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各朝代陵墓地宫结构是怎样的

各朝代陵墓地宫结构是怎样的

各朝代陵墓地宫结构是怎样的中国历代帝王都把陵寝作为社稷江山的象征。

他们大多从登基之日起,就下令建造陵墓。

各个朝代的陵墓均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各朝代陵墓地宫结构,欢迎阅读!魏晋时期的墓穴特点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长时期分裂的时期。

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浮动,社会秩序相当混乱,很多大墓被偷盗,帝王的陵墓也终难逃劫难。

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墓主要是设法防止盗掘。

这种做法始于魏文帝。

魏武帝曹操死后葬于高陵(今天的河北临漳)。

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

所以民间一直有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其实,“古不墓祭”只是他的借口而已,就在这一年,魏文帝在为他自己营建寿陵时,道出了真正的原因。

他说: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因而决定“因山为体,无封无树,无立寝殿……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原来,他是怕改朝换代,政权交替时,自己的尸体陵寝也像汉代帝王的陵墓一样,被人盗掘。

魏文帝这个决定,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

其后魏晋南北朝二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也大有收敛。

东晋南渡后,国力更为衰弱,已发现的南京东晋帝陵多依山而建,下为长7米左右的矩形筒壳墓室,宽仅5米,上起高约十余米的陵山,规模只相当于东汉时的官员大墓。

进入南朝后,经济有所发展,帝陵也大于东晋时。

宋、陈二代帝陵散列在南京,齐、梁二代的帝陵则集中于丹阳,形成较大的陵区。

南朝墓室一般在高出平地10米以上处开挖,平面椭圆形,砖墙,上为椭圆穹窿,长约10米,宽约6米。

墓室前接甬道,装有二道石门,外加封门墙封闭。

墓室上有厚约10米的封土,或与山齐平,或为5米左右的陵山。

墓室和甬道壁镶嵌模压花纹砖,拼成狮子、仙人和“竹林七贤”等壁面线雕图案。

墓前建有享殿,殿前为陵门,三门并列,左右连陵墙。

门外左右有阙,门前为墓道,长一公里以上,称为神道。

神道自外端至陵门间依次立石兽、石柱、石碑各一对。

中国陵墓形式演变(含动画,请下载观看)

中国陵墓形式演变(含动画,请下载观看)

打虎亭画像石墓
打虎亭东汉一号画像石墓
汉代一般陵墓的地面措施
1.墓阙
它矗立在墓园入口的神道两侧,是作为一种导 引的标志。在形制方面,一般常见的是单出阙 (或称单阙)与双出阙(或称双阙)即于主阙 或母阙旁侧,再建一形体较小的附阙或子阙。 出阙数量的多寡,是与墓主生前社会地位高低 有密切关系。在结构及材料方面,现存汉代墓 阙皆为石构,即以大块石料叠砌而成。
象鼻嘴西汉一号墓
各式墓椁墓葬
汉代
崖洞墓
依山崖凿洞室为墓葬的崖墓形式,在西汉已经有若干文献 记载及实例。由于崖洞的开凿费时费工,施工难度大,在 建筑艺术上达到仿木建的效果也较难,因此后来未得到进 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当时经济与文化最为昌盛的中原地区。
崖洞墓形式
满城西汉一号墓
汉代墓较秦代构造更为复杂,全墓由 建墓时都曾有木架瓦顶建筑,这种 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 设置是西汉时期大型崖洞墓中常见 后室和回廊组成。 各类崖墓平面 的形式。
• 古之葬者,厚衣而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葬期 无数。 ——《易· 系辞》
原始社会时期的墓葬
最早的墓葬形式——山顶洞人的墓葬:
在其生活的崖洞内,前部作为生人的起居之所,后部则作为亡人的埋葬之地。 这一时期已经出土了最早的陪葬品,还发现了尸身上撒有赤铁矿粉。证明了 当时的古人对亡人和墓葬,已有了某种信仰和寄托。
茅村汉画像石墓
广州市象岗西汉越王墓
汉代
空心砖墓 就空心砖墓的规模而言,其主体部分大多为单室,内中容纳 单棺或双棺。有的或于墓室前再布置耳室及甬道。它的平面、 构造及艺术处理度比较简单。墓主亦多属社会中、下层人士。
二里岗汉画像空心砖墓
汉画像石墓
小砖拱券墓
以小块陶砖砌构拱券、穹窿而成的墓葬,始见于西汉末 季。由于使用材料为陶砖,使它具有不朽不燃和具有相 当大的强度和刚度,在东汉时一跃而居诸葬式之首,并 将这样的优势保持到封建社会晚期。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

中国古代丧葬演变史一座座墓碑墓地运载了我们的怀念,也更是由于有这种固有的典礼,才使我们有固有的怀念有所存放。

人这一辈子,谁都逃不出出生、长大、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和不可避免的。

因此自古以来产生了一整套系统、完善、庄重而又复杂的丧礼制度,并随着时间推移的转型不停的充足和发展。

尽管在我们的当代日常生活,逐渐地人们生活习惯不停地发生变动,这种复杂的丧礼制度也慢慢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散。

那麼我们现在就来简略认识一下,古时候丧葬制度的演化和發展。

上古时期的丧葬据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实证,上古时期没有埋葬的习俗,人死后常常尸体被丢弃在山野沟壑中。

有时因为食物的缺乏,甚至出现食人的残忍现象。

据《孟子滕文公》中记载到:"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了保障,食用死者尸体的事情己经不再发生。

另外,思想观念上有了进步,人们觉得把死者的尸体抛在荒野任由野兽蚊虫咬噬于心不忍,才出现了埋葬死者的现象。

上古时期虽然开始埋葬死者,但还没有丧礼习俗可言。

后来出现了原始祖先崇拜和原始宗教,丧葬也由以前简单的埋葬仪式,而被加进了很多宗教崇拜的东西。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制度不断被加入新的内涵、思想、文化,在仪式上也逐渐繁琐,不断演变成为系统完备、隆重而又繁琐的礼节。

夏商周时期周朝时期,丧俗礼仪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己经逐步完成,据《礼记》中记载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古时的先民认为人死后"魂气归于天,行魄归于地。

"周朝丧葬制度日益完备而严谨。

"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

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

其用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

周公之制,节目详备,哭泣僻踊皆有法。

"这个时候丧礼己成为古代五礼制度之一,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一部分。

据《周礼》记载,居于五礼中第二的凶礼,是指诸侯国之间天灾人祸时的相互哀悼、慰问及救助之事,原包括丧、荒、吊等五个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墓葬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分裂成为了北魏、东魏、西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和南朝陈等七个朝代,而在这些朝代中,墓葬文化不断演变和发展。

墓葬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体现,它与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紧密相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墓葬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从华丽到简朴在魏晋南北朝的前期,墓葬的规模通常比较大且富丽堂皇。

如果说上古时期的墓葬文化是以特大型墓葬为主,那么魏晋南北朝的墓葬文化则是以大规模墓葬为主。

这个时期的墓葬经常有用贵重材料装饰的墓室和精美的石雕、陶俑等陪葬品。

这种墓葬的墓主人往往都是社会上的贵族、富豪等,他们的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可以大量使用贵重材料来装饰墓穴,以体现自己的权势地位。

但是,随着儒家思想的逐渐普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墓葬文化逐渐从华丽、排场化转向了简朴、朴素化。

对于许多儒家学者和普通民众来说,华丽排场的墓葬并不重要,他们更关心人们的品德和行为。

二、从多样到统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的陪葬品种类非常多样化,有的墓葬中用的是陶俑、石雕、画像、青铜器等,而有的墓葬则使用玉器、文玩、书籍等等。

但是,随着政治、文化、思想的变化,墓葬中的陪葬品逐渐趋于统一化和规范化。

这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加深,人们开始强调简朴、素质等价值观念,而且也因为这个时期文化的发达和交流的逐渐加深,人们所接触到的文化也越来越广泛,那么墓葬中的文物就必须趋于一致化才能够确认其真实质量。

三、从尊重神灵到尊重先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文化逐渐从尊重神灵向尊重先祖转变。

这也是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所导致的。

在这个时期前,人们认为死后的人会变成神灵,在人类世界中扮演至高无上的力量,因此在墓葬中对神灵的尊重十分重视。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流行逐渐推翻了这种思想观念,将人们的重心引向了六世祖谥、商业成功、家族荣誉等价值观念。

汉代墓葬制度的演变

汉代墓葬制度的演变

汉代墓葬制度的演变哎呀呀,咱来说说汉代墓葬制度的演变呀。

西汉初期的墓葬制度- 特点- 在西汉初期呀,墓葬制度很多还保留着一些先秦时期的特点。

那时候的墓葬大多比较注重实用,像一些贵族的墓葬里,会有很多实用的器具作为陪葬品。

而且墓室的结构相对来说还没有那么复杂,多是一些竖穴土坑墓,不过墓中的棺椁已经开始讲究起来了,有的会有好几层棺椁,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

- 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西汉初期刚刚经历了秦末的战乱,社会经济还在恢复当中,虽然已经建立了新的王朝,但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之前的影响。

而且当时的人们对生死的观念也还在慢慢转变中,所以墓葬制度还带有一些旧时代的影子。

西汉中期的变化- 特点- 到了西汉中期可就不一样啦,这时候的墓葬那是越来越豪华了。

墓室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像横穴式的砖室墓开始出现并且流行起来。

而且陪葬品也更加丰富精美了,各种金银玉器、陶俑、丝织品等等都大量出现在墓葬中。

墓葬的规模也比以前大了很多,还会有一些专门的陪葬坑,里面放着各种东西。

- 原因- 这是因为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繁荣起来了呀,人们有钱了自然就会把墓葬弄得更气派。

而且这时候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事死如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大家都觉得要在死后的世界也过得和生前一样好,所以在墓葬上就特别舍得花钱花心思。

西汉晚期至东汉的发展- 特点- 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呢,墓葬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时候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开始盛行起来。

这些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刻着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有神话故事、日常生活场景、历史人物等等,那可真是艺术的瑰宝呀。

而且在墓葬的布局上也更加讲究对称和规整,有明显的中轴线,显示出一种秩序感。

- 原因-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雕刻艺术等有了很大的发展,有能力制作出这么精美的画像石和画像砖。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希望通过这些图案来表达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向往,同时也展示墓主人的身份和文化素养等。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发展演变

殉人或狗
殉人前期很普 遍,中后期稍 减
少量殉人
战国中小型墓中,仿铜陶礼器组:鼎 豆壶;秦国:日用品:鬲盉罐
数量质量水平空前
不见人殉,改 用木俑和陶俑 大量放置于墓

中原魏晋时期:牛形镇墓兽、武士俑 、男女侍俑、多子盒、四系罐和中柱 盘为代表;中原北朝石器:人面兽面 镇墓兽、光明铠武士俑、牛车、甲骑 具俑、仪仗俑甲马及四系罐、龙柄壶 、莲花尊等最具特色 隋及唐初,组合变化不大,罐类器物 特征明显,即器腹如两碗相扣,中间 有一凸棱 盛唐:成对的人面兽面镇墓兽、天王 俑、骑马俑为中心的仪仗俑、驼俑、 三彩明器等为代表; 晚唐时:镇墓兽少见,仪仗俑消失, 主要以碗、注子,唾壶,滑石器为代 表
甬道为一般的砖券顶;砖筑 仿木结构墓门;墓顶常见多 角攒尖顶、圆锥形尖顶、盝 式宝盖藻井顶和莲花顶
北方宋代砖 室墓
一棺敛二人,即夫 妻合葬;一夫多妻 合葬少见
中原地区的 金代墓葬
元代汉人墓 葬
主要是仿木结构的砖室 墓,与宋墓相近 主要是仿木结构的砖室 墓,但日趋简化,已近尾 声
北宋皇陵
诸陵园建制相同,布局整齐划一
晚唐时期 帝陵
棺床设在墓室西部
类型
形制
描述
墓坑浅小
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非正常 埋葬者
发现不多,与新石器时期相 似
存在严格等级差别
中小型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中晚 期出现横穴土洞室墓和空心砖墓, 传统墓制发生变化
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碳以 御湿,用白色或灰色粘土封 棺防腐
土洞墓在汉以后的各个时期长期流 行;空心砖墓仅流行于西汉;砖室 墓始于西汉中晚期,东汉迅速流 行;石室墓出现于西汉,兴盛于东
出现木棺
最普遍
玉、石器 骨角器 漆木器

第五节 古代陵墓

第五节  古代陵墓
28
明 长 陵 平 面 图
29
明 孝 陵 平 面 图
30
明孝陵
31
清崇陵
32
崇陵
33
清东陵定陵的牌楼
34
明楼
35
神道及石兽
36
神道及石兽
37
清西陵神道
38
宋陵神道
39
宋陵神道
40
清陵护陵人的后裔
41
(二)中国古代墓葬的主要特点
• 1.鲜明的阶级性 • 2.强烈的宗法观念 • 3.“事死如事生”的表现形式 • 4.深受“堪舆学说的影响”
河南巩义宋太祖永昌陵(北宋)
80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
81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
82
河南巩义宋真宗永定陵
83
河南巩义宋仁宗昭陵(北宋) 84
河南巩义宋仁宗昭陵(北宋) 85
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北宋) 86
成吉思汗陵
87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
88
明孝陵
89
江苏南京明太祖(洪武)孝陵 90
第五节 古代陵墓
• 一.中国古代墓葬概述
• 古参观。
–古代人埋葬形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野 葬、树葬、悬棺葬、崖洞葬等形式。
–从旅游角度来看,以土葬、悬棺葬有资源价值,尤 其是土葬,因地面和地下有实物,又有较佳的自然 环境,是山水风光、建筑和文物的综合体。
1
(一)墓葬形制
• 1.坟丘形制(封土)
– 春秋之前——不封不树; – 春秋之后——又封又树; – 再后——大封大树。
• 秦汉两代的“方上”
–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形成上小下 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 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 。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从最早的古墓葬到封建王朝的皇家陵制,以及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时期的调整。

以下是关于我国古代陵墓制度演变的概要:
1.古墓葬时期:早期,我国的陵墓制度较为简单,人们将死者埋葬在土葬或者石室墓中,有时会陪葬一些陪葬品。

2.封建时代:在封建时代,特别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王朝制度兴起后,皇家陵制开始发展。

各个朝代都建立了自己的皇家陵墓,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明十三陵等。

这些陵墓通常规模宏大,陪葬品多,以保护和纪念帝王的墓葬。

3.陪葬制度:陪葬制度也是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帝王的陵墓通常陪葬大量贡品、陪葬品,以满足皇帝在来世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陪葬制度逐渐演变,有时甚至会导致盗墓现象。

4.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陵墓制度经历了一些调整。

清朝规定清官陵墓只能建一层土坟,不得丰富陪葬,以减轻地方负担。

5.现代时期:随着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陵墓制度进一步调整。

根据新的国家政策,不再允许修建盛大的皇家陵墓,陵墓制度变得更加朴素。

6.当代:在当代,陵墓制度逐渐演变为更加生态友好和环保的模式。

现代的葬仪方式包括火葬、树葬和骨灰安放,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陵墓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从简单的土葬到皇家陵墓,再到现代的环保葬仪方式,陵墓制度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价值观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重增加 青铜礼器乐器最重要
进一步增 加
减少
仰身直肢葬
主要为陶器和陶俑
仰身直肢葬
仿木结构建筑较普 遍,主要有转角倚柱 、斗拱、普柏枋、檐 椽等,完全是为了装 饰作用
由墓道、墓门和方形 墓室三部分构成
由墓道、墓门、甬道 和墓室四部分构成
主要有雕砖和壁画两个部分;雕砖主要 有二十四孝、门窗、室内家具、日用生 活器具等;壁画分建筑彩绘和人物壁画 由墓道、墓门、甬道 两种,人物壁画有守门人、墓主夫妇对 和墓室四部分构成 饮、仆人劳作、妇人启门等;个别墓顶 绘有星相图
以雕砖为主,壁画极少或没有
仰身直肢葬
多为木棺, 石棺少见; 或不用棺, 将尸体横陈 于棺床上
由上宫、皇后陵、下 宫和陪葬墓组成
尸体放在严 密坚固的“ 石藏子”中 (南宋)
随葬品 殉葬品
随葬品组合 装饰品偶有发现
有装饰品
其他
赤铁矿;原始宗教信仰、 灵魂不灭思想 男女随葬品不同;男女生 产活动中分工不同;后期 出现贫富分化
主要发现于山西境内 详细看P11
结构
地面/装饰
墓底设腰坑
祭祀用房屋
墓底多设腰坑,贵族 墓有车马坑
流行车马坑
覆斗形或方锥形高大封土堆
车马埋在墓道内,不 再另设车马坑,西汉 晚期以后改用木制或
陶制车马
有覆斗形坟丘,位于陵园中央
墓道顶部出现天井
墓道顶部有天井
组成
葬俗 葬姿
棺椁
陶器
仰身直肢葬为主, 屈肢葬多为凶死
汉;东汉以后四川还流行崖墓
模仿现实中生活的房屋
详细看秦始皇陵
隋与唐初墓道,甬道位置向墓室南 部的东部转移;
墓室四壁南北长大于东西宽
盛唐时甬道东壁与墓室东壁连成一 直线;
晚唐:竖井墓道的单室墓、梯形单 室墓为主
大多依山为陵,少数为积土为陵
详细看乾陵
方形墓
墓道有斜坡阶梯形和长斜 坡形两种
圆形墓(数 量不多)
随葬品不丰富,主要有瓷碗碟、陶瓷 罐、买地券、唐宋铜钱等
殉人或狗
殉人前期很普 遍,中后期稍 减
少量殉人
战国中小型墓中,仿铜陶礼器组:鼎 豆壶;秦国:日用品:鬲盉罐
数量质量水平空前
不见人殉,改 用木俑和陶俑 大量放置于墓

中原魏晋时期:牛形镇墓兽、武士俑 、男女侍俑、多子盒、四系罐和中柱 盘为代表;中原北朝石器:人面兽面 镇墓兽、光明铠武士俑、牛车、甲骑 具俑、仪仗俑甲马及四系罐、龙柄壶 、莲花尊等最具特色 隋及唐初,组合变化不大,罐类器物 特征明显,即器腹如两碗相扣,中间 有一凸棱 盛唐:成对的人面兽面镇墓兽、天王 俑、骑马俑为中心的仪仗俑、驼俑、 三彩明器等为代表; 晚唐时:镇墓兽少见,仪仗俑消失, 主要以碗、注子,唾壶,滑石器为代 表
墓道以长斜坡形为主
宋元时期
一般贵族 多角形墓 、平民 (建筑较豪 华)
墓道有阶梯形和长方形竖 穴两种(主要是洛阳和郑 州地区)
棺床使用很普遍,有倒凹字形和长 方形两种,都位于墓室后部,占去
甬道不普遍,一般为砖券 顶;墓门有拱券门和仿木结
墓室大部分面积,仅留墓门口一块 长方形地面,其建筑形制有简单的
构墓门楼两种;墓顶有券 顶,四角攒尖顶和穹窿顶三
晚唐时期 帝陵
棺床设在墓室西部
类型
形制
描述
墓坑浅小
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非正常 埋葬者
发现不多,与新石器时期相 似
存在严格等级差别
中小型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中晚 期出现横穴土洞室墓和空心砖墓, 传统墓制发生变化
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碳以 御湿,用白色或灰色粘土封 棺防腐
土洞墓在汉以后的各个时期长期流 行;空心砖墓仅流行于西汉;砖室 墓始于西汉中晚期,东汉迅速流 行;石室墓出现于西汉,兴盛于东
出现木棺
最普遍
玉、石器 骨角器 漆木器
次之,工 再次,工


随葬品 青铜器
仰身直肢葬 木棺

仰身直肢葬 流行屈肢葬
棺椁制度等 级严格
棺椁制度等 级严格有有仰身直肢葬西汉中期以 后一般是有 棺无椁
墓中有许多大型陶器, 西汉前期主要为实用 器,中期以后增添了明 器,东汉明器种类数量
愈多


最主要,酒器少,食 器多,“重食组合 ”,鼎簋最重要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形状
人数
山顶洞下室
公共墓地
长方形/方形竖穴土坑墓
多为单人葬,也有 不少合葬墓
整齐
夏代墓葬
夏商周时代 商代墓葬
西周到春 秋
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均为单人葬
中字形墓、甲字形墓、长 出现合葬,夫妻异
方形竖穴土坑墓
穴合葬
春秋战国时 代
长方形竖穴木椁墓,单墓 道
夫妻并穴合葬
西汉前期、 中期
竖穴土坑木椁墓
西汉前期中期为夫 妻异穴合葬;
一般贵族
秦汉时代
、平民
西汉中期以 后
横穴式土洞墓
中期以后为同墓合 葬,帝陵除外。
排列
帝陵
帝后合葬,同茔异 陵
魏晋南北朝 时期
长斜坡单室墓,少量双室 墓
墓室北部设棺床
隋及唐初
隋唐时期
一般贵族 、平民
盛唐时期
隋及唐初长斜坡单室墓为 主;
盛唐时长斜坡大型双室砖 墓和单室砖墓为主
甬道为一般的砖券顶;砖筑 仿木结构墓门;墓顶常见多 角攒尖顶、圆锥形尖顶、盝 式宝盖藻井顶和莲花顶
北方宋代砖 室墓
一棺敛二人,即夫 妻合葬;一夫多妻 合葬少见
中原地区的 金代墓葬
元代汉人墓 葬
主要是仿木结构的砖室 墓,与宋墓相近 主要是仿木结构的砖室 墓,但日趋简化,已近尾 声
北宋皇陵
诸陵园建制相同,布局整齐划一
须弥座式和雕有装饰的叠涩式

主要分布在华北南部;甬道
棺床以圆形为主,周围环绕墓壁, 仅留墓门口一块长方形地面
规模比方形墓略大,直径一般在3米 左右
普遍为砖券拱形顶;墓门有 拱形券门和仿木构墓门楼, 后者居多;墓顶几乎都是穹
隆顶
墓内棺床很普遍,有多角形、梯形 等,其建筑形制较复杂,束腰须弥 建筑规模与圆形墓相似,长宽一般 座、、叠涩、壶门柱及动物花卉等 在3米左右,较方形墓略大 装饰性雕刻都很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