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庄园图解析

合集下载

东门里东汉壁画墓

东门里东汉壁画墓



石壁上的彩绘画有门卒图:站立男子头结黑色牛 心帻,着右衽短衣,黑绿领袖,手执长方形盾和 环首铁刀;小吏图:头戴黑色单梁进贤冠,着束 腰青长袍,腰带一棒状器,拱手执棨戟;出行图: 画二骑吏,一人头戴黑色屋形帻,着右衽白袍, 黑缘领袖,一人倒骑马,身着圆领长袍,持环首 铁刀,一辆轿车在后,幔圆朱篷,驾一黄牛;宴 居图:画一男子坐像,黑冠袍,一女立像,高髻, 着红色束腰拖地衣裙;墓顶板天象图:画日上金 鸟,月上蟾蜍及数十个红色星点;装饰图案,西 壁画水波纹中画一马形飞廉,东壁水波纹中画白 色羊首人身异兽,头有曲角,身披长毛。
文物展柜
东汉陶薰炉-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汉陶盉-辽阳东门里壁画墓出
东汉束腰形套盒-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汉有把陶杯-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门里墓和玉皇庙2 号墓的明器台向左右扩展形成后廊显然要比 前期成熟一些,只是棺室仅以立石简单分隔,并留有较大间距。 棉花会社墓采用双室结构不见于前,当受中原影响所致。东门里 墓壁画内容较简单,家居图、车马图的描绘尚嫌稚拙,反映壁画 艺术在辽东尚未完全发展。东门里墓和棉花会社墓所出陶房、灶、 俎、鼎均极相类,说明两者年代接近。后者又出有器身如洗状, 圜底,浅腹,口沿外敞,口沿下有三匝凸弦纹,底加三足的陶鼎。 这种鼎还曾发现于河南洛阳烧沟1037 号墓、内蒙古和林格尔墓、 山东济南青龙山墓和济宁普育小学墓等。烧沟1037 号墓出有东 汉建宁三年(170)镇墓瓶,和林格尔墓报告作者将年代定为东 汉永元五年(135)至二世纪六七十年代,青龙山墓年代应在东 汉晚期前段的桓帝至灵帝初年,济宁普小墓年代在东汉桓灵之时。 这便为判断此期墓葬年代提供了参考。另外与前期流行的圆灶相 比,此组墓的方灶也当是东汉中期以后产物。东门里墓出土铜镜 背宽缘,外圈饰卷勾纹,内圈饰锯齿纹,镜钮外围为对称的两条 奔龙,外为一圈凸弦纹和芒状条纹,大体属于东汉中期始现,晚 期流行的龙虎镜系统。钱币包含四铢半两及五铢两类,从五铢钱 特征上看,多系“釒”旁清晰、“朱”旁圆折的东汉五铢,且制 做精好。同时,辽阳地区东汉末年墓葬中常见的剪轮五铢、綖环 五铢、四出五铢等均不见于此墓。据《后汉书· 孝灵帝纪》,四 出五铢始铸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东门里墓或当早于此。 综合前述因素并考虑年代上与前期的承接可以认为此期墓葬的年 代在东汉晚期前段,即公元二世纪中期至二世纪六、七十年代。

浅谈和林格尔壁画中的瑞应图

浅谈和林格尔壁画中的瑞应图
极为少见的。
这 座古墓外貌略高于 四周地面 , 墓地 略呈土丘状 , 封土痕迹 已经不 清楚 。墓 顶 外部填 土 1 . 8 米 左右 , 门外为方 形天 井 ,
三、 瑞应 的种类
和林格 尔墓 室壁 画 中, 中室右 下方 至
北壁 下方绘有祥瑞 图, 约有榜题 4 9 项, 能
在死亡后体现 出来 , 如 用不同的祥瑞 图像
作 为华美 的厅 堂装饰 , 享 受仆人 的服侍 , 享用 山珍海味 , 等等。这 些理想将 因死亡 而得 以实现 , 因此丧葬艺术 的内容也体现 了人们对来世的期盼。
参考文献 :
瓮、 口 曲、 乌、 姜元 等。在前 室绘 有青龙 、 白虎、 朱爵( 朱雀 ) 、 玄 武、 凤凰、 麒麟 、 雨师
室, 其壁 画题材 既包 括对墓主生前经历的
着天 的照墙 拱起 的顶部 , 按照 它的原意 ,
可 以理解 为死者 的灵魂开始 升仙旅行 是
满壁 画, 画幅 巨大 , 内容 丰 富, 形象 生动 ,
回顾 , 也有 为死 者身后的“ 生活” 刻画 出一
系列 的活动场景 , 还包括道德伦理观念的 故事、 象征 天命 的祥瑞及 神仙世界的具 体
三角口 、 巨鬯、 赤爵、 白( 象) 、 比肩狩 ( 兽) 、
玉 圭、 壁 流离 、 玉瑗 、 赤 罢、 玉马、 白马 、 口 马、 甘露 、 浪 井、 明珠 、 鸟、 白狐 、 全 口、 银
后三室及 三个 耳室组成 , 都是用青灰色条
砖 建造 的。这样 的墓 室构 造对绘 制壁 画 而言 显然是十分适 宜的。


发掘 情 况
材则 与前 室完全不 同, 以农桑畜牧及各种 手 工 活动 为主 , 体现 了庄 园 内的生产 状

《2024年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特色》范文

《2024年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特色》范文

《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特色》篇一一、引言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艺术特色。

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细致入微的刻画,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文化生活和艺术追求。

本文将围绕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展开,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色。

二、壁画的历史背景与地理位置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是汉代墓葬艺术的代表之一。

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墓室壁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壁画创作于汉代,是当时社会文化、艺术审美和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

三、壁画的内容与主题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内容丰富,主题多样。

画面中既有描绘生活场景的,如农耕、放牧、狩猎等,也有描绘神话传说的,如伏羲、女娲等古代神话人物。

这些壁画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和细致入微的刻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信仰和审美观念。

四、壁画的艺术特色(一)色彩运用: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的色彩运用丰富多样,以红、黄、蓝、绿等鲜艳色彩为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色彩的运用不仅具有装饰性,还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构思和审美情趣。

(二)构图布局:壁画构图严谨,布局合理。

画面层次分明,主次分明,注重空间感和透视感的表现。

通过运用线条、色彩等艺术手法,使画面呈现出动态感和生命力。

(三)形象塑造: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形象塑造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画家通过对人物、动物、景物等形象的刻画,将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相结合,塑造出形象生动、形态各异的艺术形象。

(四)文化内涵:壁画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通过画面中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塑造,传达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以及对神祇的崇拜等情感。

五、壁画的意义与价值和林格尔汉代墓室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文化、艺术审美和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研究报告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研究报告

和林格尔汉墓位于现今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 市(原绥远省归绥市)东南四十公里的新店子村。 南面河水漫流,四外冈峦起伏,景色优美。 由呼和浩特至大同的公路在墓葬的北面穿过, 往东南二十公里是明代长城要隘杀虎口,往 北九十五公里可抵呼和浩特市。这里自古以 来都是南北交通大道。这个墓因在和林格兰 县境内,故称“和林格尔汉墓”。 这是一座 东汉晚期的墓室(公元160~170年),距今已有 1800年…
系的整体,前、中、后三室着重表现死者生前的经历。 前室的《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和中室的《官府 图》是全部壁画的高潮。 中室绘有死者的思想及精神生活,如圣贤、忠臣、孝 子、勇士、烈女、贤妻等历史故事和人物祥瑞等。其 中孔子及弟子像共计28人,虽曾见于记载,但似这样 同时画出这么多的弟子肖像尚属初次发现。 后室壁画表现了死者晚年的家居生活及其巨大的庄园 景色。三个耳室画了为死者耕种、放牧和侍做杂役的 众多奴仆。
原的情景,用山谷中的桥梁表示居庸关,加 之用线的简练、准确,富有想像力,成就了 这幅场面宏大、颇具表现力的绘画。
(封皮)
整个画面,大体上安排为上、中、下三层。上层
为星云、神话、灵异之类,中层为死者生前行迹、 日常生活和历史故事,下层及耳室为死者历任官 职所属曹掾、厨炊和各种劳动场面。 这全部复杂的内容被安排得主次有序、配臵巧妙、 设色明丽,实为壮观。其中,前室环绕一周的出 行图在构图上最见功力。六任官职的出行场面各 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首尾交错衔接,以复杂多 变的队形将数百人骑和数十车驾及各种道具贯穿, 巧捷通变、疏密有致,构成一个气势宏伟的画面
《汉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
行图》最为突出的是墓前 室壁画中环绕一周的出行 图,六任官职的出行场面 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连续, 从而把数百人骑和数十车 驾的内容贯串统一在一个 宏伟的画面之中。图中的 百余马匹,动态逼真、各 具风姿,乘马轻捷,驾马 因挽具的负担而步伐沉稳, 并驭而驾的马则步伐整齐, 狩猎场中的马则腾跃疾驰。 画面内容安排得主次分明, 疏密有致,虽然人马密集, 但不显得杂乱,而给人一 种宏伟、壮观的鲜明印象。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庄园图解析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庄园图解析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庄园图解析地主庄园是中国封建土地占有方式和封建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封建地主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一种独特形态。

它是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东汉以前有关地主庄园的记载很少,东汉以后有关地主庄园的记载就多起来。

东汉是地主庄园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971年秋,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发掘的一座东汉壁画墓,出土了一幅地主庄园图。

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完整的东汉地主庄园图画资料。

它真实地再现了东汉地主阶级庄园生活的情景,对我们了解东汉地主庄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主人是东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到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重要官员。

他生前担任的最高官职是护乌桓校尉。

这是一个拥有赤节,佩带银印,秩比二千石的高级地方官。

庄园图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图上看,墓主的这座庄园,山环水绕,规模非常大。

这说明他占有大量的土地,是典型的大官僚、大地主。

农业生产是地主庄园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画面右上角是广阔的田野。

田野里有几个农夫正鞭牛犁地。

这表示庄园主人“膏田满野”的情景。

画面的左上角是一片桑树林,桑树林里半藏半露的高堂瓦舍。

这正是古籍中记载的“环庐种桑”的风俗。

在郁郁葱葱的桑林中,有四个妇女正在采桑。

他们手里拿绳索、钩、桑网等工具,旁边还放着蚕架、蚕簇之类的器具。

桑林下面,画了三个错列的方形大沤麻池。

池边有割下来的两堆青麻,两侧各立一人,手里拿着苧麻刀似的工具在渍麻。

画面的中部偏下,有马厩和牛羊圈。

圈与圈之间有墙相隔,分别饲养很多大、小牲畜。

在空旷的地方,有野放的鸡群和猪群。

在这座墓葬的其它墓室里,还有牧羊圈和捕鱼图。

牧羊图上有四个羊倌,赶着很多羊,羊群旁边一只凶猛的黑犬奔驰着,护卫着羊群,免遭恶狼袭击。

捕鱼图上有两个渔夫正全神贯注地张网,清澈的水面荡起涟漪,网已布入水际,只待鱼儿上来。

在水畔一座五脊顶的水阁里,有三个人凭栏观赏游鱼,他们是庄园的主人。

阁下右边台阶上有一个仆人侍立。

史记丹青_和林格尔两座壁画墓的比较研究

史记丹青_和林格尔两座壁画墓的比较研究

史记丹青——和林格尔两座壁画墓的比较研究温雅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在和林格尔县发现的分别属于东汉和北魏时期的两座壁画墓,为东汉晚期到北魏早期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两座墓葬壁画所反映的主题、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折射出从东汉晚期到北魏早期的文化特征、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的传承和变迁。

关键词:和林格尔;壁画墓;东汉;北魏;文化;生活;宗教;民族中图分类号:K879.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445 (2011 )04-0022-05和林格尔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农牧业条件便利,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便是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文化冲突与杂糅的地区。

1972~1973年在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发现的东汉晚期壁画墓和1993年和林格尔县三道营乡发现的北魏初期砖室壁画墓,均以壁画的形式记录了墓主人的生活以及时代的特点,为研究和林格尔地区东汉末年到北魏初年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和林格尔新店子乡东汉砖室壁画墓是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3个耳室组成的东西向多室墓,全长19.85米。

现存壁画共有46 组,57个画面,面积约百余平方米,壁画中可辨识的榜题布在前室四壁和甬道两壁上。

现存壁画以写实为主,富有生活气息,可以分为入仕升官、宴居生活、游牧狩猎、死后升天和四神图五部分。

根据画面中人物服装鲜卑色彩与汉服特征并存,其年代应在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新服制以后,迁都洛阳之前[2-4] 。

本文主要从壁画反映的主题、生产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4个方面对两座墓葬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管窥东汉到北魏文化特征、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的传承和变迁。

(一)两座墓葬的壁画反映的主题不同兴起于西汉的墓葬壁画,到东汉已基本形成固定模式和内容。

汉代人将墓葬看作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因而壁画绘制也遵循“天上——人间——地下”的顺序,具体内容方面,“天象、升仙、神话、祥瑞”;“御凶、驱邪、逐疫”;“经史人物与故事”;“生平经历与现世生活” 四方面自上而下排列①。

【知识解析】第5课教材图片说明-选必一-完整版课件

【知识解析】第5课教材图片说明-选必一-完整版课件
《集簿》是木牍中的一种,用草体书于木牍的正反 面,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 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
本图选自《尹湾汉墓简牍》(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 ,中华书局1997年版)。
3.进士题名碑
进士题名碑
进士题名碑现藏于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博物馆内 藏有198座进士题名碑,最早始于元朝皇庆二年(1313), 共记载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在 中国古代,考中进士是极为荣耀的事情。如唐朝的进士会 将自己的名字刻在都城长安的大雁塔上,称“雁塔题名” ,后来演变为进士题名碑制度。
从宋代起,开始刻进士题名碑,北宋时将进士题名碑立 在开封的大相国寺,南宋则立于都城临安的礼部贡院。元 朝定都大都后,进士题名碑刻于国子监,明清两代相承, 刻碑于国子监。
今存进士题名碑中元朝碑刻较少,而明清两代相对比较 完整,但51624名进土并不是元明清三代所有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1993年,江苏连云港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出土木牍 24方,简133枚,以及其他各类文物,系西汉后期成 帝时遗物。
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约葬于王莽时期。尹 湾汉墓简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反映了西汉晚期东海 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对研究汉 朝历史、文学、档案学、书法等有着重要意义。
1.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璧画中的举孝廉图(局部)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璧画 中的举孝廉图(局部)
1972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发现的东汉使 持节护乌桓校尉墓,属于东汉中晚期墓葬, 墓中发现大量壁画,壁画生动反映了墓主一 生经历,也反映了东汉晚期大地主庄园生活 和当时社会状况,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举孝廉时”题字,是壁画中的一个局部, 反映的是墓主人举孝廉仕宦开始时的场景。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探究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探究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北方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哲学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科技教育、军事文化、体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北方民族,在中华文化史上与其他民族发生互动,双向以致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从古至今生活在我国三北地区的游牧、渔猎、农牧结合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消亡或者融入了其他民族,而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互动和融合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和林格尔,因清朝开辟西北驿道之时当地有20户人家居住,而被蒙语命名为“和林格尔”(二十家子之意),今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

和林格尔作为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各族人民在此世代繁衍生息,和睦相处。

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创造出了各种民间艺术,如歌谣、剪纸、岩画和壁画等。

历史上,和林格尔孕育过许多种族群体,土方、鬼方、猃狁、楼烦、林胡、匈奴、突厥、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探究殷崔晓纯摘要:历史上,和林格尔孕育过许多种族群体,土方、鬼方、猃狁、楼烦、林胡、匈奴、突厥、鲜卑、乌桓、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游牧民族,再加上历朝历代中原的边境移民如近现代的“走西口”,许多汉民移居在此,种种原因,导致和林格尔一直处于一种多民族杂居的状态。

复杂的文化交织于此,受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影响,和林格尔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融合;交流;和林格尔;壁画鲜卑、乌桓、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游牧民族,再加上历朝历代中原的边境移民如近现代的“走西口”,许多汉民移居在此,种种原因导致和林格尔一直处于一种多民族杂居的状态。

复杂的文化交织于此,受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影响,和林格尔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最具代表性的为和林格尔汉墓,作为一座多室结构的砖墓,它在“七五”时期被当作我国重大的考古发现公布于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内在的、总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榜题250条的和林格尔墓室壁画,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内容最丰富、构图最完整和榜题最多的东汉墓室壁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庄园图解析
地主庄园是中国封建土地占有方式和封建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封建地主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一种独特形态。

它是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东汉以前有关地主庄园的记载很少,东汉以后有关地主庄园的记载就多起来。

东汉是地主庄园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971年秋,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发掘的一座东汉壁画墓,出土了一幅地主庄园图。

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完整的东汉地主庄园图画资料。

它真实地再现了东汉地主阶级庄园生活的情景,对我们了解东汉地主庄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主人是东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到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重要官员。

他生前担任的最高官职是护乌桓校尉。

这是一个拥有赤节,佩带银印,秩比二千石的高级地方官。

庄园图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图上看,墓主的这座庄园,山环水绕,规模非常大。

这说明他占有大量的土地,是典型的大官僚、大地主。

农业生产是地主庄园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画面右上角是广阔的田野。

田野里有几个农夫正鞭牛犁地。

这表示庄园主人“膏田满野”的情景。

画面的左上角是一片桑树林,桑树林里半藏半露的高堂瓦舍。

这正是古籍中记载的“环庐种桑”的风俗。

在郁郁葱葱的桑林中,有四个妇女正在采桑。

他们手里拿绳索、钩、桑网等工具,旁边还放着蚕架、蚕簇之类的器具。

桑林下面,画了三个错列的方形大沤麻池。

池边有割下来的两堆青麻,两侧各立一人,手里拿着苧麻刀似的工具在渍麻。

画面的中部偏下,有马厩和牛羊圈。

圈与圈之间有墙相隔,分别饲养很多大、小牲畜。

在空旷的地方,有野放的鸡群和猪群。

在这座墓葬的其它墓室里,还有牧羊圈和捕鱼图。

牧羊图上有四个羊倌,赶着很多羊,羊群旁边一只凶猛的黑犬奔驰着,护卫着羊群,免遭恶狼袭击。

捕鱼图上有两个渔夫正全神贯注地张网,清澈的水面荡起涟漪,网已布入水际,只待鱼儿上来。

在水畔一座五脊顶的水阁里,有三个人凭栏观赏游鱼,他们是庄园的主人。

阁下右边台阶上有一个仆人侍立。

庄园主人生活的安逸舒适与农民徒附的艰辛劳作,形成鲜明的对照。

庄园的边上还有坞堡壁垒。

总之,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庄园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汉地主庄园的特点。

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这幅壁画,会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东汉地主庄园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