墓门周围的全部壁画 , 即门楣 、 门框 、 门柱及墓门墙 。此类墓葬有 :茹茹公主墓 、 崔 芬墓 、 娄叡墓 、 湾漳墓和 徐显秀墓 。 其中 , 崔 芬墓墓门为彩绘壁画 , 其他都为石刻或浮雕外 加彩绘 , 或称雕绘 。崔芬墓门框东西相对的一 面磨制光滑 , 上有缠枝忍冬图案 , 靠门框一边 的最 后 一 枚 铁 钉位 置 为 莲 花 纹 图案 (图 二 , 1)。门环 、 门鼻周围为浮雕莲花纹与忍冬图案 (图二 , 2)。 娄叡墓门楣 上方外壁 , 正 中画摩 尼宝珠 、 莲花和卷草等 , 有 3种不同的莲花图 案 :一种 位 于正 中 , 一 朵 , 7 瓣 , 莲瓣 肥 厚 , 立体感强 , 莲房上置摩尼宝珠等 , 是本图的主 要题材 ;一种位于主题图案的左右两边 , 两朵 , 5瓣 , 带 长茎 , 形态较 常见 ;另一种 位于整副 图案的两端 , 两朵 , 形态近似于第二种莲花纹 图案 , 无花茎 。 门楣雕绘莲花 5朵 , 一列排开 , 以忍冬 纹相 间 , 莲花 两层 重叠 , 8 瓣 (图 二 , 3)。
多数莲花呈盛开状 , 个别为花蕾 。 莲瓣多晕染 成粉红色 , 也有大红 和淡粉色的 , 后者则出现 在两个仪仗人的手持物上 (图一 , 4)。 墓道东 壁第 21和 22人 , 两人各执一个伞盖仪仗 , 为皇 帝专用 1 6 , 这是整个仪仗队列的中心 。 华盖伞扇 的造型用了多种莲花纹 , 仪仗 外围一周饰莲花 纹图案 , 两种 纹饰 的莲 花纹相 间分 布于 边缘 。 第 21人手中仪仗上部中心有莲花台座 。 湾漳墓 墓道地画图案为巨大的莲花 , 自南向北均匀排 列 , 总计 14朵 , 大莲花仰天盛开 , 8个完整的 花瓣以大红色晕染 , 8个莲瓣空隙间露出下层的 8枚莲瓣 , 以粉红色晕染 。莲房为两重同心圆 , 其内绘 7枚青灰色莲籽 , 1 枚莲籽位居中心 , 6 枚小圆呈均匀放射状排列 。两 重大同心圆之间 密布朱红色小点 。 每朵大莲花直径约 135厘米 , 两朵莲花间 距也约为 135 厘米 。 左列和右列地 画以莲花忍冬为主题 , 反复的 “ S” 形曲茎将莲 花忍冬 叶自 然地串 联为 一体 。 在南 北朝 时期 , 与之相似的装饰图案还见于石窟寺 中 、 高句丽 壁画墓中以及建筑 、 生活用具等方 面 。 其余的 墓葬资料均记载墓道墙壁有莲花纹 , 但缺少图67年 570年 576年 不详 不详 571年
地区 河北磁县 山东临朐县 河北磁县 河北磁县 山西太原 河北磁县 河北磁县 山西太原 山西太原
室墓 。 壁画内容与布局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当 时人们对丧葬 的认识 。 一般墓葬 以墓门 为界 , 分为墓道和墓室两大部分 , 每一部分壁画内容 表现着不同的主题 , 大致可分为十大主题 :墓 主画像 、 出行图 、 仪 卫侍从 、 力士 门吏 、 建筑 图 、 升仙祥瑞 、 镇墓 辟邪 、 天象图 、 狩猎图及 乐舞百戏 、 高士图 1 4 。随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 而崛起的北朝壁画墓呈现出新的面貌 , 特别是 北齐壁画墓在壁画内容方面完全是另外一个格 局1 5 , 几乎所有的 北齐壁画墓中 都发现或疑似 有莲花纹 (表一 )。
本文壁画的概念采用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 研究 》13一书中的划分范围 , 取其广义 , 指多种
形式的壁画装饰 , 包括石线刻 、 彩绘画 、 画像
砖等 。 北齐壁画墓葬多由墓道 、 墓门 、 甬道和
墓室 4部分组成 , 多为平面呈 “甲 ” 字形的单
表一
墓例 茹茹公主墓
崔芬墓 讲武城墓
尧峻墓 娄叡墓 高润墓 湾漳墓 太原南郊第一热电厂北齐墓 徐显秀墓
〔作者简介 〕 王银田 , 男 , 1957年生 , 现为暨南大学 历史系 教授 、博士生 导师 ;王晓娟 , 女 , 1983年生 , 暨南 大学文 学院 历史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在读研究 生 , 邮编 510632。
· 37·
一 、 墓道壁画中的莲花
除崔芬墓墓 道中无壁 画外 , 其 他墓葬均 有 壁画发现 。 但由于不少墓道壁 画损坏严重 , 很 多都难以辨认壁画中是否绘有 莲花纹 。 清晰 可 认的有茹茹公 主墓 、 尧峻 墓 、 高润 墓 、 湾漳 墓 和徐显秀墓 。 茹茹公 主墓中的莲花纹明显出 现 在墓道西壁南端壁画中, 并与白虎图案相间 , 其位置在整幅图案的上部 。 莲花纹和忍冬纹 相 结合 , 飘逸 , 动 感十足 。 此外还出 现了完整 的 荷叶形象 (图一 , 1), 但仅见于茹茹公 主墓和 湾漳墓 。湾漳墓墓道 壁画中的莲花纹出现的 频 率较高 , 纹样种 类较多 , 可分为两 大类 :一 类 是墓道两壁与神兽 、 羽人相间飘散在仪仗队 伍 上方天境中的莲花忍冬纹 (图一 , 2);一类出 现在仪仗队伍中 。前者数量多 , 纹样复杂 。 东西 壁各有莲花 21枝 , 通常一枝上一朵莲花 , 花下 为飘卷的忍冬叶 。 如 东壁第 18 神兽下莲花纹 , 莲花盛开 , 以粉红色晕染花瓣 , 花下褐色忍 冬 叶 , 舒展自然 。 个别莲花 稍见复杂 , 其中东 壁 第 20神兽身后莲花纹 , 莲花之外枝端出现两个 莲房 , 一 片 大 叶 , 是 写 实 的 莲 叶 (图 一 , 3 )。
东魏 、 北齐壁画墓在河北 、 山西 、 山东等 省区屡 有发现 , 可区别为 邺城及其 附近 地区 、
太原及其附近地区及山东济南 、 青州等三个地
区 。以邺城为中心的冀南一带 , 已发现高长命 墓 ① 、 茹茹公主墓 ② 、 尧峻墓③ 、 高润墓 ④及湾 漳大墓 ⑤ ;太原及其 附近的北齐壁画 墓有厍狄 廻洛墓 ⑥ 、 娄叡墓 ⑦ 、 徐显秀墓⑧ 、 太原南郊第 一热电厂北齐墓 ⑨等 ;山东地区的北齐壁画墓 有崔芬墓 ⑩ 、 ◆道贵墓 1 和济南东八里 洼壁画 墓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