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文化区域划分及中国概念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区

中国传统文化区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1.东部农业文化地区(北方文化亚区,南方文化亚区)(1)关东文化副区:主体位于我国东北,因其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文化副区。
此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经济类型是渔猎。
明清时期,此区与关内汉族文化交流频繁,因此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现在此区民族以汉为主,满族星散其间,在西部大兴安岭地区还分布着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长白山地区有朝鲜族。
汉族和朝鲜族的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其他少数民族多为渔猎。
不同的经济类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艺术形式。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东北的“二人转”。
(2)燕赵文化副区: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
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
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3)黄土高原文化副区:依托于黄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东抵太行山脉,北界万里长城,南限秦岭太白山。
此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里历史悠久,主体民族为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
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留给这里大量的物质文化景观,今陕西省被称为“地下文物博物馆”,山西省被称作“地上文物博物馆”。
这里的民风热情、朴实,艺术风格高亢激越。
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区: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
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5)齐鲁文化副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古代对中国的划分

古代对中国的划分古代对中国的划分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领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中国的各个领域都被分为不同的部分,以便管理和研究。
这些划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
本文将介绍古代对中国的划分。
1. 以地理为基础的划分早期,中国的划分以地理为基础。
《山海经》记载了中国古代时期的地理,将中国的大陆划分为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央五个部分。
这五个部分各自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后来《礼记》、《周礼》等古代典籍中也细分了各地区的行政区划,如中央的“京畿”和“卫”,东南的“吴”和“越”,西南的“蜀”和“巴”,东北的“燕”和“齐”,西北的“秦”和“韩”等等。
2. 以历史为基础的划分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被视为不同的部分。
主要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
这些历史时期被视为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特点的代表,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
3. 以政治为基础的划分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政治制度也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的划分。
在明清时期,中国被划分为十三个行政省份,包括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等。
每个省份下设有州、县、乡等行政单位,以便管理土地和物产。
4. 以文化为基础的划分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也影响了不同区域之间的划分。
在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华北地区的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江南地区的文化则和南方地区有所不同。
古代时期,中国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哲学等方面,不同的文化特征也被视为不同的划分依据。
总之,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
这些划分的存在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各种因素的体现,同时也凸显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和各地区的差异。
这些划分的存在,也为政治管理、历史传承、文化研究和地理探索等领域提供了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
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1)炎黄文化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
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厂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想了新的历史阶段。
据司马迁〈〈史记〉〉载,“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
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据〈〈国语·晋语〉〉,〈〈史记·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
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
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
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
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
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
“古中国”历史的史前文化、邦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进化史!

“古中国”历史的史前文化、邦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进化史!'古中国'是对中国的称谓,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之一,即华夏文明,属大河文明。
中国自古作为文化古国五千年文明从未出现彻底的文化断层。
这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深入骨子里的文明的传承!史前文化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800年1.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
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800年。
文明迹象(雏形文字、彩陶、绘画、早期农业等)出现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
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主要成就时出现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雏形文字、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公元前3000年的大地湾四期、聚落面积分布巨大,密集分布区达50万平方米,巨型建筑物密集。
2.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持续时间为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属于晚期石器时代。
3.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4000~前2900年,主题文化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前。
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
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等。
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青铜器和制铜业已经出现。
并发现玉龙。
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
发现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严格,出现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很大,私有制,甚至已经形成了原始的酋邦、陶文也进一步成熟。
中国历史文化地域差异

东汉以后儒学为主,中原地区的风俗逐渐趋同,三国后南北分裂, 江淮不断开发,南北朝后,地域风俗形成南北之间的明显差异。
三、秦汉以后区域文化的变异以及文化地域、文化人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 是在中国复杂多样的地理 环境下,各地人文景观与 文化风貌的差异。由于地 理环境的差异,在文化上 中国北方与南方,东部与 西部地区都存在明显的不 同。“骏马秋风晋北,杏 花春雨江南”就是中国古 人对于地域文化差异的形 象描述。
吾
日
三
省
吾
我知
身
进步
一、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起源很早 ,《周礼》载:“观乎天文以察 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指“文治教化”之意。
西方“文化”一词出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耕 作,引申至人们培育、创造、发展起来的与天然状 态有别的事务。现代意义的“文化”概念是英国人 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根据德国学者古斯塔夫•克勒 姆的《文化学通论》发展而来。后来一些美国学者 又增加了物质文化的内容,20世纪以来关于“文化” 的界说越来越多。
文化结构
文化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制 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既各有其相 对独立性,又有彼此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 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具体器物: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等 生产、工艺和技术 物质文化的特性: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燕地亚区:愚捍少虑,敢于急人。宾客相过,以妇相待。 赵地亚区:今河北中部“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 子游媒富贵,遍诸侯之后宫”太原、上党一带号“难 治”。 鲁地亚区:有圣人之教,西汉去圣久远,俗趋商贾,多 伪巧。 宋地亚区:重厚多君子,好稼穑。 卫地亚区:郑卫之音,好气任侠。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地理和文化都发生过巨大的演变与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地理演变和文化流变是什么。
1. 古代地理演变在中国古代时期,地理演变是十分显著的。
早时的中国可归为“中原文明”,以黄河为中心,向东南延伸。
由于黄河的泥沙淤积,使得其逐渐改变了水流方向,向北运河。
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中心由黄河流域转向了长江流域。
这也意味着文化和政治的中心由中原地区逐渐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2. 文化流变中国的文化流变十分丰富多彩。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数百个民族和国家相继兴起并消亡,形成了辉煌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古代上古时期随着气候变化和文化交流,中国出现了神话时代和禅道教的雏形;封建时期的诸侯争霸、昭明太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渐渐成熟,丰富了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中世纪的黄山、九寨沟等名胜,为中国文化增色不少。
此外,由于对朝鲜、日本、越南、波斯等国家的接触,中国也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如佛教、伊斯兰教等。
3. 文化传承中国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是始终延续不断,且不乏变化。
早在封建时期,封建王朝制度的建立就为中国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化传承中,以明清时期为最为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明初的文化成就,为后人所传承,影响至今。
同时,中华文化对于周边国家的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力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经传至韩、日等国。
4. 地理变化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地理变化对其文化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黄河的改道、长江的流经,不但改变了中国的地理形态,也影响了文化和政治中心的转移。
中国各地之间的地理环境也会影响其文化,如气候、自然环境和地形等。
以西藏为例,其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对于其宗教和文化传统影响甚大,使得西藏文化成为了独特的一种文化载体。
总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地理演变还是文化流变,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不可否认的是,地理环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形态变化产生影响,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五千年进程贡献了无穷无尽的资源,为后代人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文化流变则为中国的各个阶段增添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是以邑为单位,邑是古代中国农村的基本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
商朝时期,行政区划逐渐发展成以州为单位,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县。
周朝时期,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成以郡为单位,郡是周朝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秦朝还设置了郡县制度,郡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体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汉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县下辖乡。
汉朝还设置了州、府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三国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政权,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
魏、蜀、吴三国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较为复杂,南朝梁、陈、宋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南朝齐、梁、陈的行政区划以郡为基本单位,郡下辖县。
北朝的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政权,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唐朝时期,行政区划以州为基本单位,州下辖县,县下辖乡。
唐朝还设置了府、州等中央直辖行政单位。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宋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元朝时期,行政区划以路为基本单位,路下辖府、州、县。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行政制度,但在行政区划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明朝时期,行政区划以道为基本单位,道下辖府、州、县。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
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
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五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
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州服制说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 等行政区划。
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
…… 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
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
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十二州说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
西汉学者谷永(前?一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维十二州” o 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文化区域划分及中国概念的演变
按非洲起源说:大约在20万年前,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祖先不知什幺原因,开始从非洲向全世界迁徙;大约在2-3万年前,他们到达了中国现在的区域。
中国幅员辽阔,山河纵横,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极大,于是他们在这里逐渐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古代中国文化体系。
图1:现代人类扩散路线图
图2:古代文化区域图
一、古代中国的6大文化区域(一)东北渔猎文化区大兴安岭以东、燕山以
北的现代中国东北地区,古时河流众多、森林茂密,那里人们发展出了以捕鱼与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文化。
(二)蒙古游牧文化区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天山以南,由于山脉阻隔,降雨量锐减,形成了带有沙漠性质的蒙古草原,那里的牧人习惯逐水草而居,过着迁徙不定的沙漠式游牧生活。
(三)西北丝路文化区从天山到西藏北部、青海一带,雪山高耸,高原矗立,平坦处为一片片草原和沙漠。
沙漠中又有孤岛相似的绿洲,每一个绿洲往往就是一个小城市,里面的居民则过着丰足的农业生活。
在汉唐时期,这里是中国通往中东的陆上通道,又称西域。
而早在上古时期,这里就形成了以新疆为主的平原游牧民族和以青海、西藏为主的高山游牧民族。
(四)西南高山文化区现在的云南、贵州、广西及藏南地区是我国的高山文化区,即地理上的横断山脉地区。
这里高山林立,民族众多,往往一个山里住着好几个民族。
山顶上住着一种人,山腰上又住着一种人,谷地里还住着一种人。
这些居民往往根据地形不同,有不同的生活形态。
山顶上的居民,用羊和青稞交换谷地出产的蕈类和小米,而山腰则往往作为马帮和盐客来往的要道。
中原的居民,也通过这些狭窄谷道或河流,与他们进行经济往来,将中原的文化和讯息带到此地。
(五)两河中原文化区古中国的农业地带主要集中在两河中原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