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壁画史
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代壁画

壁画的传承方式
传统师承制
在保护壁画的过程中,传统师承制起到了重要作用。技艺高超的 师傅带领徒弟进行修复工作,传承古法技艺。
学术研究
通过学术研究,深入了解壁画的起源、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为 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文化交流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向国内外展示这些珍贵的壁画,提高公众对 它们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04
壁画的保护与传承
壁画的保护现状
1 2 3
壁画保存状况良好
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的元代壁画在保护过程中 得到了良好的保存,没有出现严重的破损或污染 。
定期维护和修复
相关部门定期对壁画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包括 清除灰尘、修补损坏的部分等,以保持壁画的原 始状态。
建立保护档案
为每幅壁画建立详细的保护档案,记录壁画的保 存状况、维护历史等信息,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保 护。
有详细论述。
《元代绘画史》则从更宏观的角 度对元代壁画进行了研究和评述
。
相关学术论文举例
《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代壁画研究》,该论文详细分析了壁画的构图、色彩、线条等艺术特点,以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
《元代壁画中的宗教与世俗生活》,该论文以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代壁画为例,探讨了元代壁画中宗教与世俗生活的融 合。
等情感,绿色则常用于表达清新、生机等情感。
壁画的线条描绘
线条流畅
元代壁画使用的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 有生命力。
线条细腻
壁画中的人物、景物等元素的线条描绘细腻入微,体现了元代绘画 的高度技艺。
线条表现力
线条不仅用于描绘形象,还用于表现情感和意境,如曲线可以表现柔 和、圆润的感觉,直线则可以表现坚定、刚毅的感觉。
北朝山西墓葬壁画审美文化

2023-11-04•北朝山西墓葬壁画概述•北朝山西墓葬壁画的艺术风格•北朝山西墓葬壁画的审美价值•北朝山西墓葬壁画的影响与传承•北朝山西墓葬壁画的保护与利用目录01北朝山西墓葬壁画概述北朝(386-581)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政权,其统治范围包括山西及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
山西地区在北朝时期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因此,该地区的墓葬壁画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历史背景北朝山西墓葬壁画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大同、太原、长治等地区。
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地理分布题材内容人物形象主要包括墓主人及其家属、侍从、官员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关系。
动物形象主要包括马、牛、羊、鸡等家畜和家禽,以及龙、凤等神话动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
山水形象主要包括山峦、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反映了当时的自然审美和山水文化。
植物形象主要包括树木、花草等植物元素,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状况。
北朝山西墓葬壁画的题材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
02北朝山西墓葬壁画的艺术风格风格概述北朝山西墓葬壁画的雄浑豪放风格,以粗犷、豪放、雄浑为特点,表现出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勇猛、豪爽的精神风貌。
细节描述这种风格在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和建筑形象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人物形象粗犷有力,动物形象强壮矫健,建筑形象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雄浑豪放自然生动风格概述北朝山西墓葬壁画的自然生动风格,以贴近生活、富有生命力为特点,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细节描述这种风格在壁画中的山水形象、动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山水形象栩栩如生,动物形象活灵活现,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宗教神秘风格概述北朝山西墓葬壁画的宗教神秘风格,以神秘、崇高、神圣为特点,表现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和崇敬。
细节描述这种风格在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宗教符号和建筑形象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介绍

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介绍嘿,朋友们,今儿咱们来聊聊那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水神庙,特别是里头那让人叹为观止的元代壁画,简直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人一眼万年,心生敬畏。
一走进这水神庙,你就像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古风悠悠的元朝。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气势恢宏的明应王殿,里面藏着的壁画,简直是艺术品中的艺术品,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咱们先说说这壁画的主题吧,那叫一个“祈雨、行雨、酬神”,满满的都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想象一下,那时候天干地燥,庄稼都快枯萎了,老百姓们心里那叫一个急啊。
于是,他们就跑到这水神庙来求雨,希望水神能大发慈悲,降下甘霖。
结果,雨真的来了,庄稼得救了,老百姓们高兴坏了,为了感谢水神,就请了当时最红的戏班子——大行散乐忠都秀,来这儿唱戏酬神。
这画面,就被咱们的画师们一笔一划地刻在了墙上,成了永恒的经典。
这些壁画啊,分布在殿内的东、西、南、北四壁上,还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些个角角落落,加起来得有十多幅呢。
每一幅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就说那《龙王行雨图》吧,画中的龙王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那场面,简直比好莱坞大片还震撼。
还有那《祈雨图》,老百姓们虔诚跪拜,祈求上苍保佑,那份真挚的情感,隔着几百年都能感受到。
再来说说这《元杂剧图》,这可是壁画中的瑰宝啊。
画里头的演员们粉墨登场,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服装道具样样俱全,连舞台布景都画得一丝不苟。
你看那领班人忠都秀,一脸恬静,衣着红袍,头戴官帽,扮相那叫一个帅气。
还有那些个演员们,一个个表情生动,动作到位,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唱戏似的。
这画啊,不仅展示了元代杂剧的繁荣景象,还为咱们研究古代戏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呢。
除了这些大戏,壁画里还有一些生活小景,比如《下棋图》、《渔民售鱼图》啥的。
这些画虽然看似平常,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乐趣。
你看那《下棋图》,两位老者对弈正酣,旁边还站着几个观棋的人,一个个眉头紧锁,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瞬间。
山西洪洞广胜寺的这幅元代戏曲壁画,800年前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山西洪洞广胜寺的这幅元代戏曲壁画,800年前描述的是什么内容?亦文亦物谈山西古迹艺术:洪洞广胜寺元代戏曲壁画,正在演哪出戏?(感谢邀请,本文约1200字,阅读需用时5分钟)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和明应王殿原并不是一座庙,后因为两者离得实在太近,也就划归到一处,方便管理。
明应王殿内有一幅元代戏曲壁画,距今700年历史,是国内最为珍贵的戏曲文物之一。
画面上,11位演员似乎正在谢幕,可以看到前面几位都是带着装扮的演员,在700年前的那一天,他们到底给明应王神上演的是哪一出元杂剧呢?学术界有三种猜测:1、《汉宫秋》正在上演这出戏的第二折:使臣番邦向汉元帝讨要美女王昭君。
其中,最中间男扮女装,身着红袍服,双手高举笏板的为汉元帝,这是元代戏曲中帝王的典型装扮,较素雅。
左侧那位戴着大胡子,袒胸露乳的应该就是前来讨要的番邦使臣,汉元帝右侧的身穿花青色服装,双手拱手的应该是汉元帝宠臣尚书令五鹿充宗,西汉的著名儒学家,也是后面的中书令石显的好友,两人结为朋党。
在五鹿充宗右侧的代祷年轻人,就是侍卫石显,此时他尚未发迹。
番臣后面戴帽子、大胡子的壮汉,应该也是来访的使臣随从,其他人则是宫廷侍从们。
在最后面,可以看到一位掀帘子的女子,据传此人为尚未上场的演员王昭君。
2、《须贾大夫谇(sui)范叔》这个故事性相对狗血一点,故事发生在战国:范睢(sui)本是魏国人,潦倒之际到了魏国中大夫须贾家当门客。
有一次,他们两人去齐国出差,范睢得到了齐国中大夫邹衍的青睐,没想到竟然遭到了自己主家的嫉妒。
回国后,须贾向相国魏齐打小报告,告发他通敌。
结果,官府就把范睢给抓起来严刑拷打,最后甚至把气息奄奄的他扔到厕所里,在他身上撒尿!当天,看管厕所的老大爷实在看不过去,就起了恻隐之心要救他,向上面报告说此人以死,赶紧埋掉吧!于是,范睢死里逃生就捡回了一条命,后辗转来到秦国,居然还相助大权旁落的秦昭王夺回了君权,化名张禄当上了秦朝的相国。
后面就是一串的范睢复仇的故事了,咱们不展开讲。
山西汾阳太符观壁画所揭示的村落民众信仰

有文献可考的画像,可以利用文献的线索建立对画像的解释,而无文献可考的画像,又该如何解释?事实上,画像中某些奇特因素的出现,与当时的地域、风俗、流行等因素密切相关,是时代思想风气的特定反映,正如邢义田在《汉图解读方法试探———以“捞鼎图”为例》一文中所说:“特定的风格、美学标准和品味表现都大有助于了解所谓的集体文化意识,也大可帮助我们判断时代、地域、社会阶层或民族文化的差异。
”[1]本文即通过壁画来探讨村落的民众信仰等种种问题,不当之处,祈望方家修正。
一壁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人们在石壁上绘制了一些反映其生活与狩猎场景的图画,但由于地区开发、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影响,石器时代的这些遗物留存很少。
进入历史时期,壁画发展极为兴盛。
殿堂、寺观、驿站、王侯堂室等均绘有壁画,尤其是寺观壁画,极为兴盛,涌现出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王维等一批壁画高手。
南宋以后,文人画兴盛,壁画创作不受重视,但金元时期,仍有一些精彩绝伦之作,如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完成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气势之恢弘,艺术之精美,举世瞩目。
明清以来,壁画创作有所衰落,但山西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民俗信仰,保留了诸多寺观壁画。
柴泽俊先生据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山西寺观壁画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出山西明代壁画约有2301平方米,分布于山西各地32座寺观中,清代壁画约2910平方米,分布于山西各地29座寺观中[2]。
明清壁画创作技法平庸,气势也不及前代,较少精美之作,但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却是了解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珍贵史料。
正所谓“画为心声”,寺观的壁画正是特定的时空统一体中各种“声音”、心意的综合反映。
太符观位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镇上庙村北,西依白酒产业基地杏花村汾酒集团,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一)。
据刻于金承安五年(1200年)的《太符观创建醮坛记》碑,太符观始建年代不晚于金代中期。
太符观内现存放的数十枚金代以后的碑刻表明,明清时期太符观屡有修葺[3]。
云冈壁画在绘画模块

云冈壁画在绘画模块云冈壁画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壁画之一,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
它诞生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云冈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同时也包含了一些世俗题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貌。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云冈壁画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以及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云冈壁画简介云冈壁画分布在云冈石窟的各个洞窟中,共有51个洞窟。
壁画内容丰富,有佛像、菩萨像、飞天、弟子、神兽等,堪称石窟艺术的瑰宝。
云冈壁画的创作时间跨越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等多个朝代,各个时期的壁画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云冈壁画独特的艺术风貌。
二、云冈壁画的艺术特点1.线条流畅:云冈壁画的线条描绘细腻,流畅自如,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画师们运用了富有变化的线条,表现了人物形象的神韵和动感。
2.色彩鲜艳:云冈壁画色彩鲜艳,搭配和谐。
壁画采用矿物质颜料,历经千年仍然保持鲜明的色彩,让人赞叹不已。
3.人物形象生动:云冈壁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充满动感。
画师们巧妙地运用了线条、色彩和造型,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4.装饰性强:云冈壁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构图严谨,图案精美。
画面中的人物、神兽、花鸟等元素相互映衬,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三、云冈壁画的历史价值云冈壁画是我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北魏时期宗教信仰、文化审美、社会风俗等多个方面,为后世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云冈壁画还是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作品。
四、云冈壁画的保护与传承1.加强文物保护:对云冈壁画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壁画的安全。
同时,采用现代技术对壁画进行数字化保护,为其传承提供保障。
2.提高公众认知:通过举办云冈壁画展览、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云冈壁画的认知度和文化价值认同。
3.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壁画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壁画艺术家。
4.创新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影视、动漫等多种形式,让云冈壁画走出石窟,走向世界。
山西古代壁画精品略述

山西古代壁画精品略述一.山西地理文化的主要特征山西又称“三晋”,简称“晋”.园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山西省域的历史文化,一般通称为“三晋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三晋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地域特征方面,山西省位于中国黄土高原东缘,其地形地貌属于典型山地高原,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
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受海洋影响较弱。
这样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使得境内大量古建筑得以保存。
正所谓“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现存古建筑有两万八千余处,当中就包含了全国仅存的唐代及五代木结构建筑。
壁画是一种依附于建筑体上的视觉艺术形式.全国含古代壁画遗存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0%以上处于山西境内。
山西古代壁画精品以寺观壁画及出土墓葬壁画为主要形式。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壁画,自两汉始,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至民国,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壁画内容含儒、释、道、历史传说、民间风俗及神话故事等各种题材,丰富多彩。
据不完全统计.仅寺观类壁画遗存就逾两万四千平方米,在全国首屈一指。
迄今为止,已发现两汉以降各时期的壁画墓五十座以上。
这些壁画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界画等几乎传统绘画的所有门类;表现形式有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各种手法;绘画技巧上也运用了工笔、写意、白描等多种方式;题材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及世俗生活等各个方面。
由此,山西也享有“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宝库”的美誉。
二、精彩纷呈的寺观壁画遗珍山西寺观壁画自唐至明清,历代皆有精品遗存,自成系统,生动展示了一千多年寺庙壁画的历史风貌。
壁画所绘者既有宫廷画师,也有民间画工.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历千年而不衰。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无疑是我国古代寺观壁画的开篇之作。
素有“亚洲之光”美称的佛光寺,东大殿内保存了唐大中时期所绘《弥陀说法图》和《诸菩萨众图》,是我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堪称旷世奇珍。
壁上观:山西古壁画艺术

壁上观:山西古壁画艺术作者:任重来源:《检察风云》2018年第01期北朝与宋金元两个时期的山西地区,有很深的民族融合历史轨迹,描绘了民族文化碰击与交融的壮观场面。
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共同策划举办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珍选山西博物院珍藏的这两个时期的十二组共八十九件墓葬壁画作品,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壁画艺术原作特别展览。
天似穹庐山西又称“三晋”,简称“晋”,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山西省域的历史文化,一般通称为“三晋文化”。
三晋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是“华夏文化的摇篮”,也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文博界有一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其中也能体会山西地上文物的博大。
山西因气候条件良好,现存古建筑有两万八千余处,当中就包含了全国仅存的唐代及五代木结构建筑。
地处黄土高原,北接蒙古草原,自汉代以来,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进入,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间不断发生冲突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历经三百多年,朝代更迭频繁,政治格局历经由统一到分裂,又由分裂回归统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汉族政权南移,山西一带的主体力量,是匈奴、鲜卑、羯等北方草原民族的政权。
《敕勒歌》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仿佛唱出了北方民族向中原地区迈进的脚步声。
黄土之上,天地间风起云涌,战火纷飞。
在这片土地上,汉族、鲜卑族及其他各个民族汇聚一堂,经过一番金戈鐵马、兵戎相见的激烈纷争,当干戈化作玉帛之时,民族文化已完成了蜕变,又一次绽放着夺目的光芒。
壁画是一种依附于建筑体上的视觉艺术形式,山西有70%以上的古代壁画遗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壁画,自两汉始,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至民国,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壁画内容含儒、释、道、历史传说、民间风俗和神话故事等题材。
我们说北朝时期墓葬壁画,其主人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绘画主题多为仪仗图、出行图、狩猎图等,表现了主人生前的累累战功和赫赫权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壁画从东汉开始,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环环相扣,其风格既有传承亦有变化,不仅体现了各个不同时期的绘画特征,在社会、宗教、建筑、美术诸多方面都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山西古代壁画蔚然大观、举世罕见,现存寺观和墓葬壁画有25000平方米之多,居全国第一。
这些异彩纷呈的古代壁画和其他众多的古建、彩绘、雕刻一起构成了山西得天独厚、名扬四海的“地上文物博物馆”美名,也是山西建设文化强省战略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1.按照时间的划分,山西壁画主要分为:汉代壁画,北朝时期壁画,元代,明代,清代壁画这几个重要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和风格。
汉代壁画以墓室壁画为主。
这时期壁画墓与画像石墓的流行与汉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盛行厚葬息息相关,“事死如事生”,很多贵族豪强的坟墓都具有相当规模。
汉代壁画中有不少反映政治、经济、典章制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图景。
代表作有平陆壁画,是汉代壁画的代表作。
北朝时期仍然延续了墓室壁画的发展,保留下来的北朝墓葬壁画有太原王郭村发掘出土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寿阳县北齐厍狄迥洛墓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徐显秀的墓葬壁画。
南北朝时期,随着中西交通的繁荣,佛教的兴盛,寺庙壁画风靡,娄睿墓壁画的作者也受此影响。
从壁画内容上看,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佛教艺术的痕迹。
但是从技法上来看,已基本摆脱了外来画法的影响,而赋予传统画法
的表达方式。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大的一个朝代,宋辽金长期动荡和分割的局面至此一统。
被称作元朝“腹里”的山西,寺观壁画面积1800多平方米,数量之巨,艺术之精,亦冠于全国,山西壁画艺术价值也就尤为凸现。
其中的芮城县永乐宫、稷山县青龙寺、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汾阳县五岳庙以及高平市万寿宫内的壁画都是中国元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明代以后,文献典籍当中几乎见不到记载壁画的痕迹,就全国范围来讲,寺观壁画艺术已走向尾声,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已开始程式化,其工艺水平较宋、金、元时期大为逊色。
山西明代的壁画有2300平方米,有的仍保留着金、元壁画的风韵,继续向清秀、俊逸方面发展,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新绛稷益庙、汾阳圣母庙的壁画,以数量众多,题材多样,艺术性强著称。
清代时期的山西寺观壁画保存有近3000平方米,其艺术水平较之前代已显著降低,但还是有一些颇具价值的作品,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绘画,高达6.3米,长约141.1米,总面积889平方米,一座殿堂里能有如此鸿篇巨制,在中国明清壁画中也是仅见的一例。
这些壁画大多有确切的纪年和画师的题名,内容几乎涵盖了佛、道、儒教和风俗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史的内容。
2.按种类划分,山西壁画又分为:墓室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等。
墓室壁画
保留至今的山西墓室壁画主要有汉代、北朝和元代三个时期。
山西平陆枣园村壁画墓是汉代壁画的重要代表,属于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它显示出农村阶级斗争的对立。
一方面有地主庄园的城堡,即“坞壁”,是依附“部曲”、“兵家”对抗农民的武装和工事;另一面有地主监督农民从事耕种,双牛牵引耧车和大型犁铧,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技术大有改进。
山西北齐墓葬壁画近年来成为古代东方艺术世界最吸引人的艺术品种。
寿阳县北齐厍狄迥洛墓壁画,以绚丽斑斓的艺术长卷反映墓主人生活的显赫场面或死后的空幻境界。
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徐显秀的墓葬壁画,画面宏大,构图准确,形象生动,色泽艳丽,线条流畅,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从这几处壁画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齐时画技日臻成熟的趋势,为隋唐壁画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墓室壁画随元代整体画风的变化而变化,如1958年发现的山西大同西郊元墓,就有与前代风格完全不同。
壁画墓主人冯道真是一个道士,其中的《论道图》、《观鱼图》、《道童图》和《疏林晚照图》反映了墓主的生前生活、情趣和爱好。
图中人物意态生动,景致优美,笔法流畅而苍劲,有南宋人遗规;其章法结构又颇受北宋和金代画法的影响,并且具有文人画的某些特色。
寺观壁画
在山西现存的壁画中,分量最重、数量最多的是寺观壁画。
寺观
壁画大多是土坯泥墙上彩绘的壁画。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壁画,是国内仅存的唐朝寺观壁画,虽然年代久远,画面残损,但画艺精湛,保存良好,堪称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上品。
山西现存五代及宋辽金时期的壁画6处,分别是平顺县大云院弥陀殿、高平市开化寺大雄宝殿、灵丘县觉山寺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面积近千平方米。
芮城永乐宫壁画是元代寺观壁画经典作,它不仅反映了道教神祗的完整体系,而且成为一部历史人物的图像总汇。
石窟壁画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有很多壁画遗村,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等,被合称为中国四大宝窟,是中国壁画的博物馆。
石窟壁画艺术是中国最丰富的艺术宝库,但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世俗化,宋、元以后大规模的石窟开凿已非常少见,对佛教的崇拜已被广泛散布于城镇乡村的寺庙所取代。
3.按照题材来分类,又可以分为佛道壁画,历史传说及人物,世俗生活等几类。
佛道宗教
宗教是整个中国壁画的重要题材,山西壁画也不例外。
道观壁画的最早开端,当属汉武帝在甘泉宫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佛寺壁画则始于东汉,随着印度佛教之传入中国而开始出现,如明帝刘庄命画工画佛像与清凉台及显节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非常盛兴,全国上下广建佛寺,有寺必有壁画。
山西芮城永乐宫道教壁画和
稷山兴化寺的元代佛教壁画是宗教类题材的典范。
历史传说及人物
明清两代的寺观壁画,如汾阳县圣母庙、新绛县稷益庙、太原晋祠关帝庙、霍州市圣母庙,反映的多是中国历史传说和历史人物,实际描绘的是人间的具体生活,如捕蝗、耕获、战事等。
新绛县东岳稷益庙壁画是明代寺观壁画典型代表作之一。
稷益庙壁画在题材内容上与佛、道壁画不同。
壁画绘官、民朝圣及稷益传说等为主,是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题,表现上古时代大禹、后稷、伯益为民造福的故事。
其《朝圣图》与《祭祀图》都是以大殿、楼阁等建筑为中心场面。
四周有百官、武将和手持五谷、肩扛农具的各种人物,其中一组恭谨前行的农民或肩挑猎物,或捆缚押送硕大如人的蝗魔,或手握蚂蚱等害虫。
其壁画用笔严谨,结构紧凑,长于写实。
这些壁画,都表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他们留给后人的壁画艺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世俗生活
世俗生活也是壁画的重要内容。
墓室壁画多反映了墓主人的生活场景,如宴饮、出行等。
代表作品有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壁画。
另外,张道真元墓中还发现有一幅山水画,水墨淋漓、意境深远,具有文人画的情趣,是当时南方文人画影响北方画界的很好例证。
古代壁画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在社会、宗教、建筑、美术诸多方面都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壁画可以发觉出很多壁
画以外的东西,如宗教、考古、民俗、体育、陶瓷、服装等。
山西壁画非常丰富,从汉代的墓室壁画到唐宋元明清的寺观壁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
山西省现存最早期的壁画唐代佛光寺《说佛图》;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经变故事》高3.2米、长13米之巨;繁峙严山寺的《释迦牟尼本行图》在我国美术与建筑史上都具特殊研究价值;稷山青龙寺《水陆画神祇》;新绛县稷益庙《朝圣图》、《捕蝗图》为明代壁画代表作。
由于这些壁画采用原大、原色彩、原样,基本再现了山西壁画精品的恢宏气势和精彩神韵。
壁画融合了历史、宗教以及世俗题材,诉诸于艺术的方式,在考古、宗教以及中国的绘画发展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