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人物分析
现代电影经典——《公民凯恩》分析

现代电影经典——《公民凯恩》分析第一节《公民凯恩》与现代电影变革电影欣赏电影《公民凯恩》赏析现代电影经典【学习目标】主要介绍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经典影片《公民凯恩》,通过影片的叙事结构分析和镜头语言的分析,了解《公民凯恩》把经典写实主义发展到了最高程度。
【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明确影片的复杂叙事结构线,了解影片的镜头语言运用:景深镜头,隐喻镜头,长镜头,蒙太奇。
内容提要:一、威尔斯与《公民凯恩》二、《公民凯恩》分析1、内容分析2、叙事结构分析3、电影技巧分析(1)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2)蒙太奇的运用三、《公民凯恩》的特质一、威尔斯与《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简介奥逊?威尔斯出生于1915年,20岁以前就出演舞台剧,20岁任“水星剧院”导演。
后来以CBS广播网制作广播剧。
1939年的《大战火星人》引起轩然大波,知名度大大提高。
不久后雷电华聘请他任导演兼制片人,给予无限权力。
制作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一、威尔斯与《公民凯恩》《公民凯恩》奖项本片获1942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1977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美国电影10大佳作”中本片名列第二;英国电影刊物《画面与音响》每隔十年的史上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评选中,威尔斯和《公民凯恩》几乎总是双双位居第一。
二、《公民凯恩》分析(一)《公民凯恩》内容:又名《大国民》,是一部传记体影片,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
《公民凯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
二、《公民凯恩》分析(二)叙事结构:在电影的叙事手法上,《公民凯恩》打破了以往电影顺序的线性叙事的手法,采用了非线性的多元叙事结构,运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技巧,多角度、多单元地去表现人物,使人物更为立体鲜活,从而成为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分界线。
公民凯恩的孤独影子——从世俗的盛宴到内心的荒原

正文: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坐在狭窄而昏暗的房间里,透过摇曳的烛光,缓缓地撸过那部被无数电影评论家赞誉为“最伟大的电影”——《公民凯恩》。
这部电影由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执导并主演,讲述了一个报业巨头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简称X)传奇般的一生。
现在就让我以笔为刀剑,在鲁莽的文字里挥洒开来。
在电影的世界里,X的命运是波澜壮阔的。
出生于平民之家,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媒体帝国,并一度能够左右市民的思想与选择。
然而,在《儒林外史》中有云:“穷极思变”,X的人生或许正是这样的写照。
他从一个贫穷孩子的身上看到了变革的力量、变革的可能。
在他的一生中充满了强烈的冲动和冒险的冲动,也因为这样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下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但正是这种对于权力和成功无限度的追求之欲望令他在享受了短暂的成功之后便遭遇了严峻的生活困境和社会压力之下被迫放弃自己的理念、理想甚至亲情与爱情一个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负担终结生命。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射着每一个普通人的脸孔和心灵深处的秘密以及对于现实世界中人性的解读方式。
首先我们看到X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世间贪婪与野心并存的人物形象他既令人厌恶又使人同情在影片中经常能看到这位伟大的骑士做出种种违背良知的事情但又有谁知道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苦衷呢?再者我们发现看似风光无限的报业大亨并非一切顺遂顺利在他那充满辉煌光环的外表背后实则隐藏着无尽的悲哀与孤独正如同鲁迅先生所描绘的那些悲剧英雄们“未老先衰”的形象让人痛心疾首感到无比失望与此同时不禁令人思考是否“英雄造时势”或又是“时势造英雄”呢?最后当我们看到X在极度贫困潦倒之际仍不断重复婴儿时期就已失去的那个玩伴的名字:“Rosebud”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一生都在追寻那个失去的童年那份纯真的快乐那份无忧无虑的时光而已!这样我们心里不禁涌起一种莫名的感慨——这个人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和我很像呢?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Rosebud”只是有些时候常常走错方向而已。
公民凯恩赏析

“美国人”的悲剧--《公民凯恩》赏析关键词:《公民凯恩》话语权的垄断多元化人物形象人物背后的隐喻色彩摘要:美国电影导演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作为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成为许多理论家言说的对象,但不少评论家只是关注其在形式上的革新和突破,而对影片的文化内涵言之甚少。
本文着重于从文化角度分析《公民凯恩》对美国电影的影响及贡献。
正文:1941年,一部既能总结四十年来的电影, 同时又与过去所做的一切截然不同的美国影片--《公民凯恩》诞生了。
这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5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
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纵深镜头、长镜头、电影中的电影、音响蒙太奇、带天花板的画面等技巧的使用,长久以来为人津津乐道,在此不多叙述。
要理解《公民凯恩》,不仅仅是把它当作技巧上的辉煌成就来崇拜,也要关注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改变世界的传媒帝国在任何国家,民众大都朴实善良,他们对于某一件事物的认知,都会被主流媒体引导,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媒体并没有像中国媒体一般充当政府的喉舌,其对社会舆论的控制甚至能左右政治社会。
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业,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进入发展时期。
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
1898年,爆发了美国――西班牙战争,这是“最无痛苦的一场战争”,它仅持续了几个月,美国人牺牲很少,却换来在广阔的古巴国土上插遍美国国旗的骄傲。
这是一次不义的战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赫斯特为主的美国报纸人制造战争气氛,煽动战争情绪造成的恶果。
赫斯特意识到战争这种充满激情的题材对报纸发行必然有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美国人的理想主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感,也利用了正在发展阶段的美国统治集团迫切需要扩张领土、扩大贸易和国外投资的愿望,极力在报纸上渲染西班牙对它占领下的古巴的暴行,以证明对西班牙宣战、匡扶正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公民凯恩读后感

公民凯恩读后感《公民凯恩》是美国作家波姆斯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凯恩的一生,深入探讨了权力、自由和社会责任等议题。
这本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人性的探讨以及权力的性质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于《公民凯恩》的读后感。
凯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和强烈自我意识的人物。
在他的一生中,凯恩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斗争,从媒体领域的成功到政治舞台的失败,他追求权力、掌控和自由的渴望从未停歇。
作者通过描写凯恩的人生经历,深刻地反映了权力的腐败、媒体的操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凯恩形象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这使得故事更加贴近现实。
凯恩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个性塑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权力与道德的关系的思考。
凯恩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不惜通过操控媒体、利用他人,甚至背叛自己的朋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样的行为让我不禁思考,权力能否真正赋予一个人道德和责任感,又是否真的能够带来自由和幸福。
媒体的角色在《公民凯恩》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揭示了媒体的操控和偏见,媒体通过煽动情绪、制造谣言等手段来影响公众的认知。
凯恩在媒体的帮助下上升为政治巨头,但最终却被媒体所拆台。
这让我反思了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我们作为公民如何辨别真相和利益相关的信息。
除此之外,凯恩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迷茫。
他追求权力,但在实现了他的目标后,却发现自己被束缚得更多,失去了自由。
这让我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期待之间的矛盾。
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会失去自己的初心和人性,变得冷酷和无情?通过阅读《公民凯恩》,我对于权力、媒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非常生动有力,引人深思。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凯恩这个形象中看到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这部作品促使我们在权力、社会伦理和个人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评析_公民凯恩_中场面调度对人物塑造的作用_王莹莹

(图 1)
63
1、主控画面的对比:凯恩妻子 艾米丽身着一身白色晚礼服,在画 面中间位置,她会首先吸引我们的 眼光,此时也正是她在质问凯恩苏 珊的事情。
2、灯光调性:门口处是温和的 高调灯光,近景处是凯恩露出的半 边 侧 脸, 在 黑 暗 中 几 乎 看 不 清 楚。 而 格 蒂 斯、 艾 米 丽、 苏 珊 三 人 处 在 高调灯光中都望着凯恩。
影片追溯了主角漫长一生的重 要事件。出身贫寒的凯恩 8 岁时, 由于父母继承了一笔遗产而被送至 寄宿学校。他的监护人是一个政治 立场保守的银行家,凯恩 20 来岁时
决定成为报人,而后在他事业如日 中天时娶了美国总体的侄女艾米丽, 中年后凯恩有了情妇苏珊。名声大 噪 后, 凯 恩 出 马 竞 选 纽 约 市 长, 对 手吉姆 • 盖提斯以凯恩与情妇苏珊 的丑闻威胁让其退选,最后凯恩落 选, 也 失 去 了 妻 子 艾 米 丽 和 孩 子。 凯恩开始将精力放在他年轻的新婚 妻子苏珊上,他想把她变成歌剧名 伶, 虽 然 苏 珊 毫 无 天 赋。 最 后 几 度 将妻子逼到自杀的边缘。后凯恩放 弃捧红她的企图,盖起了巨大遗世 独立的宫殿仙乐都,与苏珊开始了 归 隐 生 活。 苏 珊 忍 受 凯 恩 多 年, 终 于弃他而去。孤独又苦涩的凯恩终 于在华丽却空旷的仙乐都宫殿中去 世。
公民凯恩

电影《公民凯恩》影片分析《公民凯恩》从它诞生以来,它的艺术地位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在1952年以来的历次国际性评选电影史上最佳影片中,它都名列前十名之内;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每隔十年邀请国际知名电影家评选“世界十大最佳电影”,在1962、1972年和1982年,它连续三次位居榜首。
1998年,美国电影学院组织了由1500多位电影评论家、艺术家评选出好莱坞二十世纪100部最佳影片中,《公民凯恩》又名列第一.接下来就让我们一步步分析这部影片的过人之处。
首先,在影片中,导演一反传统的镜头处理方法,对长镜头的大量使用;巧妙地处理长镜头段落;蒙太奇的交互使用;以及运动摄影、隐喻镜头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探索. 这样,不仅给观众提供的信息量大,而且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去接收,同时给人获得更为真实的感觉。
如影片中在表现小凯恩的命运转折时,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景深镜头:小凯恩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虽然他被安排在后景窗外的雪地里玩耍,但他的黑色衣服与白雪形成强烈对比,加上窗外的白雪与窗内的中调光的反差,同时,他又是前景中人们争论的对象,所以他的主体地位仍显得很突出;前景中靠右下方是塞切尔与凯恩母亲正准备签署关于财产委托及小凯恩监护权的协议,这是决定凯恩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老凯恩被安排在左上方、前景和中景的交界处,他面对妻子的决定虽无能为力,但仍不住地唠叨;妻子不顾丈夫的反对,为了儿子的前程,宁肯作出牺牲。
这个纵深四度景深镜头层次分明,构图严谨,主题突出,内涵深刻,表现了财富已开始悄然侵蚀小凯恩那纯真的心灵。
影片中,有一个很绝妙的蒙太奇表现时间浓缩的典型例子。
即凯恩与妻子爱米丽一起共进早餐的场景:开始表现他们新婚不久,在一起进餐的那种温馨、甜蜜的表情;紧接着几个连续镜头逐渐表现出,他们在进餐时说话越来越少,态度也越来越冷漠,座位的距离也越隔越远;到最后一个镜头,他们之间不仅互不答话,而且两个人坐在一张很长的餐桌的两端,手中分别拿着观点绝然对立的《问讯报》和《纪事报》在看。
影片《公民凯恩》分析

四、声音
• 全景镜头的声音是模糊遥远的,特写镜头的声音是清 晰响亮的,特殊段落的人声做混响处理,以示一种悲 哀又可笑的矛盾效果;时空压缩段落转换借由声音过 渡等。
五、剪辑
• 很难将本片的剪辑单独抽出讨论,因为剪辑和声音技 术、零碎的故事结构合并使用,采用多种剪辑风格。 比如,苏珊闪回其歌剧生涯这段戏,我们先看到她和 夸张歌唱的老师对戏,这是用长镜头表现。接着舞台 布幕拉起前的后台景象,则完全用短而碎的镜头来强 调首演之忙乱。然后影片用平行剪辑处理苏珊在舞台 上的恐怖与李蓝在观众席的百般无聊。而凯恩与苏珊 为报上恶评争吵时,则是用古典剪辑法完成。苏珊的 全国巡回演出采取的是主题浓缩剪辑。最后,苏珊自 杀的戏,则在凯恩撞开房门发现她在床上不省人事时 用了深且长的镜头。 • 另,影片常用剪辑来浓缩时间,辅以声音作为连接。
【色彩色调】 此片为黑白片。
【景深(镜头类型)】 深焦摄影配合广角镜头,大景深镜头居多,夸大人与人 之间的距离——与故事的主题相关联,表现了分离、疏 离和寂寞的象征意蕴。
【构图】 片中大部分画面都构图紧密而封闭,也都用大景深构图, 将重要信息分别放在前景、中景和背景; 角色间的距离 关系较为灵活,以说明其关系的情势变化; 有天花板的 场景较多,光线运用强调明暗对比等。
• 奥逊·威尔斯(OrsonWelles),1915年5月6日生于美国威斯康辛, 1985年10月10日因心脏病逝世于洛杉矶,集演员、导演、编剧、 制片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电影天才。作为演员,他参与了一百 多部电影(包括配音);作为编剧,他写了42个剧本;作为导演, 他执导了近40部影片。1975年,AFI(American Film Institution 美国电影协会 )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不过,奥 逊·威尔斯对于电影的贡献,令无数后人仰望,这远远胜过任何荣 誉。 • 法国新浪潮主将戈达尔认为:“我们所有的一切全都归功于他。” • 巴赞直接赞誉:“即使奥逊威尔斯只拍了《公民凯恩》、《安倍 逊大族》和《上海小姐》,他仍有资格在为电影史庆功的凯旋门 的显赫地位上刻上他的名字。”
公民凯恩影评(精选6篇)

《公民凯恩影评》公民凯恩影评(一):《公民凯恩》观后感《公民凯恩》作为一部制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影片,它的经典地位是后世诸多制作精良的影片所不可企及的,时至今日还能在影史排行中位居榜首,能够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堪称教科书式的影片。
影片《公民凯恩》讲述了美国报业大亨查尔斯凯恩的一生,由凯恩之死揭开序幕,记者汤姆逊开始调查凯恩临终时所说的玫瑰花蕾。
他去查看凯恩的领养人撒切尔的日记,得知凯恩幼年即离开了父母,虽然获得了大笔抚养费但是凯恩并不开心;然后汤姆逊找到凯恩早年板报的合伙人伯恩斯坦得知了凯恩的发家之路还有感情生活;依然没有关于玫瑰花蕾的消息,汤姆逊又去找李兰,李兰是凯恩以前唯一的朋友,但之后李兰无法忍受凯恩的独断而离开,在李兰回忆中凯恩的婚姻事业都开始走下坡;最后汤姆逊找到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苏珊也因无法忍受凯恩的自我专断而离开了凯恩。
凯恩至死都是孤身一人,而汤姆逊最终也没能明白玫瑰花蕾的含义。
直到最后在大火中,我们看到凯恩童年的滑雪板,上面写着玫瑰花蕾。
由玫瑰花蕾开始,跟随着汤姆逊追忆了凯恩的一生,线索明晰,完成了对人物一生的精炼概括,其描述方式夹叙带议,有来自报纸媒体还有熟悉凯恩的人的所表达的对凯恩的看法,由此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凯恩的形象:这是一个童年不幸的人,他有钱有权却难得拥有爱,想爱别人却使爱成了伤害,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只在乎自己的专断的独裁者。
此外影片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带给给观众的一个视角,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凯恩,但是最后我们理解了,凯恩一向念念不忘的玫瑰花蕾就是他的童年和母亲在一齐的时光。
《公民凯恩》是一部完整的人物传记影片,有记录有评价,将一个人的一生囊括进两个小时,信息量巨大且高度集中,而并无杂乱无章之感,可见奥逊威尔斯在戏剧化表达方面的独到功力。
按照布莱克斯奈德在《救猫咪》一书中所提出的故事结构图分析这部影片不明白布莱克当初在撰稿时是不是以《公民凯恩》为参考的《公民凯恩》的故事结构竟然几乎与布莱克的结构图丝毫不差,简直是剧本写作的完美范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民凯恩人物分析
《公民凯恩》是1942年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是美国国家电影
保护局指定典藏公认的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是鬼才奥逊·威尔斯在26岁时编导演制的银幕处女作。
一名报业大享孤独地在巨宅逝世,一名杂志记者为了探究其生前的真实面貌,从很多人口中收集到不同的说法,可是他到最后仍无法将这些资料拼成一个结果来。
片中主角凯恩乃刻意射影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
而影片中主人公凯恩是一个一直以来很有争议的人物,众多的评论认为他是一个复杂矛盾多面的人物。
如他反对自己作为股东对人们的剥削,而后又为了重塑形象独断专行强迫苏珊不停的演出直至苏珊自杀才停止;他的密友李兰特为了尊重事实,写了批评苏珊的文章,由于他喝醉了,趴在打字机上睡着了,凯恩见到未完成的稿子,为了证明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以李兰的笔调,用最尖酸刻薄的词句替李兰特完成了文章;最后又将他辞退了,并给了他一张两万五千元的支票。
很多时候我们看镜头中的凯恩总给我们气势压人的感觉。
不管是灯光还是拍摄角度的处理都让我们觉得凯恩是一个高大、威严的样子。
他在面对苏珊的时候更是一副专横的样子,影片中苏珊也是只有在离开他的时候未听他的。
整个拍摄对主角的把握表现的很好。
在我看来,凯恩的性格并不矛盾,复杂。
他这性格造就于他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
威尔斯塑造的这一形象是美国社会那些拥有巨大权势和财富,贪婪、专横、冷酷自私,精神无比孤寂被扭曲的人性特征的真实写照。
而最大的悲剧是像凯恩这样的资本家,他们不是彻底
的冷血,他们依然渴望爱,渴望童年般纯真的快乐。
所以只有在这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双重矛盾中挣扎。
也才有了玫瑰花蕾,是凯恩对童年的期望与对爱的渴望。
其实影片开始,凯恩的父母要把凯恩送走时,母亲的冷酷、固执,甚至咄咄逼人的感觉,小凯恩与银行家的动作冲突和在最后苏珊离开凯恩,凯恩的愤怒砸东西这两处动作都让我深刻的感觉到了凯恩的悲伤以及对爱的渴望。
总而言之,用一句话评价就是:
荣耀之下,何其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