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专题检测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专题12【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最高水平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升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升

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纵向梳理]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针对训练]1.萧公权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 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B[从材料信息看,萧公权指出,黄宗羲的思想源自《孟子》的“贵民”和《礼运》的“天下为公”,也就是说,明清的思想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温习同步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温习同步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第34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河北邯郸一模)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叙。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解析:B 民国时期的王修说出了材料的本质问题,雕版印刷是因为“需之者众”,唐朝的日历、佛像印刷量大的缘故就在于此,即知足了社会的需求,B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不是中外交流,A项偏离主题。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不是日历和佛像,而是“经书史籍”,实际状况是“初无版行”,C项没有明白得王修的观点。

材料中雕版印刷都是民间的行为,不是政府组织的印刷,D项错误。

2.(2018·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老是依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说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偏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绩解析:B 不管是唐朝武士俑仍是画家本人的面貌,都很明显并非是外来美术风格,故A项错误;依照材料“他(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偏向,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无对人物神韵意趣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吴道子的宗教画并无代表唐朝的绘画成绩,故D项错误。

3.(2018·江苏南京二模)清朝孙承泽评判:“鲁公忠孝植于本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假设显质之先人矣。

”以下碑帖风格符合该观点的是( )解析:B 据“奇峭端严”可判定该碑帖字体应为笔画详备、规矩严整的楷书,是颜真卿(人称颜鲁公)为父撰写的楷书碑文。

《曹全碑》是隶书作品;《颜勤礼碑》是楷书字碑,《兰亭序》是行书佳作,《古诗四帖》是草书字体。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第十四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空定位框图结构思维导图经典训练1.(2019.4·浙江高考·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在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都有较为较为成熟的制度进行规范约束,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得以创立并发展,故③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使用耒耜生产,简单大规模协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9·北京高考·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而非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汉书》是官方史书,《史记》是史学家编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2020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整合提升(共36张PPT)

2020高考历史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整合提升(共36张PPT)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 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 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 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 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 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 要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 建统治的腐朽
[考题例证 1] (2019·张家界模拟)董仲舒放弃了先秦 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式,开 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 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 )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 个人服从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 具有很强适应性。
2.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 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 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消极影响。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 是很明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 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 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 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 该批判和抛弃。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即客观 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
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描述和阐释 事物”的能力又分为“描述事物”和“阐释事物”两个方 面。其过程首先是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 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历史问题的实质;最后运用学科 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 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述历史问题。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 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 程体现出来,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 提高审题、解题能力的关键。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 人民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第23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礼“与”仁“主张:政治上提出了①的全面发展。

注重人,”有教无类私人讲学之风,主张“上开创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仁“提倡,思想”德治“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2)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的原则”君轻民贵“并提出,学说”政 最高目的思想;认为学习的”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又指出人道有为,”天行有常“荀子:强调(3)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法更多的满足新,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①,战国时期在春秋 史料一呼唤建立新的社②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祭礼的由来》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 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提示] 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 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6 讲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儒___学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7.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 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 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 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视角 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 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对点 1] (2017·北京高三统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
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模拟)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化史家借用这一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 ) A.结束分裂完成统一B.社会转型全面完成C.文化走向基本成型D.儒学兴起成为大宗解析:选C。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诸侯争霸的分裂时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不能说社会转型全面完成,故B项错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走向基本成型,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还不能称为大宗,故D项错误。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解析:选B。

君主专制政体开创于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故A项错误;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其门客之集大成的著作,兼采儒、墨、名、法等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故B项正确;《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其中并没有法制和礼乐,故C 项错误;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的史学和文学巨著,如此规模兼收并蓄和博采众长,突出和强调的也不可能是思想文化专制,故D项错误。

3.(2018·达州高三诊断)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材料在此强调的县( ) A.“文”B.“君”C.“礼”D.“心”解析:选C。

据材料“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知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以及材料孟子的主张“以礼存心”可知材料强调“礼”而不是“文”,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指的是君子而不是“君”,故B项错误;据材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可知,材料在此强调存心的内容,而不是单指“心”,故D项错误。

4.(2018·衡阳高三联考)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

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

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 )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C.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D.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解析:选C。

材料未体现孔子著《春秋》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可知孔子著《春秋》以“惩恶扬善”,正符合儒家的礼乐传统,故B项错误;材料“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说明孔子著《春秋》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政治观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可见孔子著《春秋》可以维护周礼,符合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意愿,故D项错误。

5.黑格尔认为,中国的道德原则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法则,“道德是由政府官员和法律规定的政治事物”。

能较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汉武帝独尊儒术B.唐太宗轻徭薄賦C.宋太祖完善科举D.明成祖设立内阁解析:选A。

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使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封建思想的主流,符合黑格尔认为“中国的道德原则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法则”的观点,故A项正确;唐太宗轻徭薄税,这属于经济政策而非思想道德,故B项错误;宋太祖完善科举,这属于教育政策而非思想道德,故C项错误;明成祖设立内阁属于政治政策而非思想道德,故D项错误。

6.(2018·潍坊模拟)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

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其用意在于( )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解析:选A。

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思想上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故A项正确;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化儒学的信息,故C项错误;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这不是在探究人性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

7.(2018·宣城高三调研)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这主要反映了( )A.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B.进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解析:选C。

材料中的文献都是中国古代典籍,没有外国文献,故A项错误;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南北朝时期没有科举制,没有进士的说法,故B项错误;《孝经》是儒家的思想,《老子》是道家的经典,《小品》《法华经》是佛教的著作,故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释、道三教并存、三教调和的内容,没有突出佛教的地位变化,故D项错误。

8.学者余英时认为:“理学家虽然以政治主体的‘共治者’自待,但毕竟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大原则。

”其强调宋明理学是( )A.突出格物致知的目的B.确立三纲五常的地位C.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D.弘扬儒家思想的精神解析:选C。

格物致知是指研究经学与实际相结合,这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三纲五常,故B项错误;理学家仍旧接受了“君以制命为职”的原则,即服从君命,维护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儒家思想的精神,故D项错误。

9.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解析:选B。

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儒学已产生,故A项错误;宋代摆脱了一味关注现实和粗糙的天命观,将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故B项正确;宋代理学,以“天理”的观念来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儒学主要目的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

10.(2018·保定模拟)宋朝,理学家以思辨性的哲理否定了先前儒学较为粗糙的“天命”观和“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完成了自宋初以来思想家们致力于建立一种直接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的哲学体系的尝试。

宋代理学这一“尝试”() A.实现了道德、礼教与生命信仰的合一B.使《四书》《五经》处于同等重要地位C.使理学背离了世俗化趋势D.表明儒学对其他文明的排斥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一种直接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的哲学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实现了道德、礼教与生命信仰的合一,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合称“四书五经”,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故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发展后逐渐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故D项错误。

11.(2018·滨州高三质检)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

宋代正一派通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

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

关羽故事的流传( )A.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关羽故事的流传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故D项正确。

12.“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这说明中国画( )A.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B.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C.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D.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解析:选D。

从材料“画者,画也。

废物象而取其真”可知中国画也注重物体真实形象的描写,故A项错误;从“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可知中国画既注重物体的真实形象,也注重物体的外在形似,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中国画注重造型的抽象多样,故C项错误;从“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可知中国画不仅重视物体的形似,也注重物体的神韵,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

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

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

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伏清《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朝儒学复兴的先驱》(1)根据材料,概括韩愈、柳宗元的主张。

(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及影响。

(13分)解析 (1)据材料“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可以得出韩愈主张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据材料“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得出柳宗元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

(2)第一小问背景,可以从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封建统治者崇佛信道、儒学遭到冷落、传统伦理(道统)思想出现混乱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有力地回应了佛道的挑战、儒学得到复兴、为儒学的发展开启了新局面等方面回答。

答案 (1)主张:韩愈,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柳宗元,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

(2)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封建统治者崇佛信道,儒学遭到冷落;传统伦理(道统)思想出现混乱。

影响:有力地回应了佛道的挑战,儒学得到复兴,为儒学的发展开启了新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