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壁画《驼马出行图》赏析(图文)

合集下载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唐穆泰是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位宰相,其墓葬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墓主人的高贵
身份决定了陪葬品的珍贵程度,唐穆泰墓的陪葬品数量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陶俑、木质器物、青铜器、织物以及艺术品等。

这些陪葬品不仅在数量上超出了常规国家丧葬规定,而且在质量上也是极为出色的,成为了研究唐朝陶俑、陪葬品和工艺品等领域的重要
资料。

唐穆泰墓出土的彩绘骆驼俑一共有五尊,四座站立,一只正跑着。

它们都有着非常精
致的形态和色彩。

这些骆驼俑的外形极其逼真,它们的骨骼结构、体形比例、头部、嘴部、眼睛、耳朵、尾巴等特征都被塑造得非常精细。

这些彩绘骆驼俑呈现的颜色包括灰绿色、
咖啡色、白色和黑色等。

这五只骆驼俑的外观构造都一样,但每只骆驼的色彩都是独特的,这就体现了唐代工匠在制作骆驼俑时的巧妙之处。

彩绘骆驼俑在唐代的丧葬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们常常作为贵族的陪葬品,用来表示其财富和地位。

此外,骆驼在唐代的十分重要,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而
且还是商路上的主要运输工具。

因此,在唐代彩绘骆驼俑不仅代表了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也代表了唐代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唐穆泰墓出土的彩绘骆驼俑是唐代陪葬文物中的极品之一,它们以精湛的制作
工艺和精致的造型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它们不仅是考古学和艺术研究者重要的研究对象,
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商业和丧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是一件重要的文物,是研究唐代骆驼驮运、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该骆驼俑高约27.5厘米,长约35厘米,重约7.6千克,是一只站姿的骆驼,整体造型优美,注重细节刻画,尤其是其绚丽的彩绘更显得华丽
精致。

骆驼作为我国古代交通、运输和民生生产的重要工具之一,一直在文化艺术中有着极
高的地位。

此次出土的唐穆泰墓骆驼俑正是体现了其在唐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个骆驼俑的造型非常规整和稳定,肌肉线条自然流畅,尤其是它的头部比例与肩背部分十
分协调,这不仅体现了唐代的雕刻技艺,也表现了唐代骆驼驮运的实际需求。

整个骆驼俑采用了彩绘技法,最为显著的就是它体毛的处理。

这只骆驼采取了五色彩
绘法,采用黑色、棕色、白色、红色等色彩进行填充,这不仅体现了唐代的神态表现,也
表现了唐代对于色彩的运用和表达。

这只骆驼俑的表情和肌肉线条塑造的十分逼真,加之
细致的彩绘,更显得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除了造型和彩绘方面的表现,骆驼俑的装备也十分精美。

骆驼的背部装备了一座蓝色
的驮箱,箱盖上饰有蝴蝶和花朵图案,加上红色、绿色、黄色等色彩的点缀,更显得华丽
精致。

同时,骆驼的锁链、红色牛皮绳等也非常精美。

总的来说,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
价值。

该文物的出土和保存,能够为我们了解唐朝社会的骆驼驮运、驮运装备、艺术及文
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唐穆泰墓是庆城县博物馆馆藏的一处重要文物,其出土了大量的彩绘骆驼俑。

这些彩绘骆驼俑在唐穆泰墓中的陪葬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下面对这些彩绘骆驼俑进行赏析。

唐穆泰墓出土的彩绘骆驼俑造型精美,形象生动。

它们的身姿各异,形态逼真,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

彩绘骆驼俑的头、颈、背、腿等部分都做得非常细致,栩栩如生。

骆驼的蹄子、眼睛、鼻子等细节处理得非常出色,给人以真实感和立体感。

彩绘骆驼俑的绘画技法独特,色彩鲜艳。

它们身上的装饰纹样多样且富有装饰性,绘画技法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骆驼的毛发纹理、骨骼结构、服饰颜色等都处理得非常细腻,色彩鲜艳,给人以美的享受。

彩绘骆驼俑的背部和鞍具上显示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骆驼背上的鞍具有明显的唐代特色,装饰纹样丰富多样,体现了唐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其中有的骆驼背上还有盛装载物的箱子,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财富、物质生活的追求。

彩绘骆驼俑还反映了当时经济贸易的繁荣和文化交流的活跃。

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庆城是唐代的重要商贸中心,彩绘骆驼俑作为负责运输货物的工具,不仅反映了当时骆驼运输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庆城的经济繁荣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彩绘骆驼俑还体现了唐代人们对来世生活的想象和美好愿望。

当时的人们相信骆驼是可以穿越沙漠的动物,具有驱邪辟邪的功效。

他们将这种动物作为陪葬品安置于墓中,希望在来世能够得到驱邪辟邪的庇佑。

这种想象和愿望也体现了唐代人对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的向往。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的唐穆泰墓出土的彩绘骆驼俑是一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的文物。

它们造型精美、绘画技法独特、色彩鲜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展示了唐代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的活跃,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来世生活的想象和美好愿望。

这些彩绘骆驼俑不仅是研究唐代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人们思想信仰的生动再现。

史君墓中的“天国之桥”图像研究

史君墓中的“天国之桥”图像研究

史君墓中的“天国之桥”图像研究发布时间:2021-10-22T06:35:02.26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16期作者:王若凡[导读] 史君墓是丝绸之路上北周时期重要的粟特人墓葬之一,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王若凡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100摘要:史君墓是丝绸之路上北周时期重要的粟特人墓葬之一,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现藏于陕西省西安市博物院。

该墓虽已被盗扰,但它仍是目前保存较好、也较为完整的粟特人墓葬。

史君墓石椁浮雕图案丰富,尤其是史君墓东壁在整个棺椁壁画中细节程度最高,在国内出土的同类场景中属于精美者。

本文将重点放在史君墓的棺椁东壁——史君夫妇亡灵穿过钦瓦特桥时的景象,先后从史君夫妇过桥由右至左的场景顺序介绍其画面的构成、图像寓意及文化蕴含来解释“天国之桥”。

此外,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也存在亡灵过桥升天的场景,乃后世奈何桥的前身和祖型。

史君墓中亡灵穿过钦瓦特桥的景象与汉画像中车马出行的题材有着相似和不同之处。

由此看来,史君的墓葬形制既吸收了汉民族的制度,又努力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习俗。

这对于研究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史君墓;桥;生死观一:史君墓简介史君墓(公元579—80年)出土于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东。

属于佳耦合葬墓。

墓葬由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等组成。

[1]该墓已被盗贼侵扰,现四壁残高仅存0.5米。

墓葬里的石门、石椁和石榻,都采用了浮雕彩绘贴金的工艺来制作。

二:有关史君墓中的桥(一)史君墓桥图像的内容(图1:本人拍摄)(图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编著;杨军凯著. 北周史君墓[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4.01.)史君墓中的桥图像位于东壁浮雕的下半部分,两只狗在山间岩石后护卫着桥的入口。

两位戴着口罩的拜火教祭司站在桥的入口。

在钦瓦特桥的熙熙攘攘的队伍中,一对夫妇和两个小孩已经抵达了桥的另一头。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赏析庆城县博物馆馆藏的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是一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的文物。

这组彩绘骆驼俑共包括4组,每组两只,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彩绘表现出富有生动感的形象。

从骆驼的造型来看,这些彩绘骆驼俑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骆驼,形象逼真。

骆驼的傲立姿态被生动地表现出来,表现出骆驼行走的稳健和坚毅。

骆驼的头部、毛发、脚蹄等细节都被精心雕刻和彩绘,表现出了唐代士兵出征的场景。

从彩绘的颜色来看,每组骆驼俑都采用了不同的彩绘颜色。

一组以绿色为主,寓意着青春活力;一组以红色为主,象征着热情与善良;一组以黄色为主,代表着财富与吉祥;一组以黑色为主,代表着稳定与庄重。

这些骆驼的彩绘色彩鲜艳,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

彩绘的细节处理也非常精细。

骆驼的表情栩栩如生,眼睛明亮有神,树脂质地的鼻子也被精细描绘;骆驼的鬃毛用红、黑、黄等色彩勾勒出纹理,栩栩如生;骆驼的蹄子采用深褐色和黑色的彩绘,非常逼真。

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骆驼俑更加接近于真实的骆驼形象,展示出了墓主人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从艺术风格来看,这组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属于唐代壁画的艺术风格。

唐代壁画以其形象传神、构图严谨、色彩鲜艳等特点被世人所称道。

而这组骆驼俑正好体现了唐代壁画的艺术风格,色彩明亮饱满,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出土彩绘骆驼俑是一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的文物。

它们以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细节精细等特点而著称,展示了唐代壁画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这些文物的出土和保存,为我们研究唐代文化与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敦煌壁画中的《驼运图》艺术特点研究

敦煌壁画中的《驼运图》艺术特点研究

美术时空敦煌壁画中的《驼运图》艺术特点研究□刘璐刘春尧摘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骆驼很少被列入作品主题。

而在与西域、丝绸之路相关的作品中,载货的骆驼、牵驼人、驼队的形象被各种艺术形式表现。

该文将以骆驼为主题的绘画作品统称为“《驼运图》”,以敦煌莫高窟第302窟、第296窟、第420窟等的壁画作品为例,对比河北宣化县下八里M4前室西壁辽代壁画、山西平定西关村Ml东南壁金代壁画、山西太原金胜村唐墓壁画的类似作品,试得出敦煌壁画中《驼运图》的三点艺术特色:以线造型的手法具有意笔、抽象的特点;色彩不仅是对线描的补充,而且是直接造型的语言,色块对比生动有趣;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更强烈。

关键词:丝绸之路骆驼线描色彩造型在丝绸之路相关的作品(如绘画、画像砖、雕塑俑等)中,载货骆驼、牵驼人或驼队等形象频频出现。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相关作品自然少不了对骆驼与牵驼人、车马、货物等组合画面的表现,尤其是在物种丰富的敦煌壁画中。

因此,笔者将此类与骆驼相关的运输画面统称为“《驼运图》”。

在文章中,笔者提及的如“商旅图”“驼马人物图”“牵驼图”“驼车图”“驼车出行图”等,都属于《驼运图》的范畴。

一、敦煌壁画中《驼运图》的造型特点古代文献描述骆驼的形象如:“大月氏国……出一封橐驼……脊上有一峰也,封言其隆高,若封土也。

今俗呼为封牛。

”①又有“驼状如马,其头似羊,长颈垂耳,脚有三节,背有两肉峰如鞍形”②等”据此观画中形象,可见当时社会对骆驼已较为熟悉”山西太原南郊金胜村唐墓壁画北壁“驼马人物图”(图1)的造型就类似古文里的形象描述”图中,一人身穿黄色圆领窄袖袍,手牵马缰,弯身拱手作揖,其身后跟着一匹壮马和一头骆驼,骆驼身上背负包袱,作张口鸣叫状”画面采用墨线勾勒的方式表现骆驼的外形轮廓、肌肉、骨骼等,虽然骆驼的驼峰和四肢均被遮挡,但内在骨骼的穿插依然明确可辨,腹部结构线从后腿部延伸出来穿过前肢连接到脖子,继而弯曲向上与头部结合;同时,对骆驼眼睛、嘴巴、耳朵的造型刻画得清晰深入,就连骆驼的图1图3图4图5图6毛发也有根根入微之感。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320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320

钟离权度吕洞宾
·试一试:浏览教材P29-31页,归纳宗教
壁画的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题材: 表现形式(手法):
分布地区:
功能用途:
宗教壁画
内容题材:佛传及“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
游戏人间”的神话故事;
表现形式(手法):多绘画,主次分明、疏密
有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人物等级化、色彩由 单一走向丰富,刻画细腻、场面宏大;

分布地区: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
功能用途:成教化、助人轮的社会教育作用。
·探究、交流(分组讨论)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2、欣赏宗教壁画代表作,阅读教材有关 内容,理解西方宗教题材在中国古代壁画 创作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表现的?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①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兴起的厚葬风气; ②记述主人生平; ③宗教观念; ④ P26页:朝廷儒家忠孝治国之道。
第 112 窟 反 弹 琵 琶 画 像 中 唐
你认为画面色彩安排怎样?人物表情怎样?
三清殿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 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 始天尊)
朝元图 元
三清殿 朝元图 元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 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始天尊) 作品以八位主神为中心的天界诸神分做东西两列向北集中一起朝拜三清像的场 面。三清像是道观供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壁画中八位主 神形象最大。用体量大小、衣纹、神态的变化刻画了不同身份的人物;线条圆浑 有力豪放洒脱:色彩灿烂青绿为主、穿插小块白、朱、黄、金色等亮色,画面瑰 丽和谐、层次感强:借鉴佛教绘画把重要的形象加了圆光。 朝元图布局宏伟、气象庄严、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

浅析唐朝墓室壁画———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

浅析唐朝墓室壁画———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唐朝墓室壁画———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潘姿彤(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摘要:我国的壁画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唐代是我国壁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墓室壁画又是唐代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是以“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为例简述唐代壁画的动人风貌。

关键词:壁画;唐朝墓室壁画;章怀太子墓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067-01一、前言唐朝在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史上达到了鼎盛时期,唐代的墓室壁画更加注重生活和习俗的表现。

壁画艺术起源于远古时期,采用壁画作为一种艺术装饰,也是一种用于思想教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壁画艺术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多以现实生活、神话传说等内容为主要题材,壁画艺术的复兴,进一步开启了我国美术的创作新时期。

二、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初唐至盛唐,是唐代墓室壁画特征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壁画采用单栏式,全墓壁画布局趋向一致,壁画内容不仅有多种出行图,市民游乐题材也增多起来,出现仿木结构,配合男女侍从的形象,从而使墓室具有宅院化的特点。

中唐时期,绘于墓道中的壁画逐渐少见,在墓室壁画中开始流行墓主人像和折扇式人物屏风画。

晚唐时期,壁画越来越简化,屏风画的内容以云鹤、花鸟为主,人物形象少见。

壁画的产生、兴盛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壁画的发展与它的艺术形式发展相互紧密的联系着,每次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促进了壁画艺术的兴盛。

三、唐代墓室壁画产生的原因1.政治因素。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虽然削弱了家族与等级观念,但是军阀制度仍然存在并不断壮大,士庶通婚被严令禁止,因此唐朝的墓室壁画只是在皇室贵族墓中才会出现,加上当时国力强盛,贵族们的身份特殊,也就造成了唐朝的墓室壁画呈现出威仪、浩大、富贵的样子。

2.经济因素。

唐朝时期为中国最强盛时期,经济发达,边境小国的频频依附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加了互市机会,使当时的唐朝经济出现生机勃勃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墓壁画《驼马出行图》赏析(图文)
时间:2014-11-14 14:38:08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唐代胡人牵驼图
【导读】驼马出行图有两幅,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墓道的东西两壁,长4.5米。

两幅图的内容和布局相同,均由三名驭者、两匹马和一头骆驼构成,
出行方向是朝向墓外。

图中人物、马匹和骆驼的尺寸和真人真物相差无几,画
幅巨大,气势壮观。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牵驼控马的两位胡人。

牵驼图中的那位胡人,头戴尖
尖的卷沿胡式毡帽,身穿翻领窄袖袍服,脚蹬黑色高靿靴,是典型的胡人服饰。

再看他的长相,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还有连鬓卷曲的络腮胡子,“眼睛深似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唐代诗人陆岩梦的诗句可谓贴切、写实。

他身后的那头
骆驼高大雄健,驼背上载着的似乎是成卷的丝绸。

牵马图中的驭者也是一名胡人,但他的穿着却完全是汉人的装束,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服,牵着一匹五
花马。

两幅出行图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头骆驼背上驮有货物外,其他的4匹
马和另一头骆驼虽然辔头、鞍鞯、障泥齐全,但都没有驮运货物,更没有乘骑
的人。

驼马出行图出自一座唐墓,由墓中出土的墓志得知,墓主是唐代安国相王
的孺人唐氏,墓葬的年代是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

安国相王就是后来
的唐睿宗李旦,孺人,在唐代是对皇室宗王之妾的称谓,官职相当于三品。

唐代高等级的墓葬一般都由长长的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几
部分组成,它是模拟贵族府邸宅院的结构布局而设计建造的,其中墓道部分相
当于府宅的大门以外,过洞天井部分象征府宅大门之内的重重院落,甬道和墓
室则相当于主人起居的内宅。

每一部分绘制不同题材内容的壁画。

通常墓道两
壁绘出行仪仗图,过洞天井两壁绘仪卫武士图和男女侍从图,甬道和墓室绘与
主人家居生活有关的壁画。

出行图,早在汉代就是墓葬壁画中非常流行的题材内容,它一般由车、马、人物组成。

人物有步行者、骑马者和乘车者,墓主人通常以乘车者的形象出现
在画面中。

出行的目的地有两个,或是去祠堂享受子孙的祭祀,或是到天界。

出行图一直是后代墓葬壁画经常表现的内容,只不过,同一母题的绘画,在成
百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其内容会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北
朝时期出行图中出现的牛车,唐代出现的轿子、鞍马和骆驼,辽代出现的驼车
等等,但出行图所蕴含的丧葬意义是没有改变的。

在这两幅驼马出行队伍的前方,分别绘有一只长达6米的在云中飞行的青
龙和白虎,这恰好证明这两幅出行图的目的地是天界。

(来源:东方早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