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同步练习卷: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练习(不包含答案)

人教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练习(不包含答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选择题1.“突击湘中,全国震动。

横扫黔省,所向无敌。

威震云南,龙云丧胆。

追缴之敌,叫苦连天。

克服天险金江,战胜雪山草地。

”其中“克服天险金江”的意义在于()A.巩固了革命根据地B.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C.实现了红军主力的会师D.形成了党的新领导核心2.下图为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1月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A.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B.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错误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3.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对长征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精神包括( )①不怕艰难险阻②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勇往直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4.歌词“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所述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是()A.南昌起义爆发B.井冈山会师C.遵义会议召开D.会宁会师5.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红军长征D.挺进大别山6.“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歌曲描述的史实发生在()A.北伐战争期间B.红军长征期间C.抗日战争期间D.人民解放战争期间7.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到:“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这次会议指的是()A.遵义会议B.中共一大C.中共七大D.中共十九大8.暑假到了,某校将暑期“研学旅行”基地定在遵义。

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C.武装反抗,创建军队D.生死攸关,伟大转折9.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C.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D.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0.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正确评价是()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④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11.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时间:15 分钟一、选择题1.“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美蒋勾结,发动内战1.答案 C 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2.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曾作诗云:“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遵义会议上确立在中共中央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的是( )A.李大钊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2.答案 C 1935 年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选项C 符合题意。

3.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

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白雪、茫茫草地、涛涛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 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广州起义B.秋收起义C.红军长征D.井冈山会师1 / 43.答案 C 据“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可判断,此事件是红军长征。

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历艰难险阻,来到黄土高原,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故选C。

4.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打了几个漂亮的战斗,其中不包括( )A.四渡赤水,佯攻贵阳B.强渡大渡河C.飞夺泸定桥D.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4.答案 D 红军长征的路线为:从江西瑞金出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册历史17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毛泽东诗句中,描画如图历史事情的是〔〕A.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B.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C.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D.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事先尽开颜2.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成功完毕的红军三大主力军会师的地点是〔〕A. 瑞金B. 吴起镇C. 会宁D. 遵义会议3.〝每一场革命都有它白身的传奇。

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

〞长征途中,毛泽东率领红军出奇制胜,打乱了朋友追剿方案的举动是〔〕A. 四渡赤水B. 强渡大渡河C. 飞夺泸定桥D. 翻雪山过草地4.会场虽十分狭小,会议却决议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

这次〝会议〞是〔〕A. 中共一大B. 遵义会议C. 中共七大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朱德在回忆遵义会议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机时写下诗句:〝群龙得首自腾翔,路途知晓走一行;左右偏向能纠正,天空有限任飞扬。

〞诗中〝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指导位置〔〕A. 陈独秀B. 毛泽东C. 周恩来D. 邓小平6.2021年元旦某中学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感受长征〞的文艺汇演,以下几个历史场景,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选项是〔〕①巧渡金沙江②甘肃会宁大会师③强渡大渡河④召开遵义会议A. ①②③④B. ④①③②C. ①③④②D. ②①7.一位美国记者赞赏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伟大传奇〞指的是〔〕A. 武昌起义B. 北伐战争C. 南昌起义D. 红军长征8.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澎湃的革命史诗,它生动笼统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芒战役历程,热情弥漫地讴歌了长征肉体。

以下不属于红军长征成功意义的是〔〕A.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B. 使革命派坚持了消灭红军的希图C. 保管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气D. 沿途播下革命的种子9.«人民日报»刊文:〝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出现全新的相貌,显示出弱小的生机和生机,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抵达陕北,取得长征的成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题(含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一、选择题(4分×10题=40分)1.“重走长征路”最合适的旅游线路是()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C.瑞金﹣﹣武汉﹣﹣西安﹣﹣吴起镇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因为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突破敌人的四到封锁线,度过湘江,改向贵州;渡过乌江,攻克贵州重镇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然后历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

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

A符合题意;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西,向北穿过11各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但是没有经过上海,BD不合题意;长征也没有经过武汉,C不合题意。

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2.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

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D.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长征”可知,这次会议是召开于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择C项。

3.下列是某校为举办“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图片展而搜集的图片,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③④①D.④③②①【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四幅图片反映的分别是井冈山会师、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和遵义会议,这几个事件分别发生在1928年4月、1921年7月、1927年8月1日和1935年1月,其中②最早,④最晚,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解析版)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下面是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发行的部分邮票中的画面,其中,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事件是()A. 胜利会师B. 遵义会议C. 四渡赤水D. 过雪山草地2.某校八年级(2)班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随机出现的关键词,判断出相应的事件。

如图是小红同学抽取的一组关键词,据此判断它反映的是()A. 湘江战役B. 遵义会议C. 四渡赤水D. 会宁会师3.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

“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A. 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B. 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D. 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4.伍修权在某次会议期间特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表达他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这次会议是()A. 遵义会议B. 中共七大C. 中共十四大D. 中共十六大5.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到:“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这次会议指的是()A. 遵义会议B. 中共一大C. 中共七大D. 中共十九大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A. 中共“一大”B. 八七会议C.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7.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A. 南昌起义B. 井冈山会师C. 红军长征开始D. 遵义会议二、过雪山草地8.1935年6月,红四战士们高喊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艰难前行。

战士们正在进行()A. 井冈山会师B. 南昌起义C. 万里长征D. 武昌起义9.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选择题1.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A.吴起镇会师B.红一、四方面军会师C.红二、四方面军会师D.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2. “远征红军智勇全,遵义选帅毛委员。

冲破教条与分裂,拨开迷雾见青天。

”此诗中“遵义选帅毛委员”指的是()A.选举毛泽东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代表B.选举毛泽东作为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C.肯定了毛泽东进攻贵州的正确主张D.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3.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其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A.四渡赤水B.过雪山草地C.渡过金沙江D.井冈山会师4. 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

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

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

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A.甲、乙B.甲、丙C.乙、丁D.丙、丁5.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

其中,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A.生死攸关历史转折B.长征会师伟大胜利C.革命圣地战略后方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

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7.《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不包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不包含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选择题1.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央红军“通道转兵”的作用是()A.获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B.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C.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企图D.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3.1935 年6 月,红四战士们高喊着“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艰难前行。

战士们正在进行()CA.井冈山会师B.南昌起义C.万里长征D.武昌起义4.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

“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D.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5.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打了几个漂亮的战斗,其中不包括().A.四渡赤水,佯攻贵阳B.强渡大渡河C.飞夺泸定桥D.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6.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A.血战湘江B.四渡赤水C.渡过金沙江D.飞夺泸定桥7.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

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是()①中共一大正式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②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③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④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①8.红军长征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A.四渡赤水B.巧渡金沙江C.强渡大渡河D.飞夺泸定桥9.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岳阳市某校今年的夏令营活动选择了遵义。

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转危为安生死攸关10.贵州遵义被称为“转折之城”,发生在这里的重大转折是( )A.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C.解决博古等人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D.红车长征胜利结束11.某校八年级(2)班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随机出现的关键词,判断出相应的事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同步练习题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是位于我国某省会宁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

根据你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了解,这一纪念塔应该在今天的()A.江西省B.四川省C.甘肃省D.陕西省2.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①遵义②瑞金③吴起镇④泸定桥A.②①④③B.②①③④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3.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

”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

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A.①②④⑥③⑤B.①②⑤③④⑥C.②①④⑥⑤③D.①③④②⑥⑤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5.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A.瑞金B.延安C.大别山D.井冈山6.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A.遵义会议B.会宁会师C.井冈山会师D.吴起镇会师7.“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这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美蒋勾结,发动内战8.其中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是()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百团大战D.重庆谈判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A.千里跃进大别山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两万五千里长征D.开辟敌后战场10.“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选择题
1.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

”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A.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B.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C.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D.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答案】A
2.某校准备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条适合的路线()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B.上海—瑞金—遵义—会宁
C.上海—瑞金—遵义—吴起镇D.井冈山—瑞金—遵义—会宁
【答案】A
3.“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兵重,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诗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甲午战争期间B.北伐战争期间
C.红军长征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C
4.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某次战略转移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秋收起义D.武昌起义
【答案】B
5.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其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
A.四渡赤水B.过雪山草地C.渡过金沙江D.井冈山会师
【答案】D
6.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声东击西,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 )
A.四渡赤水,佯攻贵阳B.巧渡金沙江C.飞夺泸定桥D.爬雪山、过草地
【答案】A
7.毛泽东说:“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答案】A
8.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这就是中国革命史上伟大传奇。

”“伟大的传奇”是指:()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红军长征
【答案】D
9.下列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序,应是()
①翻越大雪山
①飞夺泸定桥
①遵义会议会址
①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纪念塔
A.①①①①
B.①①①①
C.①①①①
D.①①①①
【答案】D
10.下列年代尺中属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A.1921年
B.1935年
C.1936年
D.1978年
【答案】B
11.“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

”该诗描绘的是()
A.红军长征[来源:ZXXK]
B.中共七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答案】C
12.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A.从瑞金出发
B.渡过金沙江
C.四渡赤水河
D.会宁会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用死打硬拼的阵地战取代了原来行之有效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1934年4月,红军将士经过18天拼死血战,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逐渐推进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材料二:一路上红军带着许多笨重的家当,如印刷机、军工机器等,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行进二三十千米……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材料三: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红军第几次反“围剿”中?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此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二共同说明红军面临怎样的局面?使以上材料中红军局面发生变化的会议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答案】(1)第五次。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

(2)被动挨打(意思相近即可)。

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
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精神就是长征途中的红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必胜信念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它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