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性病疫情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我国性病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及防治对策

疫 情上 升 , 与艾 滋 病 ( DS 疫 情 上 升 并 驾 齐 驱 , 社 AI ) 对 会 经济 和人 民健 康 都 产 生 了严 重 影 响 。 目前 , 性病 发
概念 所替 代 , 范 围与 内容也 扩 大 了 , 其 除原来 的 经典性 病( 毒 、 梅 淋病 、 软下 疳 、 病性 淋 巴 肉芽 肿 和腹股 沟 肉 性 牙肿 ) , 外 还包括 非 淋菌 性尿 道 炎 ( 宫颈 炎 ) 尖锐 湿疣 、 、 生殖 器疱 疹 以及 衣 原 体 感 染 、 滋病 、 虫 感 染 等 2 艾 滴 O
18 9 6 18 9 7 1 8 9 8 18 9 9 1 9 9 0
i 7 7 1 71 2 7 9
0 2 0 0 2
i 4 8 3 7 3 9 02 14 0 0 20 00 26 0 0
2 50 0 3 0 4 20 0 9 0 8 00 0 6 0 13 7 0 0 9 0 15 0 7100
8种 性 病 总 计 年 均 增 长 1 . 0 , 幅 为 2 5 ~ 9 3 增 .9
的 7 ~1 。特 别 是 2 O O世 纪 8 O年代 艾 滋 病 的 发 现
与流行 , 性病 与艾 滋 病 成 为 一 个 全 球 突 出 的 社会 问 使
题。
3 . 8 。据专 家估 计 , 止 到 2 0 6 8 截 0 0年 我 国实 际感 染 人类 免疫 缺 陷病 毒 ( V) 累计 达 6 HI 者 O万 人 之 多 , 仅 20 0 0年全 国实 际新 发性 病 至 少 4 0万 例 , 见 我 国性 0 可
全球和中国性病艾滋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精)

二、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
中国艾滋病流行形势
• 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 • 1989年发现经性途径感染HIV的国内感染者 • 1989年从注射毒品者中发现HIV感染者
• 1995年发现经母婴途径传播的HIV感染者
流行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传入期(1985-1988年)
共有7个省报告HIV和AIDS。除4例血友病病人为国内 感染者外其它均为外国人或海外华人。
血液/血制品 1.5% 其它/不详 13.5%
Others
IDUs
静注毒品 68.0%
母婴传播 0.2% 采血 Blood 9.7% collection 异性/同性 7.2%
MTCT
Hetero/Homo sex
中国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按性别分布图 1985 — 2001年
艾滋病病毒
• 血液
• 精液
• 乳汁
• 阴道分泌物 • 伤口渗出液
艾滋病的潜伏期和窗口期
• 潜伏期:指从感染HIV到发展到艾滋病的时间。
潜伏期可以短至6个月到1年,长至20年以上。平均潜 伏期约为9-10年。 潜伏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 窗口期:指从感染HIV到查出抗HIV抗体的时间。
一般是2-3个月。 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专 家 评 估 法
我国HIV感染者报告数与估计数对比
报告数
估计数
全国艾滋病疫情特点
• 全国艾滋病疫情上升趋势明显 • 艾滋病病人数增多 • 艾滋病流行呈聚集性分布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主要分布在农村
• 经性和经静注毒品感染人数仍不断增加
中国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按省份分布 (1985 – 2001年)
截止到2001年底 全国累计HIV感染人数为85万例。 初步测算艾滋病病人约为20万例, 其中现存活艾滋病病人约为8-10万。 预测到2006年底,艾滋病病人数将超过30万。
艾滋病流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中国与

AIDS的起源中国艾滋病流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在1981年首例艾滋病病例出现30年后,艾滋病疫情的有效控制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世界性的难题,HIV是一种动物源性的病毒,起源于非洲中部的野生灵长类动物。
HIV-1与黑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CPZ)在基因构成方面非常接近,很可能是跨物种传播给人类;而HIV-2与乌色白眉猴的免疫缺陷病毒(SIVsm)非常相似,很有可能来源于此。
截至2010年,全球艾滋病相关数据报道,到2010年底,3400多万[3090万–36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比2009年的3330万[3140万–3530万]有所增加。
到2010年底,估计中低收入国家共660万人正在承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比2001年翻了将近22倍。
到2010年底,中低收入国家大约900万有需求的人没有获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2001年到2009年间,全球每年艾滋病新发感染率减少了将近25%。
过去自1985年,我国在省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同年,在诊断了一名外国艾滋病患者后AIDS 在我国流行经历了三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1985年6月至1989年9月,可称为流行前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感染者主要是传入性的,多数为外国人或海外华人(一起发生在的4例血友病病人因应用进口第珊因子而感染的除外)。
发现的感染主要分部在沿海大城市,多为散发。
第二阶段时间为1989年10月至1994年秋,可称为流行初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为,感染者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边境的吸毒人群。
同时,全国其他地区在性病患者、暗娟、归国人员中也发现部分感染者。
第三阶段以1994年冬为起点,可称为快速扩散期。
这一时期在我国中部和东部的流动有偿献血员等人群中发现大量感染者。
与此同时,在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较早的省,流行形势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直被部分专家认为是阻止艾滋病毒从德宏州向省其他地区传播的天然地理屏障被冲破。
、、、、、等地,也都发现了多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年度性病工作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性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性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022年,我国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在性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2022年度性病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一)政策法规及体系建设1.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2022年,我国政府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性病防治工作的法律地位和职责。
2. 性病防治体系逐步健全。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加强性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性病监测、防治、科研、宣传教育等工作。
(二)监测与报告1. 性病监测网络不断优化。
2022年,我国建立了覆盖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性病监测网络,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性病报告工作得到加强。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按照规定报告性病病例,确保疫情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三)防治措施1. 预防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2022年,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积极开展性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性病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2. 高危人群筛查力度加大。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性病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性病诊疗队伍建设,提高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 药物治疗及随访管理规范。
2022年,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性病药物治疗规范,加强随访管理,降低复发率。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1. 积极参与国际性病防治合作。
2022年,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性病防治工作。
2. 举办国际性病防治研讨会。
2022年,我国成功举办了国际性病防治研讨会,为全球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交流平台。
三、工作成效(一)性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022年,我国性病报告病例数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性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二)性病防治水平不断提高。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性病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提高性病防治水平奠定了基础。
疫情的历史回顾

疫情的历史回顾一、疫情初现一切都始于一个寒冷的冬日。
2019年底,中国武汉市出现了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
由于正值春节前夕,大量民众纷纷涌向医院求诊。
很快,这种肺炎的病例在武汉乃至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
经过专家们的努力,这种病毒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后来被命名为COVID19。
二、全球蔓延疫情没有止步于中国。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病毒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短短几个月内,疫情蔓延至亚洲、欧洲、北美、南美等各大洲,世界各国纷纷拉响警报。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3月11日宣布新冠疫情为全球大流行病。
三、中国战“疫”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一是加强信息披露,实时公布疫情动态,提高公众的防疫意识;二是全力救治患者,构建了包括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内的多个医疗救治体系;三是采取严格的封控措施,武汉等重点疫区实施封城,减少病毒传播;四是全球采购抗疫物资,支援世界各国抗击疫情。
四、世界抗疫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也纷纷采取了措施应对疫情。
一些国家采取了全面封锁、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力求遏制病毒传播。
国际社会也加强合作,共同研发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五、疫苗研发与应用疫情爆发后,全球各国加紧研发新冠疫苗。
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多款新冠疫苗,并已批准上市。
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研发出了新冠疫苗,为全球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疫苗接种范围的不断扩大,全球疫情逐渐得到控制。
六、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
各国经济纷纷陷入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下降。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试图挽回经济颓势。
七、疫情下的生活变迁这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取消聚会等成为常态。
在线办公、远程教育、数字医疗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然而,疫情也加剧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给人们带来了心理健康问题。
八、未来展望随着疫苗接种的持续推进,全球疫情形势逐渐好转。
传染病流行趋势

传染病流行趋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传染病的爆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我国也不例外,传染病在我国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防控形势日益严峻。
本文将对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趋势进行探讨,分析现状并提出防控对策。
一、传染病流行现状当前,我国面临的传染病主要包括流感、登革热、艾滋病、结核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传染病在我国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流行趋势,但总体来看,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其中,流感是我国传染病的主要流行病,每年都会引发大规模的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二、传染病流行原因分析传染病的流行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人口密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跨境流动等。
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城市的人口聚集,容易造成传染病在群体中传播。
同时,环境污染也是传染病蔓延的助推因素,污染严重的环境容易滋生病菌病毒。
气候变化导致病菌传播途径增多,有利于传染病的传播。
跨境流动更是传染病扩散的主要通道之一,多国之间的人员往来使得传染病跨国传播的风险大大增加。
三、传染病防控对策为了有效应对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我国政府和各级卫生部门加大了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在防控方面,首先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趋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防控体系,包括健康教育、病例管理、疫苗接种等多种措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要加强国际合作,建立跨国传染病预警机制,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流行。
总的来说,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令人担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应对。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防控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遏制传染病的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希望未来我国的传染病防控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全球传染病防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性传播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以及如何预防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以及如何预防性传播疾病1991年卫生部公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性病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2)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性病在我国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流行形势十分严峻。
性病发病在传染病中已经上升到第3 位,在一些严重地区,甚至排在第1 位。
在建国前,虽然性病曾在我国猖獗流行,但由于建国后采取了取缔娼妓,组织医疗队奔赴落后地区等一系列措施,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基本肃清了性病。
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性病又在我国卷土重来。
1 我国的性传播疾病流行现状1.1 在1978~1988年,我国性病处上升蔓延阶段。
自1977年我国再次出现性病起,全国各地相继出现病例报告。
至1988年时,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均先后报告了性病病例。
1981~1988年,性病报告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24.3%,为我国1977年重新报告性病后报告数增长速度最快时期。
而性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表明性病在我国流行蔓延快速。
1.2 随后1989~1994年,我国性病疫情出现复杂化,其种类在构成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淋病的构成开始下降,而其他种类的性病也开始出现且构成迅速上升,并且开始由南向北、由城市向农村、又沿海向了内地逐渐蔓延。
如1977~1988 年淋病平均构成占80 %以上1 ,但以后在全部性病中的构成比却逐年下降。
1991~2000 年间淋病在全部性病中构成比继续下降, 由1991 年的65. 22 %下降到2000 年的33. 25 %;梅毒的构成比增加较快,1991 年为1. 08 % ,2000 年为9.33 %;生殖器疱疹由1991 年的0. 34 %上升到2000 年的3. 60 %。
1.3 而后1995年至今,性病在我国进入广泛流行阶段。
例如,全国报告的HIV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至1567例,较上一年增长了3倍。
我国传染病流行形势与防控策略

我国传染病流行形势与防控策略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话题——传染病。
没错,就是那种一说就让人心里一紧的病!相信大家都知道,近些年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层出不穷,像一场接一场的“戏”,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特别是疫情期间,大家心里那个紧张劲儿,真是别提了。
不过,咱们国家可不是吃素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咱们的防控策略可是花样百出,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2. 传染病的流行形势2.1 现状分析首先,咱们先看看现在的情况。
要知道,传染病这东西,就像是春天的野草,谁也挡不住。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我国的传染病种类虽然不算少,但通过防控措施,整体的发病率还是在降低的。
就拿新冠来说,大家都知道,这小家伙来势汹汹,但我们经过一系列措施,逐步控制住了传播的速度,真是让人松了口气。
2.2 新挑战的出现不过,话说回来,老虎不发威,谁还把你当病猫?有些新型传染病悄然无声地“登场”,像是“隐形人”,让人防不胜防。
比如,猴痘、登革热这些,简直就像是给我们增加了新的考题。
现在不仅要防新冠,连这些新来的“朋友”也得上心,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3. 防控策略3.1 与措施好在,咱们国家的防控措施可谓是相当给力!从疫情初期到现在,相关部门可是下了大功夫,推出了一系列。
有的地方直接设立了防控指挥部,组织全体力量,不让一个传染病“漏网之鱼”。
而且,大家知道吗?我们还开展了全民疫苗接种活动,这就像是给大家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大家更有安全感。
听说有些地方的接种率已经高达九成,简直牛得不行。
3.2 公共卫生教育除了这些,公共卫生教育也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可是花了不少力气让大家了解传染病的知识,像是洗手的重要性、佩戴口罩的必要性等等。
记得有一段时间,各大媒体纷纷上阵,搞了各种宣传活动,甚至连短视频平台上都能看到相关内容。
这样一来,大家在生活中自然就更警惕了,生怕自己哪天不小心“染上”什么。
这种“人传人”的信息传播,简直比病毒还快!4. 个人防护4.1 生活习惯说到个人防护,咱们每个人也得积极参与,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性病疫情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张君炎当前,我国性病流行已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发病地区不断扩大,危害日益严重。
1995年全国性病报告病例362 654例,报告发病率为30.71/10万,比1994年(26.04/10万)上升18.00%。
许多地区的性病发病率,在传染病发病顺位中已名列前茅(第2、3位),如不大力加强预防与控制,预计今后疫情会继续发展蔓延。
5~10年后,我国将有可能是以性病为主要传染病病种的时期。
"九五"期间以及"九五"以后,我国性病、艾滋病的防治任务将更为艰巨繁重。
近20余年来,性病原来的概念逐渐被性传播疾病(STD)这一新的概念所替代。
其范围与内容也扩大了,除原来的经典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第四性病)外,还包括有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及衣原体、支原体感染、艾滋病等20多种。
一、过去流行情况:建国前,我国性病流行也十分严重,根据历史资料和建国初期的调查,梅毒患病率在一些民族地区高达21.00%~48.00%,一些大城市4.50%~10.00%,农村0.85%~3.80%。
1949年调查,北京市妓女梅毒患病率高达84.90%,淋病为53.80%;上海市妓女梅毒患病率为58.10%,淋病为78.00%;武汉市妓女性病患病率高达92.28%。
估计1949年当时,全国大约有1 000万左右的性病病人。
二、现在流行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性病的防治工作,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方使性病特别是梅毒的发病率迅速下降,至1964年我国即正式宣布基本消灭了性病。
可惜70年代末、80年代初,性病在我国大陆又死灰复燃,且日益蔓延。
1.历年性病发病情况(疫情报告数):自1977年报告首例以来,性病疫情逐渐扩大蔓延,至1988年全国30个省(市、区)均有性病病例报告,疫情成倍上升(表1)。
2.病种构成:1991年卫生部颁布的《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规定: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生殖器疱疹、性病性淋巴肉芽肿8种性病为必须报告的性病。
全国性病历年的构成变化见表2。
表11977~1995年全国性病发病情况年份病例数发病率(/10万) 报病省(市、区)数1977 13 - 21978 2 - 21979 1 - 11980 48 - 31981 169 0.02 61982 627 0.06 101983 996 0.10 121984 2162 0.21 191985 5838 0.56 251986 23534 2.24 281987 49234 4.64 291988 85977 7.04 301989 139724 12.32 301990 157108 13.85 301991 175528 15.48 301992 199733 17.62 301993 240848 21.24 301994 300466 26.02 301995 362654 30.73 30合计17446593.年龄分布:性病患者以20~39岁年龄组最多,其平均构成占83.10%。
20~岁和30~岁年龄组性病发病专率均在70/10万左右(表3)。
4.性别分布:男女两者发病逐年上升。
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但性别比例有缩小趋势(表4)。
5.高危人群性病检出情况:高危人群如卖淫、嫖娼、吸毒、性乱人群中性病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表5、表6)。
6.地区分布:总的趋势是从沿海沿边到内地,从城市向农村发展蔓延(表7)。
7.儿童性病发病情况:近几年来,儿童性病发病有增加趋势(表8)。
8.流行特点简析:我国性病发病呈上升趋势,由1977年的13例增至1995年的362 654例,发病率由1981年的0.02/10万上升至1995年的30.73/10万。
1977~1988年发病上升较快,年平均增长124.31%,1989~1995年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年平均增长16.64%。
说明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表21977~1995年全国性病病种构成(%)年份淋病梅毒尖锐湿疣NGU 其他合计1977~1988 85.84 4.30 5.31 0.86 3.69 100.001989 76.94 1.41 16.10 4.14 1.41 100.001990 68.11 1.68 21.92 5.96 2.33 100.001991 65.22 1.07 23.98 5.64 4.09 100.001992 65.41 1.00 24.30 7.52 1.76 100.001993 67.11 0.84 21.56 8.43 2.07 100.001994 64.44 1.53 21.72 10.65 1.66 100.001995 56.42 3.13 23.04 15.48 1.94 100.00平均构成(%) 62.93 1.70 22.78 10.43 2.16 100.00表31991~1995年全国性病病例的年龄分布年份年龄组(岁)0~15~20~30~40~50~发病率构成比发病率构成比发病率构成比发病率构成比发病率构成比发病率构成比1991 1.33 1.20 14.31 4.70 70.43 46.90 70.36 34.60 30.27 9.90 5.06 2.701992 1.22 1.10 15.52 5.10 69.98 46.60 69.95 34.40 29.98 9.80 5.81 3.10 1993 1.77 1.60 6.39 2.10 71.93 47.90 71.99 35.40 30.58 10.00 5.34 3.00 1994 1.55 1.40 10.04 3.30 71.78 47.80 71.78 35.30 30.88 10.10 3.93 2.101995 1.46 1.30 6.24 2.00 73.88 49.20 71.03 34.90 29.05 9.50 5.62 3.00平均构成(%) 1.10 3.10 47.80 35.30 10.0 2.70注:发病率单位为/10万,构成比单位为%表41977~1995年全国性病病例性别分布年份男性女性男∶女病例数发病率(/10万) 构成比(%) 病例数发病率(/10万) 构成比(%)1977~1988 102847 - 67.07 50496 - 32.93 2.04∶11989 71410 12.60 65.44 37721 7.07 34.56 1.89∶11990 89848 14.91 60.05 59766 10.54 39.95 1.50∶11991 108000 17.79 61.54 67495 11.78 38.46 1.60∶11992 124362 20.48 62.26 75371 13.16 37.74 1.65∶11993 151253 24.91 62.69 89597 19.57 37.31 1.68∶11994 188352 31.02 62.69 112114 19.57 37.31 1.68∶11995 216250 35.62 59.70 146006 25.49 40.30 1.48∶1表5全国性病监测点性乱人群性病检出情况年份受检人数梅毒淋病尖锐湿疣NGU 生殖器疱疹合计检出病例数率(%)1993 14993 105 1333 389 566 0 2393 15.961994 13644 159 897 272 181 11 1520 11.141995 34569 290 850 216 436 7 1799 5.20合计63206 554 3080 877 1183 18 57112 9.04表6某市吸毒人群性病检出情况年份男性女性合计受检数阳性数率(%) 受检数阳性数率(%) 受检数阳性数率(%)1990 324 11 3.39 77 16 20.78 401 27 6.73 1991 263 17 6.46 34 7 20.59 297 24 8.081992 1002 100 9.98 103 65 63.11 1105 165 14.931993 1026 63 6.14 75 37 49.33 1101 100 9.08合计2615 191 7.30 289 125 43.25 2904 316 10.88表71991~1995年全国性病发病率前5位地区的性病发病率(/10万)位次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省份发病率省份发病率省份发病率省份发病率省份发病率1 广东64.83 海南86.83 海南128.69 广东123.71 广东128.192 海南54.27 广东80.99 广东107.17 海南114.71 上海118.113 上海52.77 上海53.33 上海60.30 上海90.95 海南117.284 浙江30.72 浙江35.19 浙江38.58 福建49.13 浙江57.915 辽宁26.30 辽宁27.14 福建32.57 广西44.39 北京54.38表81987~1995年全国性病监测点儿童性病发病情况年份病例数发病率(/10万)1987 86 0.511988 233 1.391989 331 1.941990 438 2.621991 387 2.311992 473 2.831993 423 6.071994 677 9.621995 259 7.948种性病中,以淋病、尖锐湿疣和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数为多,其历年平均构成分别为62.93%、22.78%、10.43%。
8种性病发病均在上升,但以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和生殖器疱疹上升较快。
各年龄组性病中,20~49岁人群发病数平均构成比达93.10%。
患者集中发生在性活跃年龄,这也是性病的特点。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女性病例比例逐年增长。
这一方面说明女性亚临床感染与轻型患者较男性多;另一方面也反映轻型患者就诊率有所提高。
性乱人群(卖淫、嫖娼)和吸毒人群中性病检出率高,他们是主要的传染源。
说明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打击卖淫嫖娼和禁毒的力度。
地区分布上,以大中城市、东南沿海开放地区发病较多,且上升较快(如海南、广东)。
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对其他地区(内地、农村)的性病防治问题应早做工作,防微杜渐。
三、今后疫情预测:目前性病疫情仍在不断发展,今后趋势如何,对此预测是比较困难的。
从宏观上讲,性病是一个社会问题,其影响因素甚多。
由于性行为属个人隐私,个案病例调查的可信度差,难度大,所以对性病流行的来龙去脉尚不详知,进行数学模型预测的条件不足,故运用灰色模型来进行时间序列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