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模型的缺陷及其完善

标准模型的缺陷及其完善
标准模型的缺陷及其完善

标准模型的缺陷及其完善

The flaws and perfection of the standard

model of particle physics

摘要

Abstract

标准模型(SM)是描述基本粒子强相互作用和电弱相互作用的规范理论。本文简单介绍了标准模型的基本结构,指出标准模型存在的不自然性问题、中微子问题以及自由参数太多等问题。进而,介绍了几个重要的新物理模型

The Standard Model(SM) is a gauge theory to describe

strong and electroweak interactions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tandard model, point out the st andard model in

the presence of unnatural problems, neutrino problems as well as free parameters is too much w ait for a problem. Then, introduces several important new physical model

引言

目前,粒子物理的理论和实验都是围绕着标准模型进行的,该SU(3)c*SU(2)L*U(1)γ规范理论可以描述各种微观粒子之间的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并且通过Higgs机制来实现将对称性破缺到SU(3)c*U(1)em.自从标准模型建立以来,它己经成功地预言和解释了众多精确的微观实验结果。然而,众所周知的是,模型本身更应该视为某个更基本理论在电弱能标下的极好有效近似,毕竟它的自由参数太多、没有包含暗物质、不能很满意地解释中微子现象、Higgs部分还存在二次发散问题等等,这就促使人们不断提出新的物理模型,以期解决标准模型所面对的这些具体问题,并希望能揭示那个更基本理论的一些性质。其中流行的新模型有超对称模型、小Higgs模型、额外维模型等等。本文主要介超标准模型,特别是电弱相互作用的Weinberg-Salam-Glashow模型,包括它的规范作用方式、Yukawa相互作用和对称性自发破缺以及Higgs机制,紧接着我们列举该模型的一些备受瞩目的缺陷以及几种流行的新物理模型。

At present, particle phys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 are carried out around the standard model, th is is SU(3)c*SU(2)L*U(1)γ specification for theory can describe the various microscopic particles between the strong and weak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s, and through the Higgs mechanism to realize will symmetry breaking to SU(3)c*U(1)em.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ndard model, 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predicted and explained many of the results of accurate micro experiment. However,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model itself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excellent and effective approximation of a more basic theory in electric power. After all, it has too many free parameters, not including dark matter, and can not be satisfied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neutrinos, Higgs part of the existence of two divergent questions, etc.. This prompted people to put forward the new physical model,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standard model, and hope to reveal some of the nature of the more basic theory. The popular new model has the super symmetry model, the small Higgs model, the extra dimension model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the standard model, especially the Weinberg-Salam-Glashow model, which includes its specification, Yukawa interaction, and Higgs mechanism, and then we list some of the most popular models of the model and some popular new physical models.

陈岩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 周天勇 胡 锋 【摘 要】 文章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是一个家庭理性经济决策行为,农民收入是家庭成员的务农收入和进城务工收入的平均数。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和失业人口在农业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的分布,始终保持一种均衡状况,它是由这三个部门的发展水平和总人口共同决定的。文章主要从上述方面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改进。新模型得出了与托达罗模型相反的结论:发展城市不仅能改善城市失业,而且能提高工资收入,而发展农业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收入增加,并会在农村积累更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关键词】 新托达罗模型 家庭决策 农民收入 失业人口分布 【作 者】 周天勇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胡锋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托达罗模型发表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认为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取决于城乡就业的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托达罗,1999)。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乔根森等人的二元模型都是假定城市不存在失业,但是实践表明,城市不仅存在失业,并且在高失业率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源源不断地迁移到城市。托达罗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并得出如下政策建议:发展城市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因此应该发展农业,走农村工业化道路,限制发展高等教育。有人认为这是对刘易斯二元模型的否定。托达罗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在中国也引起大量的研究。有的是对模型的检验研究,有的是从影响迁移因素的角度对模型进行修正。这些成果都没有研究发现托达罗模型的根本缺陷。周天勇(2001)曾对托达罗模型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城乡人口流动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国分散发展农村工业成本很高,会带来很多问题,还是要走发展城市的道路。因为城乡劳动力就业行业不同,农村劳动力进入的往往是城市居民不愿意干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流入不会加重城市失业。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农民家庭经济决策行为出发,分析农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收入联系,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我们的模型否定了托达罗模型的结论,认为发展城市不仅不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反而会改进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 一、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 托达罗模型可用以下两个方程来表示(周天勇,2001): M=f(d),f′>0(1) d=wπ-γ(2)? ? 8 1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一、二元结构与托达罗模型 W. Lewis 在《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954)中指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村固定的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就会吸引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G. Ranis 和J. Fei 在《经济发展理论》(1961)中对Lewis 模型进行了补充,对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发展关系给予了清晰的表述,并强调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Lewis-Ranis-Fei )”模型。Ranis 和Fei 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1964)中又进一步把城乡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和成熟经济三个阶段,强调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乔根森(D.W.Jorgenson )在《二元经济的发展》(1961)中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只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剩余不断增加,才能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由此可见,乔根森更看重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更强调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影响。然而,20世纪60和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

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却有增无减,“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和乔根森模型对此现象无能为力(李陈华,2006)。 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了《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一文,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型。他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这种关系可以具体表示为:M=f(d) ,。其中,M表示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 差异,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而农业部门的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因此,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表示为 d=w n -r。其中,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 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n 表示就业概率。托达罗又将就业概率表示为: 。其中,Y表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N表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S 表示城市地区总劳动力规模。托达罗进一步指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减去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Y =入-P。其中,入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p表示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然而,以上的短期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事实,因为迁移者往往要好几年才能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故人口流动模型应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上。假定V(0) 代表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贴现值,、 分别代表t 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率,n 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说明介绍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袁志刚(000018) 目录 1 .导论 (1) 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1) 2.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1) 2.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 (1) 2.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2) 3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2) 3.1.两部门 (2) 3.2.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 (2) 3.3.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制度工资),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 (2) 3.4.就业概率=城市(现代部门)已就业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 (2) 3.5.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乡城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2) 3.6.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 (2) 3.7.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 (2) 4 模型的完整表述 (2) 4.1. 模型的均衡 (2) 4.2.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 5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5) 5.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 (5) 5.2.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 (5) 5.3.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 (6)

6. 对两种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政策的社会福利分析 (6) 6.1 工资补贴 (6) 6.2 限制人口流动 (7) 6.3 两种政策的组合 (7) 7. 参考文献 (8) 图1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1、导论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其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后,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肯定乡-城间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力部门转移到高生产力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力,从而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时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加速这种人口流动的趋势,或者说如何清除这种人口流动的障碍。”1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失业问题,以迈克尔.P.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为首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热带非洲),“尽管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为正,而且存在相当水平的城市失业,但乡-城间的人口流动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呈现出加速趋势。”2他们认为建立在充分就业基础上的传统人口流动模型(如刘易斯模型)无法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并令人信服的经济解释。因此,他们将研究的着眼点转向被传统理论忽略了的城市失业问题,试图发展新的人口流动理论以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正是这一努力的产物。本文拟就这一模型及其含义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托达罗模型从个人的迁移决策出发,对影响个人迁移决策的因素和人口流动机制提出了1谭崇台主编,2000年,《发展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217页。 2John R. Harris and Michael P. Todaro , 1970, Migration ,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0, p126。

制度缺陷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突破----基于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课题名称:二元结构、制度缺陷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突破----基于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课题批准号:CIA080221 课题类别:国家青年基金 课题资助经费:6万元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2010年.12月 课题负责人:周骏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主要成员:倪秋菊、刘红娟、符淼、袁欣、盖翊中、傅薇、李元平

研究总报告 二元结构、制度缺陷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突破----基于托达罗 模型的分析 一、标题 二元结构、制度缺陷与大学生就业困境突破――基于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二、研究结构示意图 本研究的结构安排通过下图可以展示出来:

图1 、 本研究的结构示意图 三、摘要 当前,在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体制内优势单位就业与体制外就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条件差距;而那些依附、衍生于二元经济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又固化和加剧了这种二元分割性。 这种二元分割性,会对大学生择就业造成深刻的影响。课题组借助发展经济学分析劳动力流动的托达罗模型,分析发现:二元经济造成的各项收入差距和生活条件差距过大,会让大学生的择业显示出畸形的高度同质性。择业偏好的同质化会导致偏好重叠市场出现异常激烈的竞争,而另一些市场则乏人问津。具体来说,东部地区、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这些地方的体制内优势行业,会成为热中之热,竞争非常激烈。另一方面,体制外竞争性部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提供的岗位则少人问津甚至无人愿去。 可见,在二元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并不是大学生供给数量绝对过剩造成的难,而是相对的难;大学生就业难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过程难、主观难,即在二元因素影响下,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观感到抉择痛苦、过程艰辛的难;―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显示大学生的失业具有一定的自愿性特征。 在对策方面,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二元结构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只有消除我国的二元结构,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主体部分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发展经济学作业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经济学0701班 张媛 07100301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关于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的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据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5亿之多,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项棘手而又迫切的任务,否则,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改变,工业化与城市化将只是一句空话。拟从发展经济学两个模型——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就如何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 从刘易斯模型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元经济模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其目的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农业是落后的;工业部门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高。农业部门在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无限度地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工业部门因雇佣低工资的劳动力而积累起来的利润可以不断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剩余劳动力被吸收殆尽,其结果是工业化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整个经济获得发展。因此,刘易斯主张发展城市工业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尽管刘易斯模型存在着理论中假设上的缺陷,如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是一种充分就业状态。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不符,另外,他认为,农业部门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只是为了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扼杀了农业的作用。但是,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该模型仍具有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政策含义。 从刘易斯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第一,该模型通过“二元结构论”揭示了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上、经济上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性,城市工业部门生产规模大,生产和管理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同时,乡村农业部门还维持在单独劳作中,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为了改变现状,根据该模型,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应是当务之急。第二,该模型指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可以将两个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既加速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又使农业部门摆脱了劳动力过剩的困境。 综上所述,该模型应包括以下的政策含义。 1 消除传统的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因素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基本的制度因素,是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既不改变其农村户籍,又不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也不纳入城市就业管理,严重阻碍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合理流动。因此必须予以革除,代之以新的人口登记制度。同时,要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封闭的局面,将城镇居民与农民工的就业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各级政府部门应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为农民工的流动提供信息、政策、法律服务,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较高,农民从事非农经营的机会多;农民从事非农收入的报酬也相应高。此外农民工技能低,收入少,为维持全家生活就要有更多的农民工进城。夫妻进城的现象很普遍,孩子无人养护和教育,而孩子就是下一代农民工。这使得城市负担迅速加剧,农民工生活条件很差,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要加强普及农村九年制教育,增加农村教育经费,加快发展各类职

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及其在中国的意义

?“三农”问题? 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及其在中国的意义 ●伍向文1沈 薇2 (1.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2;2.证券日报专刊部,北京 100023)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典模型,结合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对托达罗模型做了修正和调整。着重强调了教育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做了定义,提出了该模型的一些政策含义。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托达罗模型 劳动力市场 教育程度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4)02-0052-04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直是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农村劳动力问题更显突出。统计 资料表明,我国现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亿左右。由于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的边际生产力非常低,导致农民的 平均收入受到严重制约。由于制度性因素,我们的劳动力流 动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使在城市 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却有降低。这一状况 的存在使得我国城乡二级分化非常严重,对国家建设的目标 和战略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 分,不提高这一部分人的收入,现代化建设就不能算是成功 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将越来越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对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 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1.农村剩余劳动力移动模型回顾 1.1 刘易斯模型和费拉模型 刘易斯(W?A Lewis,1954)创立了二元经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在模型中,前提条件是经济被分成了农业和工业截然不同的二个部门,图1 中的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工业部门不同资本特征下的边际产品收益曲线,K1>K2>K3,W是工业部门的工资。在剩余劳动力被完全转移之前,劳动者的工资是固定的。在一定资本特征下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时,劳动力转移停止,资本越大,企业获得的利润就越大,经济高速发展。随着资本的增加,那么边际生产力曲线有时就会向右移动,这样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一直会继续下去,直到剩余劳动力完全被吸纳。刘易斯模型的核心是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适合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国家,非常符合我国经济的现状,由于经济建设的历史条件的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被人为地划分成二元模式,即农业和工业的分离。各种制度严重限制了劳动力流动,农业的劳动力被严格限制在土地上,农业长期以来为工业提供积累。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结构逐渐的演变为“城市的市场经济”和“农村的自然经济”之间,虽然一部分农村地区也得到了发展,不过整个中国的农村仍然处在一种落后的状态之下。但是,刘易斯的一些结论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是有限的,我国农业人口如此庞大,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加大了城市就业的难度。另外由于人口的过分庞大,涌入城市导致了竞争的激烈,从而收入提高也非常缓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易斯所认为的“二元向一元转变的自然过程”在中国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图1

托达罗基本模型的启示_发展和运用

经济改革与发展《财经研究》1999年第6期 总第211期 □ 许 峰 托达罗基本模型的启示、发展和运用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的经济结构作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许亦平(1997)的新二元经济结构,陈吉元(1994)的三元经济结构和徐庆(1996)的四元经济结构。本文在分析托达罗模型的过程中得以启示,并结合我国国情,对托达罗模型加以发展和运用,最终得出了我国形成三元经济结构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措施。 一、托达罗基本模型:就业概率,收入差距和迁移决策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在196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欠发达国家中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失业的模型》中提出了他的模型。该模型是在传统人口流动模式不能解释人口流动和城市失业并存现象的条件下产生的,它能对这两个相对矛盾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它受到经济学家的普遍赞扬。托达罗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预期城乡收入差距[d (t )]的反应,它等于现代工业部门某年的实际收入[Y u (t)]与就业概率[P (t)]的乘积再减去农业部门的实际收入[Y R (t)],而农业劳动力流动的规模[M(t)]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即: d(t)=w(t)P (t)-Y R (t), Y u =w M(t)=f[d(t)], f'>0 而后,托达罗又对就业概率下了定义,即: P (t )=C N (t ) S (t )-N (t ) 上式中,C 表示现代部门的工作创造率,N 表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S 表示城市地区总劳动力规模。 其次,托达罗指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K )减去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Q ),即C =K -Q 上面给出的人口流动模型是一个总量模型,对个人而言,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其迁移决策由未来某期前就业概率的累加值[P(t)]决定的净收入贴现值[V(o)],即: T (o )=∫n t =o [p (t )Y u (t )-Y R (t )]e -r t d (t )-c (o ) 其中,r 表示贴现率,c (o )表示迁移成本。p (t )是t 期前迁移者找到工作的累加概率,它与P (t )不同,后者指的是某一时期迁移者被雇佣的概率,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四个式子表示: P (o )=P (o )

托达罗模型

第五章 托达罗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
经济发展包括一个社会空间组织的转变 ,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的核心 问题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大规模的迁移 。
刘易斯—兰尼斯—费景汉模型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 现象 。刘易斯认为城乡工资差异大约在30%左右,以吸引劳动力从农村 进入城市,并假设城市不存在失业。 但六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工资差异越来越大,农村人口向 城市移民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工业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远 远不能满足这种就业需求的增加,农村隐蔽失业转变为城市公开失业。 城市非正规部门成为劳动力从农村传统部门向城市现代部门过渡的一个 选择。 1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尽管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和 城市存在大量失业,但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不仅存在,而 且还有加速。哈里斯和托达罗指出,传统经济学模型认为通过适 当的工资和价格调整可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无法对发展中国家 这种从整个经济上不存在绝对过剩劳动力、城市失业水平不断增 长和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做出理性解释。 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是:即使存在长期失业,城市预期工资水平 依然超过农村工资水平。如果这种预期不改变,移民就将继续下 去。 托达罗模型是理解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迁移过程的最早和最简 单模型之一。
2

关于作者:
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 教授。曾在非洲任教和生活5年,在拉丁美洲和亚洲旅行和教学 近20年。
3

参考论文:
Todaro, Michael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69 Harris, John. R. and Todaro, Michael P.,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 Sector Analysi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1970. Todaro, Michael P., “Income Expectations,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Employment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 Vol. 104, No. 5, November 1971
4

托达罗模型与刘易斯模型区别

刘易斯(Lewis,1954)在其著名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建构了一个二元经济模型,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部门以低工资从农业部门吸纳剩余劳动力。 对于这种二元经济模式,刘易斯概括了三个特征,即:第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现代的”与“传统的”两个经济部门,现代部门通过从传统部门吸收劳动力而得以发展,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剩余,即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增加新的资本和吸收更多的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此反复进行,不但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不断扩大,而且利润、储蓄和资本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直到多余劳动力吸收完毕,实际工资停止上涨为止。第二,在提供同等质量和同等数量的劳动的条件下,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非熟练劳动者在现代部门比在传统部门得到更多的工资;第三,他假定,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以现行工资增雇工人时,愿意就业的人多于需求的数量,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转移而减少的数量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所填补。因此,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劳动的供给超过了对它的需求,而且劳动供给是无限的。现代部门为了吸引仅传统部门中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一般要比后者高30%。刘易斯认为,工业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人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人口流动的结果是促使了城乡工资趋于相等,城市工业部门在现有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只要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将会被城市工业部门不断吸收过去。当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时,劳动力变成稀缺资源,工资将由劳动力供求关系所决定,这时候二元经济结构消失,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一元经济结构,成功实现经济转型。 刘易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不变的劳动价格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分析,是以农业部门的不发展为隐含假定的,因为农业部门的发展会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抬高工人工资水平。 刘易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不变的劳动价格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分析,是以农业部门的不发展为隐含假定的,拉尼斯(Gustav Ranis,1989)和费景汉(JohnC.H.Fei,

托达罗模型

从我国实际出发评述托达罗模型的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答:托达罗模型含义: 迁移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距;城市正规部门创造的就业越多,就业概率就越大;就业概率越大,预期城乡收入差距也就越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就越大;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则是:如何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 (一)应尽量减少城乡机会不平等的现象。 (二)依靠工业扩张不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无助于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三)减少向城市的政策倾斜,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 (四)适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改善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愈发明显和严重,以至于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托达罗模型的政策主张之一就是增减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这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托达罗模型主张减少向城市的政策倾斜,消除人为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如我国近年来不断提升最低工资标准,这就是托达罗模型的显示政策表现。 3,有利于工农业的协调发展,改变我国轻重工业严重失调的现状。托达罗模型认为张依靠工业扩张不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无助于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4,有利于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一个人受教育程度与他要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动机或倾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应当减少发展教育事业方面的过度投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更应如此。 5,有利于政府职能和定位的转变。托达罗模型认为工资补贴和政府直接雇佣人员,会导致城市失业率的增高,应予以适当的控制,我国近年来的公务员制度改革以及相应的国家机关人事制度变更就是托达罗政策的具体表现。 局限性: 一,人口迁移导致城市非正规部门规模的扩大,引起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并不是直接进入城市正规部门,而是大多数进入了城市非正规部门,而这中进入对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应先,如我国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城中村。 二,对于托达罗为避免城市失业而主张的要抑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特别强调大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这一问题,笔者不敢苟同。城乡收入差距虽然是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动因,但不是唯一动因,除了托达罗提到的就业概率外,还有再失业率,劳动力是否无差别对待等因素。把过多的资金投放到地域分散、人力分散、资源分散的农村,不利于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不利于产业会集,也不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只能遵循市场规律,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