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前三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要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要点

2、 《中国日报》
3、 《苏报》和“苏报案”
4、 《民报》:竖三民:民呼、民吁,民立
5、 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
6、 章太炎
7、 湖北《大江报》
8、 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9、 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迫害与摧残
第二章
外人有华办报的两个阶段:1515——1840——世纪末。
1、 1840年后报纸出现的背景。
2、 《察世谷每月统记传》
3、 《万国公报》
4、 《申报》
5、 《字林西报》
6、 《蜜蜂华报》
10、 民初著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
第五章:
1、《新青年》发展的三个阶段:1915——1918;1919——1920。9;1920。9——1922。7
2、五四时期新闻报刊的重大改革运动
3、 四大副刊
4、 瞿秋白
5、:古代——1949年
第一章:
1、 邸报:出现时间,主要内容,形式,统治者对官报的检查,谁曾经谈过这些问题,著书立说。它的社会影响。
2、 小报:谁发明的,社会影响,内容,时间,特点。是非法的民间报纸。
3、 京报:合法的民间报。特点
第三章:
1、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郑观应,洪仁轩,王韬的《循环日报》。。。
以康有为始,报刊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
维新派的时务文体,梁启超的《时务报》,其写作方式、特点
以上报刊的特点和历史进步作用。
2、 评价改良派的报刊
第四章:
1、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主张及对革命的作用
新闻史
1、黄远生2、于右任3、章太炎4、王韬5、梁启超6、邹韬奋7、陈独秀8、范长江9、徐宝璜10、苏报案11、癸丑报灾12、新华日报13、四大副刊14、新华通讯社1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6、红色中华通讯17、申报18、时务报19、循环日报20、中国日报21、民报22、新青年23、每周评论24、向导周报25、政治周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孙樵的《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

“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宋代的官报的审查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这种制度始于公元999年只实施到南宋末。

(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中国新闻史》笔记《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笔记《中国新闻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同时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

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邸报的基本特点: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最早问世的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笔记整理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1、林则徐的新闻思想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洪仁轩《资政新篇》: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的主张。

《资政新篇》中,洪仁轩提出的办报活动的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的监督,可以有助于中央政府权利的加强。

4、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王韬的办报主张:1)论述了半包的目的及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2)王韬对后世的影响:1)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2)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闻史要点整理

中国新闻史要点整理

中国新闻史要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第一节中国报纸的起源一、周朝说二、汉代说三、唐代说1、有文献记载最早的邸报--《开元杂报》形式特征:1、无固定名称2、未加装订的单页书面材料3、按日记事4、无开头结尾和段落划分性质:进奏院状进奏院状:经由进奏官传发给藩镇和地方诸道,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告特点:(1)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读者主要是各地藩镇和诸道长官(2)内容以朝廷公布的政事活动为主,辅以自行采集(3)不同于公文,旨在信息传递(4)具有时效性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戈公振:公告性、定期性、时宜性、一般性方汉奇:“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古代官报过渡的原始形态的报纸”第二节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官方报纸--邸报(一)邸报释义邸报一词首现于宋代,是古代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称呼,其他称谓还有报状、朝报、邸吏状报、进奏院状报等。

(二)宋代邸报的性质--封建政府中央官报(三)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们采录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中国最早的新闻审查制度两度废立,沿用至宋末(四)读者定位:政府官员(五)邸报的内容的可与不可1、邸报的内容(1)诏令(2)皇帝的起居(3)官吏的迁黜(4)朝臣奏章2、禁载事项(1)灾异(2)军情(3)朝廷机事(4)未经批准的臣僚奏章(六)发行渠道:兵部二、民间报纸——小报1、定义及地位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3、小报的发行人(1)始作甬者:进奏官(2)南宋时小报出现了办报的社会化有专以探报为生之人--专业化有公开卖报之举--商品化4、小报的特点:时效性强内容广泛真实性难以保证5、对小报的查禁(1)规范进奏官,切断小报的信息源头(2)打击小报发行人第三节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民间报房(一)明代报房出现之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知识分子的政治信息需求明代知识分子读邸报的原因:访朝政应举修史创作(二)民间报房的生存状态1、抄报房在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一个行业2、民间报房获官方许可,公开存在3、抄报有利可图,但获利甚微4、抄报人社会地位低下第四节清代的新闻事业小报遭禁绝的原因1、先于部文到达地方,泄露了司法机密,影响了对获罪官员的惩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古代邸报的演变:1、邸报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2、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1)、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上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

(“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2)、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

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

(3)、明代官报,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传发,采用活字印刷。

3、邸报的内容:
(1)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2)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3)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4)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
古代小报的产生及特点:1、中国古代非法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早见于周麟之《海陵集》中的《论禁小报》。

2、小报较以前出现的邸报更具新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

我国新闻史上将“新闻”一词与报业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赵升《朝野类要》。

3、小报由邸吏与书肆主人非法经营,连续发行,传播较广,宋明清屡禁不止。

4、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特点:①小报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②小报传发人为进奏官,活中央及省之官吏。

③小报内容有真有假。

④小报每日传发。

⑤小报深受热衷仕途者欢迎。

⑥小报的传播范围较广。

⑦小报既有手书,也有印刷。

⑧小报为非法出版物,政府屡禁不止。

古代京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1、中国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2、京报经政府允许,由民间报房经营。

清朝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

3、特点:(1)公开发行,接受常年订阅,读者范围广泛,主要是官僚、士绅、商人。

(2)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及印制发行机构。

(3)出现自己采写的内容,存在了400多年,在古代报业世上有很大影响。

古代“定本”制度的由来及主要内容: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③ “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第二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宗旨和特点:(1)察世俗出版后在南洋华侨聚居地区发行,少数传入中国境内。

全部赠阅。

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

内容多以浅显中文诠释《圣经》,兼谈伦理道德和天文之类的科学知识,后期刊有少量评述政治时事的短文。

文体多样,有论文、小品、对话、书信、诗、告帖等。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重要特点是十分注重迎合读者的心理: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

3、在文章的结构上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方法。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内容和特点: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②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③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
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申报》的创办及其特色:《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

1872年于上海由英上美查等合资创办,以盈利为目的,其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特色: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

③编印画报。

④印书。

林乐知与《万国公报》的情况:①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

②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由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

③《教会新报》创刊时为宗教性报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

④内容有三方面:a: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b:大力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c: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控制之下。

《字林西报》的情况:(1)、近代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外文报纸。

(2)、1850年在上海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前身叫《北华捷报》。

(3)、政治倾向明显,充当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仇视中国革命运动。

(4)、新闻来源广泛,以消息灵通著称,首家采用路透社电讯稿。

另外,1845年在香港由英商肖锐德创办的《德臣报》是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商业报纸。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华的报刊活动有何变化:三个阶段、两大基地:
1、准备阶段:1815-1840
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准外国人办报传教,因此,外国人只能在靠近中国的南洋和两个城市(澳门、广州)偷偷办报。

2、扩张阶段(1840-1870)
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外人办了大约50家报刊,宗教报刊仍然存在,出现早期的中文商业报刊。

3、高潮阶段:1870以后
约200家,深入到华中、华北甚至北京,发行量大幅增加。

标志:《申报》的创办;《万国公报》的出版;外国通讯社开始在中国活动。

第三章
王韬与《循环日报》的主要特点及宣传内容:(1)王韬: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确立了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循环日报》:①1874年于香港由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创办的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②其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③首创以政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特点:①最大特点是每天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一篇政论文章,呼吁政治改良,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创报刊政论文体。

(3)报刊政论文体:①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论文体;②其特点是: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③在这一文体发展中著名政论家王韬作用最大;
④报刊政论文体对后代影响深远,尤其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

梁启超与《时务报》:(1)《时务报》:①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②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黄遵宪筹备,梁启超主笔;③《时务报》因梁启超大胆而新颖的言论震动朝野,风靡一时,创下当时最高的发行量;④形成了“时务文体”,发表了第一次全面阐述维新变法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②围绕着《时务报》,在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展开的斗争以维新派失败而告终,这一方面说明报纸是政治斗争的重
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梁启超:①近代中国报刊政治家、新闻思想家,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②是维新派报刊宣传主将,主办过《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

③发表《变法通议》,创立“时务文体”,其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影响巨大。

④梁启超新闻思想: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其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其办报的四大原则是:“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道却而速”。

健全舆论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宣传艺术:浸润法、煽情法。

时务文体的由来及特点:“时务文体”:(又称“新民文体”)
①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风格独特,形式新颖,其中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名噪一时,故称“时务文体”。

②“时务文体”秉承王韬报刊政论文体的基本风格,打破传统古文、时文、骈文的束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文章大多慷慨激昂,热情奔放,富于煽动,风靡一时。

③“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及其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维新派新闻思想较早期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如王韬等有新的发展:①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②对报刊功能与作用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如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2)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①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②向读者进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③推动维新运动,促进变法实现。

(3)维新派对近代的新闻事业的贡献:①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实际上的合法地位;②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之先河;③创造“时务文体”,影响一代文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