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妈妈服用中药需谨慎

合集下载

妇科中药禁忌哪些呢

妇科中药禁忌哪些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妇科中药禁忌哪些呢导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水平的提高,现代人越来越提昌中医养生及治疗,尤其是很多女性朋友喜欢用中药调理身体,妇科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病,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水平的提高,现代人越来越提昌中医养生及治疗,尤其是很多女性朋友喜欢用中药调理身体,妇科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病,利用中药调理也是很常用的。

需要注意的是,妇科的用药禁忌。

由于女性有经期、孕期、产期以及哺乳期等特殊情况,更是需要特别注意。

那么女人喝调理中药的禁忌有哪些呢?1.妇科中药中的许多成分虽然比较温和,但是如果是正处在怀孕期间的孕妇或者来月经期间的女性朋友,就应该谨慎选择,否则可能会因为药性的原因,造成身体一些功能的损害。

特虽是孕妇,有可能对体内的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所以要尤其注意。

2.在女性服食其他药物的时候,最好也不要去吃妇科中药,因为妇科中药的许多有效成分可能会和期他药物发生对冲的反应,造成药性的冲突,产生一些不良的身体反应。

所以女性朋友如果要在吃其他药物的情况下去吃妇科中药,一定要遵照医嘱,不要自己胡乱的决定。

3.女性吃妇科中常的期间,要做到忌口,特别是一些刺激性的食物,不能再吃。

而且我们都知道海鲜会消除中药的药效,所以海鲜也不能吃的,要做到忌口,才能真正的发挥中药的药性哦。

4.不同类型的中药,服用时间也不同。

肝、肾、肠道疾患,宜饭前服药。

眩晕、咽喉疾患宜饭后服药。

泻下药、滋补药、驱虫药宜空腹服。

安神类药宜睡前服用。

5.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肠胃负担,影响疾病恢复。

脾胃虚的病人,更应少食该类食物。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哺乳期不能吃哪些中药用药指南

哺乳期不能吃哪些中药用药指南

哺乳期不能吃哪些中药用药指南不同人群吃药注意事项不同,比如哺乳期妇女很多药都不能乱吃,影响宝宝生长,哺乳期不能吃哪些中药?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答案。

哺乳期不能吃的中药女性哺乳期吃中药可说有好有坏,有些中药吃下去后,部分成分可以分布于乳汁中,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乳汁排泄,比如泻下药大黄、番泻叶,化湿药佩兰里面的佩兰毒素等等,所以喂奶的妇女要小心呢,自己有病吃药,可能会影响到孩子。

反过来有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特别小的孩子没办法喂中药,让孩子的母亲喝药,也可以部分作用于孩子,起到治病的作用。

中医的哺乳期用药指南传统的坐月子,产妇吃后会进补中药,这有滋阴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增强体质,促进子宫收缩和预防产褥感染。

但是有些中药却应忌用。

大黄:坐月子期间一定要忌用大黄,因为该药不仅会引起盆腔充血、阴道出血增加,又会进入乳汁中,使乳汁变黄,婴儿吃了此奶还会造成泻肚。

另外还有一些药有回奶作用,如炒麦芽、逍遥散、薄荷、花椒、芒硝等,哺乳的母亲也要忌用。

哺乳期妇女20个用药禁忌1、中药炒麦芽、花椒、芒硝等,西药左旋多巴、麦角新碱、雌激素、维生素B6、阿托品类和利尿药物。

这些药能使母亲退乳。

故母亲在哺乳期中不可轻易服用。

2、青霉素族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新青霉素Ⅱ、新青霉素Ⅲ,氨基苄青霉素等各种青霉素。

这类药很少进入乳汁,但在个别情况下可引起乳儿过敏反应,应予以注意。

3、磺胺类药物。

如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磺胺密啶、磺胺甲基异噁唑、磺胺甲氧吡嗪、磺胺脒、丙磺舒、双嘧啶片、制菌磺、甲氧苄氨嘧啶、琥珀磺胺噻唑等。

这类药物属弱酸性,不易进入乳汁,对乳儿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但是,鉴于乳儿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解毒功能差,即使少量药物被吸收到婴儿体内,也能产生有害影响,导致血浆内游离胆红素增多,可使某些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乳幼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所以,在哺乳期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尤其是长效磺胺制剂,更应该限制。

4、异烟肼(雷米封)。

中药材的使用禁忌有哪些需要注意

中药材的使用禁忌有哪些需要注意

中药材的使用禁忌有哪些需要注意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它们为维护人们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药材的使用并非毫无禁忌,了解并遵循这些禁忌对于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至关重要。

首先,中药材的使用需要考虑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过敏体质的人在使用某些中药材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

常见的容易引起过敏的中药材有花粉类(如蒲黄)、动物类(如地龙、蝉蜕)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材之前,特别是首次使用时,要密切观察身体的反应。

其次,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中药材时需要格外谨慎。

一些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走络、泻下等作用,可能会导致孕妇流产或影响胎儿的发育。

比如,红花、麝香、三棱、莪术等中药材,孕妇应避免使用。

而哺乳期妇女使用某些中药材后,药物成分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从而对婴儿产生影响。

再者,中药材的使用剂量也是一个重要的禁忌。

中药材的剂量并非越大越好,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中毒或不良反应。

比如,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等功效,但如果使用过量,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中毒症状。

此外,一些中药材含有毒性成分,如雄黄、朱砂等,使用时更需要严格控制剂量,遵循医嘱。

另外,中药材的相互作用也不容忽视。

当同时使用多种中药材时,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影响,增强或减弱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例如,甘草不宜与海藻、大戟、芫花等同时使用,否则可能会产生毒性反应。

因此,在使用复方中药材时,一定要了解其中各种药材的相互作用。

中药材的使用还需要考虑病情的特点。

对于实证、热证患者,应避免使用温热性质的中药材,如肉桂、附子等;而对于虚证、寒证患者,则应慎用寒凉性质的中药材,如黄连、黄芩等。

如果用药不当,不仅不能治疗疾病,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

在使用中药材的过程中,饮食禁忌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有些中药材在服用期间需要避免食用某些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新妈妈不宜食用活血中药

新妈妈不宜食用活血中药

新妈妈不宜食用活血中药
哺乳期的女性同孕期的朋友一样,对于药物的服用都要采取谨慎的态度,药物可经过乳汁分泌被小儿吸收,所以新妈妈们一定要避免服用以下四类中药。

1.补益中药。

人参所含成分能对人体产生兴奋作用。

如果新妈妈服用了人参,人参对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就可导致服用者出现失眠、烦躁、心神不安等不良反应。

2.活血中药。

在分娩过程中,内、外生殖器的血管多有损伤,服用活血作用强的药物,有可能影响受损血管的自行愈合,造成流血不止,甚至大出血。

因此,在生完孩子的1个星期之内,最好不要用活血作用强的药物。

可用一些当归、益母草等柔和的活血药。

3.温热中药。

一些温性药物,可以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散风寒,很适宜新妈妈服用。

但太过热性的药物,则会伤害新妈妈的身体。

因为辛辣温燥药物可助内热,而使新妈妈上火,出现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或痔疮等症状。

4.寒凉泻下药。

过于寒凉泻下的药物不利于身体虚弱的新妈妈,所以产后一定要慎用此类中药。

健康提示:产后一般只要正确调养,不一定需要用药物。

不妨在产后调补过程中,食用一些龙眼肉、枸杞、红枣等,对于产后贫血尤为适宜。

育儿知识-产妇月子期间不宜滥用中药

育儿知识-产妇月子期间不宜滥用中药

产妇月子期间不宜滥用中药中药一直以来备受老百姓的推崇,因为中药的调理功能比较强,既治标,又治本。

对于产妇来说,在产后服用某些中药,就可以达到补正祛瘀的作用,对身体很有好处,如产后保健汤,包括以下草药:当归、桃仁、红花、益母草、灸甘草、连翘、败酱草、枳壳、厚朴、生地、玄参、麦冬等,可以滋阴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理气通下,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强体质,促进子宫收缩,促进便秘功能恢复及预防产褥感染。

很多女性在妊娠期用药非常谨慎,而生下孩子后,用药也就不那么注意了。

殊不知,从保护乳母和婴儿的角度出发,有些药物是不宜用的。

但是,哺乳期的产妇用中药,依然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有些中药可通过乳汁影响到宝宝的健康。

一般来说,乳母一定要忌用药用大黄,因为大黄不仅会引起盆腔充血,使阴道出血增加,还会进入乳汁中,使乳汁变黄。

另外,炒麦芽、逍遥散、薄荷有回奶作用,乳母忌用。

如果产妇一切正常,最好在哺乳期不要用中药。

我国明代妇科所著专家傅山在其著作《傅青主女科》中提出了“产后用药十误”,列专篇对产后用药进行了警示,哺乳期的哺乳期妇女禁止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尤其在剖腹产前不宜滥用冬瓜高丽参、洋参、鱿鱼等滋补品。

而在产后产妇的更为身体更不适宜大补,而是该温补,食用西洋参、党参、枸杞、当归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温补疗效。

但剖腹产后剖腹产的产妇不能过早食用鸡汤、鲫鱼汤等油腻碳水化合物,可在术后7~10天再食用。

产后几个月内最好每天吃两个鸡蛋,不能吃多,这既可以减少产后并发症,还保证婴儿的营养需要。

中药在妊娠和哺乳期的安全性应用1000字

中药在妊娠和哺乳期的安全性应用1000字

中药在妊娠和哺乳期的安全性应用中药在妊娠和哺乳期的安全性应用随着中医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中药的治疗方法。

但是,在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如何使用中药?中药在这个时期的安全性如何呢?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在妊娠期的安全性应用在怀孕期间,女性的身体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荷尔蒙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妊娠期间服用药物要格外小心。

为了保证胎儿的安全,许多药物都有禁忌,包括中草药。

所以,在怀孕期间,要十分慎重地服用中草药。

一般来说,怀孕初期尽量不要使用中草药,因为这个时候容易流产。

在孕中期和晚期,女性的体质稳定,可以考虑考虑使用中草药。

但是,这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医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特定的中草药,控制剂量。

特别是,孕妇在服用中药过程中一定要经常到医生那里检查身体状况。

从实际经验来看,一些常用的中药在妊娠期间是安全的。

例如,薏仁、红枣、莲子等营养丰富,对身体有益,可以放心食用。

当然,这些食物的作用不同,在使用时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

二、中药在哺乳期的安全性应用在哺乳期,一个新生儿的生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母亲的健康和营养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女性在哺乳期间需要药物治疗时,有必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

但是,药物是否安全也取决于是否会影响母亲的乳汁,对孩子的健康是否产生影响。

对于哺乳期的妇女,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地使用中药。

当妈妈需要治疗疾病时,可以使用中草药,但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母乳喂养期间使用中药时,医生会根据需要签发一些安全的处方,以确保药物不会对母亲或婴儿产生不良后果。

在哺乳期使用中草药时,妈妈应该注意使用剂量和频率。

孩子的身体比成年人脆弱,身体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都还处于发育中,如果母亲使用过多的中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在哺乳期间应该避免使用一些有副作用的药物,包括某些中草药。

西药有一些副作用比较小,可以用来替代中草药,同时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

总之,为了确保中药在妊娠和哺乳期的安全性应用,妈妈们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剂量和频率,以确保自己和婴儿的健康。

哺乳期妈妈用药需谨慎

哺乳期妈妈用药需谨慎

哺乳期妈妈用药需谨慎作者:暂无来源:《健康博览》 2015年第3期文/王玉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哺乳期对于女性来讲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这个时期包括产后42 天以内的产褥期。

产褥期间母体各系统变化很大,因为分娩后子宫内有较大的创面,在这期间容易发生感染和其他疾病。

当哺乳期妇女感冒,特别是细菌感染时,常需要服用一些药物。

尽管有的药物进入乳汁的浓度很低,但对于体质娇柔的婴儿来说,仍可能带来一定的危害,故当哺乳期妈妈患病时,要咨询医生或查阅资料和药物的说明书,谨慎用药。

如果医生给你开药,一定要让他知道你在哺乳并且了解继续哺乳的重要性。

哺乳期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既能有效地治疗母亲的疾病,又要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哺乳期感冒时用药一般来讲,哺乳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会出现发烧、打喷嚏、流鼻涕、咽喉疼痛、咳嗽等症状。

在此期间并不需要停止哺乳,因为无论是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当母亲出现症状时,宝宝早已经暴露在被传染的环境之中了。

乳汁中已经产生的抗体反而有利于婴儿抵抗疾病的侵袭。

一般而言,感冒病毒不会通过哺乳途径传播,而是通过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

此外,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中断哺乳对宝宝生长发育不利,其心理发育也可能受到影响。

所以妈妈在感冒期间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哺乳期患病建议对症治疗,尽量选择单一成分药品,鼻塞流涕建议选用海水鼻腔喷雾器护理鼻子,止咳可选用右美沙芬,头疼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嗓子疼可以用淡盐水漱口。

找不到鼻腔喷雾器的话,可以通过吸入热水蒸气缓解鼻塞。

但如果症状较重,母亲可选择一些儿童也能使用的、较为安全的、对乳汁影响不大的药物,比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双黄连、维生素C 泡腾片、维C银翘片、感冒冲剂、止咳糖浆等。

哺乳妈妈如果患有严重感冒,需要用抗菌素治疗,建议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一代、头孢二代类的药物。

(抗菌素只用于感冒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

如果用药的话,乳母最好哺乳后立即用药,并适当延长下次哺乳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大部分药物能在母体中被清除,乳汁中的药物浓度也相对较低,对宝宝的影响最小。

孕期哺乳期忌用的中药药物

孕期哺乳期忌用的中药药物

孕期哺乳期忌用的中药药物
孕期和哺乳期是女性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使用药物时需要格外小心。

虽然中药的毒性相对较低,但是一些药物仍会对胎儿和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是中医专家给出的孕期和哺乳期用药指南。

1.孕期用药指南
在孕期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忌用活血破气、滑利攻下、芳香渗透、大热有毒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包括胎儿器官构造异常、胎儿下坠、胎儿失固摄等。

代表药物包括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泽兰、苏木、XXX、益母草、牛漆、水蛭、虻虫、乳香、没药、滑石、冬葵子、甘遂、大戟、芫花、薏苡根、XXX、牵牛子、木通、附子、肉桂、川乌、草乌、麝香、草果、丁香、降香、水银、朱砂等。

2.哺乳期用药指南
在哺乳期,产妇需要进补中药以滋阴养血、活血化瘀,增强体质,促进子宫收缩和预防产褥感染。

但是,仍需要注意忌用一些中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哺乳期妈妈服用中药需谨慎
作者:钱伟
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8年第06期
生下宝宝,意味着妈妈们完成了人生一道难题。

然而,更多的难题接踵而来。

产后胎盘残留、恶露不绝、乳腺炎、身痛等问题十分常见,而中医在产后恢复方面有不少用武之地,有助于更快恢复。

母亲吃了药,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到达乳汁被宝宝吃掉。

从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角度看,药物在母乳中的含量并不高。

研究表明,乳汁中的药物含量不超过母亲所摄入的药物量的1%~2%(部分特殊药物除外),绝大部分的文献报道不超过1%。

因此,哺乳期妈妈不必过分担心药物对宝宝是否安全的问题。

而从中药的特点上来看,中药里的药物含量比西药少。

中药汤剂是复方,一帖中药约由12味药物组成,这些药物都是水煮后溶出的,不是有机溶剂溶解高浓度萃取出的,因此,喝中药时所摄入的药物含量远比化学合成的西药少得多。

打个比方,喝一碗黄连汤,体内摄入的黄连素(别称“小檗碱”)药物量,肯定比不上吃提取或化学合成的“盐酸小檗碱药片”的小檗碱量。

并且在中药复方中,黄连所占比例仅约1/12,含量更少。

也就是说,同样是黄连素,服中药汤剂比西药要少得多。

因此,乳母服用中药对婴儿来说是比较安全的。

不过,不是所有药物宝妈们都能随便服用。

国际上以严谨而著名的美国FDA也对药物进行了A.B.C.D.X五类的分类。

A类指在有人类对照组的研究中,证明对胎儿无危害。

B类指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对子代无危害,但无人类的研究;或是动物研究证明对子代有不良作用,但在人类研究中未发现有此类结果。

C类指尚无很好的动物实验或人类的研究,或者动物实验对胎儿有不良反应,但缺乏恰当的孕妇对照研究,即不确定。

D类指已有证据证明对胎儿有危害。

但在孕期应权衡利弊,利大于弊时慎重使用。

X类指已证明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危险明显大于任何益处,该类药物禁用于已妊娠或将妊娠的妇女。

在这五类药物中,除D类和X类外,有很多药物是孕妇和哺乳妈妈中可以使用的。

很多人只认为吃对宝宝不好,但如果疾病一直拖着,不仅妈妈辛苦,也有可能危及宝宝。

因此,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用。

哺乳期的妈妈要想喝更安全、对宝宝危害小,首先可以选用一些药食同源的材料,更加安全。

比如产后胎盘残留的患者,可喝生化汤加减。

生化汤中的黄芪、当归、川穹具有补气、活血、祛淤的功效,而且这些药材对于宝宝来说都是比较安全的。

部分有毒性的中药不适合孕妇和产妇服用,如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子、红娘子、生甘遂、生狼毒、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雪上一支蒿、红粉、白降丹、蟾酥、轻粉、雄黄、洋金花等。

要提醒的是,部分剧毒草药经加工炮制后毒性已大幅降低,如熟附子、制白附、制川乌、制草乌、胆南星、制大黄、法半夏等,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谨慎使用。

总之,产后病患者只要找到有资质的妇科中医师开具处方,,专业中医师都会将哺乳因素首要考虑进去的。

小贴士
产后服药的注意事项
1.产后病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开中药,向医生咨询该帖中药哺乳妈妈的食用方法。

2.尽量在喝中药前喂奶哺乳。

一天喝两次的,尽量在喝中药3小时后再哺乳,避开血药浓度的波峰。

喝中药后如果涨奶厉害,可以把这部分乳汁挤出弃用。

3.部分不确定的中药,可以考虑每天只服一次,服药时间安排在晚上临睡前,服药当晚宝宝用奶瓶奶粉喂养。

4.发热期间不建议哺乳。

无论何种病症,如果患者在发热期间,最好暂停哺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