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与流程
精神科常见意外事件应急预案及流程

• 4、针刺疗法:如取人中、内关等部位。 • 5、经上述处理病情不见好转,血压不回升,需扩充血容量,可用右
呼吸、心跳。如果心跳呼吸已停止,则应果断的将自缢者下颌用力向上向后托起,打 开气道,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呼叫其他值班者,让其 • 立即通知医生、行政值班等人员。 • 2、医生到达后,遵医嘱协同医生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 • 3、通知家属来院。 • 4、正确及时书写护理记录。 • 5、必要时转院治疗。
• 7、必要时及时转院治疗。
误服药物中毒急救流程图
走失防范及应急预案
• 1、凡外出老人,必须经工作人员同意,并由其亲属书写请假条,在亲属 的陪护下方可外出。
• 2、入住老人一律佩戴胸卡,随身携带,以便出现意外时,及时联系。 • 3、做好交接班。 • 4、凡不遵守上述制度,私自外出造成走失和意外事故的,一切责任均由
口鼻,尽可能以最低的姿势或匍匐快速前进。
火灾应急流程图
传染病的应急预案
• 1、发现甲类或乙类传染病,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上级领导及医务科、 护理部、院感办公室负责人等部门。
• 2、根据传染病的性质,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 3、保护同病室的患者。 • 4、传染病患者应用的物品按消毒隔离要求处理。 • 5、患者出院、转出后,应按传染源性质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误吸急救流程图
窒息急救流程图
烫伤防范及应急预案
1、工作人员一日三餐协助老人提水。 2、洗澡日,由工作人员调节好水温,督促协助老人洗澡。 3、对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三餐进食前,应查看饭菜的冷热度,确
精神科紧急事件防范预案和应急处理

建立应急预案
成立应急领导小组 制定应急预案流程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及时总结改进预案
定期演练
应对紧急事件
定期组织演练
及时更新演练内容,确保预 案的有效性
应急处理
病人自杀或自残的应急处理
发现病人自杀 或自残时,立 即通知医生及 护士,必要时 通知上级领导。
及时采取有效 的急救措施, 如止血、包扎、
固定等。
配合医生进行 紧急处理,必 要时进行手术。
遵医嘱给予病 人必要的心理 护理和药物治
疗。
病人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理
立即报告医生或 值班医生
做好必要的急救 处理
通知病人家属或 单位负责人
关注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病人暴力行为的应急处理
寻求帮助:向其他医护人员、上级领导或安保人员寻求帮助。 保持冷静:保持冷静,不要激怒或挑衅病人。 采取措施: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使用约束带、镇静剂等。 记录事件:记录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涉及人员等信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对精神科药品和医疗设备进行严 格管理和监测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安全管理制 度
定期进行安全检 查
及时处理安全隐 患
严格遵守安全规 定
强化考核机制
定期进行模拟演练 评估员工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加强人员配备和管理
对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培训对象:医护人员、护士、 护工、患者家属等
培训内容:精神科紧急事件防 范预案、应急处理流程、沟通 技巧等
培训方式:讲座、模拟演练、 案例分析等
培训周期:每年至少一次
精神科应急预案及流程

精神科应急预案及流程在精神科医学领域,应急预案及流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神疾病的突发事件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干预,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本文将探讨精神科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提供及时的援助和支持。
一、应急预案的必要性精神疾病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专业团队来进行应对。
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应急预案的设计应结合具体科室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原则1. 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紧急情况。
针对不同疾病类型和程度,应制定相应的处置流程和方法。
2. 专业性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必须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
他们应了解各类精神疾病的病情特点和处理方法,制定出全面、科学的应急预案。
3. 整合性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与其他相关科室的应急预案相衔接,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应急处置网络,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三、应急流程的核心要点1. 紧急联络:当有精神疾病患者发生紧急情况时,应立即与应急团队进行联系,通报相关信息,并确保专业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
2. 评估与干预:专业人员到达现场后,进行患者的评估和干预。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自杀风险、暴力倾向等,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3. 安全措施:在患者的安全措施方面,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患者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同时,也要确保患者的隐私权得到尊重和保护。
4. 紧急处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比如,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加强监护和康复治疗;对于暴力行为较严重的患者,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
5. 团队配合:在精神科应急流程中,团队配合至关重要。
医生、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应急措施和方案,并及时沟通,确保相关信息的准确传达。
精神科应急事件的防范预案及应急处理流程汇编

精神科应急事件的防范预案及应急处理流程汇编第一节冲动防范预案及应急处理流程一、冲动防范预案冲动行为是指直接伤害他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给病人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性影响。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预防及终止冲动行为的发生。
其方法归纳如下:(-)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做好分级护理及病区危险品的管理工作。
(二)多方面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及时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避免与病人发生正面冲突,减少诱发因素。
(H)鼓励病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感,对有冲动趋势的病人应明确告之行为造成的后果,根据病人的兴趣、爱好组织适当的娱乐活动,使其旺盛的精力得到应有的疏泄,转移分散其冲动意图。
(四)加强病区的巡视工作,对有冲动倾向的病人,其动态表现应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力争将冲动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五)对情绪不稳、激惹性增高的病人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有效控制精神症状。
(六)一旦发生病人冲动,当班护士应立即呼叫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同时稳定病人情绪,疏散围观病人。
(七)如果病人手中有危险品,应与其他工作人员协助巧妙夺取。
(八)遵医嘱隔离、约束病人,并用药控制病人情绪,做好约束病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九)正确及时写好护理记录。
二、冲动应急处理流程图1冲动应急处理流程第二节自缢防范预案及应急处理流程一、自缢防范预案精神障碍病人由于受病态所致,常可发生一些意外,如自缢、自伤等,为防此类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旨在使其发生率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护理人员应对病区内的消极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密切观察病人动态变化,防意外发生。
(二)结合消极病人的病情,做好心理护理,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以转移、分散病人的消极自杀意念,改善情绪。
(三)加强病区内危险品的管理,对消极病人应重点做好安全检查,尤其是每次外出返室时都应仔细检查,同时应做好家属的安全宣教。
(四)夜间应加强消极病人的巡视,做好睡眠护理,对入唾困难、早醒的消极病人应密切观察,必要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精神科应急事件的防治预案与处置流

精神科应急事件的防治预案与处置流精神科应急事件是指突发的精神问题、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等紧急情况。
为了减少应急事件的影响,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制定一份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防治预案和处置流程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基于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的精神科应急事件的防治预案与处置流程。
一、事件触发1. 病人出现心理异常表现,如激动、烦躁、暴躁等。
2. 突发精神病发作,表现为幻觉、妄想、情感不稳定等。
3. 病人发生自杀、自伤、攻击他人等行为。
二、预案制定1. 预案编制组建:包括医师、护士、心理医师、社工等,由负责人统筹制定。
2. 预案内容:包括事件防范、应急处置、后续管理等3个部分。
三、防范措施1. 病房维持安静:防止声音、光线、气味等刺激病人。
2. 认真进行护理:提高病人的心理安慰,保持和睦的护理关系。
3. 定期检查病人情况:严密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病人的安全管理,如对病人卧室、窗户、门等设置相应的安全铁釘。
5. 制定操作规范:明确职责分工及应急处置流程,让医务人员知道如何面对应急事件。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确认事件:由主管护士或医师接到报告后确认事件性质。
2. 现场处理:找到事件发生地点处理现场情况,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3. 通知相关部门:通知相关部门,如安保、心理科等立即出动前往现场支援。
4. 分析处理情况:共同商议处理方法,包括关注患者情绪、提供及时的药物治疗等。
5. 安全控制:对危险状况进行控制、处置,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6. 监护重点:密切进行患者监护,随时注意患者状况变化。
7. 治疗方案:不同精神事件遵循不同的治疗方案,配合医生给予患者应该的治疗,及时心理疏导等方法。
8. 反馈记录:对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总结处置流程、经验和教训。
五、后续管理1. 重点关注:对防范措施、应急处置等情况进行复盘,查漏补缺,完善体制。
2. 值班安排:对医务人员进行值班安排,严格实施防范措施。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与流程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一、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精神科疾病多为反复发作、慢性迁延,每一次复发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大脑的永久性损伤,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对于患者及家属而言,复发意味着病情的恶化和多次强制性的住院治疗,必须承担更大的经济负担和情感压力;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复发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以及最终预后的不理想。
精神科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到来,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
因此,应注意对精神科疾病及早的治疗,有效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常见的精神科的并发症有:一、并发肺结核因为精神科的病人具有生活懒散、行为退缩,饮食不主动,孤僻、少动等症状,常常导致营养状况下降及机体抵抗力差,所以容易导致并发结核病,如肺结核及肠结核等,这样的病人一定要送由有经验的医师给予治疗。
如并发肺结核,首先应该请精神科医师和结核科医师会诊,看看两个病的各自严重程度如何,如精神科病情已趋近稳定,而肺结核正处于活动期,则应到结核病医院住院治疗,并由精神科医师提供精神科治疗的具体方案;如果相反,则应到精神病医院治疗;如果两种病都很重,则应由两个科的医师通过会诊进行协商。
一般来说,当两种病都很严重时,在治疗上甚为棘手,而且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肺结核需要充分休息,而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兴奋躁动或受幻觉妄想支配而到处乱跑,从而促使结核病病情的恶化;严重的肺结核患者躯体衰弱使精神病的治疗用药又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这样的病人一定要及时送医院,并由有经验的医师给予治疗。
目前我国较大的精神病医院都设有结核病区,可收治这一类病人。
在50年代以前,精神病患者的结核患病率很高,而近20年来随着精神科医疗水平的提高及精神医学的发展吗,精神病并发肺结核的患病率正逐年下降。
二、合并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代谢的异物的重要器官,也是药物和毒物损害的主要靶器官。
由药物引起肝脏组织和功能的改变称为药源性肝病,这在精神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
医院精神科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标准版)

精神科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精神药物是一类较为特殊的药物,一般不良反应较多。
在治疗过程中,为确保患者安全,应遵循以下用药及处理原则。
1、过度镇静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乏力、头晕,发生率超过10%。
氯丙嗪、氯氮平等多见,与药物拮抗组胺H1等受体作用有关,奥氮平和喹硫平治疗患者也可出现,利培酮和舒必利少见。
多见于治疗开始或增加剂量时,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常可耐受,也有不少长期服用氯丙嗪和氯氮平者表现多睡和白天嗜睡。
防范:将每日剂量的大部分在睡前服用,可以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
严重者应该减药或换药,并告诫患者勿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2、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与药物对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有关。
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常于直立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可引起患者猝倒,多见于低效价药物、快速加量或剂量偏大时。
防范:应让患者平卧,头低位,监测血压。
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补充血容量,有助于血压恢复,或用压药物,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3、流涎流涎是氯氮平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大约64.3%的患者出现流涎。
过度流涎在睡眠时最明显,患者经常主诉早晨枕头被浸湿。
尽管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治疗这一不良反应,因为抗胆碱能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不主张使用。
最近发现氯氮平不增加唾液流量而是减少吞咽,因此在睡眠时候流涎最明显。
防范:建议患者侧卧位,以便于口涎流出,防止吸入气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震颤、类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与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作用有关。
该不良反应常见于高效价的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的发生率可达80%,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也较其他抗精神病药为高。
低效价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少见。
利培酮高剂量时或个体敏感者也可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氯氮平、奥氮平和喹硫平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风险较低。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与流程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一、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精神科疾病多为反复发作、慢性迁延,每一次复发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大脑的永久性损伤,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对于患者及家属而言,复发意味着病情的恶化和多次强制性的住院治疗,必须承担更大的经济负担和情感压力;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复发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以及最终预后的不理想。
精神科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到来,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
因此,应注意对精神科疾病及早的治疗,有效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常见的精神科的并发症有:一、并发肺结核因为精神科的病人具有生活懒散、行为退缩,饮食不主动,孤僻、少动等症状,常常导致营养状况下降及机体抵抗力差,所以容易导致并发结核病,如肺结核及肠结核等,这样的病人一定要送由有经验的医师给予治疗。
如并发肺结核,首先应该请精神科医师和结核科医师会诊,看看两个病的各自严重程度如何,如精神科病情已趋近稳定,而肺结核正处于活动期,则应到结核病医院住院治疗,并由精神科医师提供精神科治疗的具体方案;如果相反,则应到精神病医院治疗;如果两种病都很重,则应由两个科的医师通过会诊进行协商。
一般来说,当两种病都很严重时,在治疗上甚为棘手,而且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肺结核需要充分休息,而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兴奋躁动或受幻觉妄想支配而到处乱跑,从而促使结核病病情的恶化;严重的肺结核患者躯体衰弱使精神病的治疗用药又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这样的病人一定要及时送医院,并由有经验的医师给予治疗。
目前我国较大的精神病医院都设有结核病区,可收治这一类病人。
在50年代以前,精神病患者的结核患病率很高,而近20年来随着精神科医疗水平的提高及精神医学的发展吗,精神病并发肺结核的患病率正逐年下降。
二、合并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代谢的异物的重要器官,也是药物和毒物损害的主要靶器官。
由药物引起肝脏组织和功能的改变称为药源性肝病,这在精神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一、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规范精神科疾病多为反复发作、慢性迁延,每一次复发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大脑的永久性损伤,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对于患者及家属而言,复发意味着病情的恶化和多次强制性的住院治疗,必须承担更大的经济负担和情感压力;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复发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以及最终预后的不理想。
精神科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到来,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
因此,应注意对精神科疾病及早的治疗,有效预防精神疾病的复发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常见的精神科的并发症有:一、并发肺结核因为精神科的病人具有生活懒散、行为退缩,饮食不主动,孤僻、少动等症状,常常导致营养状况下降及机体抵抗力差,所以容易导致并发结核病,如肺结核及肠结核等,这样的病人一定要送由有经验的医师给予治疗。
如并发肺结核,首先应该请精神科医师和结核科医师会诊,看看两个病的各自严重程度如何,如精神科病情已趋近稳定,而肺结核正处于活动期,则应到结核病医院住院治疗,并由精神科医师提供精神科治疗的具体方案;如果相反,则应到精神病医院治疗;如果两种病都很重,则应由两个科的医师通过会诊进行协商。
一般来说,当两种病都很严重时,在治疗上甚为棘手,而且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如肺结核需要充分休息,而精神疾病患者往往兴奋躁动或受幻觉妄想支配而到处乱跑,从而促使结核病病情的恶化;严重的肺结核患者躯体衰弱使精神病的治疗用药又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这样的病人一定要及时送医院,并由有经验的医师给予治疗。
目前我国较大的精神病医院都设有结核病区,可收治这一类病人。
在50年代以前,精神病患者的结核患病率很高,而近20年来随着精神科医疗水平的提高及精神医学的发展吗,精神病并发肺结核的患病率正逐年下降。
二、合并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代谢的异物的重要器官,也是药物和毒物损害的主要靶器官。
由药物引起肝脏组织和功能的改变称为药源性肝病,这在精神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
目前,我国较完善的精神病医院都设有收治肝炎的传染病区。
当精神科疾病合并传染性肝炎时,可到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科治疗药物与传染性肝炎在治疗上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为所有精神科治疗药物都是通过肝脏解毒的,而在肝炎使肝功能下降或衰竭的基础上,药物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负担,从而使肝功能进一步的恶化,而不治疗精神病人得兴奋症状,同样会促使肝功能的衰竭,治疗时需权衡利弊。
一般来说,在精神科用药前需检查肝功能情况,用药时应尽量选择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造成肝功能进一步下降恶化,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一旦发现肝功受损,则应根据受损情况决定是否停药、减小药物剂量以及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
三、合并循环系统疾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体位性低血压较常见。
这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治疗初期,主要表现为突然改变体位如起床过快、蹲位直立时,出现头晕、眼花、心率加快、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可引起晕厥、摔伤、心脑血管意外等。
一旦发生上述情况,轻者立即将病人放平,取平卧或头低位即可恢复;严重或反复低血压者应立即使用有效对升压药物,并要考虑减药或者更换影响血压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告诫病人起床宜缓慢,改变体位时若感觉头晕应尽快躺下。
抗精神病药物常常可引起各种心电图的改变,往往发生在治疗剂量时,剂量过大时可使其加剧。
大部分为无症状的、良性的,通过对症处理、减药或停药后,大多数病人可以恢复,但在大剂量用药时,心电图有持续性明显异常,应警惕个别病例可因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心脏传导功能障碍,导致心源性猝死。
总之,在精神科药物临床应用中,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既往有无心脏病史及相关症状体征,用药前应做心电图检查,权衡利弊选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心电图的监测,密切观察,必要时减药或停药。
如需要继续治疗,宜更换对心脏毒性较小的药物。
此外,某些抗精神病药物还能加重心力衰竭,反之心脏病可以使精神科疾病的治疗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应该根据心功能的情况而定。
病人住院后的治疗方案应有有经验的医师制定。
四、代谢综合症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总称。
2005年4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E)公布MS共识定义:在具备中心性肥胖基础之上,同时具有下列4中因素中任意两项:①甘油三酯(TG)升高;②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③血压升高;④空腹血糖升高。
临床常常表现为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
因此,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前要进行风险评估,需要详细询问病人及家族中有无肥胖、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史,测量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治疗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要告知病人和监护人,按照风险因素评估选择药物,用药期间注意监测和干预,对确诊2型糖尿病、显著血脂异常的病人,应请专科医师会诊协助处理。
五、合并脑萎缩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脑萎缩起病较为缓慢,呈进行性加重,多数病人的发病日期难以明确肯定。
从脑萎缩的临床表现来分析,大致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大脑机能衰退,二是痴呆等智能减退。
大脑机能的衰退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差、手足发麻、情绪抑郁等;智能减退表现为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障碍,如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计算能力的减退,以至发生痴呆。
六、合并糖尿病与一般人群相比,高血糖症和糖尿病在精神病患者中更为常见,医生为他们用药要格外谨慎。
这是出席第三届亚太地区精神药理学研讨会专家们的忠告。
据了解,美国成年人Ⅱ型糖尿病患病率为3%,而精神病患者的患病率为前者的2~3倍。
我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对504位精神病患者调查显示,有15.1%的患者伴发糖尿病。
学者们认为,精神病患者伴发糖尿病与抗精神病药物有密切关系。
抗精神病药物能引起葡萄糖调节功能异常并诱发糖尿病,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医师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对代谢影响小的药物,定期监测血糖。
七、合并失眠精神病的病因多不清楚,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迁延缓慢进展,急性期多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和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支离破碎的思维,自我障碍、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等。
慢性期可出现情感迟钝,行为退缩,意欲减退等。
失眠症状多在急性期发生,随病情恶化即加重。
患者失眠根源,可能是由于极度不安、恐惧感、疑惑和强迫观念等造成。
失眠表现以入睡障碍为主,伴有中度易醒,早醒,使总睡眠时间缩短。
有些急性期的精神病患者,由于强烈幻觉、妄想、恐惧和不安,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以致很难入睡,几乎到凌晨才能睡着,一直到午后方醒。
形成一种昼夜颠倒的病状。
从脑电图上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表现为SWS和REM减少,睡眠呈片断状。
专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人体长期睡眠不足或处于紧张状态,会使神经-内分泌的应激调控系统被激活并逐渐衰竭而发生调节紊乱。
总之,精神科症患者和健康人一样,可以罹患各种疾病,精神科患者如患阑尾炎等外科疾病时,需到外科进行手术,必要时派精神科护士协助护理;如患口腔、耳鼻咽喉等疾病时,需进行专科会诊,由相关科治疗。
总的原则是看病人以哪种病为主,如果是以精神科疾病为主,合并的疾病很轻,就住在精神科病房;反之,如果合并躯体疾病较严重,则应住在所患疾病的病房治疗,可请精神科医生会诊,提出必要的精神科治疗方案,必要时派精神科护理人员前去护理。
二、医疗风险防范预案及流程为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及医务人员的正当行医权利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提高医疗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制定本预案。
防范预案一、总则1 、医疗、医技及相关科室必须围绕医疗质量保障工作建立、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 、各种抢救器械设备要处于备用状态,可随时投人使用。
根据资源共享、特殊急救设备共用的原则,医务科有权根据临床急救需要进行调配。
3 、全体医务人员要有大局意识,科室之间、医护之间、临床医技之间、门诊与急诊之间、门急诊与病房之间应相互配合。
4 、严禁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谈论同行之间对诊疗的不同意见,严禁诽谤他人,抬高自己的不符合医疗道德的行为。
5 、禁止在诊疗过程中、手术中谈论无关或不利于医疗过程的话题。
6 、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
7 、任何情况下,进修及实习医师均不得独自参加各种会诊。
二、加强对下列重点病人的关注与沟通:1 、低收入阶层的患者。
2 、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睦者。
3 、自费患者。
4 、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
5 、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或预后难以预料者。
6 、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
7 、交代病情过程中表示难以理解者,情绪偏激者。
8 、发生院内感染者。
9 、病情复杂,可能发生纠纷者。
10 、住院预交金不足者。
11 、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12 、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
13 、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诿责任者。
14 、经他人介绍者。
15 、患者或家属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者。
16 、艾滋病患者。
三、常规要求1、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参与决定下一步的诊治措施。
主任本人或安排专人接待病人及家属,其它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
2 、所有“绿色通道”在开通的同时,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讲明预计医疗费用,要留有充分的余地,并且要履行知情同意,由患者签字;意识障碍或病情危重者由家属签字认可。
3 、各项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程序及顺序。
重视对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项检查及化验,包括阳性结果及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阴性结果,应认真分析,所有资料需妥善保管。
4 、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毒副作用。
严禁滥用抗生素,三代头抱类杭生素不得预防性使用,只有经过授权的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有权决定泰能与万古霉素的使用;禁止将奎诺酮类药物用于18 岁以下人群。
5 、重视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充分发挥各科院内感染监控小组的作用,对于已经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报卡,不得隐瞒,服从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
6 、输血时必须进行HIV 、HCV 、乙肝系列、梅毒血清抗体等检查。
输血后的血袋交由输血科统一保管七天后方可销毁。
7 、各医技科室在关键部位,必须配备抢救设备,并保证随时可用;在接到急诊检查申请后必须尽快安排。
急诊化验必须在接到标本后30 分钟内出具结果(个别检查项目除外)。
8 、药剂科保证药品的正常进货渠道及质量,保证抢救药品及时到位。
四、特殊要求1 、流产手术前必须进行B 超检查,对疑似异位妊娠、不全流产更应提高警惕做相应检查。
2 、儿科对于颅内出血及早产儿必须向家属交待今后生存质量问题。
3 、各手术科室必须严格按照诊疗常规,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向患者(家属)尽充分告知义务。
4 、凡我院新开展的手术和项目,必须书面向医务科申报,批准后用于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