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墓室壁画中乐舞壁画研究

合集下载

韩休墓《乐舞图》的艺术风格

韩休墓《乐舞图》的艺术风格

唐韩休墓《乐舞图》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绘制技法娴熟,极具时代特色及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价值。

文章从《乐舞图》的构图、人物造型、线条及色彩四个方面入手,阐释唐代达官显贵审美特征及其背后的审美文化内涵。

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原始宗教、阴阳学说的崇拜等思想加以整合,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丧葬体制和礼俗,而后又随之产生出一批与之相配的图像——墓室壁画。

这些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不仅充分展示了古典雅致的美学特征,更使得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民情等历史内容成为当今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唐代是我国古代墓室壁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迄今公布发掘的壁画墓共计百余座,其中有86座都集中于当时的京畿地区——今陕西关中地区。

2014年,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的韩休及其夫人柳氏的合葬墓被发掘。

据考古发现,韩休墓《乐舞图》图像清晰、内容独特且绘制精美,为唐代墓室壁画考释提供了大量信息。

韩休墓《乐舞图》中的构图韩休,字良士,今陕西西安人。

他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

曾担任工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韩休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其夫人柳氏,出身于河东世家,天宝七年(748)年去世,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原。

绘于韩休墓墓室东壁的《乐舞图》高2.27米,宽3.92米,与墓室西壁的《屏风图》、南壁的《玄武图》相呼应,是迄今所知唐代墓室壁画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幅。

其画面整体外形呈长方形结构,描绘了由14位男女乐师及舞者载歌载舞的宴会场面,仅左侧略有残缺(图1)。

笔者根据画面布局将图中人物划分为左侧女乐队、中部舞者、右侧男乐队。

左侧女乐队(除一男乐人外)和右侧男乐队分别跪坐于方形地毯之上,中部舞者由一男一女构成,双方都一脚跃起一脚立于韩休墓《乐舞图》的艺术风格撰文/余 娟,刘嘉钰图1 韩休墓东壁壁画《乐舞图》 来源:《唐代墓室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探究》毯上似腾跃状。

画面中,乐师和舞者生动呼应,乐与舞相互统一。

冯晖墓中乐伎砖雕形象研究

冯晖墓中乐伎砖雕形象研究

冯晖墓中乐伎砖雕形象研究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2期摘要:乐舞图像是一个恒定的表现形式,唐朝乐舞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享有盛誉的乐舞艺术,不仅是社会世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朝墓葬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事死如生”观念的体现。

五代时期,乐舞形象在墓葬艺术中被延续了下来。

冯晖墓内部砖雕彩绘甚为丰富,最引人注目的当为一组壁画与砖雕彩绘镶嵌在一个完整画面中的乐舞图像。

本文将从其中的历史意义、构图与配置、艺术造型等方面对此乐伎砖雕形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冯晖墓;墓葬艺术;乐伎图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军阀混乱,在这乱世中,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此外,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多出身于社会中下阶层,故这一时期大部分统治者都纸醉金迷,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频繁更迭的时期,其政治背景对墓葬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代时期,中央政权相对较弱,地方割据现象普遍。

各地诸侯割据,纷纷成立自己的政权,形成了十国局面。

这种动荡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各地文化艺术的分化。

长期战乱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扩大,这对墓葬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由于割据势力的壮大,一些士族得到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和财富积累,他们在墓葬中想要表现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推动了墓葬艺术的发展。

五代时期的墓葬艺术发展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较大。

政治动荡和地方割据导致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制约了艺术的发展,而士族文化的兴起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则为墓葬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冯晖墓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北部,冯晖墓从最初的发掘到现在已经有百年历史。

墓室内的构造十分精巧,以巨石为基础,上部采用夯土工法,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保存完好。

墓室内共有三个房间,中间房和两侧房间均有砖雕装饰。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中间房内的一组砖雕,这套彩绘乐伎砖雕东西两壁各有14个砖雕人像,东侧为男像,西侧为女像,从墓主人角度,体现男左女右的排列方式。

每个人像都是由两块方砖组成,两块方砖上下对接雕绘而成。

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考辨

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考辨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2021年03月第40卷第1期Mar.2021V ol.40No.1-55-中国分类号:J60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21)01-0055-07●于静芳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考辨(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唐墓壁画《乐舞图》中歌者图像少有人提及,因为歌者图像少且难于辨识。

八座唐墓壁画《乐舞图》存歌者图像,分析总结如下:一.唐代歌者中胡人男歌者较多。

多数歌女演出服饰与女乐、舞女差别不大。

二.歌者姿势常见站立,也可跪坐或坐在床上。

男歌者可以在高歌时手臂前伸助兴,歌女演唱时多把双手合在身前,以帔子遮住手站立。

三.唐代乐舞表演中歌者固定的位置在乐队最后或最边上,一般不会出现在乐队中间。

四.唐代乐舞表演并不是必须配备歌者。

五.唐代乐舞表演常见使用一至两名歌者。

关键词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唐代典籍中有关歌者的记载不少,但是留名者不多,其中著名者如玄宗时的许和子,开元年间入教坊,以籍贯为艺名“永新”,《开元天宝遗事》载:“宫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

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值千金”[1](P1739)。

据史籍,唐代著名的十部乐中《清乐》与《燕乐》,皆不仅有乐工,还有歌者才配成一部乐。

如《旧唐书》载《清乐》:“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三弦琴一,击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篪二,叶二,歌二。

”[2](P1067)“歌二”说明唐代乐舞《清乐》中有歌者二人参加演出。

文献资料提及唐代歌者一些表演情况,却无法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如:唐代乐舞表演时歌者位置在哪?演唱姿势如何?已发现的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可形象化地展现答案。

因为歌者图像少且难于辨识,所以研究唐墓壁画《乐舞图》的学者不少,但是多数人关注舞与乐研究,图像中的歌者却很少有人提及。

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

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

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因其精美的壁画受到相关学界广泛关注[1],其东壁保留相对完整的乐舞图是讨论热点之一。

整幅画面共绘十四人,以画面中心一株枣椰模样的植物为中心,两边各画一组分别由男性、女性组成的乐舞场面(图一)。

此前相关讨论主要关注画面所反映的乐舞类别[2],本文则将重点考察这幅图像上的一件物品,即乐人与舞者身下的织物,前人研究中,这件物品或被概称为“地毯”[3],或被称为“方毯、圆毯”[4]。

在韩休墓壁画乐舞图上,这件物品形状不一,大小有别,就款式、纹样和色泽来看,显然是成套的家居配备,本文将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李丹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关键词:舞筵,乐舞图,唐代,宫廷文化摘要:本文以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乐舞图上的舞筵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证舞筵的命名、功能、质地。

本文认为,这种舞筵用于各类乐舞,不止是胡旋舞等外来舞种。

其质地或为丝质,或为毛质,或为丝毛混织,皆是极耗时费工的奢侈品,体现了玄宗朝的宫廷趣味和文化风尚。

作为一种上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盛唐宫廷文化奢华多姿的象征。

KEYWORDS: Dancing carpets,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Tang period, Court culture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dancing-carpets portraited in the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from the murals of the Han Xiu’s tomb that was excavated in 2014. By synthesizing iconographic evidence and textual records from Tang Dynasty poetries, this paper clarifies and identifies the name, function, and texture of various artifacts within the music and dance scene,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ulture of elite feasting during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types of dance performed on dancing carpets included a wide variety apart from the exotic dance such as ‘huxuan ’ dance. In addition, the production of dancing carpets was time consuming.These costly luxuries were made of silk, fur, or a type of mixed textiles. The using of dancing carpets represented the royal tast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ethos. In addition, as a type of necessities in elite class, the dancing carpets also represented the variety of luxury culture in the royal court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transcend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Hu-Han and the Buddhist-secular binaries.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察这类物品的命名、功能与质地。

“乐舞百戏”与汉代丧葬文化

“乐舞百戏”与汉代丧葬文化

“乐舞百戏”形象,是两汉墓葬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它在墓葬之中,不仅有二维的呈现,即表现在壁画、画像石等专门的图像载体上;更有三维的呈现,即以陶俑或器物堆塑的形式加以表达。

这一形象出现的频率之高,加之表现方式多样,或许暗示着,它在墓葬这一丧葬空间中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特定含义的固定化角色。

本文拟将墓葬中二维和三维的“乐舞百戏”形象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探寻其在墓葬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进而对其所反映的汉代墓葬的功能和社会问题作一管窥。

一、乐舞百戏的现实功能1.乐舞百戏的现场性功能:愉神和愉人若要探寻“乐舞百戏”形象在汉代墓葬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必须了解真实的乐舞百戏在汉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

汉代是乐舞百戏高度发达的时期。

张衡《舞赋》云:“且夫九德之歌,九韶之舞,化如凯风,泽譬时雨,移风易俗,混一齐楚,以祀则神祇来格,以飨则宾主乐胥。

方之于此,孰者为优。

”[1]《盐铁论·散不足》对汉代社会乐舞百戏的看法表达得更为直接:“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俱儛像。

……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

”[2]这两段文字,道出了现实乐舞百戏所具备的愉悦功能,并且也描述了这种愉悦功能的双重性:“一是用于祭祀,祈求福祥,神灵保佑,功能是愉神;二是用于宴飨,为宾主助兴,延年益寿,功能是愉人。

”[3]78这是现实中乐舞百戏的现场性功能,也是它直接体现出来的功能。

2.乐舞百戏的社会性功能:基层社会凝聚和自治的手段关于乐舞百戏的双重愉悦功能,学界已有较多讨论,基本达成了共识[4]。

然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乐舞百戏何以会在汉代社会如此流行?乐舞百戏活动的组织者,究竟是单纯出于让现场观众或所祭祀神明“愉悦”的考虑,还是另有其他现实性、社会性的意图存在?关于乐舞百戏的社会意义,《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中收录的司法文书中,有一则《识劫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根据此案记述,县廷之所以上奏请示,原因之一是在审理中无法判定的身份:最初为大夫沛家的女奴,沛在其原配之妻去世后免为庶人,并通报宗人、里人以为妻,但他却没有向管理户籍的乡里长官通报,因此在户籍中仍注记为“免妾”(庶人)。

唐韩休墓乐舞壁画的文化诠释

唐韩休墓乐舞壁画的文化诠释
下 殊 瘦 ,何 不逐 之 ? ’上叹 日 : ‘ 吾 貌 虽瘦 ,天 下必 肥 。
图1 、西安 少 陵塬唐 代墓 葬 区
萧 嵩奏 事 常顺 旨,既退 ,吾寝 不安 ;韩休 常 力争 ,既退 ,
吾 寝乃 安 。吾 用韩休 ,为社稷 耳 ,非 为身也 。 …


墓主人基本情 况
韩 休 是 唐 代 开 元 年 间 的 宰相 之 一 。 自幼 聪 明好 学 ,
韩休 五子 韩潢 也担 任过 宰相 ,是 唐代 著名 画家 ,所 绘 《 五牛 图》 乃 中国十 大名 画之 一 。
“ 十二 能属 文 ,十 八通 群籍 … …弱冠 应文 笔绝 伦 ,举 擢第

二、韩休墓基本情况
韩 休 虽然 贵为 宰相 ,但其 墓 葬并 不奢 华 ,墓 体 的整个

”历任 县尉 、县 丞 、书 舍人 、礼 部侍 郎、虢州 刺 史等
交 响 西 安 音 乐学 院 学 报 (季刊 )

J i ao Xi ang J o u rn al o f Xi ' a n Co n serva t o 。 M 。

2 0 1 6 年1 2 月
第3 5 卷 第4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e c . 2 0 1 6 Vo 1 . 3 5 No . 4

要 唐 代 乐舞 壁 画是极 具 时代 特 色的 艺术 形 式 。从 西安 韩休 墓 出土 的 乐舞 壁 画 入手 ,结 合 陕西地 区出土 的其 他 乐舞 壁 画 ,采取 图像 史 学研 究方 法 ,对 韩休 墓 乐舞 壁 画蕴含
的宴 乐信 息 以及唐代 礼 乐制度 、胡 乐胡化 等现 象进 行 文化层 面的解读 。 关键 词 韩休 墓 ;乐舞 壁 画;胡 乐 ;文化

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

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

Art and design <美术与设计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范孙墨一(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辽代壁画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精妙当属“散乐图”,其特殊的形象构成不仅传递着民俗文化,更侧面反映出辽代独 特衣冠制度下的等级差异与民族融合。

不同于其他壁画场景的是,“散乐图”中的人物服装带有独特的装饰美感。

在分析图像 的过程中发现,相对契丹乐师而言,画面中以汉族乐师居多,乐舞者的服饰细节上更具备汉式特点,头饰上的差异、袍服开禊 位置的褶裥结构等都与普通汉式袍服并不相同,着装细节与装饰特征反映着辽代契丹统治下的民族差异与政治信息。

在画面中 所描绘的服装细节不仅可以反映出装饰意味,更能体现出内在的等级差异,这种特征上的差异性探究将为辽代“衣冠之治”中的民族等级制度与审美倾向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辽代;壁画;散乐图;服装;审美【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7-157-03【本文著录格式】范孙墨一.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 (07 ): 157-159.“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武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散乐”情景随着时代变换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辽 代散乐图以其独特的场景构成与生动的人物形象,传递着具 有该时期民族特色与民俗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娱乐性质的 图像映射着辽代社会生活、文化特征与政治倾向等。

散乐图 与其他内容墓室壁画相比,更易于获取对画面装饰性与文化 属性的思考。

画中形象独特的服装造型,更为直观的展现着 辽代特殊的审美观念,丰富的服饰细节与写实的绘画表现手 法为研究该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与等级观念提供了论证角 度。

一、“散乐图”中乐舞服装具备的历史信息服饰象征着人类的身份地位、社会等级关系,穿着装饰 蕴含着等级之中褒义或贬义的符号属性。

探寻宋代壁艺术的技法与传承

探寻宋代壁艺术的技法与传承

探寻宋代壁艺术的技法与传承宋代壁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法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形式,更是宋代壁画艺术家们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等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探讨宋代壁画艺术的技法与传承,以了解这一时期壁画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一、壁画艺术的技法宋代壁画艺术的技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运用:宋代壁画注重色彩的鲜明表现,采用了大量的鲜艳的颜料。

在壁画的绘制中,宋代艺术家善于运用不同的色调和明暗对比,以增强图像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线条表现:宋代壁画注重线条的运用,尤其是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和纹理的细节。

艺术家们善于运用线条的粗细、曲直和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物体特征和表情。

3.透视效果:宋代壁画艺术家在绘制空间和建筑背景时,善于运用透视的原理来表现远近和深浅。

他们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透视效果的运用,使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和逼真感。

4.刻画人物:宋代壁画艺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要特点,注重表达人物的神态、情感和个性。

他们通过绘制人物面部表情、姿态和肢体动作等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

二、壁画艺术的传承宋代壁画艺术的传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艺术家的影响:宋代的文人壁画艺术家对壁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以文人的身份和眼界,注重壁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精神的表达,使壁画艺术更加精妙和深邃。

2.宫廷画院的培养:宋代宫廷画院为壁画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机会。

在宫廷画院中,艺术家们互相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这种集体学习和培养的方式促进了壁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艺术家个体的才华:宋代壁画艺术家个体的才华和创造力也是壁画艺术传承的重要因素。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壁画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壁画艺术的特点与影响宋代壁画艺术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真实的表现:宋代壁画艺术追求客观真实的表现,注重真实生动地再现景物和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墓室壁画中乐舞壁画研究
建国以来,田野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宋代壁画墓,由于这些墓室_大多是地主、商人等修建,所以壁画的内容可以作为深入了解宋代一般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可靠资料,可以加深我们对宋代历史和宋代美术史的认识,本文在尽可能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新的研究尝试。

本文主要通过对壁画乐舞图像内容的分析,具体探讨了乐舞图的图像学意义和对宋代有代表性乐舞图的赏析。

标签:宋代;壁画;乐舞
第一章:宋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现
长期以来,对宋代艺术史的研究,仅限于对传世的绘画、建筑、雕塑等的研究,这些幸存于世的零星作品为我们构筑了一部宋代上层社会的艺术史,在很大程度上这部美术史可以说是文人士大夫的美术史。

但是社会中占大多数的是普通民众,他们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被文人认为是粗俗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艺术品逐渐湮没,被人们所遗忘。

值得庆幸的是,宋代墓室壁画为我们保留了一些相关的史料,这些壁画墓大多是中小地主所修建,因此这些壁画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的丧葬观念和丧葬艺术;再者墓室壁画既是美术史问题又是社会史问题,壁画本身就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因此这些曾经长眠于地下的材料,让我们有可能重新看到属于宋代民间社会的、反映宋代一般文化的世俗美术作品。

第二章:宋代墓室壁画的历史渊源
宋代墓室壁画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对墓室进行装饰的习俗。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己经开始有意识的对墓室进行装饰,1982年在河南蹼阳发现的“中华第一龙”,全部用蚌壳摆成,放在墓室里面,这里面可能具有部落图腾的意味,我觉得这是我们找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墓室的随葬品,同时也有可能是是墓室的装饰。

魏晋时期,墓室壁画一直延续,吉林省集安现已发现的20多处4~7世纪时高句丽族王室、贵族墓,多绘有规模较大的壁画。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嵌砌在墓室墙壁上的画砖,采用一砖一画的形式,画出生活场景;南京西善桥东晋墓出土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此外有甘肃酒泉丁家闸西晉墓壁画、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等遗迹;唐代是中国墓室壁画的黄金时代,在陕西西安市及其附近诸县集中分布着唐代帝陵和皇族、贵戚及京中大族的坟墓,是目前国内唐代墓室壁画发现最多、画艺最精的地区。

除此以外,最集中的唐代壁画墓群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

宋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墓室壁画从皇家走向民间,风格更加简约世俗化,与唐代奢靡的皇家风格截然不同,从中原地区走向全国各地,民间墓室壁画的繁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章:宋代乐舞壁画研究
(1)宋代乐舞壁画的历史性和继承性
墓室壁画中绘乐舞宴饮图像在中国渊源已久。

河南堰师辛村汉墓中绘有宴饮、宴饮观舞、宴饮博戏和鹿厨图。

画像石、画像砖上对乐舞的描绘则是更多,山东嘉祥五老洼出土的画像石分为上中下三层,有奏乐、杂技和欣赏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承续东汉传统,也有宴乐图像出现,辽阳棒台子墓中左右耳室都绘有墓主人宴饮图。

隋唐墓葬中,伎乐俑和乐舞壁画大量出现,许多作品都真实地反映出乐舞艺术在当时的发展状况。

唐朝更是乐舞图黄金时期,如唐李寿墓石掉内壁伎乐图,表现的是一群柔丽华美的女子或坐或立,正在演奏各种乐器,从中可见当时立部伎和坐部伎表演的实际情形。

河北曲阳发现的五代王处直壁画墓中出现了许多的精美彩绘砖雕散乐图,是当时舞乐艺术赋予墓葬装饰的一个新兴题材宋代壁画墓中发现了十余幅伎乐图,这种伎乐演出情况和当时社会存在的伎乐演出应该是一致的,表现了当时的乐部流传和实际演出情况。

宋代墓室壁画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当时社会上乐舞流行的情况,反映了当时音乐的盛行,是宋代社会生活一个方面的真实记录。

(2)宋代墓室壁画中乐舞图的图像意义
关于墓室乐舞壁画的图像学意义,学者们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是宋代的一种丧葬习俗和祭祀习俗。

在这我们不否认宋代用乐表现丧葬的存在,这种用乐和舞一方面表现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感受到生者的崇祀,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生者来说,可能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娱乐性,因此如果说丧葬用乐舞图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还说的过去。

但是墓室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和宗庙祭祀用乐、丧葬用乐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即使这两种类型的乐舞在表现形式上一样,都采用大曲、散乐、杂剧等形式,但是它们内在意义是会有很大的差别。

从图像上所属关系来看,墓室中的乐舞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和其他图像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日常生活景象。

宿白先生早在白沙1号宋墓壁画的研究中,就敏锐地发现了该墓前室东壁乐舞图与西壁墓主夫妇对坐图的联系,指出:“此壁当与东壁合观,为前室壁画的主要内容—墓主人夫妇开芳宴。

登封黑山沟宋墓壁画的乐舞图和备宴图、伎乐图、宴饮图、育儿图、侍寝图、一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家居生活场景。

从上可看出墓室中的乐舞图有可能只是墓主人地下生活的一种活动,他们并不是丧葬用乐或者求神拜祭用乐的再现,而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乐舞图像的意义不能仅仅从乐舞图像出发,要从乐舞图像和其他图像以及陪葬物的关系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乐舞图的真实意义揭示出来。

(3)宋代乐舞图赏析
宋代出土的壁画中种类繁多,其中乐舞图尤为出众如:白沙一号宋墓东壁壁画绘有女乐十一人,中间前面的女子戴硬角花额蝶头,穿着圆领窄袖长紫袍,足穿坚鞋,右手举起高过头顶,左手放在胸前,身体弯曲翩翩起舞,后面十个女子分左右站立,右侧五人分前后两排,后排右者双手拿着小棒击鼓,右手高举,似
乎奋力向下敲击,左边梳高譬,插黄答、戴白团冠,双手击打拍板。

前排右边的_`左手扬起,右手击在腰鼓上,中间的那个人侧身吹着横笛,左边的那个人吹着鹭集。

左边的五人也分前后两排,后排的两人正在吹箫,两人冠饰虽然一样,但是两人的神态却是截然不同,右侧的那个乐女抬脸向前,左侧的那个则是头低垂,好象沉醉在音乐之中。

前排左面的正在吹笙,中间的正在吹十二管排箫,右面的乐女右手拿着拨,弹曲颈五弦琵琶。

参考文献:
[1] 楚启恩《中国壁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版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古代墓葬壁画》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孙恺祺(1994.1.29)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美术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