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8.3.1《维新变法运动》省优获奖教案
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课方案一、课标解读:课标: 2-3-9 叙述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 , 分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研究中华民族中兴之路的艰辛。
课标解读:在近代,中国人民不卑不亢的抗争,使西方列强永久不可以消亡中国,但中华民族对中兴之路的初期研究充满艰辛。
本节课主要以叙述康有为、梁启超等财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运动的开始、发展、热潮与失败,对照洋务运动等自救活动,从中归纳出不一样的救国道路,并剖析其失败的原由和对我们的启示。
2-1-c-n-j-y二、教材简析:1、作用和地位:《维新变法运动》第八单元第三课,该单元以近代化的研究为主要线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财产阶级维新派为拯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财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固然失败了,但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据有重要的地位。
是近代中国人民研究民族独立和国家兴盛的一次重要试试。
本课内容能够提及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启后就是说上节课所讲的洋务运动也就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没法使中国兴盛起来,这就惹起了中国当时的财产阶级改进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研究——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引起了财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研究——辛亥革命。
因此本课在本书中拥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版权全部: 21 教育】2、教材内容:经过介绍中国财产阶级维新派困难找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叙述了列强分割中国浪潮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做的各种努力。
戊戌变法固然失败了,可是,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成为中国财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21 教育名师原创作品三、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①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因由,知道维新变法运动所起到的启发作用。
②经过剖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由,掌握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看法辨证评论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理解戊戌变法是一次财产阶级的改进运动,理解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政治体系下,财产阶级改进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8.3.1《维新变法运动》课件1(共18张PPT)

1、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诏书 开始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 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 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 维新”的序幕。
2、百日维新的内容
1898.6.11-1898.9.21
为什么没有涉及设议院?
光绪帝并不同意改革政体;维新派力量相对较小;维新派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等
五、变法的结局:
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变法 持续了103天,因此又称 “百日维新”。
大 清 国 慈 禧 皇 太 后
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 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 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 动政变。
类别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颁布的新法 P104资料1 P104资料1
P104资料1 P104资料1
影响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戊戌变法的措施是否全面体现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没有,它没有涉及设议院的主张,没能触动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很不彻底的
作用:
1、启发民智、制造舆论
2、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3、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四、戊戌变法
康有为如何劝说光绪帝进行维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
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新改革呢?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1. 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2.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3.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3. 了解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引出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讲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外国列强的侵略、国家的贫困和落后等。
同时
介绍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形成小结。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身处维新运动时期,他们会选择支持维新运动还是反
对维新运动,为什么?
5.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归纳总结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对变法派的
改革措施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
1. 思考问题:回答上课思考问题,并写成一篇文章。
2. 阅读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维新运动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
下节课可以深入探讨维新运
动的影响和启示。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案《维新变法运动》

第五课维新变法运动瓜分狂潮上课了,老师将做好的课件打开,只见屏幕上一幅幅画面,都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瓜分中国,竞相争夺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情景。
“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短片中都看到了什么?”“列强在中国胡作非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学生们纷纷回答。
老师说;“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请大家看时局图。
”屏幕上的时局图,形象的描绘了列强的瓜分,造成中国行将亡国灭种的局势。
肖璐说:“老师,我知道,熊代表俄国,蛙代表法国,虎代表英国。
”王菲说:“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膺代表美国。
”陈军说:“我从这幅图中看出,列强已形成包围、吞噬中国的形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老师说:“同学们说得很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以天下为己任,国难当头,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作何凡响呢?”维新运动兴起老师打开课件,是一段纪录片。
同学们被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的爱国热情感动着。
老师说:“面对瓜分豆剖的危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回答下面问题。
”1、康梁的主要变法维新活动。
2、与顽固派展开怎样的思想斗争?3、戊戌变法为何还叫百日维新?4、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避往国外,而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死,你怎样评价他们的选择?为什么?带着问题,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老师在小组间走动,及时回答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问题。
几分钟后,第一小组的同学就迫不及待的要上台发言了,他们推出的代表是大男孩曾强同学,只见他胸有成竹的走上讲台,充满激情地说:“我们把康、梁的维新活动归纳为:上书——请求变法;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变法;开设学堂——培养变法人才;与顽固派展开激烈的思想论战。
”他的发言赢得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
第三组派两名同学上台来,他们是孙宇和余波,孙宇说:“我是维新派代表”余波说:“我是顽固派代表”,两人握手,宣布论战开始。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组辩论中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2、难点: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前面学习到封建地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口号是什么?它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了吗?其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
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2、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兴起、发展、高潮、结局,指导学生分组学习,通过阅读课本分别找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兴起A.背景教师: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人民陷入了迷茫之中,而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人民沉重的打击,让学生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有危害?中国人民反应如何?什么是公车?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在思考救国之路。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即“百日维新”的时间、过程及特点。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 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为戊戌变法的过程、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教学难点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史料实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及特点,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
2. 历史解释: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
3. 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4.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戊戌变法这样复杂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在知识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但是,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概念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特别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为什么中国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仍然走向了失败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聆听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这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通过上述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最后也发出了令人深思的感慨,不久李鸿章的感慨就被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维新变法运动证实。
维新派不仅意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还要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维新变法运动。
新授:•一、公车上书拉序幕二、维新思想广传播三、百日维新掀高潮四、戊戌政变送哀歌壱、公车上书拉序幕1.背景:1895 年春,的签订,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经过:、等联合了1300 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
3.内容:,。
4.目的:。
5.结果:失败。
6.影响:拉开了的序幕。
二、维新思潮广传播1.传播方式:2.维新旗手:严复⑴翻译著作⑵提出主张3. 活动探究: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主要区别?三、百日维新掀高潮1.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2. 时间:3. 标志:颁布“ ”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 。
4. 内容:5. 的影响?实业家 科举考试的人 装备落后的八旗兵 顽固派代表四、戊戌政变送哀歌1. 结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囚禁 。
戊戌变法持续了 103 天,因此又称“”。
2.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近代甘为变法牺牲第一人———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3.播放视频谭嗣同4.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8.3.2《文化教育革新》省优获奖教案

文化教育革新(第二课时)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评估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用史料、图片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通过动态地图演示、表格归纳、历史比较、问题讨论等方法探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培养其读图识图、归纳、比较、总结和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辩论(讨论)探究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能辩证看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同时通过讨论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既是历史的进步,也充满了血腥味和罪恶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2.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导入:众所周知,青田是侨乡,我们同学有没有亲朋好友在国外(欧洲)的?假如这个暑假你的朋友邀请你去欧洲玩,你打算怎么去?假如你在欧洲穿越到了15世纪,你怎么回来?新课学习(一)展示表格(代表国家、方向、人物、时间、航线及成就)以及新航路开辟路线图,区分四条航线。
(二)展示材料:1.麦哲伦船队的皮加菲塔曾记述那次艰难的航程:我们有3个月又20天没有吃到新鲜食物。
我们吃饼干,其实那些东西已经不成其为饼干,而是爬满蛆的碎末。
我们喝的是黄水,储存多天,臭得令人作呕。
我们也吃牛皮。
老鼠的价格是每只半个金杜卡,但是连老鼠也买不到。
2.达·伽马船队,出发170人,生还者54人。
麦哲伦船队,出发260人,生还者18人,麦哲伦自己也命丧中途。
提问:新航路开辟容易吗?通过本活动,让学生知道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归纳能力,回归地图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养成史料结合的学习习惯。
(三)展示材料:材料1:“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大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1维新变法运动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评估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用史料、图片展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通过动态地图演示、表格归纳、历史比较、问题讨论等方法探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培养其读图识图、归纳、比较、总结和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辩论(讨论)探究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能辩证看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同时通过讨论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既是历史的进步,也充满了血腥味和罪恶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2.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众所周知,青田是侨乡,我们同学有没有亲朋好友在国外(欧洲)的?假如这个暑假你的朋友邀请你去欧洲玩,你打算怎么去?假如你在欧洲穿越到了15世纪,你怎么回来?
新课学习
(一)展示表格(代表国家、方向、人物、时间、航线及成就)以及新航路开辟路线图,区分四条航线。
(二)展示材料:1.麦哲伦船队的皮加菲塔曾记述那次艰难的航程:我们有3个月又20天没有吃到新鲜食物。
我们吃饼干,其实那些东西已经不成其为饼干,而是爬满蛆的碎末。
我们喝的是黄水,储存多天,臭得令人作呕。
我们也吃牛皮。
老鼠的价格是每只半个金杜卡,但是连老鼠也买不到。
2.达·伽马船队,出发170人,生还者54人。
麦哲伦船队,出发260人,生还者18人,麦哲伦自己也命丧中途。
提问:新航路开辟容易吗?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知道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归纳能力,回归地图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养成史料结合的学习习惯。
(三)展示材料:材料1:“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
需求量日益大增”。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
──恩格斯材料2:“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
──恩格斯材料三:“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
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是可以做到的。
”
──哥伦布思考讨论:
(1)西欧人为什么要费尽周折开辟新航路呢?
(2)说说假如你是当时的航海家,要进行远航开辟新航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路线与传统商道相比有何变化?(贸易形式、贸易重心)通过本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树立合作意识。
(四)展示材料:1.1420年和1620年欧洲人认识的世界范围的地图进行对比。
2.玉米、马铃薯、番茄等说说它们的原产地。
3.非洲黑人的奴隶贸易。
4.在三个世纪里,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取了255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就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
问:结合书本内容,说说新航路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本活动,从材料中感受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结论从史料中来,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知道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
四、课后小结
本课紧紧围绕新航路开辟这个主题,分别探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原因、条件及影响,结构思路比较清晰。
在探讨问题时,需要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史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并且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分析。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