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点知识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以下是这一课的重点笔记:
1.早期政治制度:介绍了从夏朝到西周的政治制度演变,重点是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分封制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其中包括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等。

3.汉朝至明清的政治制度:汉朝至明清的政治制度演变主要涉及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中央官制的调整。

例如,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废除丞相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等。

4.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其始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完善。

科举制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和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君主专制、官僚政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理解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控制内服和外服来管理国家。

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如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还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官僚制和考试制。

封建制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官僚制则是指以官僚系统为核心的制度,考试制则是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制度。

(1)封建制封建制指的是以封建等级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君主封建制和地方封建制。

君主封建制是指中央政权通过把土地封给有功勋的诸侯,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从而巩固了君主中央集权。

地方封建制则是指地方官员通过独立的地方势力和诸侯的保护来维护本地区的统治。

(2)官僚制官僚制是指以官僚系统为核心的制度,它主要表现为官员的严格等级和层次制度及相应的选拔和晋升制度。

这种制度的作用是保证了大量行政人员的选拔质量和工作效率。

(3)考试制考试制是指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制度。

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科举进士为朝中重要官员的制度。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

2. 世界经济史的重要阶段世界经济史的各个时期,可以归纳为五个重要阶段:中世纪、大航海时代、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

(1)中世纪在中世纪时期,经济主要以低级的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土地和生产手段被严格控制,阶级分化加剧,商品流通受到限制,经济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

(2)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15世纪-17世纪)是欧洲殖民主义发展的时期,也是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纷纷开拓殖民地,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贸易活动。

经济开始从封闭转向开放,国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经济繁荣起来。

(3)工业化工业化是指用机器代替手工和动物力的生产方式,它以英格兰为中心,于18世纪后期开始兴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

这个时期,矿产工业、纺织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巨大,奠定了现代工业化的基础。

3.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反侵略、反侵略独立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规模庞大的解放战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演变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朝:正式建立;西汉:空前加强;东汉:进一步加强;隋唐:进一步完善;北宋:强化;元朝:新发展;明清:达到顶峰;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特点、功能和作用: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 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

(1)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2)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3)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4) 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史称“东周”。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2. 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1) 分封制①原因: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②内容:周武王将广大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在领地里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③特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形成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影响:扩大疆域,稳固统治。

后来诸侯争霸,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 宗法制①原因和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③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④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以血缘为依据),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嫡长子继承)。

(注意: 中国人的团聚、族谱、祠堂、辈分、正统等文化现象都与此有关)3.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1) 神权与王权结合。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能称为中央集权)。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了解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实行分封制。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2、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颁布秦律、统一法令2、统一货币、度量衡3、统一文字4、修建驰道、灵渠5、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五、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2、内阁的创立。

七、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1、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2、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八、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革命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十、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十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十二、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授予诸侯王侯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秩序。

诸侯藩国作为君主的下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君主效忠并支付赋税。

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管治。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儒家思想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推崇,并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

按照科举制度,士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晋升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士人阶级的晋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

五、地方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地方官制,即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官的名称和职权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六、丞相制度与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位。

丞相是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而宰相则是负责处理国家重大决策的首席官员。

丞相制度在秦朝开始,宰相制度则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七、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与军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的武装力量由地方官员控制,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另外,高士争相为各地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地方军事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史称西周。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诸侯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诸侯权利: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④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⑤分封地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②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维护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及各种爵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天子地位: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影响:有利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不利影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平等权利受到约束,重男轻女思想一直存在。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三、秦的统一:
秦统一的条件:外部条件:1.西周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2.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内部条件: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秦王嬴政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3.两大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统一的影响: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由来:三皇五帝简称皇帝
内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
全国军务。

三公之间相互配合,可以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可以加强君主专制。

丞相之下还有九卿,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3、郡县制(地方官制):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出现,秦统一后,版图空前扩大。

特点:郡守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意义:秦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中央集权的变化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分权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朝末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收兵权,编禁军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影响:有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不利: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中央集权的变化
概况: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意义: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

七、君主专制的变化
汉朝:设立中外朝,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
是宰相,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互相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枢密院西府管军事,中书省东府管行政,三司管财政),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八、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察举制根据品行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
隋唐以后:科举制根据考试
选官用官发展规律:1、选官标准趋向公平、公正客观
2、选官权从地方到中央
3、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
4、选官范越来越广泛
九、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明成祖设内阁,内阁只有票拟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没有实权,无法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跪受笔录,承旨下达):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5世纪
措施: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伯利克里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意义:保障并鼓励公民参政,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直接民主制,主权在民(核心内容),轮流执政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消极方面:①雅典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力,②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二、罗马法
1、习惯法----公民法
背景: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

特点:区域性、随意性、贵族性
危害:贵族担任的法官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

2、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公民法
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日益激烈。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清晰
评价--积极: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平民利益受到一定保
护。

消极: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万民法
背景:1、罗马帝国不断对外扩张,民族矛盾显现。

2、国际交往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3、皇帝掌握法政大权,法学家积极编纂法典,对法律进行解释。

目的: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的法律
4、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查士丁尼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5、罗马法
主要内容:1、形式上发展:习惯法--成文法
2、范围演进:公民法--万民法
3、重要内容: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实质: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罗马法的评价--对罗马的影响:1、罗马法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

2、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

3、稳固帝国的统治
对后世的影响:1、罗马法的地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法律的影响: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推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