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心理批评实例

合集下载

当代我国社会中的病态心理现象及其消解

当代我国社会中的病态心理现象及其消解

当代我国社会中的病态心理现象及其消解【摘要】当代我国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态心理现象,如社交焦虑症、自卑情绪、攀比心理、社会虚荣心理以及草根逆袭心态。

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心理调适机制,以及调整个体的自我认知。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帮助人们摆脱病态心理,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当代社会、病态心理现象、社交焦虑症、自卑情绪、攀比心理、社会虚荣心理、草根逆袭心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调适机制、个体自我认知、消解。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各种病态心理现象也日益凸显。

病态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在面对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容易对个体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病态心理现象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

对当代我国社会中的病态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探索有效的消解方法,对保障人们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病态心理现象定义病态心理现象是指在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指个体在心理上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异常、不健康的表现。

这种心理现象往往表现为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过度强调,对社会的不健康追求以及对他人的高度攀比等。

这种现象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困扰,还会对其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病态心理现象在我国社会中呈现出愈发复杂和多样化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当代社会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有必要对病态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索其根源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社会心理健康的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社交焦虑症社交焦虑症是当代我国社会中常见的病态心理现象之一。

高中心理教育案例分析(精选16篇)

高中心理教育案例分析(精选16篇)

高中心理教育案例分析高中心理教育案例分析篇1某学生王某,做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

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

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

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

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

专家分析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

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

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

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

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

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

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

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来访者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来访者面临人际性冲突问题,这是来访者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

关于批评的案例

关于批评的案例

关于批评的案例关于批评的案例作者:未知教育来源:温一小关于批评的案例一、案例:语文课上,我正津津有味地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同学们都被邱少云那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正在这时,我发现班里的程阳把头偏向同位,像在嘀咕着什么。

我看了他一眼,他接触到我的目光,马上低下了头。

没过一分钟,我发现他又嘀咕着跟同位说什么,还不时地撇撇嘴。

我提高声音:“程阳,请你认真听讲,别捣乱!”“老师,我没捣乱”“你还顶嘴,怪不得成绩那么差,我看你下次非考个倒数第一不可“一顿狂轰滥炸似的批评,把他还没说完的话给顶了回去。

我本想他这回该老实了,不料,他瞪了我一眼,歪着头,满脸的不高兴,嘴里还在嘀咕着什么。

我的火腾地上来了,“怎么?还不服气,你到前面坐着听。

”可是他把书一摔,坐在位子上无动于衷。

这节课是没法上了,我扔下粉笔,气呼呼地来到走廊上,教师里静得出奇。

接下来的几天,程阳的语文作业总是完不成,语文课上也无精打采,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看到他这样,我既生气又焦急,不禁反思起自己教育的失误。

二、问题分析及诊断: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对某一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行为是否重复。

可见,作为一种负强化手段的批评,既可以督促当事人改正错误行为,又可以教育周围的对象,使他们不至于犯类似的错误。

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批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往往忽视了批评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批评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批评有时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乃至加剧学生的不良行为。

2、特别是对于一些表现欲强的孩子来说,过分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大大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3、不适当的批评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甚至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敌意。

有的学生受到批评后往往不是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而是采取消极的自我保护措施,即对老师敬而远之。

由此可见,程阳在受到批评后表现出的不服气、摔书,对老师的讲课漠不关心等行为就是教师过分又不适时的批评造成的。

几种常见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几种常见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一.案例介绍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反社会人格真实案例

反社会人格真实案例

反社会人格真实案例反社会人格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表现为无视他人权益、缺乏同理心、对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无视等。

下面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反社会人格案例。

某市发生了一起持刀抢劫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没有固定职业,经常游手好闲。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此案件是李某反复斟酌多日后精心策划的。

据李某的供述,他发现当地某银行网点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有现金配送。

于是,他决定趁机实施抢劫。

李某事先预谋了逃跑路线,并购买了一把冷兵器作为武器。

在作案当天,他冷静地等待现金送货车抵达,并趁送钱的人员不备时,突然出现并使用武器威胁,成功抢劫了数万元现金。

警方通过对案发地周围监控视频的回放和现场勘查,锁定了嫌疑人李某。

经过一段时间的搜捕,警方最终在李某朋友家中将其抓获。

李某案件经过审讯时,他毫不后悔地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他表示自己并不在意他人的利益和感受,只想通过抢劫来获取金钱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与他人接触时,他总是表现出冷漠和轻蔑,对别人的困境从不同情。

这种冷酷无情的行为让李某的家人和朋友都感到震惊。

在经济方面,李某从不努力工作,他相信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金钱是最快捷的方式。

尽管他曾有一些合法工作机会,但他总是消极应对或者表现出不配合的态度,最终使得这些机会消失殆尽。

李某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法院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心理专家评估了李某的心理状态,确认他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

这种特征使得李某对于别人的感受和社会规范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导致他可以无视他人权益和法律调整。

这个真实案例展现了一个反社会人格的典型特点,包括冷漠无情、利己主义、不遵守法律规范等。

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对他人构成了威胁,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反社会人格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此类案件。

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具体实例,分析原因及对策

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具体实例,分析原因及对策

请举出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具体实例,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逆反心理表现:为思想绝对化,过分自以为是,但常常“眼高手低”;爱唱反调,对老师、长辈没有礼貌;对父母的意愿服从性降低,经常与父母顶撞,有时会用离家出走的形式来对抗父母;喜欢作弄别人,有时有破坏行为等。

对策:1、采用温暖方式。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就错了,往往会适得其反。

试着换到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教育孩子,处理突发事件,父母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孩子一时半会想不通,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2、很多情况下,孩子的对抗和叛逆心理和家长溺爱有关,孩子没有受到约束的教育,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会使他们缺乏约束,不懂礼貌,在长辈面前我行我素,而父母又未能及时纠正其这种行为,就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对于这样的孩子,虽然物质要求一再被满足,但欲望提高得更快。

等到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形成,要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

3、当孩子出现叛逆心理的时候,作为父母和教师应及时和孩子沟通,帮他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不要对他的行为泼冷水,也不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要多给孩子一份爱心和宽容。

4、多鼓励孩子,少指责他们。

孩子的问题是错的,但他没意识到,父母或教师批评孩子,要讲究一个策略方法,指出他们的问题实质,要鼓励他们去改正和改变,不能用大人的腔调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5、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应注意调查,尊重事实、并善于激励。

调查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

如若对优生偏爱姑息、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对立情绪,造成心理抵触,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

心理咨询伦理投诉案例

心理咨询伦理投诉案例

心理咨询伦理投诉案例心理咨询伦理投诉案例:1. 案例一:患者隐私被泄露某心理咨询师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讨论了一名患者的案例,未经患者同意就泄露了其个人信息和隐私。

这种行为违反了保密原则,侵犯了患者的权利,导致患者感到痛苦和困扰。

2. 案例二:过度依赖咨询师一名心理咨询师与患者建立了过于亲密的关系,导致患者对咨询师产生了过度依赖。

咨询师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患者建立独立性,反而加剧了患者的情感依赖,并延长了咨询的时间。

3. 案例三:咨询师利用职权进行性骚扰一名心理咨询师利用其职权地位对患者进行性骚扰。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对患者造成了伤害和困扰。

咨询师应该提供安全和受尊重的环境,而不是滥用职权。

4. 案例四:咨询师未能识别并处理自己的偏见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未能识别自己的偏见和歧视,导致对某一群体的患者提供了不公正的待遇。

这种行为违背了咨询师的专业责任和伦理原则,对患者造成了伤害和不公平待遇。

5. 案例五:咨询师超越了自己的专业边界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超越了自己的专业边界,提供了法律、医疗或其他非咨询领域的建议和指导。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患者得到不正确或不适当的建议,对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风险。

6. 案例六:咨询师未能及时揭示利益冲突一位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未能及时揭示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如与某个产品或服务供应商的合作关系。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患者对咨询师的建议和决策产生疑虑,并对咨询过程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7. 案例七:咨询师未能提供适当的辅导一名心理咨询师未能提供适当的辅导,未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咨询师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或者在咨询师未能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关系的情况下。

8. 案例八:咨询师未能设定适当的边界一位心理咨询师未能设定适当的边界,与患者建立了过于亲密或不恰当的关系。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患者对咨询师的专业性和道德性产生质疑,并对咨询过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表示担忧。

心理问题导致的真实案例

心理问题导致的真实案例

心理问题导致的真实案例人类的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话题。

不幸的是,许多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心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生活态度、行为和健康。

本文将以类别划分,讲述一些导致心理问题的真实案例。

1.童年家暴在某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暴力治理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虐待,这不仅会让孩子陷入沉默,而且会对他们的行为和个性造成深刻的影响。

Sarah是一个曾经遭受家暴的人,她的父亲不仅对她进行身体上的虐待,还会讽刺和嘲笑她的个性和能力。

慢慢地,她变得封闭和胆怯,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还产生了长期的焦虑和抑郁。

2.分手和离婚分手和离婚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事情。

但是,这种变故也可能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创伤。

Anna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当她的长期男友决定与她分手时,她为此失落了很长时间。

她不再相信爱情,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且变得愤世嫉俗。

叶天后来离婚了,当她看到她儿子因为离异而感到痛苦和焦虑时,她也开始感到非常难过和痛苦。

此外,她也被迫去面对新的挑战,需要重新思考并建立新的生活。

3.工作问题不良的工作环境或者经济上的不稳定会导致个人产生焦虑和抑郁。

Ed是一名在金融界工作的人,他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并且需要不断地为利益冲突而进行斗争。

这使得他很难入睡,他的精神状态开始逐渐变得不稳定。

4.恐惧症对某些危险或压力的强烈害怕,可以称之为恐惧症..Jerry曾经遭受过一次车祸,自那以后他对开车产生了深刻的害怕,甚至在想到驾驶时就会感到恐惧。

这种害怕导致他生活变得困难,甚至让他宅在家里,无法自由出行。

总的来说,心理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出现,它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地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心理治疗和咨询可能有助于人们远离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心理批评实例
吴俊发表于《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上的《当代西绪福斯神话》从作家心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残疾作家史铁生致残以后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苦痛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从而发现了史铁生小说中潜藏着的自卑情结。

在史铁生的一些作品中,作家表现了对性爱和爱情的渴望,但在自卑情结的作用下,这种性爱和爱情崇高、庄严到了令人恐惧的地步.于是,由此形成的性焦虑变态成为对异性的挑剔和故意冷漠。

吴俊还进一步揭示出.史铁生的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物在爱情上的困境,往往是作者探寻人生真谛和命运归宿的一个特定侧面。

对这一分析,连史铁生本人都感到深得我心.他在致《文学评论》编辑部的信中说吴俊的分析“很像我,我看干脆就认为那是我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