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的兴起

合集下载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完整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完整版)

将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 夺西汉政权而伪造的,
的“素王”
是“伪经”
——动经摇过了康封有建为统的治装者扮恪,守孔祖子训成,了反资产阶 对 级变 维法新的思理想论的基 先础 师,为 以变 此法 来制 抵造 制舆封论建。顽固 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 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改制考》
严复
福建侯官人,早年曾留学英 国,比较系统的接受了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近代 中国向西方学习救国真理的 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 思想家和翻译家。
严复
维新活动:
① 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② 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阐明维 新变法主张
代表人物 活动地点 主要著述
刊物
梁启超
上海
《变法通 《时务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报》
主要思想
变法图强 学习西方政治文教制度
发展近代工业
谭嗣同
湖南
主张变法
《仁学》 《湘报》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冲决君主之
罗网”
严复
《国闻 天津 《天演论》 报》
主张变法 借进化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
西方资 产阶级 进化论
《礼运 》小康 大同说
公羊三 世论
君主专制 据乱世
君升主平立世宪 太平世 民主共和
④ 1898年,梁启超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谭嗣同
字复生,湖南浏阳人, 著名维新派人物,“戊 戌六君子”之一。代表 作《仁学》,提出“冲 决君主之罗网”
维新活动:
谭嗣同
① 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② 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 新培养人才,推动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开展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②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③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1.向皇帝上书。

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著书立说。

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4.办学会。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

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

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焦点)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历史:9.2《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9.2《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政治运动 (1)时间:1895年 (2)内容: 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 (3)影响: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午战 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群情 激奋。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立即联合各省应试 举人,讨论上书请愿。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即《上 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 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 强的具体措施。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 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 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因汉代 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世遂以“公车”为举人赴 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它是资产阶 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 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的爱国行动。
内容:
意义:
内容: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只要实行变法,
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 则将会走向灭亡。
意义:《天演论》传播的进化论解构了中国传
统的历史循环论,对“公羊三世”为核心的历 史进化论也是有力的冲击。《天演论》的发表 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也对行将到来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起到影响。
戊戌变法的背景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引导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 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 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 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 的力量。 ——《大国崛起》解说词

历史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ppt

历史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ppt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众生活困 苦,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对帝国主 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表示强烈
的不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渴望摆脱列强侵略,实
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政治背景
清政府面临着内外压力,开始进行改革。 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但失败了,这使得人们开始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对未来的展望
坚持改革开放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历史经验表明 ,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 强的必由之路。
推动现代化建设
要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 平。
弘扬中华文化
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
加强国际合作
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 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反对封建专制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 ,为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推动民族觉醒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促使更多人投入 到反帝爱国运动中。
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观念的更新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带来了新的文化观念,如推崇科学、民主、进步等,更新了当时中国社 会的文化氛围。
坚持法治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时期,虽然倡导了许多有益的改革措施,但是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约 束。在现代社会,法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需要坚持法治原则,推动 法治建设。
强化国民素质
戊戌变法维新运动时期,国民素质普遍较低,这也是该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今 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
THANK YOU.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弱小的维新派得不到同盟者和群众支持。维新运 动兴起之时,中国还没有面向大众的、与资本主 义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事业,也基本上没有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
维新运动便局限于具 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 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 子里,改革不为大多 数人所理解和支持。 相反,反对改革的言 行在当时有着很深厚 的社会基础。

维 新 派 同 封 建 顽 固 势 力 的 论 战 的 内 容
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维 新 派
“宁可亡国,不可 变法” 兴民权会“大乱四 起”导致外国干涉 而亡
“能变则强,不变则 亡” 兴民权,实行君民 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 科举制“锢民智”“坏 心术”“滋游手”,“ 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 可”。
康有为故居 -广东南海 市丹灶镇苏 村
康 有 为 铜 像
康氏宗祠
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

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着力引伸和附会孔子的学 说,作为维新的理论依据。其中《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对维新运动影响最深。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两书都是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 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这些著作的发表,给了顽 固势力以有力的冲击,为推行维新运动奠定了理 论基础。
(1865—1898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 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 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 同始!
谭嗣同字复生,号 壮飞,湖南浏阳人,出 身于官僚家庭。维新运 动的中坚骨干和杰出的 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是维新领袖人物中最激 进的思想家。1898年慈 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谭嗣同拒绝友人营救。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人们逐步认识 到,要救国,只有维新。

维新运动的兴起

维新运动的兴起

维新运动的兴起1. 维新运动的背景维新运动指的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中兴学者在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的时候,以一种学术运动的形式,试图改造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的兴起,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已经丧失了很多独立性,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同时,中国社会内部也存在着腐朽封建制度、庞大的官僚贵族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

这一切造成了中国国力的衰退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为维新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2. 维新运动的原因2.1 影响西方文化的传播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影响力不断渗透到中国社会。

西方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政治体制、自由主义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探索中国的出路,这为维新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2.2 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是清朝晚期的一次国家现代化的尝试。

然而,由于管理不善和对洋务运动的误解,最终导致了运动的失败。

这一失败引发了维新运动的思潮,促使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改革的思考。

2.3 特殊历史时期的挑战社会变革和国家危机使得一些积极向上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传统制度的缺陷和中国社会的腐败。

国家的危机促使了这些人主动寻找改革和变革的道路,积极投身维新运动。

3. 维新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推动思想启蒙维新运动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要标志,推动了学术思想的进步和改革,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通过对西方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的学习和借鉴,使中国知识分子加深了对西方文明的理解,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

3.2 引发政治改革维新运动的兴起也为中国政治改革带来了重要推动力。

维新运动者们主张改革封建专制政治,推行民主政治和科学的国家管理。

他们强调人权、民主、科学等价值观,提倡改革的政治体制,为中国的现代政治思想埋下了种子。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新运动兴起的原因(1)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加剧是时代背景。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的主张是思想渊源。

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代表人物和宣传变法主张的活动以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第一,向皇帝上书。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1895年联合在京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光绪以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较大的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重要的学堂: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3会3报3学堂”)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双方: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劝学篇》,书中依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不能改变。

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中国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根据以上材料,说说光绪帝为什么决心变
法维新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 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狂潮 中,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国力衰弱,面临亡国的严 重危机,光绪帝也将成为 亡国之君。所以他痛下决 心实行变法。
公车 上书 序幕
失败
课堂练习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的成立 C“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创刊 D保国会的成立 )
2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是( ) A 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林则徐 3 戊戌变法开始于(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 C保国会 D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4 在“百日维新”中被捕牺牲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5 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A 改革政府机构,实行君主立宪制 B 发展农工商业 C 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 的衙 门和无用的官职 D 训练新式陆海军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一、兴起: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时间: 1895年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内容: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意义: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结果: 受旧势力阻挠而失败
二、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
立学会: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议论时政 办报刊:《时务报》、《国闻报》
1、变法的背景: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变法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98.6.11-1898.9.21 主要影响 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 政治上: 阶级参与政权
军事上: 有利于军事强大 教育上: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公车上书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哪些活动宣传维新变 法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思考】 1.19世纪末,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请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引起如此轰动的原因。

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同时,把孔子尊为变法改制的先师,使维新改制变得神圣与合理。

2.“公车上书”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有何地位?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它使维新变法运动由理论宣传发展为政治实践。

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 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观念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课程标准】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课标解读】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的主要主张,认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知识联系】必修①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必修②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0课 中国忙着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③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网络】【知识梳理】一.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2.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影响(1)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思维点拨:早期维新思想是从洋务运动的知识分子在对洋务运动的怀疑和思考中产生的,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

问题l :早期维新思想有哪些局限性?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也没有付诸实践。

) 二.思想内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问题思考】 2.“公车上书”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有何地位?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它使维新变法运动由理论宣传发展为政治实践。

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 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观念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4.梁启超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实行君主立宪。

1.思想萌发:l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思维点拨: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既说明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也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问题2:阅读本目[学思之窗]中的材料,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解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宣传活动——《中外纪闻》: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组织活动——强学会(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后在上海成立上海强学会。

(2)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4)影响:使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思维点拨:“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条。

显示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力量。

问题3:在强学会成立后,张之洞等要员纷纷入会,但不久就被迫解散,这些现象说明了哪些问题?一方面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影响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变法不会一帆风顺。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1.梁启超(1)活动 : ①担任《时务报》主笔。

②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2)主张: ①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②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③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

④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3)影响: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1)活动: ①发表《仁学》。

②参与创办时务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

(2)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开展。

3.严复(1)活动: ①创办《国闻报》。

②介绍《天演论》。

(2)主张:借达尔文的进化论。

阐明维新变法的主张。

4.维新运动的影响(1)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作用。

(2)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思维点拨:维新思想的广泛宣传,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

对传统封闭的中国人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问题4: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

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请回答:(1)材料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它的论证依据是什么?顽固派。

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

(2)材料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稍变祖宗之法”。

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

2.阅读下列材料:“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

”“一人所做工能给百日食。

”“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一一梁启超《变法通议》请回答:(1)材料体现出梁启超的什么经济思想? 以工立国。

(2)简析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早期维新派发展商业,保护本国经济的主张;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条件及影响条件:(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民族危机加深,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洋务运动的失误和弊端,使他们认识到必须全面学习西方,尤其是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

(3)早期改良主义者继承了林则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而西学传播的扩大也为他们提供了条件。

(4)中国民族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则为他们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影响: (1)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2)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典例剖析] 例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 ) A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或思想文化上,长期受着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②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但维新派思想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对西方思想的认识也并非非常深刻。

③资产阶级又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不敢明确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④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儒学的价值观念深植于国民头脑之中。

这样做是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典例剖析] 例2:康有为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之法,给光绪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B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理论的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经典解释西方政治学说1.最早掀起强占中国租借地的国家是 ( ) D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2.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其主要目的是 ( ) BA.宣传维新思想 B.维护封建制度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挽救民族危亡3.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 ( ) CA.公车上书 B.成立保国会C.百日维新 D.进呈《上清帝第六书》4.下列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中,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没有采纳的是 ( ) BA.撤并政府机构 B.实行君主立宪C.改革科举制度 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5.“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 B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6.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D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答案7.观察右图,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 ) B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解析作为亲王,亲自雇外国军官训练自己的儿子,这是受戊戌变法军事改革措施的影响,这说明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8.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 ( ) DA.废除旗人的特权 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D.改变中国的政体(解析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