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墓葬

合集下载

南京高淳花山宋墓

南京高淳花山宋墓

提到宋代,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出《清明上河图》中熙熙攘攘、繁华热闹的城市形象,耳边萦绕着或悱恻缠绵或激情豪迈的宋词。

而南京为南宋陪都,历时三百余年的两宋,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政治制度更迭、科学技术发展、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创造等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辟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历史新时代。

而当时的服饰,也处于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之中,呈现出独特的衣俗风尚。

秦观《南歌子》:“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朱淑真《生查子》:“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

”欧阳修《于飞乐》:“蜀红衫,双绣蝶,裙缕鹣鹣。

”贺铸《减字浣溪沙(十五之十)》:“宫锦袍熏水麝香。

越纱裙染郁金黄。

薄罗依约见明妆。

”这一首首宋词,从侧面展示了当时服饰的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一幅幅画面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而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今天的我们也能够一睹宋代实物的风采,切身体会到古人的卓越设计与精湛工艺。

2003年9月30日,南京高淳县花山乡在道路施工中,于茅庵山南麓,距高淳县城约12公里处发现南宋砖室墓一座,南京市博物馆、高淳县文保所相关人员联合对古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墓葬的主人是一位女性,其墓中出土了银器、铜器、玉器、竹木器、铁器等一批文物,其中尤为特别的是50多件丝绸制品,种类丰富,工艺多样,图案精美,具有很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

其中多件服装保存完整,十分难得。

花山宋墓出土的丝绸服饰种类繁多,包括衣、裤、裙、抹胸、鞋、袜、包袱、被衾、香囊等,质料涵盖罗、绢、纱、丝等。

服装纹饰多变,以各类花卉纹为主。

花纹风格崇尚写实,构图匀称,花朵摇曳生姿,活泼生动,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

这其中的一部分服饰目前正在南京市博物馆《云裳簪影》展厅展出,下面我们选择其中三件各具特色的服饰加以介绍:素纱直襟窄袖衫衣长60,通袖长148,袖口宽13厘米。

为纱质单衣,直领对襟,窄袖,衣摆两侧开叉。

用同色面料镶领缘与门襟,从领边露出的行针线迹来看,原应该还有一条细滚边。

04南方宋墓修订

04南方宋墓修订

二、南方宋墓1、成都及其周边地区以成都市为中心、龙泉山和邛崃山之间的岷江中游和沱江上游地区。

本地区在宋代属于成都府路中部地区,从现今的行政区划来看,主要为成都市和德阳市辖区。

成都地区宋墓的分期——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南宋北宋前期:与北宋唐末五代砖室墓接近北宋后期砖室:蒲江五星镇(1072年),成都龙泉驿青龙村M2(1062年)北宋后期砖室火葬:成都龙泉驿青龙村M3(1106年)北宋后期石室:成都新津邓双乡(1081年)南宋砖室:官渠埝M5(1158年),成都二仙桥M1(1152年)南宋砖室火葬:成都金鱼村M9(1182年、1211年)、成都高新区石墙村M5(1192年、1211年)南宋石室火葬墓:龙泉驿洪河大道M2、双流华阳镇M16。

随葬品——釉瓷、陶俑、真文券。

真文券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华盖宫”文券和“天帝敕告”文券属于道教上清派,“安(镇)墓真文”券、“消灾真文”券券属于道教灵宝派。

北宋中期以后道教因素在墓葬中的流行可能与北宋时期道教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北宋诸帝中又以真宗和徽宗尤甚。

宋徽宗时期,天下崇道之风到达了一个顶峰。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二《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十月甲午)诏诸路、州、府、军、监、关、县择官地建道观,并以‘天庆’为额,民有愿舍地备材创盖者亦听。

先是,道教之行,时罕习尚,惟江西、剑南人素崇重。

及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

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三志己》卷第九《泗州普照像》:林灵素既主张道教而废释氏。

政和中,诏每州置神霄宫,就以道观为之,或改所在名刹,揭立扁榜”。

王称撰:《东都事略》第十一卷《徽宗皇帝二》:“(政和七年)皇帝崇尚道教,号教主道君皇帝。

二月辛未,改天下天宁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

二仙桥M1特点及随葬品“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

安徽地区宋代墓葬

安徽地区宋代墓葬

安徽地区宋代墓葬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宋代墓葬概述•安徽地区宋代墓葬类型•安徽地区宋代墓葬的装饰风格•安徽地区宋代墓葬的发现与研究价值•安徽地区宋代墓葬的考古发掘成果•安徽地区宋代墓葬的保护与利用01CATALOGUE宋代墓葬概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其中南宋时期因为政治动荡等原因,墓葬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宋代历史背景宋代墓葬特点宋代墓葬以砖室墓为主,也有石、砖混合结构的墓葬。

宋代墓葬的形制多样,包括单室、双室、多室等。

宋代墓葬中出现了较多的壁画和石刻等装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点。

安徽地区宋代墓葬分布安徽地区是宋代墓葬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其中以皖南地区最为集中。

安徽地区的宋代墓葬多分布在山地或丘陵地带,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有关。

安徽地区的宋代墓葬在形制、装饰、规模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不同阶层和地位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02CATALOGUE安徽地区宋代墓葬类型在安徽地区,石室墓的建造可能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因为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材资源。

石室墓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其特点是使用大型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这种墓葬形式在宋代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安徽地区。

石室墓的建造通常需要大量的石材和劳动力,因此这种墓葬形式通常与有权势的家庭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有关。

或石块。

尤其是在安徽地区。

富裕的家庭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有关。

并在其中放置棺材或尸体。

种墓葬形式通常与普通百姓或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有关。

土壤较为松软,难以开采石材或砖瓦。

03CATALOGUE安徽地区宋代墓葬的装饰风格石刻装饰特点安徽地区的宋代墓葬中的石刻装饰具有独特的风格,通常以石门、石桌、石凳等为主,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

这些石刻作品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
家族观念
宋代南方地区的墓葬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安 葬,这反映了当时强烈的家族观念和传统习 俗。
随葬品反映出的生活习俗
随葬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与当地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的物品,如陶器、铁器、纺织品等 ,这些物品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人们的生活
习俗和习惯。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要点一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分布和特点
较多。
岭南地区
岭南地区宋墓分布相对较少,主 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等地,尤以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宋墓最为突出

湖广地区
湖广地区宋墓数量也不多,主要 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但也有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宋墓。
类型划分
石室墓
南方地区的石室墓是一种常见的宋墓形式,多采用天然或 人工石材建造,结构简单,呈长方形或圆形,内部雕刻精 美的人物、动物等图案。
埋葬习俗
宋代南方的埋葬习俗受到历史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影响,如二 次葬、夫妻合葬等习俗在南方宋代墓葬中较为普遍。
与其他地区墓葬的比较
北方地区
南方与北方的宋代墓葬在形制、结构、陪葬品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地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邻近地区
南方不同地区的宋代墓葬之间也存在差异,如福建、江西、湖南等地的墓葬特点各不相同,这可能与地方文化、 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
砖室墓
宋代砖室墓在南方地区也较为普遍,墓室结构复杂,有单 室、双室、多室等多种形式,墓砖上常有雕刻、印花等装 饰。
土坑墓
南方地区的土坑墓数量较少,一般呈长方形或圆形,结构 简单,没有太多的装饰。
典型墓葬分析浙江绍兴宋墓来自该墓葬位于浙江绍兴市,是一座典型的宋代石室墓。该墓结构简单,呈圆形,用 天然石材建造,内部雕刻有精美的人物、动物等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宋代墓葬石刻艺术造型浅析

宋代墓葬石刻艺术造型浅析

宋代墓葬石刻艺术造型浅析作者:周科来源:《颂雅风·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宋代的巴蜀地区,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墓葬石刻艺术。

这些墓葬石刻充分展现了墓葬的文化内容,营造出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性别的人对死后世界的不同想象和看法。

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也是重要的图腾文化,中国人不仅在生前喜欢在各种石头上进行雕刻,还把石刻艺术带进了墓葬之中,让这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伴随一生。

宋代是我国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尤以宋代的绘画艺术流芳百世,宋代的墓葬石刻艺术也表现除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关键词:宋代巴蜀地区墓葬石刻宋代巴蜀地区是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造就了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例如中原地区的墓葬多采用砖雕壁画艺术,而巴蜀地区的墓葬多采用在墓室的墓门、墓壁、墓顶等位置进行雕刻,巴蜀墓葬石刻藝术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雕工栩栩如生,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宝。

墓葬石刻艺术时巴蜀文化的映射,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深入剖析了宋代巴蜀地区墓葬石刻艺术造型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浅薄的鉴赏意见。

一、惟妙惟肖的动植物类石刻巴蜀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的动植物,例如世界闻名的大熊猫、孔雀、大象等,植被资源也异常丰富,例如竹子、红杉、高山松、云南松等,巴蜀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是墓葬石刻艺术的创作来源。

例如在四川省泸县挖掘的宋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个圆雕武士坐像,武士头顶雕刻了一个威武的虎头帽盔,石匠在虎头帽盔的正中央雕刻了一个清晰的“王”字,展现了细致的雕刻工艺。

在同地区部分墓室石壁上雕刻了飞鹤图,飞鹤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的是长寿、吉祥、羽化成仙之意,墓室中雕刻飞鹤寄托了墓主人对于来世的美好期盼、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石匠甚至把飞鹤翅膀振动的姿态雕刻了出来,让人仿佛亲眼看到仙鹤飞翔的画面。

江西宋代墓葬发掘简报

江西宋代墓葬发掘简报

1.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的考古发现2007年1月6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联合对靖安县水口乡东周墓葬进行发掘。

这种“一坑多棺”的葬俗在我国考古史上属首次发现。

保存的大量人类遗骸,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先秦人类遗骸研究的一项空白,为先秦时期南方地区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尺。

靖安东周墓葬群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

这些文物大致可以归类为:金质饰物1件,圆形金质饰物,直径达30厘米,表面用錾刻技法装饰出三圈龙形纹饰;外围环以双层陶制装饰品,其上刻有精美的云雷纹饰。

这组器物造型独特,工艺考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期体量最大、装饰最为繁复的金器。

竹器,竹器品种有竹笥、竹席、竹扇、竹勺等。

便面(竹扇),长37厘米,用精细的竹篾编成,保存完好,为我国出土最早最完整的扇类实物证据,堪称中华第一扇。

竹席,发现并成功取出3床竹席,长约180、宽约80厘米。

织法讲究,保存相当完好。

竹笥,出土有方形和圆形。

有的四周衬以丝织物,有的四角包裹了金属附饰。

圆形竹笥,用0.4毫米的竹丝编织成,制作极其精巧。

漆器,漆器品种有漆勺、漆盒、彩绘漆剑、漆盘等。

漆勺,扁腹、曲柄。

造型奇特,数量较多。

长约40厘米。

异形漆盒,长 17厘米,高6厘米。

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表面装饰规整的凹凸弦纹,髹黑漆;在黑漆表面刻划有极其精细的刻饰线纹,刻饰线纹等距,间距1毫米,深浅如一。

在中间的凹形方框内还镶嵌有极其精巧的箭镞状饰物。

堪称髹漆制品的精品佳作。

彩绘木剑,长约50厘米,保存完好。

通体饰彩,鲜艳夺目。

木器,木器品种有纺织用具、木盒、木梳等。

青铜器和原始青瓷器,青铜器出土多件。

造型简单,没有装饰纹样,属越系青铜器的制作风格;原始青瓷器制作较精美,既有越系青瓷的造型特点,其瓷胎、釉色有具有强烈的本地文化特色。

出土了300余件纺织品,品种有桑蚕丝和麻两种。

G11号棺木出土的一块184厘米X133厘米的方孔纱是中国纺织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积最大的整幅拼缝织物。

宋襄公陵墓

宋襄公陵墓

宋襄公陵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宋襄公陵墓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南10公里处的青溪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陵墓之一,也是宋代唯一保留完整的皇家墓葬。

宋襄公为北宋第四位皇帝,是一位仁孝果敢的君主,他的陵墓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

宋襄公陵墓始建于宋太祖时期,历经多次修缮,直到宋徽宗时期才最终完成。

整个陵墓占地近千亩,包括正殿、侧殿、神道、墓道、坟涧等多个建筑群,构成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皇家陵墓。

其中最为壮观的当属正殿,正殿建在一座高大的石台上,门前矗立着巨大的石狮,两旁是石刻的龙、凤、卷草纹饰,雕刻细腻,气势雄伟。

在宋襄公陵墓的神道上,还有大量的石刻,包括石狮、石马、神兽等,这些都是当时工匠们的杰作,展现出了北宋时期的雕刻艺术水平。

神道两侧还有各种形态各异的石碑,上面刻有关于宋襄公的事迹和功绩,历经千年依然清晰可辨。

通过石狮、石马,沿着神道一路前行,便是宋襄公的陵墓。

宋襄公陵墓是由青白石砌成的方形墓冢,高耸挺拔,宛如一座宫殿。

陵墓周围还种有槐树、松柏、花木,绿荫葱茏,显得庄严肃穆。

陵墓内部设有殿堂、御苑、牌坊等建筑,彰显了宋代皇家陵园的气势和宏伟。

在宋襄公陵墓的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宋代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宋襄公陵墓的珍贵遗产。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宋襄公的陪葬品,在陵墓中出土了大量金银器、珠宝首饰和织锦等,展现了当时皇室的奢华和富裕。

除了宋襄公本人的陵墓外,陵墓周围还有大量子墓,供皇室贵族陪葬。

这些子墓规模大小不一,有的是狭长的石室,有的是方形的土坑,每一个子墓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记录着古代皇家的辉煌和荣耀。

宋襄公陵墓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作,它融合了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建筑技术,展现了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陵墓之一,宋襄公陵墓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的发展历程,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宋朝历代皇帝陵墓

宋朝历代皇帝陵墓

宋朝历代皇帝陵墓《北宋》01 太祖赵匡胤(公元927-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宋太祖,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出身出官家庭,赵弘殷次子。

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

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殿前都点检。

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赵匡胤称帝后,先后攻灭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和湖南等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战局面。

赵匡胤统治时期,吸取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接受贤臣赵普的建议,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了武官的地位,从而“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使宋没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社会比较安定。

但是也导致宋朝“积贫积弱”,外族纷纷侵扰。

但也因为重文轻武,使宋代文学、哲学、美术、科技异常发达。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暴死,享年50岁。

宋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巩义市芝田乡02 太宗赵匡义(公元939-997年),北宋第二位皇帝(967-997年在位),在位22年。

享年58岁。

赵弘殷第三子,是北宋开国君宋太祖赵匡胤的亲弟弟。

本名赵匡义,太祖登基后一度改称赵光义。

宋太宗很有作为,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不过由于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但是总的来说,他统治时期宋朝比较强盛。

宋太宗赵光义(永熙陵)河南巩县03 真宗赵恒(公元968-1022年),名赵恒,原名赵德昌,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

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北宋比较强盛。

宋真宗赵恒(永定陵)04 仁宗赵祯(公元1010-1062年),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的第六子,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砖雕内容 • 第一、墓室的仿木构建筑越来越发达。 • 第二、有的墓葬壁画中的主要部分也用砖 雕,以突出重点。 • 第三、一些墓仅雕出或绘出桌椅、灯架、 剪刀、熨斗等,没有人物出场。 • 第四、有些墓还有杂剧乐舞雕砖。
典型墓例
1.白沙宋墓 • 51~52年在修建白沙水库时发现并发掘的, 1957年出版了《白沙宋墓》报告,该报告 由宿白先生执笔。 • 报告中报道了发掘的三座雕砖壁画宋墓。 壁画最精美的是一号墓,墓主赵太翁是一 富商地主,据墓内墙上的题记,该墓年代 为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
• (三)陵墓的平面布局特点 • 北宋“七帝八陵”皆依同一规制建造,布 局基本一致,每陵皆由兆域、上宫、下宫、 神道、祔葬后陵和陪葬墓组成。 • 现以太宗永熙陵为例:
• 兆域又称茔域。兆域内有皇陵、皇后陵、 陪葬的宗室和重臣的墓,兆域周界没有墙 垣。
• 郑刚《西行道里记》载:“昭陵因平冈,种柏成 道,道旁不垣而周以枳橘”。
• 下宫,亦称寝宫,建于皇陵西北,是作为 侍奉墓主灵魂日常起居之所和陈设死者衣 冠并进行日常祭祀的场所。 • 《宋史》记:“周制有庙有寝,以像人君 前有朝后有寝也。庙藏木主,寝藏衣冠。” 宋代下宫的含义与安排与前代有所不同, 是一组独立的组石刻分为三期: • 早期,一区和二区的4个帝陵石刻,各类人 物造型粗状,带有晚唐遗风。 • 中期,三区的2个帝陵石刻,人物逐渐变为 修长。 • 晚期,四区的2个帝陵石刻,人物作修长体 态,瑞兽图案失去活泼神情,云朵水波纹 出现于腹部,着意渲染神秘色彩。 • 宋陵与唐陵石刻差别?
第二节 宋代墓葬
• 一、北宋皇陵 • 北宋皇帝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境内嵩山、 洛河之间的丘陵上。 • 从宣祖至哲宗,共有有“七帝八陵”。这 里还有徽宗(衣冠冢),钦宗的陵墓没有 找到 ,又有八帝九陵”、“九帝十陵” 之 说。
• (一)宋陵分区 • 巩县宋陵以芝田镇为中心,陵区分布在南 北12公里,东西约13公里的范围内。按地 望可分4区: • 一区是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 熙陵, • 二区真宗永定陵, • 三区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 • 四区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
(七)元德李后陵 • 太宗永熙陵西北,墓主是宋太宗的妃子, 宋真宗的母亲,咸平三年(1000年)下葬 于永熙陵之北。 • 墓葬为单室圆形石墓。甬道中部设石门, 门额线刻两位飞天,两门扉各刻一位高3.8 米的披甲门神。墓室直径7.95米,周壁用砖 雕砌出10根椅柱,将其分作11个壁面,并 雕有桌、椅、灯、檠、衣架和门窗。倚柱 上置仿木构的四铺作斗拱,上承屋檐。穹 窿顶表面绘银河星辰。此墓被盗过,残留 遗物有定窑瓷器玉哀册和玉谥册,均残。
门额
门楣
门柱
榼锁柱
门神
二、北方宋墓
• 北方,是指宋朝版图内长江流域以北的地 区,其南界大体在淮河到汉中一线,北面、 西面分别与辽、西夏为邻。 • 墓葬形制有砖室墓、石室墓、土洞墓、竖 穴土坑墓。
(一)砖室墓 • 砖室墓发现数量多,是北方宋墓的主要形式,其 主要特点是: • 第一,以方形和圆形单室为主,在晚期流行多边 形的砖室墓,宋末发现有少量的双室墓(前后室 墓)。 • 第二,在汴京开封到西京洛阳之间的黄河沿岸地 带,雕砖壁画的装饰手法流行,特别是雕砖手法 日益兴盛,单纯的壁画装饰走向衰落。 • 第三,北方宋墓流行薄葬,墓中随葬品很少。 • 第四,木棺具多已朽掉,此外还曾发现很少量的 石棺,棺上有孝子故事等雕刻。 • 第五,一般非品官不用墓志。
(六)设陵邑,建寺院 • 宋陵有一个陵邑,唐陵无陵邑,应是受到 辽代奉陵邑的影响。另外,在宋陵四个陵 区旁均设有皇家禅院,均位于陵区西北部, 计有永昌禅院、永定禅院、昭孝禅院和宁 神禅院,禅院内僧尼为陵主魂灵诵经。 • 宋陵的规模远不如唐陵宏伟。这是由于北 宋的制度,皇帝活时不营“寿陵”,都是 在死后才营陵。由于限定“7月葬期”,所 以规模相应较唐陵小。
• (二)陵墓地望特点 • 1.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倚山面水,而 宋陵则相反,它们是背水面山,背洛水面 嵩山,墓向指向少室山主峰 。 • 2.各陵地形南高北低,陵丘位于地势最低处, 一反中国古代建筑逐进增高、置中心建筑 于最崇高地位的常例。
• 这是受当时风水堪舆学 说的影响。宋皇帝姓赵, 根据“五音姓利说” (按宫、商、角、征、 羽五音把所有姓氏分成 五类,再按五音定墓的 方位),赵归为角,埋 在丙方向才吉利,而且 吉方要山高水来 。
飞 鸟 石 屏
客使
(五)帝后同莹合葬,皇后单独起陵 • 北宋诸陵中除宣祖赵弘殷与昭宪杜太后合 葬于永安陵外,其余帝、后皆为“同莹合 葬”制。皇后单独起陵,衬葬于帝陵西北。 这一点与西汉的制度有相似之处。 •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集 解引《关中记》曰:“高祖陵在西,吕后 陵在东。汉帝后同莹,则为合葬,不合陵 也,诸陵皆如此。" • 另外,北宋不仅以数个皇后合葬一陵,而 且不按辈分,早死的皇后也可葬先辈帝陵 旁。
• 上宫,即陵丘四周筑有方形神墙,神墙以 内的部分。陵丘位于上宫中心,用夯土筑 城,覆斗形。 • 陵丘前置宫人一对,神墙用夯土筑成四面 各设一门。南门是正门,门内置石雕宫人 一对,门外置武士一对、奔狮一对,其余 门外各设石雕蹲狮一对。 • 南门以外是神道,夹神道设置鹊台、乳台, 石雕仪列。神道石刻从南往北依次有:望 柱、象及驯象人、瑞禽、角端、鞍马及控 马人、虎、羊、客使、武臣、文臣。
墓 门 外 观
前 室 盝 顶 式 宝 盖
• 开芳宴:元 刻本《罗晔 醉翁谈录》: “厅前歌舞, 厅上会宴, 常开芳宴, 表夫妻相 爱”)。此 图与记载相 合。 • 也有人认为 是“在墓中 设置的墓主 人夫妇的灵
妇女启门
2.司村宋墓 • 《中原文物》82-4 • 竖井墓道,单室,墓室平面呈六角形。转 角处有砖砌的立柱和斗栱。西北壁砌一桌 两椅,北壁砌双扇门。 • 墓室顶为攒尖顶,分五层壁画,底层是十 九行孝图,向上是十二时神图,再往上是 花卉图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