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预防共识0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严重程度及预后可通过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来改善。
为此,中国专家制定了一系列共识要点,旨在提高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措施。
以下是该专家共识要点的详细内容:1.心力衰竭定义和分类:-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状态。
-按照心肌功能不全的原因和病理生理过程,可将心力衰竭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两种类型。
2.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变-酒精或药物滥用-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标准:-分为高风险人群筛查和心力衰竭临床可疑人群筛查。
-高风险人群包括年龄≥65岁的人、有心脏病病史的人和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
-心力衰竭临床可疑人群包括持续性劳力性气短、活动时出现疲劳或胸闷、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症状的人。
4.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方法:-临床评估方法包括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血管系统的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和B型钠尿肽测定等。
5.心力衰竭的一级预防措施:-控制病因,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限制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减轻饮酒量、适当运动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药物。
6.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的个体化管理:-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管理措施包括定期复查、药物调整、心理支持、教育指导等。
总结起来,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对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措施。
通过早期的筛查和个体化的一级预防管理,可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这些要点提供了指导医生和患者在心力衰竭管理中的决策依据,对心力衰竭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心力衰竭早期防治

2024心力衰竭早期防治摘要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类心血管疾病进展导致的严重临床综合征,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的负担极大。
心衰可防、可治,早期发现及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成本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分级诊疗政策的不断推进,全科医师和心血管医师在心衰早期筛查和预防中均肩负着重要责任。
该文结合《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年第1期发表的《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对心衰早期筛查与预防的重要性及相关内容作了进一步阐述。
一、心力衰竭(心衰)带来的疾病负担是我国将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脂质代谢紊乱等心衰危险因素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衰患病率随之上升。
目前我国按年龄标化的心衰患病率为1∙1%, 心衰发病率为275/10万人年,推算我国现有心衰患者达1 210万例,每年新发心衰300万例[1 ]o随着年龄增长,心衰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增长,≥80岁人群心衰患病率达7.55%心衰发病率达1 655/10万人用1 ]o 心衰造成的疾病负担难以通过改善已患病人群的生存状况减轻,而应从降低心衰发病率着手。
因此,加强人群心衰筛查,对心衰高危人群及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心衰进展,对于我国心衰整体防控至关重要。
基于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以及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制订了《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2 ]o以促进临床上对心衰预防的重视,加强对临床前心衰患者和心衰患者的早期诊断,尽早给予现有指南推荐的治疗,从而降低心衰发病率和病死率。
二、应对心衰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A阶段(有心衰风险X B阶段(临床前心衰λ C阶段(症状性心衰)和D阶段(晚期心衰)[3 ]o心衰预防的重点人群为处于A、B阶段的人群,A阶段的人群应进行危险因素干预,B阶段人群应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和器质性心脏病治疗,并尽早识别是否有心功能下降。
2024年版《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本次共识更新旨在根据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针对心力衰竭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和指导。
共识制定方法与参与专家
方法
通过收集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专家经验和意见,制定共识。
参与专家
来自心血管病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参与了本次共识的制定和评审。
共识主要内容与亮点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对共识的详细内容进行深 入解读,包括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方法、一级预 防策略、临床实践推荐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医生 和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
02
心衰的定义、分类、 发展阶段
心衰的定义
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无法有 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氧供不足的 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代谢综合征是一组 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代 谢异常的症候群。
与心衰的关联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负荷加重,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肥厚,从而增加心衰风 险。
预防策略
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 膳食纤维摄入,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
心肌损伤标志物
• 肌钙蛋白(cTn):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用于心衰的病因诊断和预后评估。
超声心动图
• 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可测量心脏各腔室大小、室壁厚度、射血分数等,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
X线胸片
• 心脏形态和肺淤血情况:X线胸片可观察心脏大小、形态及肺 部血管纹理,了解是否存在肺淤血等心衰表现。
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 成。
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 的心脏问题。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PPT课件

建立多学科管理团队,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药物治 疗、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并定期评估管理效果。
监测随访与效果评价
监测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管理方案。
效果评价
通过比较管理前后的病情变化、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评价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的效果。同时,开展临 床研究,不断探索和完善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的策略和方法。
生物标志物检测
利用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检测与心力衰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如B型利钠肽(BNP)等,以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采用超声心动图、X线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进 一步明确心力衰竭的风险。
分层管理原则及实施路径
分层管理原则
根据心力衰竭的风险等级,将患者分为不同层级,针对不同 层级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03
一级预防措施及实践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合理饮食
规律运动
推荐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食用蔬菜 、水果、全谷物和鱼类等,减少高脂肪和 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鼓励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 等,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 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调适
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同时限制酒精摄入, 男性每天不超过两个标准饮品,女性每天 不超过一个。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高危人群,如无禁忌症, 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
小板治疗。
多学科协作与综合管理
心血管内科与多科室合作
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包括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脏科、神经科 等,共同制定和执行心衰预防策略。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心衰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包括饮食、 运动、药物使用等方面的指导。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相关高钾血症防治专家共识

高钾血症高危心力衰竭患者的随访监测及预防------预防
序号
推荐意见
1 适当限制高钾食物摄入,不建议严格控钾饮食。
2
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琥珀胆碱、环孢素、肝素和可致血钾水平升高的中药制剂。此外,使用
之后监测频率 1 次 / 月,至稳定后 1 次 /3~6 月;使用袢利尿剂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更密切地监测血钾和肾 2
功能,建议1 次 /1~2 月;对于血钾 >5.0 mmol/L 或正在服用有血钾升高风险药物的患者,启动袢利尿剂治疗后
应密切监测血钾水平。
建议轻度高钾血症患者在 3 d 内或尽快复查血钾水平,中度高钾血症患者在 1 d 内复查血钾水平;对于重度高 3
6
新型钾离子结合剂有助于 RASi/ARNI和 MRA 的规范应用。为避免引起严重的消化道 副作用,不建议中期或长期使用聚苯乙烯磺酸钠(SPS)/ 聚苯乙烯磺酸钙(CPS)。
目录
01 背 景 介 绍
02 共 识 形 成 方 法
03 合 并 高 钾 血 症 心 力 衰 竭 患者的用药管理
04
高钾血症高危心力衰竭 患者的随访监测及预防
化状况的影响。
3
次优先级:一次性给予 10 U 短效胰岛素加入 50% 葡萄糖溶液 50 ml 静脉输注,随后可给予碳酸氢钠 150~250
ml 缓慢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仅推荐用于液体负荷控制达标且合并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的心力衰竭患者 。
降钾用药策略----持续降钾药物治疗
序号
推荐意见
2022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2022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患者的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患病率持续升高,心衰患者的高死亡率、高住院率带来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
心衰加重与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和再住院密切相关。
近年来预防和管理心衰加重领域有不少新观念和新进展,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及心功能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参考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撰写本共识,从慢性心衰加重的定义、诊断与评估、治疗、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介绍,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和治疗慢性心衰加重患者提供参考。
慢性心衰加重概述慢性心衰是一组复杂的自发进展性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衰加重是指慢性心衰患者在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出现心衰症状和(或)体征的加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慢性心衰加重是在基础病因和(或)诱因作用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分子机制,心肌能量代谢、心肌细胞数量、细胞结构、细胞外基质等发生变化,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纤维化、心室扩大和(或)心肌肥厚等病理性重构加剧,心肌收缩力及心室顺应性进一步下降。
慢性心衰加重的临床表现1 .心衰症状和(或)体征(如呼吸困难、疲乏、腹胀、纳差、肺部啰音、水肿)再次出现或加重,这是心衰加重的最主要临床表现。
2,心衰合并疾病的症状禾□(或林征出现或加重如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悸、黑B蒙、晕厥;心肌缺血相关的胸闷、胸痛;感染相关的发热、咳嗽、咳痰;新出现的心脏杂音等。
3.心脏影像学检查提示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加重或者利钠肽进行性升高。
慢性心衰加重临床上多表现为心衰逐渐失代偿(容量负荷增多),严重的患者可发生急的市水肿或心原性休克。
临床评估L确定是否存在心衰加重心衰患者出院后应进行门诊随访,需定期对心衰患者的症状、体征、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症状评估可选择以下指标之一:NYHA心功能分级、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ansas City cardiomyopathyquestio∩aire scale ,KCCQ )或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调查表(Minnesota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scale z MLHFQ ∖ 6 分钟步行试验、峰值摄氧量、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
急性心力衰竭预防和措施

急性心力衰竭预防和措施预防急性心力衰竭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风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风险因素。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遵医嘱定期服药,可以有效控制这些风险因素。
2.合理饮食:控制钠摄入是预防急性心力衰竭的关键。
摄入过多的钠会导致体液潴留,增加心脏负担。
建议减少加工食品、咸菜和腌制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3.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肌功能,提高心血管健康。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或骑自行车。
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并且根据个人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4.合理用药: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应及时按医生指导用药,并定期复诊。
长期用药的药物管理对于稳定病情和预防急性心力衰竭至关重要。
5.戒烟限酒:长期吸烟和酗酒会损害心血管健康,增加患急性心力衰竭的风险。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于预防急性心力衰竭非常重要。
6.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疾病,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定期检查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对于已经患有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确保充足休息:给予患者充足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减轻心脏负荷,促进心肌恢复。
2.控制液体摄入: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体液潴留是常见问题。
需要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控制钠摄入: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限制盐摄入,避免食用高钠食物。
4.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规范用药,并定期复诊,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5.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睡眠和生活作息,减轻精神和身体压力。
6.康复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7.积极应对情绪:在心理状况方面,患者需要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8.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心肌功能和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 2023(精简版)

01
分期
定义和标准
A期(心力衰竭风险期)
存在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但从无心力衰竭症状和(或)体征,无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无反映心脏牵拉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异常。例如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代谢综合征和肥胖、使用心脏毒性药物、携带心肌病相关基因变异或阳性家族史
B期(心力衰竭前期)
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级
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对照研究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级
仅为专家共识、建议、小型临床研究、回顾性研究或注册登记研究
表1 推荐类别分类、定义及相关术语
表2 证据水平分类及定义
01 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和分期
02 心力衰竭的评估和诊断
03 心力衰竭的预防
Ⅰ类
A级
对于无起搏适应证或经静脉植入ICD失败或禁忌患者,应该考虑经皮下植入ICD
Ⅱa类
A级
对于短期内SCD高危(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后40d内或高危非缺血性)的HFrEF患者,可以考虑可穿戴式ICD作为植入ICD的过渡治疗
Ⅱb类
B级
急性心肌梗死40d内患者,不推荐植入ICD
Ⅲ类
A级
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伴有严重症状或合并症、对药物治疗反应差、预期寿命不足1年的难治性HFrEF患者,不推荐植入ICD
Ⅰ类
A级
对于AMI血运重建后患者,应该考虑早期应用SGLT2i改善心室重构
Ⅱa类
C级
对于AMI血运重建后患者,可以考虑早期应用ARNI改善心室重构
Ⅱb类
C级
推荐采取强化生活方式管理及相应药物治疗,延缓症状性心衰的发生
表6 心力衰竭B期患者的治疗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预防共识》中心力衰竭高危病人的筛查概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作者:
文章号:W027671
2009-1-19 9:36:44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关键词:秦明照心衰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
如何预防及控制心力衰竭高发率改善心力衰竭预后是医学界面临的一项挑战。
2008
年4月Circulation发表了美国心脏学会(AHA)及跨学科工作组制定的《心力衰竭预防共识》。
指出识别及预防包括高血压及冠心病在内的心衰致病因素,对于心衰预防至关重要。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是心衰预防策略的核心。
心力衰竭高危病人的筛查
强调在心力衰竭A阶段筛查及干预心衰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心衰发生发展的重点,现摘要介绍如下:
主要临床危险因素
1.年龄:心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2.男性:心衰发病率增加与男性冠心病高发部分相关。
3.高血压:是心衰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3倍。
4.心肌梗死:是心衰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3倍。
5.糖尿病:与心衰持续相关,使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5倍,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因心衰恶化住院及死亡风险增加8%-1 6%,糖尿病是无症状性左室功能障碍患者发生心衰的预测因素。
5.心脏瓣膜病:与增加心衰风险有关,瓣膜病血液动力学负荷过重将导致心肌功能障碍。
6.肥胖:是最近证实的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可能通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增加心脏前后负荷、神经激素上调、睡眠呼吸障碍及慢性肾病等多途径诱发心衰。
次要临床危险因素
1.过度饮酒:通过升高血压及心肌直接毒性作用增加心衰危险高达45%,轻-中度饮
酒与心衰危险成反比,特别是男性的普通人群及无症状左室功能不全者。
2.吸烟:可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糖尿病、内皮功能损害、冠脉痉挛及氧化应激诱发心衰,也可能直接对心肌细胞造成毒性损害。
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升高,与心衰发生高度相关,甘油三酯增高将增加高龄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
4.慢性肾脏功能不全:肾脏功能不全可预测新发心衰,随着肌酐水平升高,心衰发生风险逐级增加,即使轻度肾功能不全,也与无症状性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发展成严重心衰相关,此外,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并发症(贫血、高血压恶化、动脉僵硬、低钠血症、神经内分泌激活、高凝、内皮功能损害、促炎细胞因子等)可能与心衰发生有关。
5. 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增加心衰住院3倍,白蛋白/肌酐比每增加0.4 mg/mmol,增加心衰恶化10%以上。
6.睡眠呼吸障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11使心衰发生率增加2.4倍,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能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
6.同型半胱氨酸、免疫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C-反应蛋白):与心衰风险增加显著相关,是否与心衰发生独立相关尚不明确。
8.B型尿钠肽(B NP):BNP升高与心衰风险增加有强的相关性。
9.贫血10.饮食因素:咖啡摄入量及食盐摄入过量与心衰风险增加有关。
11.心率增加:心率每增加10次/分,心衰发生率增加10%-15%。
12.低体力活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与心衰风险增加有关,是否与心衰发生独立相关尚不明确。
13.心理应激:可使已有的心衰恶化。
心脏毒性危险预测因素
化疗药物(蒽环类、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曲妥珠单抗),可卡因,非甾类抗炎药,噻唑烷二酮类,多沙唑嗪,酒精。
基因相关危险预测因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形态学危险预测因素
1.左室内径与重量增加:心脏形态学危险因素与严重心衰发生率增加相关。
2.无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重量增加与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对预测心衰有协同作用。
3.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可改善心室扩张和心衰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