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利史

合集下载

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

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

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长江,是中国大陆最长的河流,全长6380千米,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要的水文地理资源。

它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其中一段历史演变之路。

本文从长江流域的历史演变为主题,探究长江流域的发展历程与变迁。

一、自然环境与早期人类居住长江流域地处东亚腹地,呈南北走向,戈壁、戈壁高原、荒漠、丘陵等地形地貌为主。

长江重要支流分布广泛,包括湘江、汉江、嘉陵江、乌江等。

这片区域的气候属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性气候,水热条件优越,物种繁多,资源丰富。

早期,这里便是各种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早期人类居住在长江流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七万年左右,当时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相对温暖湿润。

二、文化的嬗变:从良渚到楚汉之间在长江流域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孕育了一系列的文化,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传说。

从良渚文化的发现到宋元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从中原文化的东迁到江南地区的崛起,直到楚文化的繁华和汉地一统,都是长江文化演变的历程。

(1)良渚文化治里村遗址考古(公元前2300~1800年)良渚文化,是我国实现城邦化的早期阶段,或者说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伟大、最繁荣的文化之一。

在长江流域的治里村遗址、新沙遗址等地,在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及甲骨文等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

根据这些种种的遗址和文物,证明良渚文化是一个拥有繁荣和文明的国家级社会。

良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公元前770~221年)楚文化,是中国天南第一大文化,其发源于中原文明东迁后的长江流域南部地区。

鄂渚、武陵、巴渝、湘蜀和江淮、江南都属于楚的版图。

由于楚国的繁荣,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楚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饶的王国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楚辞》、《道德经》等。

(3)汉代时期(公元前206~220年)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太康管理郡正是由汉武帝设立的。

汉朝统一中国,治理长江流域地区实行"郡县制",设25个郡,这使得华中地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水利发展史

我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发展史
水工1
• 古代,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与自然灾 害搏斗的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 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 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我们称之 为传统水利。传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文 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 的学科和领域。
农田灌溉在中原地区起源很早,在战国人所 著地理书《周礼· 职方氏》中,已对全国主 要自然水体的分布有概括的叙述。 引水的工程如漳水十二渠,郑国渠,蓄 水工程,都江堰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著 名大型灌区。
秦汉以前,我国主要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之后,基本经济区逐渐向南方 扩展。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6世纪)淮河中下游成为继黄河流 域之后的又一基本经济区;隋唐宋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工3世纪)长江流域 和珠江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出来,其中长江中下游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在基本经济区的建设 中当然离不开水利建设。随着经济区的扩展,水利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
中国近代水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把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 件大事,把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 施建设的首位,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工程建设步伐明 显加快,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 开工建设。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 标志着中国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走上了法制轨道 。目前,除了已颁布的《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取 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 规外,各地也先后颁布了大量的地方性法规,在中国历 史上首次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科 学、配套的水法规体系。
大 的 方 面

水利工程发展史

水利工程发展史

大禹:治水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郭守敬(元):提出了六条水利建议。

第一条建议修复从当时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县)的漕运河道;第二第三条是关于他自己家乡有地方城市用水和灌溉渠道的建议;第四条是关于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一带的水利建议的意见;第五第六条是关于中原地带(今河南省境内)沁河河水的合理利用和黄河北岸渠道建设的建议。

庄熊罴(汉):龙首渠是开发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调了1万多民工,挖通起自征县(今澄城县)终到临晋(今大荔县)的渠道。

郑国(战国):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

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

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

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

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

太湖地区的圩田河网、滨海地区的海塘和御咸蓄淡工程,以及利用水力的碾碨、水碓等都有较大的发展。

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

中国水坝发展史简述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资源。

为了有效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国自古以来就开展了水坝建设。

本文将从古代水利工程开始,梳理中国水坝发展史。

古代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的水坝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增加农业产量。

其中最著名的水坝是位于黄河下游的都江堰和蒲团堰。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通过修建水坝和渠道,将岷江的水引入成灌溉用水,为当地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水坝的兴起: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人民对水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在20世纪开始大规模修建水坝。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水坝建设的高峰期。

首个大型水坝的修建是在1954年开始的三峡水库工程。

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位于长江中游。

它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洪、发电和航运。

三峡水库的建设经历了多年的规划和论证,最终在1994年动工,2003年开始蓄水。

三峡水库的建设对改善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和防洪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三峡水库,中国还修建了许多其他大型水坝。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为了有效利用黄河水资源,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如龙羊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和银川水库等。

这些水库不仅可以调节黄河的水量,还可以发电和供水。

21世纪的水坝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在21世纪继续大力发展水坝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水坝项目是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旨在解决南方水资源相对丰富,北方缺水的问题。

该工程通过修建一系列水坝和引水渠道,将长江和其他南方河流的水引入北方地区,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

中国还在西部地区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如青藏高原的昆仑山水电站和金沙江上的白鹤滩水电站等。

历史长河|长江的变迁、形成及发展

历史长河|长江的变迁、形成及发展

历史长河|长江的变迁、形成及发育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千米,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

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

这些是课本上告诉我们的东西。

那长江是怎么样成长起来的呢?【前世今生】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当时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被淹没于海水之下。

到了距今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西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在当时都是茫茫大海。

四川盆地和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

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而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属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

到了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时期,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和秦岭突起开始出现。

长江中下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而云贵高原也开始形成。

这个时期,云梦泽、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联,从东到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流向与今日长江恰好相反,这便是古长江的雏形。

今日长江的形成,起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的燕山运动。

唐古拉山脉在长江上游形成,青藏高原逐渐抬高,形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

步向西退缩。

在白垩纪时期(约距今1亿年前),四川盆地逐渐抬升,夷平作用加剧,而云梦、洞庭盆地持续下沉。

到了距今3000-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发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性上升。

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一些断陷盆地随之出现。

同时,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许多深而险的峡谷形成,导致原来自北向南流的水系相互归并,顺地势折向东流。

长江中下游的上升幅度较小,形成了中、低山脉和丘陵,低凹地带下沉为平原。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水利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辉煌。

从古代的黄河治理到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

以下是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情况。

一、古代水利中国古代水利始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当时人们开始修建简单的水利工程,如堤防、水库等,用于灌溉和防洪。

其中,最著名的是都江堰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统一整治堤防,开创了全流域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先河。

汉代以后,水利工程逐渐增多,其中以隋朝的京杭大运河最为著名。

这条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方的水路交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隋朝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和防洪。

唐宋时期,水利工程达到了高峰,其中以西湖、镜湖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成为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还提出了“水旱灾害与水土保持”的思想,强调了保持水土的重要性。

二、近代水利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水旱灾害等问题。

这时,水利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1902年,清政府设立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治理海河工程。

1911年,中国第一家现代水利机构——中华工程师学会在上海成立。

同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水利技术,如引进抽水机、水泥、钢筋等材料和技术。

这些技术和材料的引进为中国现代水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水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水利部,负责全国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

此后,中国水利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修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防洪能力,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中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如建设水库、灌溉渠道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中国还注重了水土保持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三峡工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它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宜昌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总长约600公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开始研究长江的水利工程问题,提出对长江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和利用,并决定在长江上修一座巨型水库。

1954年,针对长江过于湍急导致的洪水、航运困难等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在湖北省开展长江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1964年,中国水利部作出了修建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决定,并成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问题的报告》,正式宣布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决策。

三峡工程的建设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开始。

1981年开始筹建办公室,1985年,三峡工程开始建设前期工程——建立三峡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白鹿建设公司和三峡水利电力有限公司。

1986年6月1日,三峡工程总体规划通过审查,三峡工程实施方案得到审查通过。

1992年9月,三峡工程总体开工仪式在湖北宜昌七天坪举行,这是三峡工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三峡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搬迁工作。

工程建设期间,超过100万人因迁坝背水区而得到重新安置。

2008年底,三峡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2012年7月4日,中国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条例》,对移民安置工作进行了相关规范和要求。

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移民重建新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16年7月4日,三峡工程首台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其余机组也陆续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三峡工程的正式投运机组已经达到了26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0MW,年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和全球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同时,三峡工程还解决了下游城市的自来水问题,改善了航运条件,提升了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果。

水利发展历史

水利发展历史

水利发展历史水利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实施大量水利工程,包括改造黄河、长江及其它河流,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公元前220年,芭芭拉古国在印度的恒河中改造水利,修建了多个水库,以便引水灌溉农田。

在中国,水利是几千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

春秋时期,从鲁国修筑伊洛河水利工程,到战国时期,孙膑修筑九江,再到秦朝建立各种灌溉利用水利,实现把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进入公元时期,随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水利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北魏时期,洛阳市积极改造洛河,解决洛阳灌溉的问题,秦汉时期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水利治理。

到唐朝,北京府创建清谷水利,实施大规模水利改造,完善水利建设,以满足农业发展对水源的需求。

宋朝以后,水利发展进入新高峰,水利技术、管理水利技术也出现了很大的进步,宋朝及其以后的两代,修缮了许多水利工程,增强了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并为农业灌溉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水利的发展道路也逐步固定下来,水利工程也出现了特色。

明清两代,水利进入又一个高潮,相继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淮河水利、黄河水利、湖泊改造、港口建设等等,这些工程不仅满足了日常灌溉的需要,也加强了中国水利建设的影响力。

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式材料的出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19th世纪清政府开拓长江的“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河口的样貌,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

20世纪初,水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并开发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如导游潮汐电站、水力发电站等,真正使中国成为灌溉建设领域的强国。

以上就是水利发展历史大概有600字左右,内容完整的说明。

水利发展历史以特殊地形和地方需要为基础,经过全国多个朝代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现代的水利设施,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水利史-正文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00km,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10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支流有700多条,流域面积180.7万km2。

和黄河比较,长江河道稳定,水量大,含沙量小。

虽然历史上仍有洪灾(见荆江大堤),但多灌溉、航运之利。

流域内人口3.6亿,耕地3.6亿亩。

自三国以后逐渐发展为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区。

《禹贡》中已载有大禹导岷江以至下游的江湖治理等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 社会动乱,诸侯争霸。

当时巴蜀与楚、楚与吴越相争,水战中已出现特制的舰船。

因水运频繁而开凿人工运河,是这一时期长江水利的显著特点。

吴国兴修贯通江、淮的邗沟,成为南北大运河的开端。

《史记·河渠书》称:"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

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

"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铸造的鄂君启节中的舟节,详细记述了各条水路与楚都郢(今江陵县北)相通的航线,其范围遍及鄂、豫、湘、桂、赣、皖诸省。

秦昭王末期(约公元前256~前251)蜀郡守李冰在灌县修建了都江堰。

汉水支流蛮河上(今宜城县境),后人利用白起引水灌鄢郢的渠堰,开为渠、塘结合的灌渠,灌田3000顷。

其他如太湖流域、沮漳河流域,都有灌溉之利。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多方面发展水利。

秦灭六国,为统一岭南,秦始皇派监郡御史禄开凿广西兴安的灵渠,沟通湘、漓二水,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西汉初年,江、汉开始有洪水灾害的记载,第一次(公元前185)江汉泛溢,淹4000多家。

五年后,二水又溢,淹万余户,均在荆江段和汉水中游。

汉代襄阳附近已出现江汉堤防,以后长江荆江段和汉水中游以下就成了历代防洪重点。

西汉后期召信臣任南阳郡太守,创建大量灌溉工程。

东汉初年,杜诗任南阳太守,整修陂池,并创制"水排"(水力鼓风机),铸造农器。

后汉时在汉江支流蛮河上扩建木里渠,可灌田700顷,到北宋时已扩大可灌田6000顷。

其他如汉中的山河堰、长江下游三角洲的陂湖、巢湖地区的渠堰,有不少相传是西汉时创建的。

扬州一带的湖塘水利,东汉早期已经开发。

上游如西汉景帝时文翁修湔堰,扩大了都江堰灌区;王莽时文齐兴修滇池水利,灌田2000余顷。

航运方面:江南运河已经形成;汉武帝时曾试图开凿沟通汉水和渭水的褒斜道运渠;东汉时整治过嘉陵江上游的水道。

东汉自首都洛阳,经黄河、汴渠、邗沟通向江、淮的漕运已受到重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北方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民众不断南移,长江流域逐渐形成基本经济区。

此时水运已成为主要交通形式,并出现局部的干支流堤防和海塘。

水利工程以镇江地区、太湖流域、安徽沿江一带居多,其次是湘江、沅江、汉江和赣江等地。

东汉末期已兴修扬州的陈公塘和七门堰、吴塘等工程;曹魏与孙吴交兵多利用东肥河、南肥河水运,蜀汉则经营都江堰和汉中灌区;孙吴广泛屯兵垦殖,兴修的塘堰遍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开破冈渎以沟通太湖至南京的水运。

西晋早期,杜预修复南阳水利,在江汉平原开扬夏水道(西由江陵的扬口经长湖入汉江,东由石首经华容入洞庭湖),缩短了汉江、长江至洞庭湖的航线;东晋荆州刺史桓温修筑江陵金堤,是荆江大堤的肇始;江南沿海已有零星海塘;江苏丹阳的练湖是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其他还有新丰塘。

南北朝对峙时期,南京成了南朝建都之地,长江中下游堤圩塘堰继续发展,以句容的赤山湖规模最大;中游荆襄一带的水利屡次修复。

水运方面,河渠上普遍修建堰埭,渠化航道;邗沟屡次改道,通长江已有扬州向西的仪征江口,并建堰埭和水门;太湖通南京的水道,另有上容渎等。

隋、唐、宋时期(589~1279)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形成"国家财赋仰给东南"的局面,漕运成为重要政治措施。

这一时期长江流域水利事业兴旺,特别是太湖地区的塘浦水网和皖南一带的圩田,构成了江南农田水利的显著特点。

隋代在历代开拓的基础上扩大改建了
邗沟与江南运河,沟通了江、淮、河、海四大水系。

灵渠在唐代已建有18座斗门,宋代有36座斗门。

唐代曾试开汉江支流丹江通渭河的运道。

北宋两次试开白河通惠民河运道,沟通汉水至汴渠。

北宋时邗沟上水工建筑物有80余座,首先出现了复闸,并推广到江南运河。

南宋汴河堙废后,江南运河更显重要。

自唐后期到南宋时,长江以南的大小塘堰灌区普遍开发,如沅江下游常德地区的各灌区,又如元和三年(808)韦丹在江西筑堤、排涝,开陂塘598所,灌田1.2万顷。

宋代在江西已出现梯田。

南宋时汉水中游有宜城长渠、枣阳平虏堰等大型工程。

唐中期以后,在丹阳、石臼等湖一带广修圩田,及其他各湖的围湖造田,形成了太湖地区的主要水利。

圩田和围田逐渐向巢湖、鄱阳湖、洞庭湖及洪湖等沿江滨湖地带发展,到南宋时已扩展到荆江两岸叫作垸田,各湖区的围垦在以后各代有增无减,水面缩小,蓄洪能力削弱,以致常闹水灾,于是产生了废田还湖和继续围垦的争议。

太湖流域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排泄为主的疏浚工程;荆江及汉江下游堤防也逐渐增多,往往和圩垸堤岸连成一片。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1279~1949)各代在经济上更加依赖江南。

长江干支流堤防逐渐完成,上起荆江下至江苏都有了系统的堤防,汉江、湘江、赣江等堤防也普遍兴修。

荆江分流穴口多被堵塞,近代仅有四口分流入洞庭湖。

汉江下游及荆江段常有水灾,堵口、修堤的记载增多。

下游苏(州)、松(江)、嘉(兴)的排涝,练湖、吴淞江以及其他泖浦的疏浚,更不下几千次。

上游以元代修建的云南滇池水系的松花坝和海口工程最为突出。

都江堰也不断改建增修。

京杭运河于元代修成后,明清时已整修成为南北运输的重要干道。

漕粮负担最重的是太湖流域。

江浙海塘,自宋代以来不断修筑,发展到清代,海宁老盐仓出现了鱼鳞大石塘。

19世纪后期传入西方水利科学技术,有关研究长江水利的专著增多。

长江的治理以疏浚航道为主,畸形发展,堤防残缺不全,中下游水灾也越演越烈,以1931年和1935年最为严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江的治理从此进入了新时代。

参考书目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编写组编:《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