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
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
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
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原型批评93.原型批评是什么?(1)发展概况:①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在西方文论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原型批评在60年代达到顶峰,对文学研究尤其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然而7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渐失去影响。
(2)主要主张:①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②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并强调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类型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是更基本的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
(3)影响评价:①原型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以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为基础,在文学观念上,弗莱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的影响,使其原型批评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文化批评的倾向。
②在方法论上,原型批评还吸取了斯本格勒的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和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理论。
③此外,原型批评虽然反对新批评,但其理论仍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学自足论的痕迹。
94.詹姆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是什么?(1)弗雷泽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以研究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发展而著称,他的人类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来自巨著《金枝》。
(2)其主要理论主张有:①金枝国王习俗与宗教模式:金枝国王习俗指的是当部落首领精力衰竭之后就应该被杀死吃肉喝血,这一传统的目的是为了把老首领的力量继承下来,而这一习俗发展出了许多的宗教,许多宗教的中心人物都是一位以青年男子形象出现的神,代表各个季节中的繁衍尤其是农作物的丰收,因此人们把神的躯体和血液与农作物的良种主要产品即面包和酒等同起来,形成了吃肉喝血的宗教仪式,而这种宗教的核心就是祭奠这位神的死亡与再生。
现当代文学—1

中国当代文学的含义:它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
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定义特指1949年以来,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大陆文学”。
但从整体上看,它是由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大陆文学、港澳台文学所构成,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陆文学为主体,是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四分法:第一时期(1949年—1966年),建国初的十七年,习惯称为“十七年文学”,初步形成当代文学格局。
出现了一批思想上和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比如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长篇小说。
第二时期(1966年—1976年),为“文革”十年,是极左路线猖獗时期,称为“文革文学”。
把社会主义“十七年”甚至五四文学的传统和成绩破坏殆尽,形成了法西斯式的文化专制主义局面。
第三时期(1978年—1989年),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即当代文学繁荣发展时期,也称“80年代文学”或者“新时期文学”。
特别是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重新确立了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之后,该时期文学思潮涌动频繁,文学事业不仅朝气蓬勃,且发展迅速。
第四时期(90年代——至今),文学的“无名化”“大众化”时期。
其“无名”特征体现在: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代表市民阶层需求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学迅速崛起,多种文学形式走向并存,表达出多元化、多向度的价值取向。
1、90年代文学转型的标志性事件:贾平凹的《废都》风波、王硕现象王朔现象: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学界、影视界、评论界、出版界共同掀起了“王朔热”,其创作的“痞子文学”诸小说中塑造出一个“顽主”形象系列,以调侃、嘲谑、反叛权威、亵渎神圣、拆解理想与崇高为主要特征,以反文化的姿态公然背离传统价值体系,体现了90年代文学的芜杂与多面性。
2、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大丰收(第三次长篇小说高潮):9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背景日趋多样,精神价值追求多元化,读者需求和市场对长篇小说需求猛增,作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因此,小说的题材形态更加广泛。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转型阶段
五四运动时期,以鲁迅、茅盾、郭沫 若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散文、随 笔等形式为主,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 思想潮流。
改革开放以后,以莫言、余华、贾平 凹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诗歌、散 文等形式为主,反映了社会转型和思 想多元化的趋势。
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以巴金、老舍、钱钟 书等为代表,作品以小说、散文、戏 剧等形式为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 和人民生活的变迁。
交互式文学
新媒体技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交互式小说、游戏化 文学等,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参与故事情节。
跨媒体叙事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叙事模式,出现了跨媒体叙事,如电影、 电视剧、游戏等与文学的结合,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跨国文学合作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跨 国文学节、国际书展等活动为各国作家提供了交流平台。
详细描述
知青文学的作家通过书写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和经历,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反思 和思考,作品多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和怀旧情感。
先锋小说
总结词
先锋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潮流,强调小说的形式和实验性。
详细描述
先锋小说的作家通过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和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限制,作品多 以短篇小说为主,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创新意识。
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 现当代文学概述 • 文学流派与思潮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与社会文化 •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 • 未来展望与挑战
目录
Part
01
现当代文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当代文学是指自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小说具有情节丰富、人物多样、语言生动、结构完整等特点,能够深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
小说特点
小说可根据题材、风格、篇幅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
小说分类
小说概述
起步阶段(1949-1966)
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为主,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
受政治运动影响,小说发展陷入停滞,作品多以“三突出”、“三结合”等模式化创作手法为主。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小说开始复苏,涌现出一批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的作品,如《伤痕》、《人到中年》等。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小说题材和风格日益多样化,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秦腔》等。
20世纪70年代
诗歌开始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出现了“朦胧诗”和“知青诗”,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等。
21世纪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诗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网络诗人和民间诗刊。
20世纪80年代
诗歌开始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各种流派和风格,展历程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980年代
改革开放时期的文学,涌现出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出现了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等流派。
1990年代至今
市场经济时期的文学,文学更加多元化和商业化,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等新兴形式逐渐兴起。
寻根文学
强调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挖掘和传承。
反思文学
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进行反思。
伤痕文学
作者舒婷,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忧思。
《回答》
作者北岛,对现实世界的质疑和反思。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戏仿与中国当代文学戏仿

戏仿与中国当代文学戏仿作者:高红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3期戏仿(parody)是一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用语,意指一种西方叙事文学创作技巧。
在我国又被译为戏拟,或者滑稽性模仿。
戏仿以某个前文本为基础,进行模仿,只保留前文本的形式,而更换其内容,往往带有嘲讽意味,其特征是鲜明的戏谑性、颠覆性、与批判性。
“戏拟”概念最初于公元前四世纪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
1589年,英国牛津词典首次给出戏仿一词的明确定义:戏仿是“模仿,使之与原来相比显得更加荒谬。
”西方文学中戏仿的创作实践始于十七世纪。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珂德》对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进行了讽刺性模仿,由此首开戏仿文学之先河。
此后,戏访文学一直被看作是“寄生的文学”,因而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未曾受到重视。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在多元异质文化的影响下,文学经典受到质疑,西方作家对文学的虚构本质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戏访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意义的文学手法,演变为一种主要的文学解构方式,被广泛采用,成为风靡世界的一个主要后现代派叙事手段。
后现代戏仿的代表作品是美国作家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
该小说以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为戏仿对象,保存了其中基本故事要素,但将原作主题的纯洁美好换成了龌龊异化。
地点从幽静的森林改成喧嚣的现代城市。
充满童真善良的七个小矮人变成了庸俗不堪的七个食品商人,美丽纯真的白雪公主成了这七个食品商的共用情妇,因而变成了性病患者。
美丽的童话世界被彻底瓦解了。
戏仿是文学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是文学存在、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所有作家都再现他的前辈”,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曾做如是说。
作家在写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借鉴取法前人的作品,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人,严肃也罢,戏谑也罢。
互文性是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互文实践是文学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
这就是为何虽然西方戏仿风行于二十世纪,其源头却在十七世纪,即西方小说诞生之初的原因。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国特色: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具体文化
背景和历史传统,关注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特色。
我们需
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和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准确
理解和解释中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2.文学批评的创新:在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中,需要积极探
索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框架。
我们应关注当代文学创
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的变革,为文学作
品的理论分析和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文学作品与社会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关注文学作
品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特别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表述、
社会变革的反映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反思和推动作用。
我们
需要关注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想性和启示性,探讨文学作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4.跨学科的视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也应积极拓展跨学科的
视野,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进行对话与
交叉。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对话,可以丰富文学理论的内
涵,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提升文学理论的独立性、深度
和广度。
5.国际交流与对比: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也要与国际学界
保持交流与对比。
学习借鉴国际文学理论的先进成果,同时也要积极输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介绍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理念给国际学术界。
综上所述,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需要关注中国特色、创新批评方法、文学作品与社会问题的关系、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国际交流与对比。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
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
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朦胧诗,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出现的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为代表的“新诗潮”。
它最初以民间文学双月刊《今天》为阵地,活跃于80年代初,解体于1984年。
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样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
归来诗人是指因50年代政治运动等原因,被迫离开诗坛,又因7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而重返诗坛的中老年诗人。
归来诗人由三类诗人组成。
归来诗人的诗被称为“归来之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阐释和应用
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 阐释和应用 如何运用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的相关
理论来解读具体的文学现象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模式的划分
是按照对文学四要素不同的侧重点来进行的 文学四要素
世界 作者 作品(文本) 读者
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
社会历史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
文化批评
强调外部世界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种族身份、时代精神、意识形态等因素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
精神分析批评
(心理学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
强调作者的情感经历、个人心理或集体无意识心理对文学的影响 强调文学与读者的联系
现象学批评
解释学批评
接受理论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
强调文学活动中读者的重要作用 强调文学文本本身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英美新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强调对文学文本本身的结构、语言等形式因素的研究 第一讲 解构主义批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影响与启示
解构主义理论的文本解读
曹禺的《雷雨》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
通过对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解构颠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
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
言语与文字的二元对立
西方传统文论 —— 现代 — — 后现代 理性主义 过渡 反理性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反中心 反权威 反本质 语音中心主义 反统一性 反确定性 反二元对立 西方传统文论是理性主义文论
高扬理性;贬低感性
柏拉图:美是理式(理念)
(事物的本质,绝对真理)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亦爱真理
(对万事万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理性认识)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柏拉图:美是理式
一种超时空、非物质的、永恒不灭的本体
万事万物的本原
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原型
普遍规律
绝对真理
万事万物之所以美的依据。
柏拉图:美是理式
理式世界 最高的真理,最高的真实
现实世界 对理式的摹仿
艺术世界 对现实的摹仿
(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最不真实、不可靠、不确定) 三种床 理式的床:床之所以为床的理式,
床的真实体,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木匠依理式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
受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的限制, 没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 画家摹仿木匠的个别的床制造而成的绘画的床
摹仿的只是外形,是摹本的摹本,最不真实不可靠,和真理隔着三层。 理式论影响下的西方文论 注重摹仿、逼真、真实
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如实再现 摹仿论的源头 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
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是对世界本质的清楚理性的认识,是最高的真理,最高的真实
文学是对世界的想象和虚构,具有不真实,不确定性,和真理隔着三层。
哲学 ﹥ 文学
柏拉图的理想国 三等人组成
第一等——哲学家
诗人——被逐出理想国 哲学 ﹥ 文学
德里达对哲学与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也是对西方理性主义、
本质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元中心主义 的解构
西方传统理性主义也就是
本质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元中心主义 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 本质主义
Logos:万物生灭变化背后的一种规律。
西方传统文化中总是相信有某个终极的所指,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本质、本体或中心,
是一切思想、语言和经验的基础, 它能够提供最终的意义。 德里达把这个“超验所指”叫做逻各斯。
它可以是理式、理念、上帝等
柏拉图:美是理式(理念)
圣∙奥古斯丁:上帝是美的本体
(尼采: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价值)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里达对言语与文字、
哲学与文学等 一系列二元对立的解构 就是对这种理性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的颠覆
对哲学与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哲学与文学是统一的,没有谁高谁低的地位差别,因为它们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传达,同属于符号系统。
都具有语言的虚构性、修辞性、隐喻性特征 不同在于,文学承认自己是一种虚构,
而哲学总以为自己是在与一个真实的世界打交道,是在传达关于世界的真理,不承认自己的虚构性和隐喻性。 对哲学与文学二元对立的解构
政治、历史、哲学、文学也都是统一的
因为它们也都通过语言符号来传达。
对新历史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旧历史主义
认为在文学作品之外,有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历史,而文学作品只是对这个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
历史是第一性的,文学作品是第二性的。
历史决定文学,是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
历史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文学是虚构
历史﹥文学 新历史主义: 对历史与文学二元对立的消解
都通过语言来传达,两者间不存在谁决定谁、谁反映谁的关系,
而是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文本的历史性
文学参与并构造着历史,
而不是对历史的反映
历史的文本性
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阐释,带有一切语言所共有的虚构性。
历史也是一种话语、一种文本,是与历史编写者的意志、态度、叙事方式密切相关的一种文本。
历史的文本性
海登•怀特:历史的深层结构是诗性的
历史话语与隐喻象征性的文学语言一样,富有意在言外 的深蕴,意味着的东西多于字面上说出来的东西。 而在说出某些东西的同时,又隐藏了其它一些东西,
因此历史话语从来没有把历史问题最后“ 包裹” 起来、阐释清楚,而是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 ,激励着
后人用新的眼光作更深入的研究。
西方传统文论也是一种语音中心主义
言语与文字的二元对立
意 —— 言 —— 书
意义 口头语 书面语(文字符号)
(中心) 意义的表征 口头语的记录
意义(本质、本原、真理) ﹥ 言语 ﹥ 文字
言语﹥文字
坚信有某种存在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质、本原、绝对真理,某种终极意义,而语言仅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
言语﹥文字 语音中心主义
中国: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德里达的解构:
首先,不存在先于语言之外的所谓本质、本原、绝对真理、终极意义。
其次,言语与文字是统一的。文字的模糊性、含混性,不确定性,恰恰说明了言语的模糊性、含混性,不
确定性。 第三,提出一个新的文字概念——原型文字,它是传统的文字概念和言语概念的原型所在,是包括文字和
言语在内的一切语言现象的先决条件。
解构主义
以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为突破口,
瓦解两者的界限和等级,
进一步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
一系列不平等的二元对立
男 女
人类 自然 理智 情感
精英 大众
西方 东方
白人 黑人
文明 野蛮
先进 落后
德里达:
在一个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一种鲜明的等级关系,绝无两个对立项的和平共处。其中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高居发号司令的地位,解构这个二元对立,便是在一个特定的契机,将这一等级秩序颠倒过来。 男 女
男 ﹥ 女 男尊女卑
主 从 次 奴 对女性主义的启发:
男 ﹥ 女 男性中心主义
主 从
女 ﹥ 男 女性中心主义
主 从
男 = 女 没有唯一主体,没有中心
主 主 和谐平等、相互尊重
对后殖民主义的启发:
萨义德的东方学:
西方人对东方民族、东方文化所作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指导思想的,是西方人以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的眼光对东方民族、东方文化所进行的一种想象性的建构,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霸权色彩。
对后殖民主义的启发:
西方﹥东方
先进﹥落后
文明﹥野蛮
西方=先进=文明
东方=愚昧=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