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壁画研究综述
韩休墓壁画图像赏析

韩休墓壁画图像赏析摘要:韩休墓壁画是唐代墓葬艺术的重要代表,其人物屏风画不仅展现了精湛的绘画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宗教信仰。
文章对韩休墓壁画的布局和人物屏风画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概述了墓室壁画的布局特点,指出其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接着深入探讨了人物屏风画的描绘内容和艺术特征,其中涉及构图方式、人物形象与服饰特征、图式演变与象征意蕴三个方面;最后通过对人物屏风画的分析,揭示了唐代墓葬壁画中的审美趋向和文化价值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和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韩休墓;壁画布局;人物屏风画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0.0080 前言墓室壁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集中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信仰、技艺和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墓室壁画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死后世界的理解,也体现了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图像分析等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韩休墓壁画的布局及人物屏风画图像的特色和内涵。
通过对壁画的构图布局、人物形象塑造、色彩运用等内容进行分析,期望能更全面地理解墓室壁画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解唐代绘画艺术的基本风貌和人物画的审美特征。
1 韩休墓壁画布局概况韩休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郭庄村,于2013年被发现,该墓葬的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
墓室中的壁画描绘了大量的唐代生活场景、人物形象以及精美的装饰图案,为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韩休墓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墓室四壁和顶部。
其中,顶部描绘了日月星象图,东壁主要描绘了侍女、乐舞等生活场景;南、北两壁则绘有山水图和朱雀玄武图,西壁绘有人物屏风画,充分展现唐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风格。
2 壁画赏析2.1 东壁《乐舞图》东壁《乐舞图》(图1),高233厘米,宽396厘米。
壁画研究报告

壁画研究报告引言壁画是一种用颜料在墙壁上绘制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研究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历史故事以及社会价值观。
本报告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壁画的研究,并分析其在艺术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性。
壁画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壁画1.早期壁画艺术: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岩洞壁画和古埃及的墓室壁画。
2.古希腊与古罗马壁画: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神话故事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1.基督教壁画:教堂壁画在中世纪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宗教故事为题材,传播基督教的价值观。
2.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以意大利为中心,塑造了后世绘画的发展方向,包括杰尼奥·达·佛罗伦萨、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作品。
现代壁画运动与街头艺术1.墙壁革命:墙壁革命是20世纪初的墨西哥壁画运动,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表达社会政治观念,为被边缘化的群体发声。
2.街头艺术:街头艺术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兴起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壁画的方式将艺术带入公共空间,传递社会信息。
壁画的艺术与文化意义艺术史价值1.艺术风格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壁画展现的艺术风格与技法的变革,为研究艺术史提供重要资料。
2.艺术家传承与创新:通过分析艺术家在壁画中的风格与题材变化,可以揭示其创作风格的变化与演进。
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1.壁画的修复与保护:针对古代壁画,研究修复技术,保护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2.壁画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对壁画的研究与展示,增加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认识。
壁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1.艺术市场价值:具有悠久历史的壁画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备受追捧。
2.壁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壁画与现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为艺术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壁画研究的重要性与挑战重要性1.壁画作为历史记录:壁画记录了过去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为后人提供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壁画,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五):壁画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五):壁画壁画是指绘在墙壁上画,主要可分为建筑壁画和墓葬壁画两大类。
其中建筑类主要是宫殿、寺观墙壁上,又称宫殿寺观壁画。
壁画从西周到明清历代皆有,最兴盛则是在汉唐。
(一)先秦壁画现存最早的墓葬壁画是西周时代,发现于山西扶风县法门镇杨家堡4号墓,但只见一些残存痕迹。
秦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常常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
秦代的墓室壁画。
据史料所载,秦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其墓室顶部绘有天象图壁画。
据陕西社科院考古所《秦都咸阳遗址的调查和试掘》(《文物》1976年,11期)一文,已记述发掘出壁画“残块四百四十多块”,颜色多种。
其中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于秦都咸阳宫遗址3号殿长廊上的秦代壁画残部,为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
(二)两汉壁画两汉的宫殿、府署、寺观,普遍绘制壁画,或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宣扬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或以借物寄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
这在当时无疑的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对后世皆产生出重大影响。
宫殿壁画逐渐兴盛。
文帝三年(前177年)在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藉以激励吏治清明,此是两汉宫殿壁画之始。
汉初不少同姓诸侯王亦绘制宫殿壁画,其中以鲁恭王刘余营建的鲁灵光殿壁画内容最为丰富。
武帝时,在甘泉宫诏画教子有方的金日殚母肖像壁画。
汉宣帝刘询在麒麟阁绘制包括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11人的功臣图壁画。
东汉绘制宫殿寺观壁画之风尤盛。
明帝刘庄“雅好图画,别立画官”,永平三年(公元60年),下诏在云台进行了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后又增加四人,合三十二人”。
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寺院壁画的肇始。
_唐韩休墓出土壁画学术研讨会_纪要_本刊编辑部

“唐韩休墓出土壁画学术研讨会”纪要(本刊编辑部)2014年10月18日,“唐韩休墓出土壁画学术研讨会”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召开。
来自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考古、美术、艺术史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研究员主持,王炜林院长致辞。
王炜林院长在致辞中提到,陕西出土壁画资料丰富,时代跨度长,内容形式多样,韩休墓壁画中山水图、乐舞图的发现为我国绘画史的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学术研究机构,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借助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对考古发掘获取的文物信息进行全面解读。
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办郭新庄村。
墓葬所处的少陵原是唐代重要的墓葬区之一,该墓西面有著名的韦氏家族墓、长孙无忌家族墓、郭子仪家族墓,南面为武惠妃敬陵,东南面为唐代宰相杜如晦家族墓葬。
2014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安区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显示,韩休墓为长斜坡墓道单砖室墓,平面形制呈“刀把”形,坐北朝南。
墓葬南北长40.6米,由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6个壁龛、封门、甬道、墓室等几部分组成。
在第2过洞至第4过洞下各有一对壁龛,均被盗。
第3过洞西龛残存骑马俑、侍女俑及动物俑等140余件。
第5过洞下为甬道,甬道口为砖封门,内有石门。
墓室口放置韩休和夫人柳氏墓志各一盒。
墓葬甬道、墓室绘有壁画。
甬道两侧为侍女图、宦官抬箱图。
墓室顶部绘日月星象图。
墓室四壁绘有朱雀图、玄武图、山水图、树下高士图、乐舞图。
乐舞图分男、女两部,女部为典型的唐人形象,男部为胡人形象,两部间有一男一女合乐起舞。
墓主人韩休,京兆长安人,开元初年为虢州刺史,后转尚书右丞。
开元二十一年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十二月罢相,转为工部尚书。
历司封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兼知制诰。
【文物之美】壁上丹青(十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

【文物之美】壁上丹青(十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壁画,指绘制在墙壁上的图画,有岩石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等。
中国古代最早的墓葬壁画发现于西周时期。
汉代墓葬壁画发达,形成墓葬考古特有的风貌。
唐代墓葬壁画达到又一个高峰,在视死如生的观念影响下,墓葬构造也竭力模仿人间等级制度,作为墓葬构成要素之一的壁画,也就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的重要标志之一。
陕西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有19位皇帝及数千位皇亲贵戚、高官要臣埋葬在这里。
目前,发现有壁画的墓葬已有100多座,是中国唐代壁画墓最为集中、发现数量也最多的地区,其中,纪年最早的是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贺若阙墓,最晚的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僖宗靖陵。
揭取下来的唐墓壁画多数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南里王村唐墓位于长安县韦曲镇北原上南里王村附近,墓向正南。
西安地区曾发掘过众多的唐代壁画墓但多为皇亲贵戚、达官显宦的墓葬,其形制、规格较高,且有森严的等级性。
这座壁画墓,虽未发现墓志,但从形制、规模及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墓主的身份、社会地位不会太高,故壁画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有明显的特点。
它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较小,没有森严的列戟,仪仗,出行等场面表现的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又该墓位于长安韦曲北原,这一带曾是唐代显赫一时的韦氏家族的坟园。
一九五五年曾在此发掘了韦洞墓,近年又在此发掘了韦浩墓,韦浩墓距该墓仅数百米,因而墓主人很可能是韦氏家族的成员。
仕女图盛唐高124厘米,宽96厘米1988年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唐墓东壁揭取此图位于甬道东壁,图中两位仕女神情、体态装束均相似,唯服装颜色有异。
与墓室内壁画中的女性相比,造型和表情都略显呆板。
从所处位置分析,似乎表现的是官宦人家妇人在自家门口等待主人归来的情景。
宴饮图盛唐高200厘米,宽250厘米1988年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唐墓墓室东壁北辅揭取宴饮图占据墓室东壁三分之二的壁面,整个画面完整清晰。
唐代墓室壁画《礼宾图》图像学研究

唐代墓室壁画《礼宾图》图像学研究摘要:唐代墓室壁画因其原作保留至今,具有很强的实物研究价值,其中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图像的形成反映了唐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等社会背景因素,其图像产生的原因,与唐代艺人的艺术创作思维方式、方法和人们的审美趣味等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以研究唐代墓室壁画的图像语言为目的,将图像中不同服饰、不同相貌反映出的不同文化渊源进行分析,揭示图像背后的意义,即一个融合了外来异域思想和本土精神的古代大唐人的胸怀。
关键词:墓室壁画礼宾图图像唐代绘画,真迹阙如。
墓室壁画因考古发掘,作为唐代绘画的实物原作保存至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唐代墓室壁画是伴随着中国丧葬文化陵墓艺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形式,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
是唐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功能艺术,是附属于丧葬建筑的绘画作品。
其具有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唐代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绘画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唐代墓室壁画产生背景“秦中自古帝王州”,唐长安城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国际性大城市。
当时,它和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互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据《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互相交往,每年大批外国客人和国内少数民族的使节来往长安。
在唐太宗时期,入居长安的突厥人一次近万家。
唐高宗时期,波斯王子泥俚师自长安统率回国的部属有数千人。
唐德宗时期,中亚胡客有四千人久居长安达四十多年。
长安城内设有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专门负责接待外宾;在国子监里设有国学六馆,接待新罗,日本等国许多留学生。
波澜壮阔的唐代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场面,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令作为唐文化形态之一的绘画,在统治者开明的政策下,继承了六朝绘画的优良传统,得以在安定繁荣的情况下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炀帝时曾在宫中设宝迹台,专门收藏古画。
而唐朝建立后,继承这一政策,在集贤殿书院设画直负责古今图画的收藏,有工作人员八名(见《唐六典》)。
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

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因其精美的壁画受到相关学界广泛关注[1],其东壁保留相对完整的乐舞图是讨论热点之一。
整幅画面共绘十四人,以画面中心一株枣椰模样的植物为中心,两边各画一组分别由男性、女性组成的乐舞场面(图一)。
此前相关讨论主要关注画面所反映的乐舞类别[2],本文则将重点考察这幅图像上的一件物品,即乐人与舞者身下的织物,前人研究中,这件物品或被概称为“地毯”[3],或被称为“方毯、圆毯”[4]。
在韩休墓壁画乐舞图上,这件物品形状不一,大小有别,就款式、纹样和色泽来看,显然是成套的家居配备,本文将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李丹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关键词:舞筵,乐舞图,唐代,宫廷文化摘要:本文以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乐舞图上的舞筵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证舞筵的命名、功能、质地。
本文认为,这种舞筵用于各类乐舞,不止是胡旋舞等外来舞种。
其质地或为丝质,或为毛质,或为丝毛混织,皆是极耗时费工的奢侈品,体现了玄宗朝的宫廷趣味和文化风尚。
作为一种上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盛唐宫廷文化奢华多姿的象征。
KEYWORDS: Dancing carpets,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Tang period, Court culture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dancing-carpets portraited in the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from the murals of the Han Xiu’s tomb that was excavated in 2014. By synthesizing iconographic evidence and textual records from Tang Dynasty poetries, this paper clarifies and identifies the name, function, and texture of various artifacts within the music and dance scene,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ulture of elite feasting during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types of dance performed on dancing carpets included a wide variety apart from the exotic dance such as ‘huxuan ’ dance. In addition, the production of dancing carpets was time consuming.These costly luxuries were made of silk, fur, or a type of mixed textiles. The using of dancing carpets represented the royal tast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ethos. In addition, as a type of necessities in elite class, the dancing carpets also represented the variety of luxury culture in the royal court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transcend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Hu-Han and the Buddhist-secular binaries.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察这类物品的命名、功能与质地。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1944年6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
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7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
[1-2]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
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
[3]中文名称陕西历史博物馆外文名称Shaanxi History Museum类别历史博物馆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1952年1月,又改称为西北历史博物馆。
1953年3月,西北历史博物馆拆除了碑林与孔庙之间的隔墙,正式把孔庙扩充为馆区。
1955年6月,由于西北大区撤销,西北历史博物馆又归属陕西省政府管理,馆名也改定为陕西省博物馆。
1963年,陕西省博物馆新建的西安石刻艺术室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历史陈列、雕刻艺术和碑林就成为陕西省博物馆的三大常设陈列。
随着陕西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已达数十万件之多。
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在陕西建一座新博物馆的指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墓壁画研究综述
■ 郑以墨
[摘 要]: 本文综合介绍了20世纪 以来唐墓壁画的主要发现, 并对相关的 学术史进行了较为初步的梳理, 以期能 够把握其发展历程和研究状况, 并探讨 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为墓葬壁画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些帮助。 [关键词]: 唐代; 墓葬壁画; 发现; 研究
扇屏与画史记载相对照, 探讨了唐 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之后他还 考释了该墓的 《昆仑奴青牛图》 , 并指出这一题材所蕴含的道教色 彩。 郑岩则以壁画中手持笔墨等 文具的侍者为切入点, 指出壁画与 创作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并据 此进一步探讨了墓葬壁画与传统 美术史的关联。 张建林收集了20多座唐墓中 的屏风画, 并对其题材内容的发展 脉络进行了梳理, 认为这些屏风是 对现实生活中坐卧之榻的围屏的 模仿。 赵超着重对壁画中的“树 下老人” 屏风画进行研究, 认为该 壁画的原型应来自中原儒家文化的 “忠孝图” 且此类壁画应是根据 , 前代流传下来的范本绘制而成, 其图示可能源于 “竹林七贤” 之类 的高士图。 刘婕深入细致地梳理了唐墓 壁画中的花鸟画, 并结合唐代其他 形式的花鸟画及文献记载, 探讨了 唐代花鸟画的发展面貌及其兴盛 的原因,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唐代 花鸟画的认识。 该文的可贵之处 还在于, 作者在研究中充分注意到 墓葬系统与传统卷轴画系统的差 异, 并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将考古 材料转化为美术史材料。 还有学者致力于壁画的功能 和意义的分析研究, 如: 杨效俊注意到懿德太子墓与 章怀太子壁画在布局内容、 表现手 法、 环境处理、 人物处理、 壁画风 格等方面的差异, 并从政治的角 度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学者对章怀太子墓壁画的研 究多关注与墓主人身份的关系, 而 沈睿文却注意到该墓壁画的题材 内容与墓主一贯的生活作风和情 趣迥异, 进而从墓葬的负责人李
本和麻本绘画虽非壁画, 但却与 壁画的功能相似。 斯坦因 (Aurel Stein) 自1900年起先后四次到中国 新疆和田、 吐鲁番和甘肃敦煌等 地进行考察与发掘, 获得了一些唐 墓壁画资料。
③ ②
2座, 山西2座, 湖北3座, 吉林1座。 90年代共发掘壁画墓19座, 其中 重要的有新城长公主墓 、 金乡县 主墓 、 节愍太子墓 、 惠庄太子墓 等, 山西、 河南、 北京各发现1座。 21世纪初新发现的壁画墓约5座, 有些未发表, 其中最重要的是唐 代让皇帝李宪墓 。 大体看来, 唐墓壁画题材内 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初唐时期 是对十六国和北朝墓葬壁画的延 续; 唐高宗、 武则天时期, 墓葬中 的影作木构建筑得到充分发展, 墓室 “第宅化” 特点进一步加强; 唐中宗至唐玄宗开元时期, 壁画 墓的过洞、 甬道多绘影作廊柱, 使 宅院内部更加具有庭院气氛, 消 闲游乐场景增多; 唐玄宗天宝年间 至唐末, 墓室多绘四神、 乐舞、 屏 风, 影作建筑消失, 墓道也不再绘 仪仗、 出行场面。 目前对唐墓壁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严, 对不同品级官员墓葬的规模、 随葬品的数量、 尺寸等皆有明确 规定, 目前发掘的唐代壁画墓便可 反映这一特点。 李求是通过对章怀太子、 懿 德太子墓的形制及壁画的分析考 证, 揭示了这些壁画所反映的等级 制度。 傅熹年则以懿德太子墓、 永 泰公主墓、 韦泂墓为例, 将墓葬的 形制构造和壁画与当时地上宫殿 建筑相对照, 认为三座墓是在统 一的规制下建造的, 它们之间存 在着等级差别。 懿德太子墓的特 点是以墓内各部分与壁画相结合, 摹拟唐东宫规制, 为三门一殿, 而 永泰公主墓和韦泂墓则摹拟地上 王、 公主府第, 为二门一殿。 从而 再现了唐代壁画墓的基本设计思 路。 此项研究的展开应以近年来 对隋唐都城宫殿的发掘及复原为 背景, 唐代存留的建筑以及文献中 记载的建筑平面图也为此项研究 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 有学者还对某些题材 加以分析考证, 探讨图像所反映 的等级观念。 如范淑英对唐墓壁画 “仪卫图” 的研究 等。 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 王世 平认为唐墓壁画并未体现明显的 政治性、 礼仪性和等级关系, 其表 现的内容主要是宫廷生活、 贵族生 活与平民生活的融合, 而非其生前 真实生活的再现。 壁画的作者在 创作时具有相当的自由度, 壁画的 社会性主要不是取决于墓主人, 而是取决于画壁画的人。 这一问 题的提出, 将提醒我们注意墓葬 壁画的题材内容与当时的政治制 度、 墓主人身份等级、 壁画创作者 之间的复杂关系。
⑩ 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⑨ ⑥ ⑦ ⑤
一、 考古学分期研究
唐代壁画墓主要集中在西安 地区, 其他地区的分布较为零散, 因此对壁画墓的分区研究不具有 典型意义, 而分期则成为研究的重 点。 宿白将西安地区发掘的24座 唐代壁画墓分为五期: 第一阶段 是唐高宗至唐太宗中期, 只有李
艺术设计研究 理论前沿
寿墓一例。 其壁画的内容布局沿 袭北朝、 隋墓壁画旧制, 较鲜明的 唐墓壁画特点还未形成。 第二阶 段是唐高宗时期, 此时唐墓壁画 的特征开始出现: 其布局走向一 元化, 从表示宅第门外的墓道壁 画到表示宅第内室的墓室壁画, 前 后连贯成一个长卷式的既和谐又 简洁的整体, 与前一阶段两个单元 的布局大不相同。 此外, 影作木构 的出现, 使得墓内宅院化这一唐墓 壁画的特点更加鲜明。 第三阶段 从706年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到729 年冯君衡墓, 这是唐墓壁画特征 的形成时期。 此时仍保持之前的 一元化特点, 但游乐内容增多。 第 四阶段从745年苏思勖墓到787年 郯国大长公主墓, 三阶段形成 二、 的壁画特征在此阶段有了较大的
①
安地区。 此外, 山西太原、 宁夏固 原、 新疆阿斯塔那、 湖北郧县和浙 江临安等地区也有发现。
④
27
以时间为线索, 50年代发掘 壁画墓23座, 其中, 唐高宗至唐 睿宗时期9座, 玄宗时期7座, 安史 之乱以后7座。 60年代发掘了4座, 其中永泰公主墓级别最高 。 70年 代, 唐代壁画墓的发掘进入重要 阶段, 共发掘壁画墓27座, 其中陕 西关中唐代京畿地区发现20座, 多 为初、 盛唐时期的帝王陪葬墓, 主 要有李寿墓 、 房陵大长公主墓 、 李凤墓 、 章怀太子墓 、 懿德太子 墓 等。 新疆阿斯塔那地区发现的 张礼臣墓、 187、 188号墓中出土了 木框屏风绢画, 画面内容为乐舞、 围棋、 牧马等 , 其功能与壁画相 似。 此外, 南方还发现了5座壁画 墓。 80年代共发掘壁画墓28座, 多 集中在陕西地区, 这些墓葬分属初 唐、 盛唐和中唐, 其中重要的壁画墓 有长乐公主墓 、 韦氏家族墓 、 唐 安公主墓 等。 此外, 宁夏地区发现
28
图1
懿德太子墓及第一过洞南壁壁画所 表现的宫前广场图
二、 对唐墓壁画的等级制 度研究
目前发掘的唐代壁画墓大多 有墓志出土, 其中记载了墓葬的年 代、 墓主人的身份, 且墓主人的生 平大多可从文献中找到相应的记 载。 整体看来, 墓主人身份较高, 均为皇室、 贵戚、 王公、 大臣和高 官。 就墓主身份和墓葬规模而言, 唐墓壁画属于贵族文化, 是唐代
图2 新疆阿斯塔那张礼臣墓出土的绢画 乐舞屏风
主流文化的一个方面。 根据 《唐 会要》 唐代丧葬的等级制度森 ,
艺术设计研究 理论前沿
三、 对壁画风格、 形式及意 义的阐释
该研究之所以能够展开, 除了 丰富的墓葬壁画材料外, 还得益 于此时成熟的画史、 画论著作的出 现, 此外, 敦煌的大量唐代壁画也 为这类研究提供了依据。 学者对壁画渊源的讨论主要 关注隋唐壁画墓与前代的传承关 系, 如杨泓对唐代壁画墓与东魏、 北齐和西魏北周壁画墓关系的探 讨。 有 的 学 者 对 壁 画 的 某一 题 材、 某一画科的风格、 形式进行了 个案研究, 他们采用的方法主要 是将墓葬壁画与唐代的画史画论 相结合, 试图呈现这一时期美术的 发展状况。 如: 金维诺、 卫边对阿斯塔那张 礼臣墓出土的绢画乐舞屏风、 187 号墓出土的绢本围棋仕女图、 188 号墓出土的绢本牧马屏风进行了 分析, 证了其内容、 考 时代 及作 者, 并指出唐代绘画史上的一个重 要现象, 即画史中记载的“周昉风 格” 其实早在初唐就已出现, 这种 风格并不是某一画家的个人创造, 而是一些不知名的画工在长时间 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Mary H. Fong 还探讨了壁画的作者及其与 画史中记载的大画家的关系。 罗世平将八里庄唐墓的《牡 丹芦雁图》 与文献记载的边鸾花 鸟画风格相比照, 认为该壁画应 是边鸾风格传派的花鸟作品, 或 可 看作是 边 鸾 样 式 在民间的承 传。 郑岩、 清泉则认为该 壁 李 画的形式与画史中记载的“装堂 花”极为相似, 应属这一题材的 作品。 陕西富平县吕村乡朱家道 村唐墓壁画的发现引起学者的关 注, 其中徐涛将该墓中的山水六
29
图3
新疆阿斯塔那87号墓出土的绢本围 棋仕女图
图4
北京八里庄唐墓出土的牡丹湖石图
对唐代壁画墓的科学发掘是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现已发 现120多座, 其中约80%集中于西
20世纪以来, 不断被发现的 唐墓壁画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 富的图像材料 , 学者们纷纷将目 光投向该领域, 试图从中找到新的 研究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在 他们的不断努力下, 该领域的研究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因此, 有必要 对近一个世纪的唐墓壁画研究做 一整体梳理, 以期能够把握其发 展历程和研究状况, 并探讨了其中 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为墓葬壁 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些帮助。 唐墓 壁画的发 掘 始 于 2 0 世 纪 初 ,俄 国 的 科 兹 洛 夫 (П.К., Козлов, Пётр К з м ч 、 у ь и ) 德国的勒科克 (Le Coq, Albert von) 日本的大谷光 、 瑞、 吉瑞超等人先后在新疆吐鲁 番阿斯塔那发掘古墓, 其中唐代 墓葬出土了一些绢画与纸本条幅 式屏风画。 1930~1933年, 中瑞西 北科学考察团的中国成员在阿斯 塔那的高昌时期墓葬中发现了伏 羲女娲画像, 此时发现的绢本、 纸
改变, 这时墓道壁画走向衰落, 有 的只剩下青龙、 白虎, 室内壁画女 侍的比例增多, 流行的题材是墓主 人像和可能是描绘墓主人形象的 人物屏风, 最具特征的是折扇式 人物屏风的流行。 第五阶段是唐宪 宗元和年间至唐末 (806~907) , 此时壁画更趋简化, 壁画集中在墓 室, 墓室西壁绘六扇屏风, 其内容 以云鹤、 翎毛取代了 人物。 杨泓则在宿白的分期研究基 础上, 进一步阐述了各期壁画的风 格特点, 并指出其在绘画史上的 地位。 齐东方、 张静则根据新出 土的壁画墓材料对宿白的分期作 了适当调整, 根据壁画的内容、 构 图布局、 艺术特征将壁画墓分为四 期, 并将其与高松冢古坟壁画进行 了比较研究。 王仁波等根据壁画 题材内容的演变将陕西地区24座 唐代壁画墓分为三期, 并对不同时 期的壁画进行分类, 同时指出, 多 天井结构是深宅大院的象征, 反映 了当时贵族生活的景象。 权奎山 对南方发掘的9座壁画墓形制进行 了类型学研究, 将其分为三类, 并 结合墓主身份、 墓葬壁画及随葬品 探讨了这些壁画墓与西安地区壁 画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