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认识空气》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单元备课:第一单元
本单元从儿童概念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概念教材分析的形成要经历有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低年级,学生感知到空气的真实存在,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认识空气”为主题,选取了多个简单易行、生动有趣、螺旋上升的经典活动,以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研究探究方法,并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热空气上升等科学知识。
本单元除了探究空气的性质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风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从事实性知识的研究发展到因果性知识的研究,提升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水平,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四年级认识“热胀冷缩的性质”、六年级建构“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等知识做
好铺垫。
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会直观地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而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空气的物理性质。
他们会因为空气看不见而忽视其占据空间的性质,会因为空气摸不着而忽视其有质量的性
质,更不会意识到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存在迷思概念,有必要设计相关主题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
2.通过压缩、加热、测量等方法,概括空气的性质。
3.能结合模型图,解释大自然中的风是由于空气的循环流
动形成的。
4.能够列举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用各种证据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
2.通过压缩、加热、测量等方法,概括空气的性质。
教学安排:
空气有质量吗》1课时
热空气和冷空气》2课时。
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

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对空气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出发,教学重点是感受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用:1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学生用:材料1、透明的塑料袋,牙签。
材料2、水槽,透明的杯子、旧报纸。
教学流程导入→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总结→延伸。
一、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降落伞表演吗?想看吗?好,我们共同来欣赏一段精彩的降落伞表演。
不过,你们要认真观察,边看边思考,降落伞是靠什么撑起来的?2、课件出示降落伞表演3、师:空气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认识空气。
板书:认识空气。
(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
1、创设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1)师: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你看见了吗?生:看不见师:用手摸一摸。
生:摸不着。
师:空气看不见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书(如挥动手中的风车、扇动扇子、风吹树叶摆动……)2)师:很好,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空气就要想办法抓到空气,怎么抓呢?学生说一说(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2、引导用感官了解。
(1)师:用手指着一袋空气,说这里面鼓鼓的,就是空气。
[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考点知识点
![[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考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58866c8a8114431b80dd852.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考点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将纸巾揉成团放到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槽中,纸巾(没有)被浸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接触不到纸巾。
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并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这也是因为瓶子中的(空气占据空间)。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垫)等。
3.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
(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4.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6.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7.将冷集气瓶放在有烟的热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热集气瓶里的烟随着热空气上升到冷集气瓶中,冷集气瓶中的冷空气向下流动,这样循环流动,烟便充满两个瓶子;将热集气瓶放在冷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由于热空气不能向下流动,冷空气不能向上流动,烟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入下方的冷集气瓶。
8.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热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9.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土壤中有沙子、泥土、黏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还有(水分、空气、腐殖质)等物质。
三年级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
活动二:空气的性质
•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 空气
? • 同样离不开的还有—— 水
水的特征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
? 状、透明的液体。
空气的特征
.
颜色 气味 味道 形状 透明 状态
水:
没有 颜色
没有 气味
没有 味道
没有 固定形状
透明
液体
空气: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液体气体透明没有固定形状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1同学们你们周围被空气包裹着但你还能被别人看到为什么呢
猜猜看
• 奇妙奇妙真奇妙, • 看不见来摸不着, • 无孔不入变化多, • 动物植物都需要。
——空气
.
认识空气
西庙宫中心小学 周若麟
.
? 找一找 活动一:空气在哪? • 1、提出问题:空气在哪? • 2、猜想假设 • 3、设计方案 • 4、探究实验
没有 颜色
没有 气味
没有 味道
没有 固定形状
透明
气体
.
? 知识运用 • 1、同学们,你们周围被空气包裹着,但你 还能被别人看到,为什么呢? • 2、当我们夏天很远就可以闻到花香的气味 ,为什么?
.
沙尘暴
.
汽车尾气
.工业污染.吸烟.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
.
保护空气 保护大自然
.
谢谢大家 再见
.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课《认识空气

认识空气教学设计思想:认识空气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先是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表面现象)——接着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空气)——最后用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来组织活动的。
在设计实验、操作及记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喜欢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实验时强调同组合作,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倾听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材料与用具: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
活动2:纸、瓶子、漏斗、钩码、烧杯、水槽。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老师从讲台下端出一个神秘的盒子,面带微笑。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很重要的礼物,就装在这个神秘的盒子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谁愿意上来摸摸看。
(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生(1)(摸出了一支新的铅笔,面带兴奋的微笑)师(举起这支铅笔):大家说,铅笔是我们的学习用品,重要吗?生(齐答):重要!师(对生1说):为了鼓励你的勇气,老师把它送给你,喜欢吗?生(1)(带有满足感):喜欢!(其余学生纷纷举手,要求上台)生(2)(上台经过一番仔细摸索,皱眉说):没有呀。
(另外学生还要上台)生(3)(上台也经过一番仔细摸索后说):没有了!(其余学生一片狐疑)师:真的没有了吗?大家想不想仔细瞧瞧?(学生齐声赞同,老师慢慢掀去黑纸,将蛋糕盒子内部朝全班同学倾斜,几乎全班学生发出一阵唏嘘声:真的没有了。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精品课件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说说什么
粉笔盒里还能再放进去粉笔吗? 水杯里还能再倒进去水吗?
你认为, 空气会占据 空间吗?
水会漏下去吗?
猜一猜,做个小实验。
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 然后快速向漏斗里倒水,水会漏下去吗?
纸团会不会湿?
再来猜一猜
将一团纸巾紧塞在杯底, 再把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
活塞有什么变化;用更大一点的力推动活 塞,再松手,观察活塞又有什么变化。
课堂小结
1.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本课学习收获。 2.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知识点,并 总结交流本课学习心得
教学研讨:
说课与反思
1.上课教师说课。 2.上课教师做教学反思。
教学研讨
感谢你的参与 期待下次再见
杯子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
气球吹得大吗?
如果将气球放入瓶中, 并用气球嘴套住瓶口, 从瓶口向瓶里用力吹气球,
气球能吹大吗?
想一想
刚刚三个小实验的 结果你猜对了吗? 你知道产生这些结果 的原因是什么吗?
趣味小实验
实验材料:注射器针筒,橡皮擦 实验步骤:1、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
塞的位置。将针筒口顶住橡皮擦。 2、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察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内容主要围绕空气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空气的透明性、无色无味、不易被压缩等特点,以及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和作用。
教材以实验和探究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他们在实验操作、观察现象等方面还需要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发现和总结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空气的性质、组成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空气性质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汇报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
2.空气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透明性、无色无味、不易被压缩等特点,并引导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
3.空气的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让学生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
4.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讨论空气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环保。
5.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6.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单元《认识空气》全部教案(共含4课时)

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由“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和“热空气和冷空气”三部分组成。
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块状结构,而是存在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从“空气会占据空间”到“空气有质量”再到“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这些具体概念知识点的层层深入,使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在最终完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课中,因为空气是看不见,会流动的物质,因此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借助水将不可视的空气“可视化”,让容易流动的空气存在于封闭在密闭的空间中,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本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降低学习难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一年级下科学三单元《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能够理解空气像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操作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且有弹性。
科学探究:1.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
科学态度: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认识到空气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空气的利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和被压缩有弹性。
【教学难点】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小漏斗、橡皮泥、塑料杯、纸巾、气球、注射器、针筒胶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探究
• 如何将《神奇的纸团》里面的纸团变湿呢? • 证明:空气是可以流动。
空气的性质
空气
性质
眼睛 鼻子 嘴巴 手 皮肤 实验 实验
没有颜 没有气 没有味 没有 液体 占据空 可以流
色
味
道
形状
间
动
感谢您的观看,再见!
认识空气
主讲人:段金灿
思考:你是如何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的?
• 活动:《感受空气》 • 材料:透明塑料袋
空气的性质空气来自性质眼睛 鼻子 舌头 手
皮肤
没有颜色 透明
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 没有固定形状 气体
思考:空气会不会占据空间呢?
• 我们都知道固体、液体是会占据空间的,那么空气究竟会不会占 据空间呢?我们一起来大胆猜测一下吧。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设计了一套实验,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一 下吧。《神奇的纸团》
• 实验材料有:纸巾、玻璃杯以及水槽、染色的水。
空气一样会占据空间!
思考:
•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证明出空气占据空间呢?
气球
游泳圈
吹出的泡泡
自行车轮胎
思考:空气可以流动吗?
• 小组讨论后,提出假设并找出支撑你假设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