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导论》结课作业

合集下载

生态学结课作业

生态学结课作业

生态学结课作业1092610122张朝阳关于对庆阳市污染现状的调查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与陕西省接壤。

根据最新勘探结果,庆阳市的石油、煤的储量分别占整个甘肃省总储量的94%和73%。

庆阳市属全省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全市河川多年径流量只有14.5亿立方米,其中入境水6.7亿立方米,几乎占径流总量的一半,而自产水仅为7.8亿立方米。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360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量1300立方米的25.7%,是全国人均水量2400立方米的13%。

每亩耕地占有水量110立方米,是全省每亩耕地600立方米的18.3%,是全国每亩耕地1823立方米的6.02%。

无节制开采导致供水缺口加大在有限的水资源中,由于马莲河上游约2500万立方米的苦水汇入河道,造成整个干流4.75亿立方米的水不能利用。

目前尚有31.21万人和15.36万头大牲畜饮用苦咸水。

天然降水是庆阳水的惟一补给源。

受季风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主要集中在夏秋季,7月—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8.5%,且多以暴雨或雷阵雨出现,难以充分利用,导致春旱、伏旱频繁发生。

赖以解决塬区人饮和灌溉的机电井,也因无节制开采而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据省水文地质检测站统计分析,西峰城区8平方公里范围内,年允许开采地下水为12.4万立方米,目前已开采225万立方米,相当于允许开采量的20倍,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据观测,20年内全市水位下降46.6米,平均每年下降2.33米,潜水位接近隔水地板层,部分机井因水位下降而干涸。

缺水不仅长期困扰着农业生产,而且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西峰、宁县、合水、华池、环县县城,每年夏季都闹水荒,不得不实行分片限时供水。

各类污水造成河流污染加剧由于石油开采、地方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全市水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

目前,庆阳市境内8条较大的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受污染的河流已经占到辖区河流总长度的48.08%,而马莲河和蒲河污染尤为严重。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酸雨:PH值小于5.65的降水。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环境生态学大作业-精品

环境生态学大作业-精品

环境生态学大作业-精品2020-12-12【关键字】情况、道路、方法、环节、条件、空间、会议、效益、质量、模式、增长、计划、监测、传统、地方、认识、问题、矛盾、战略、系统、体制、机制、有效、大力、密切、深入、充分、整体、尽快、现代、合理、良好、和谐、文明、公开、健康、快速、持续、合作、举行、提升、统一、发展、建设、建立、制定、提出、掌握、研究、措施、规律、突出、关键、安全、稳定、网络、格局、内涵、意识、风尚、思想、力量、地位、精神、举措、基础、需要2006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的197条河流408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6%、28%和26%。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

总体上看,我国流域污染状况是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一般河段强于城市河段,污染从下游地区逐步向上游转移。

2008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与2007年持平。

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

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多数湖泊的水体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在几大湖泊中,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尤以太湖、巢湖和滇池污染最为严重。

太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质尚好,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轻污染,特别是1987年以后,污染趋势更为严重,水体中有机污染指标和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升高。

到了90年代中期,以Ⅲ类水质为主,并开始出现了Ⅴ类水质,意味着太湖已被严重污染。

巢湖流域目前仍处于富营养状态,11个水质监测点中,7个属Ⅴ类和劣Ⅴ水质。

滇池在20世纪70年代水质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

到了90年代,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水质超出Ⅴ类标准,特别是氮、磷浓度很高,曾分别达到7.5、9.19mg/L。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BY 周晓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它包括4 个层次的内容;1)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2)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3)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的形成与发展规律: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为什么说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的主流?20 世纪60 年代后,由于出现全球人[ ].环境、资源等威胁人类生存问题出现,生态系统研究成为生态学研究主流论述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书上,有)讨论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书上有)第二章:个体1.环境:是指某- 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儿种因予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5.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 -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外延为耐性定律: 对于具体的生物,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 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又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其中包括最适区,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见耐受曲线)。

6.限制因子定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7.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环境工程导论期末总结题

环境工程导论期末总结题

环境工程导论期末总结题一、引言环境工程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环境工程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等基础知识。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环境工程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在本篇总结中,我将回顾本学期所学的内容,并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主要内容1.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在环境工程导论的第一课上,我们了解了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它的诞生源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需求,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工程作为解决方案被提出。

2. 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内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内容。

环境工程的核心原理包括物质平衡和能量平衡原理、环境动力学原理、环境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等。

环境工程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等方面。

我们学习了各种废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了解了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学习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

3. 环境工程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在学习中,我们还了解了环境工程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

环境工程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的支持和推动,同时也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来保障环境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我们学习了国内外环境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了解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方式。

4. 环境工程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在课程的最后,我们还了解了环境工程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工程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领域之一。

未来的环境工程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例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能源保障等。

因此,环境工程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学习收获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对环境工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一些实践技能。

首先,我了解了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内容,知道了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和定义。

环境生态学导论 思考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导论 思考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第一章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生态系统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

大气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

没有大气提供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氧气循环和碳循环就无法进行;水循环是通过大气的运动实现的,大气也调节着气候,使其更适合生物生存。

水圈中的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确保了地球水的动态平衡。

岩石圈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初级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参考译文: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特征的环境问题显示出人类社会持续紧缩和不断努力的状态。

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资源枯竭、全球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突发性环境生态灾害频发等长期积累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仍在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的整合,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诸多矛盾。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

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一第二章3.你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意义?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在农业生产和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8.环境因素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环境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 13.19世纪中叶,德国的化学家在研究土壤与植 物生长关系时,发现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 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后来人们把这种观点称 为〔 C 〕。
• A 限制因子定律 B Shelford耐受性定律 C 最 小因子定律 D 阿伦定律
• 14.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方式,也 是决定其毒性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物的 联合作用类型包括〔 ABCD 〕。
• 3.环境生态学诞生的标志是〔 A 〕。
• A ?寂静的春天?问世 B ?只有一个地球 ?问世
• C ?人口炸弹?问世 D 联合国环境署的 成立
• 4.以下构成种群的是〔 AD 〕。
• A 现在潘阳湖中所有的鲤鱼
B 现在潘阳
湖中所有的鱼
C 某一因子的主导作用 D 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 C 潘阳湖中所有的鲤鱼 环境污染物透过有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途径主要包括〔 ABC 〕。
• A 独立作用 B 相加作用 C 协同作用 D 颉颃作〕
• A 氧气 B 甲烷 C 二氧化碳 D 一氧化碳
• E 一氧化氮 F 二氧化硫
• 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 系的看法。
• 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 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根本 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C 某一因子的主导作用 D 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A 消化道吸收 B 呼吸道吸收 C 皮肤吸收 D 溶解吸收
• 6.环境毒物 C 某一因子的主导作用 D 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A 亚优势种 B 偶见种 C 罕见种 D 伴生种
A兔 B羊
C牛
D狗
• 7. 可持续开展 最小因子定律适用的条件是〔 AD 〕。
A 消化道吸收 B 呼吸道吸收 C 皮肤吸收 D 溶解吸收 以下气体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CE 〕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4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一、名词解释1.土地处理系统答: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利用土地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水或废水进行处理,同时利用污水或废水中的水分和肥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的工程设施。

属于常年性污水处理工程,常用于中小城市污水二级污水处理之后代替高级处理。

由污水的沉淀预处理、贮水塘湖、灌溉系统、地下排水系统等组成。

处理方式一般为污水灌溉(通过喷洒或自流将污水排放到土地上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渗滤(将污水排放到粗砂、土壤和砂壤土土地上经渗滤处理并补充地下水)和地表漫流。

2.生态工艺答:生态工艺是指有别于传统工艺的无废料生产工艺。

它运用生态学中物种共生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系统工程优化方法,设计物质多层次利用的生产体系。

生态工艺是对生物圈物质运动的无废料生产过程的功能模拟,即模拟废弃物还原、转化和再生的利用过程,实现资源的充分和合理利用。

二、简答题1.简述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制。

答:进入土地处理系统的污染物质,是依靠土地系统的调节能力进行净化的。

不同的污染物质,在土地系统中的净化机理或过程各有差异,但概括起来,主要是通过下述作用去除污染物的:(1)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与合成等作用;(2)土地中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还原的降解、转化及生物固定化等作用;(3)土壤中有机和无机胶体的物理化学吸附、络合和沉淀等作用;(4)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5)土壤的机械截留过滤作用;(6)土壤的气体扩散或蒸发作用。

2.如何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答:可通过如下措施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1)编制生态规划生态规划又称环境规划,是指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规划时,不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而是把它与地球物理因素、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能顺应环境条件,不致使当地的生态平衡遭受重大破坏。

(2)进行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许多环境科学家认为,充分利用生态学原则和系统论的方法,根据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复合体来研究城市,也就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工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才能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导论》结课作业新密市生态规划专业:环境工程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年月日第一章绪论 (1)1.1 规划编制背景 (1)1.2 规划编制依据 (1)1.3 规划期限及指导思想 (1)1.3.1 规划期限 (1)1.3.2 指导思想 (1)1.4 规划范围 (1)1.5 生态规划的目的及意义 (1)第二章新密市的基本情况和趋势分析 (2)2.1 自然地理状况 (2)2.1.1 地理位置 (2)2.1.2 地形地貌 (2)2.1.3 水文气象 (2)2.1.4 自然资源 (2)2.2 社会经济状况 (3)2.2.1 历史沿革 (3)2.2.2 行政区划 (3)2.2.3 人口状况 (3)2.2.4 经济状况 (3)第三章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3)3.1 工业用地划分 (3)3.2 居住用地划分 (3)3.3 绿地划分 (4)3.4 公共设施布局 (4)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 (5)4.1 三大产业结构规划 (5)4.2 三大产业布局规划 (5)4.2.1 超化镇产业规划 (5)4.2.2 大隗镇产业规划 (5)4.2.3 白寨镇产业规划 (6)4.2.4 曲梁镇产业规划 (6)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6)5.1 绿化现状存在问题 (7)5.2 绿地布局规划 (7)第六章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7)6.1 市域生态环境现状 (7)6.2市域生态环境主要保护措施 (7)第七章结论 (7)第一章绪论1.1 规划编制背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思想。

新密市委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打造工业强市、建设中等城市、争进全国百强、全面建设小康”的城市发展战略。

1.2 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3.《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1991-12-31)4.《新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5.《新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6.《新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1.3规划期限及指导思想1.3.1规划期限本次新密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2年—2020年.1.3.2 指导思想生态规划与设计要依据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实现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区域或城乡总体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努力构建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环境洁净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造福。

1.4 规划范围本规划的的地域范围为整个新密市,市域城镇划分为三级,其中一级城镇(市域中心城市)一个,即新密市城区,二级城镇(中心城镇)四个,即超化、大隗、白寨、曲梁,三级城镇七个,即—般建制镇。

新密市土地总面积为1001平方公里,2010年末城市人口规模为75万人。

1.5生态规划的目的及意义通过规划,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新密市内各种自然资源,用来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不断增长的需要;同时保证人类社会生存活动不妨碍并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界的功能,以保持和增进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再生能力。

合理的生态规划有利于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形象;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不会因生态环境问题而丧失竞争优势;同时改善了居住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二章新密市的基本情况和趋势分析2.1 自然地理状况2.1.1 地理位置新密市地处中原腹地的嵩山东麓,双洎河上游,东临新郑,西接登封,南傍禹州,北依荥阳,东北与郑州搭界,西北与巩义相连,距省会郑州40公里,隶属省会郑州,处于北纬39°19′—34°40′、东经113°09′—113°41′之间。

2.1.2 地形地貌新密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南部,南部与嵩山余脉相连接,东北部及东部与黄河泛滥冲积平原相连接。

其地势西高东低,西、北、南三面环山,中部丘壑相间,东部地势较为平坦。

2.1.3 水文气象新密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冷暖气团交替频繁,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冬季漫长而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燥而少雨,冷暖多变大风多;夏季比较炎热,降水高度集中;秋季气候凉爽,时间短促。

新密市平均气温在摄氏16.2~16.6℃,以1月最低,7月最高,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极端最高气温为43℃,极端最低气温为-17.9℃。

多年平均风速为2.8~3.2m/s,最大风速为18.0 ~22.0m/s,最大风力为8级。

2.1.4 自然资源新密市资源富蕴,已探明的主要矿藏有煤炭、石灰石、铝矾石、耐火土、耐火土、天然油、石英钟、磷矿石、大理石、水晶石、石棉石、硅石、玉石等。

煤炭地质储量达50亿吨,煤田遍及全境,被誉为“乌金之乡”。

铝矾土储量4亿吨,氧化铝含量在40-80%之间。

工业硅储量10亿吨,氧化硅含量均在98%以上。

石灰石储量50亿吨,氧化钙含量50%以上。

特别是以坚硬、质细、色鲜、美观为特点的密玉驰名中外,储量在百万吨以上,是全国著名的玉矿基地之一,玉雕产品畅销美国、西欧和东南亚。

农特产金银花、桑杈、大蒜、密香杏等品质优良。

2.2社会经济状况2.2.1历史沿革新密具有悠久的历史,西周时属密国,因“密山”得名,西汉置“密县”,1994年改“密县”设新密市。

县治所在地曾有两次较大的变化,隋大业十二年(616),因县城大隗发生水灾,县城搬迁至古法桥堡城,即现在的老县城。

2.2.2行政区划新密市辖4个街道、11个镇、2个乡,1个风景区管委会:青屏街街道、新华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关镇、牛店镇、平陌镇、超化镇、苟堂镇、大隗镇、刘寨镇、白寨镇、岳村镇、来集镇、米村镇、袁庄乡、曲梁乡;矿区街道、尖山风景区。

2.2.3 人口状况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最新统计,2010年新密市总人口数为78.5万,有汉、回、维吾尔等民族,其中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30万人,四个中心镇人口规模分别为2~4万人,七个一般镇人口规模均为一万人以下。

2.2.4 经济状况第三章生态功能区的划分3.1工业用地划分规划3个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共计面积5.2平方公里, 各个相对集中的园区针对不同门类的工业进行布局,并给定不同程度的环境控制标准。

(1)西部工业区为主要工业区,嵩山大道以北发展一类工业,嵩山大道以南发展二类工业。

(2)云蒙路以西、洧水路以南主要为矿务局工业区,在现有基础上扩建用地,以二、三类工业为主。

(3)以七里岗水泥厂为主的七里岗工业区,以二类工业为主。

3.2居住用地划分在各个组团内部分别配套布置居住区,形成六个居住组团。

(1)中心城区居住区:是城区主要的居住区,已基本建成,结合现状城区改造而建设,以中档多层住宅为主。

该居住区规划居住人口10.0万人,用地2.3 平方公里。

(2)老城居住区:主要进行老城改造,以低层住宅为主,该居住区规划居住人口1.5万人,用地0.55平方公里。

(3)城东居住区:为矿务局、七里岗配套的居住区,以中档多层住宅为主,该居住区规划居住人口3.5万人,用地0.86平方公里。

(4)城西居住区:为近中期开发重点,以中档多层住宅为主,在雪花山南侧安排部分一类居住用地。

该居住区规划居住人口9.0万人,用地2.45平方公里。

(5)西部工业区居住区:为西部工业区配套的居住区,以中档多层住宅为主。

该居住区规划居住人口4.0万人,用地1.2平方公里。

(6)城北居住区:西部为动迁安置小区,在东部为少量一类居住用地。

该居住区规划居住人口2.0万人,用地1.0平方公里。

3.3绿地划分(1)公共绿地:在老城组团西北部,规划一处市级公园,面积1.3平方公里,在新华路、密新路交叉口西南部,规划另一处市级公园,在各主要道路两侧设10—20米的带状绿地,选择部分冲沟,进行绿化和景观设计,形成城市公共绿地。

结合旧城改造,增加街头绿地、庭院绿化,提高人均公共绿地的指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防护绿地:沿郑少高速、荥密路、云蒙路、洧水路、新密铁路两侧设置30米至300米不等的防护绿地。

(3)生态林地:沿着冲沟两侧及城区南北部的山体布置生态林地。

3.4 公共设施布局规模期形成以2个市级中心为主体,5个区级中心为基础,若干小区网点为补充的多层次梯级结构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体系。

(1)市级中心:指中心城区的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城西组团的行政文体中心。

(2)区级中心:指城西组团、老城组团、西部工业区组团、城东组团、城北组团5个区级中心。

(3)居住小区网点:结合居住小区的新开发和旧城改造,完善居住小区级中心配套,充分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4.1 三大产业结构规划(1)第一产业:保证现有农业增产,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拉长农业链条,搞好多种经营。

(2)第二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提升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规划以建设全国绿色耐材生产基地、建设中原能源工业基地为目标,构建煤炭和煤电、煤化工相结合的新型能源工业结构。

巩固发展造纸、建材、服装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铝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

(3)第三产业:培育新型商业业态,提升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改造提升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

规划逐步形成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经济结构体系,至2010年市域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0∶61.0∶36.0,2020年调整到2.3∶52.5∶45.2。

4.2 三大产业布局规划依照新密市自身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和城市特色,由三大产业的划分重点对超化镇、大隗镇、白寨镇、曲梁镇进行产业布局规划。

4.2.1超化镇产业规划超化镇位于新密市区南部,北距郑州市40余公里,距霍连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45公里,东距郑州国际航空港、京珠高速公路、京九铁路也只有40余公里。

超化镇位于郑州市的强辐射区内,镇域内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耐火粘土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是郑州市耐火材料的重要生产基地。

全镇初步形成了以煤采掘、耐火材料生产等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

规划镇区围绕该镇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及依托现有产业,积极发展以耐火材料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城镇规模、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4.2.2大隗镇产业规划地处新密市区东南部,距市区17.5公里,北距郑州市45公里。

登封至尉氏的煤炭运输线贯穿本镇东西。

由于地下水丰富,从古至今,当地人沿双洎河西岸利用树皮加稻草进行手工造纸。

以后造纸业逐步发展形成规模,成为该镇的主导特色产业,纸产品远销国内外,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22.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066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