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民间故事
达斡尔族机智人物故事叙事结构分析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Structure about Wise Man
Folktales of Daur
作者: 郑仪东;韦华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9-2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达斡尔族;机智人物;叙事结构
摘要:达斡尔族机智人物民间故事包括"解难题型"、"连环骗型"等故事类型。
经过分析可知,这些故事有些相似的情节结构,都是在统治者和身为劳动人民的主人公的斗争中,主人公凭借智慧巧妙回击了统治者的挑衅或者进攻,回击手段包括"以对方之矛还击对方"、"制造假象引诱敌人钻进圈套"、"得悉对方的进攻手段后躲开对方的攻击"、"置对方于两难境地"等等。
这些故事是劳动人民斗争智慧的结晶,不但可以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也为后人们提供了斗争经验。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及来历习俗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及来历习俗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及来历习俗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台村、海雅屯)、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是古代契丹后裔。
达斡尔族有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的来历习俗达斡尔族的民族起源因为达斡尔族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已经无法考究。
但是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及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史学家大多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
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达斡尔族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边堡是达斡尔特有的词汇,是指一种类似长城的建筑),从此便在此定居下来。
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近代的争议达斡尔族的来源,学术界曾有过争议。
主要分歧意见可分为土著说与契丹遗裔说。
持土著说者认为,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
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明代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
另一些人还根据达斡尔族关于其祖先曾建“黑水国”的.传说,认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关。
持契丹遗裔说者主要是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及某些习俗与辽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点,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达斡尔族。
DNA技术揭谜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
内蒙古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_传说

内蒙古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 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草原、森林和⼈均耕地⾯积居全中国第⼀,稀⼟⾦属储量居世界⾸位,同时也是中国最⼤的草原牧区。
下⾯是⼩编整理的两则关于内蒙古族的传说故事,⼀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传说故事⼀:响沙湾的传说故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这⾥曾经有⼀座拥有千余名喇嘛的⼤召庙。
有⼀天,庙⾥的铜号吹响了,“呜——呜——”声传向远⽅,千余名喇嘛⾐着整齐地坐在⼤殿⾥嗡嗡嗡的念经。
这时候,有⼀个讨吃喇嘛赶着⼀头灰⽑驴从西北⽅向向经⼤召庙悠游⾃得地⾛来。
讨吃喇嘛来到召庙门前正要进庙门,被看门得⼩喇嘛拦住了,⼩喇嘛问道: “从哪⾥来的客⼈,到这⾥⼲什么?” 讨吃喇嘛说:“我是云游四海的讨吃喇嘛,想进庙见⼀见你们的主持⼤喇嘛,顺便在这⼤召庙留宿歇⼀歇脚。
” ⼩喇嘛叫讨吃喇嘛在门外等着,⾃⼰进庙⾥给⼤喇嘛报信去了。
⼤喇嘛听说是⼀个⾐衫褴褛的讨吃喇嘛,就不屑⼀顾,拒绝接见,更不答应留在庙⾥过夜。
这时,外⾯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转眼间瓢泼⼤⾬从天⽽降。
讨吃喇嘛隔门⾼声呼喊,请求佛门发慈悲,收留这个云游四海的讨吃喇嘛在庙⾥歇脚过夜。
⼤喇嘛⼜⼀次断然拒绝。
过了些⽇⼦。
⼤召庙⼜在做佛事。
呜——呜—— ⼏⼗⽀六尺长的铜号被吹的发出悦⽿的响声。
千余名喇嘛的念经声和号声传出数⼗⾥远。
这时,从西北⾯⾛来⼀个讨吃喇嘛,赶着⼀头灰⽑驴,上⾯驮着⼀条细长的⼝袋。
讨吃喇嘛来到庙的门⼝,⼤声喊道: “见难不助, 见困不帮 念经诵经 徒有虚名 假慈假悲 佛门败类 腾格⾥杀慢慢细流 要把你们统统埋葬。
” 说着,他把⼝袋的扎⼝绳索解开,⾥⾯流出⼀股⾦黄的细沙,这股细沙不停地流,直到把这座召庙全部埋掉为⽌。
⼀座沙梁就这样⾼⾼耸⽴。
从此,这座沙梁被⼈触摸时,就会发出嗡嗡或呜呜的响声。
有⼈说,那是喇嘛们还在念经。
也有⼈说,那是被诛连的千余名喇嘛的悲鸣。
内蒙古传说故事⼆:马头琴的传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放⽜娃,名字叫苏和。
达斡尔族若干问题探究

达斡尔族若干问题探究一、达斡尔族远祖是黄帝还是炎帝?关于达斡尔族远祖是黄帝还是炎帝的问题,当时在辽国史学界是有争议的。
辽国史学家耶律俨在其编篡的《皇朝实录》中认为契丹人祖先是黄帝。
然而,耶律阿保机却认定是炎帝。
后来的《辽史》篡修者们据此敲定契丹人祖先是炎帝。
达斡尔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源自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夏部族,与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
也有着五千余年的灿烂文明史。
与东胡、鲜卑、匈奴、肃慎等北方少数民族相邻,游牧于黄河中上游今内蒙古西部草原一带。
四千多年前,炎帝与蚩尤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后,率部向北迁徏到我国北方幽都,即今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达斡尔族当时是炎帝治下的部族国家,国号为审吉。
《辽史.太祖纪赞》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
《魏书.序纪》说:其始祖为“始均帝”。
始均帝很可能是整个鲜卑部的始祖,并非专指审吉国。
如专指审吉国,那么“始均”与审吉,疑为同名异译。
“审吉”,有可能是萨吉格的音转,意为喜鹊。
达斡尔族民间传说中就有个可汗名叫萨吉格尔迪,应在奇首可汗之前,也许是审吉国开国可汗之名。
以部落首领名字命名或以动物命名的部落或国家很常见,古今中外皆有之。
审吉国当时应该是单一民族国家。
商朝时期有过很多方国,到西周时,华夏出现了八百诸候国。
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移居北方的东胡、鲜卑、匈奴、肃慎等强悍游牧民族国家或部落,趁中原混乱之机,越过大兴安岭南下,抵进中原地区。
仅鲜卑族就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南凉、西秦、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吐谷浑等14个国家。
作为东胡或鲜卑的加盟国,审吉国的大部分部众随着南下的洪流,跨过大兴安岭来到今内蒙古赤峰一带便停留下来,成为早期的契丹人。
为了纪念祖先发祥地黄河,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潢水(河),即西拉木伦河。
汉语音译为“世里没里”。
后来的金、元两朝也都沿袭使用“潢水”或“潢河'之称。
达斡尔族民间“祭词”也证实契丹发祥地是黄河:HarmurdHadgantii;XarmurdXiJintii。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深受当地人民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介绍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
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独特而有趣的元素。
首先,达斡尔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歌和舞蹈艺术。
他们以歌颂自然、表达情感的方式来传承祖先的智慧和经验。
达斡尔族的民歌多以牧歌和祈福歌为主题,歌词优美动听,旋律优美悠扬。
而舞蹈则以独特的动作和身姿展示出达斡尔族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达斡尔族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
他们擅长制作皮革制品、银饰和木雕等工艺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达斡尔族的皮革制品。
达斡尔族人民将动物的皮毛加工成各种实用的衣物和装饰品,如制作袍子、帽子和鞋子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示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丰富多样的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达斡尔族的传统年节——“达斡尔族年”。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祖先、舞龙舞狮和放烟火等。
此外,达斡尔族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和习俗,如婚礼习俗、葬礼习俗和游牧民族的迁徙习俗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
在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神话和传说。
这些神话和传说通常讲述了达斡尔族人民的起源、历史和英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达斡尔族始祖“阿尔都汉”的故事。
据传说,阿尔都汉是一位勇敢而智慧的英雄,他带领达斡尔族人民从西方迁徙到东方,并建立起了繁盛的家园。
这些神话和传说不仅丰富了达斡尔族的文化内涵,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无论是民歌和舞蹈、手工艺品、节日和习俗,还是神话和传说,都展示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智慧、勇敢和热爱生活的精神。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达斡尔族人民将继续保护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贡献力量。
达斡尔族民间文学概论

达斡尔族民间文学概论
达斡尔族民间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达斡尔族先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表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可以分为两大类:散文体和韵文体。
散文体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韵文体则包括民歌、扎恩达勒、舞歌词、祝赞词、英雄史诗、乌钦(也称舞春)、谚语、谜语、萨满神曲词等。
其中,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达斡尔族的神话和传说中,有许多关于人类起源和膜拜大自然景色的故事,如《太阳和月亮》、《彩虹》、《白云格格》等。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达斡尔族先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此外,达斡尔族的英雄史诗也是其民间文学的瑰宝,如《少郎与代夫》等,这些史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节,展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除了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达斡尔族的民歌也是其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斡尔族的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表达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情感。
其中,扎恩达勒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形式之一,它以简单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表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场景。
此外,舞歌词、祝赞词、谚语、谜语、萨满神曲词等也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达斡尔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达斡尔族民间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宝贵财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展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达斡尔族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程式解析

达斡尔族民间叙事诗《少郎和岱夫》程式解析李飞【摘要】《少郎和岱夫》是达斡尔族的一部经典民间叙事诗,笔者试图从文学的视角,运用"口头程式理论",又称"帕里-洛德"理论,通过程式化的语言、主题或典型场景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Shaolang and Daifu is a classic folk narrative poem of the Daur.Oral-formulaic theory is also known as the Parry-Lord Theory.Based on the literary perspective,this paper aims to interpret Shaolang and Daifu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stylized language,theme and typical scene.【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达斡尔族;《少郎和岱夫》;口头程式理论【作者】李飞【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达斡尔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界的嫩江流域,是达斡尔人近几个世纪以来劳动生息的故乡。
达斡尔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因此,达斡尔族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口传文学成为达斡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达斡尔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笔者在达斡尔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50岁以上的达斡尔族被访者都有深刻的听故事、听艺人演唱的童年记忆。
《少郎和岱夫》是流传在齐齐哈尔市郊区达斡尔族民间的一部长篇乌钦体叙事诗,它是根据1917年至1919年间发生在龙江县罕伯岱屯少郎和岱夫为首的达斡尔族农民起义事件,经过民间歌手拉着四弦琴走村串乡四处传唱而流传下来的。
达斡尔神话传说中萨满教思想

达斡尔神话传说中的萨满教思想摘要:历史上达斡尔族民间信仰萨满教。
它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是达斡尔先民在长期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类自身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信仰萨满教的达斡尔族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及其仪式等独特的方式,形成了萨满教的朴素的和谐观。
关键词:萨满教达斡尔神话传说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达斡尔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
我国历史文献中有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打呼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名称。
达斡尔族约94000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达斡尔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达斡尔语是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
因此,大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传统叙事文学主要通过口耳相传,日常对话、唱歌等形式传播。
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能够深刻的反应出达斡尔族社会生活、人情世故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寄托。
在宗教信仰方面,达斡尔族主要信奉古老的萨满教。
一、动物崇拜大自然万物竟生,从荒原时代起,人类始终与周围的动物共同拥有着自然界,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萨满教是达斡尔族的原始宗教,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占有着较为突出的地位,而这些崇拜观念是建立在达斡尔族对动物不断探索和认识的基础之上,尽管这些认识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它毕竟是达斡尔人在狩猎生产实践和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摸索和探索的结果。
在萨满教世界中,神化了的动物,都被赋予了各不相同的神性、神格,这往往与每一种动物的习性和特征有关。
在萨满教的神系中,兽类神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猛兽,另外一种是灵兽。
对猛兽的崇拜,一方面由于猛兽是达斡尔人的重要衣食之源,另一方面野兽所具有的的非凡性能、人无法企及的本领,使人恐惧,又使人向往。
例如熊凶残、力大、勇猛,在森林中无所畏惧。
熊能够直立而行,吃食物时用熊掌直接送入口中,这些习性与人极为相似。
熊的生殖器也与人相似,这些恰是熊图腾崇拜的重要依据。
达斡尔人称熊为鄂提热肯,在祭祀中它被奉为大力神,是太阳神的开路先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斡尔族民间故事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经典达斡尔族民间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经典达斡尔族民间故事:五大连池的传说三百年前,饱受沙俄臣民东侵骚扰的达斡尔人,无奈从世居的故乡贝加尔湖畔分三路翻越大兴安岭,度过额尔古纳河,来到了被达斡尔称为“墨尔根”的嫩江两岸。
达斡尔人迁入纳莫尔河两岸后,称这里的火山为“乌尤里;;哈尔多格火山”将那些泡子称为乌德邻池。
后来由于汉人的大量涌入,对由两座新期火山(黑龙山、火烧山)的喷发,岩浆阻塞河道而形成五个彼此相连的火山堰塞湖,用了谐音称谓,从此乌德邻池便被译成了汉语;;五大连池。
达斡尔人一直以游牧为生。
一日,一位年轻的猎手在焦得布山用利箭射中一只梅花鹿,骑马追逐这只鹿来到乌云合尔冬吉火山(意为九座火山之意)泉水边,见这头受箭伤的鹿在水里洗理一下后,轻快的向格球山奔去。
这位猎手看呆了,立即翻身下马,跑到泉水池边。
见那池水清澈透底,水花沸腾,有股药香味,用手捧了一口饮下,感到甘冽爽口,气味怡人。
此人恍然大悟,此水神泉也。
他用弓箭作为标记立在泉池边,发誓再也不猎山中活物。
回去后,他将此事讲给族人听,大家是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拉家带口来神泉边饮水洗浴,缺医少药的达斡尔人经神泉洗浴后祛除了多年病痛痨疾,从此他们对神泉顶礼膜拜,充满敬仰。
后来居住附近的蒙、满、回、汉等族人用酒、蜜、肉拉关系,套感情,让他们也去达斡尔人的神泉洗浴祛灾治病疗伤。
到了近代改称药泉。
几个世纪过去了,这里渐渐地被达斡尔、蒙古、满族、汉族等民族作为尼尔基(欢乐之地)。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带着炊具,赶着勒勒车,骑着骏马从草原、莽林四面八方聚集到药泉池边的熔岩、漫滩,杀牛宰羊,祭祀田地,载歌载舞。
傍晚时分,他们燃起篝火,通宵达旦。
在子夜狂欢疯舞到泉池里,用木瓢掬抢子时泉水喝。
他们以抢到“子时水”为吉祥,认为这样可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无病,天无灾。
临走时,都要捡起一块石头扔在泉水旁边的敖包上,表示病魔留了下来。
这一民俗现在被称为药泉会,也正是这个被蒙古族称为饮水的那达慕,使各族人民每年一次相聚在一起喝着药泉水,饮酒吃肉,相互交流各自的所见所闻,传授技艺和那些来源于大草原、大森林里的故事和传说。
天长日久,五大连池便汇聚了各个民族和各个区域数不清的神奇传说,每一眼泓池都荡漾着美丽动人的歌谣。
五大连池火山爆发情景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清朝《黑龙江外记》一书,该书出版于嘉庆年间,作者西清,他在该书第一卷十五页中写到:墨尔根东西,一日地中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间,忽然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
飞出者皆黑石、硫磺之类,终年不断,竟成一山,直至城郭,热气逼人三十余里,只可登山而望,今热气渐衰,然隔数里之中,天使到彼查看,亦只远望而已,嗅之唯硫磺气。
时至近代,国内外地质学家对五大连池的科研考察报告也相继出版,如1844年世界著名火山地质专家芬波尔特教授在《中东亚细亚》中记载了五大连池的地质地貌,1855年俄国科学家瓦西里耶夫教授在《满洲火山》中详细记录了五大连池及周边旅游资源,特写下了达斡尔人发现那眼能治病的神泉。
从1935年;;1940年日本地质学家小仓勉先后四次考察五大连池,并撰写《北满火山调查报告》一文,他提出创建国立地质公园的建议,他为五大连池火山岩石学奠定了基础。
我国著名的科学界泰斗钱学森说:“要把五大连池建设成为国际性矿泉医学研究中心。
”今天被达斡尔人发现的这一神泉,被称为“世界三大奇泉之一“,五大连池由此获得”中国矿泉水之乡”,全国最大的低温冷泉治疗区,开发出了矿泉水、矿泥、药泉皂等保健饮用品。
2001年被国家定为首批“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候选单位。
今天达斡尔人还能引以自豪的是火山岩地下泉水酿制的啤酒,达斡尔人称为巴特罕(英雄之意),该酒曾十几次在国内外获大奖。
作者为: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经典达斡尔族民间故事:石碑的传说莫旗鄂嫩氏族开阔莫昆住地,有三个石碑,每个石碑下压着一个石龟。
其石碑的来源是:达斡尔族从黑龙江被迫南迁后。
鄂嫩氏族开阔莫昆在此地建屯,以莫昆的名称命名村屯为“开阔爱里”(屯)。
屯中有一家人,家主年老,临死前对儿子说:“我死后,什么东西也不用,衣服也不要穿,要赤身入殓,悄悄葬于后湖,谁也不要去看。
”老人死后,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悄悄地把老人棺材投入后湖中。
不久,已出嫁的女儿听说父亲病故,赶忙回到娘家,非要打开棺材看父亲一眼。
兄长无奈,只得给打开棺材,妹妹看见老人赤身,就对兄长说:“父亲养育一辈子,临死连衣服都不给穿。
”兄长对妹妹告诉,这是父亲的遗嘱,妹妹不听非给老人穿衣服,最后只好给穿了一条短裤,哭了一阵就回婆家去了。
自从姑娘走后,家中黑狗突然变得反常,每当晚上星星将要出来时,就跳到房顶整夜吠叫,天亮星星隐没时才从房顶下来。
不几天,姑娘又回来了,见到狗上房顶吠叫不吉利为由,逼使兄长把狗杀了。
狗死后,天上突然多了一颗明亮的星星。
被清朝的钦天监官发现了,为查明这颗新星的由来,钦天监官带领清兵,沿着星星升起的方向寻找。
最后找到开阔屯的后湖,找到了老人的棺材,打开一看,只见老人的尸体上半身已化成龙形,有短裤的下半身仍是人形。
清朝的钦天监烧焚了老人的尸体。
并立了三个石碑,从此之后,开阔屯就衰落下去了。
经典达斡尔族民间故事:阔热乎从前有个小伙子很有力气,动不动就爱和人比力气。
村里的男人他都较量遍了,竟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
小伙子骄傲起来,自以为天下无敌了。
他迫切地向往着名扬天下,就打定主意到外乡,找那些有名气的人比力气。
一天傍晚,他走到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就决定在这儿求宿吃饭。
他走进一家,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媪坐在炕上,听他说明来意后,老媪说:“那你就不用再打听啦,我儿子也愿意和人比劲儿,他今天打猎去了,半夜才能回来,你就先吃点东西吧。
”老媪下地特意煮了锅手把肉招待客人。
小伙子慢条斯理地啃光了几块手把肉,对老媪说:“老妈妈,你家的斧子在哪儿呢?”“做什么呀?”他扬扬手里的一根光骨头说:“我想敲断这根骨头,吃骨髓。
”“唉呀,年轻人,你怎么这么点本事都没有?来,我给你弄断吧。
”说着,老媪接过那根骨头,轻轻一掰,立刻断成两截。
小伙子惊得目瞪口呆,他面红耳赤地接过骨头,心想:“我的爹,这个老妈妈都这么有力气,她的儿子不定有多大劲儿呢!一旦交手,还不得把我摔成个肉饼子呀!”他很后悔,有心想溜掉,又不好意思。
夜里,他躺在炕上说什么也睡不着,忐忑不安,担心着自己的命运。
半夜,一阵狂风刮过,老媪的儿子回来了,腾腾的脚步声像把墙都要震塌了。
小伙子急忙闭上眼睛装睡,心里却害怕极了。
只听老媪说:“我的儿,今天来了一个远方的客人,想找人比力气,这会儿已经睡着啦。
”“是么,那可真不赖。
”这声音简直像在撞洪钟,“这几天,我一直在和一个满盖①打仗,那该死的满该竟和我的力气差不多,我一时还弄不死它,正好明天让他给我当个帮手,就别比什么力气啦。
”大力士对母亲说道。
听到这番话,小伙子像躲避了什么灾难一样,放心地入睡了。
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两人互通姓名,拜了把兄弟。
饭后,大力士牵过一匹瘦小的灰兔马来,对小伙子说:“老弟,待会儿坐在我后面,抓牢我的腰带别松手。
马跑起来后要闭上眼睛,我不让你睁开时,千万别睁开呀。
”小伙子点头应允,可看着眼前这匹小马却有些不放心:“大哥,这……这马能行么?”“没事儿,你就放心大胆地骑吧,我的马一跑起来就跟飞一样,不过,你别忘了,你千万不能睁开眼睛啊。
”大力士不放心地又叮嘱一遍。
马在奔,小伙子抓牢大力士的腰带,紧闭双眼,耳旁的风呼呼作响,简直都有点像腾云驾雾了。
他不觉生出几分好奇心来:“我偷偷睁眼看看,他不会知道的。
”他刚刚睁开一只眼,还没等看清什么,眼睛一下就被风力吹瞎了,痛得他不由自主地叫唤起来。
“怎么了?”大力士大声问道。
“我的左眼珠碎啦。
”小伙子痛得呲牙咧嘴,恨不得跳下地去转磨磨。
“刚才告诉你别睁眼睛,你这么大人怎么不听话呢?”大力士气愤地呵斥道。
小伙子很羞愧,一声也不敢吭了。
不一会儿,大力士勒紧马嚼子,将马停稳,说:“到了,这回你睁开眼睛下马吧。
”小伙子捂着那只仍在淌血的左眼,笨手笨脚地下了马。
他那只没坏的右眼,看见了森林中挺立着一个参天古树,树下有个硕大的洞口,黑乎乎的,深不见底。
大力士说:“老弟,这就是满盖的老窝,你的眼睛受了伤,就先呆在外面吧。
我要是觉得力气不够用,就在里面喊你,你再下来帮忙。
”说完他就钻进洞去。
不一会儿洞里传出大力士与满盖交手厮打的各种各样的叫喊声,令人毛骨悚然。
小伙子始终没听到大力士喊自己去帮忙。
一会儿,一切归于沉寂,什么声音也听不见了。
一缕忧丝一下子潜入他的心房:“是不是大力士给害死了?”这想法让他既伤心又害怕,有心想下去和满盖拼个死活,又怕自己力不胜任;有心想溜掉,又觉得不够义气。
正踌躇间,大力士出现在洞口了。
小伙子惊喜地迎上前去。
大力士说:“我到底把那个家伙弄死了,咱们回去吧。
”小伙子又生起好奇心来,恳求道:“大哥,以前我总听人家说满盖满盖的,满盖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还没亲眼见过哪,让我下去看看,行吗?”“那好,你去吧,快点上来。
”小伙子摸索着下了洞底,只见幽暗的山洞里斜倒着一座小山似的满盖,头像一口大锅,嘴像一个大盆,浑身尽是猪鬃般的硬毛,怪吓人的。
满盖尚余一丝未断的气儿,一只手痉挛地来回抖动着。
突然,他一眼看见那只手上有个大大的金戒指,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他兴奋地抢上前去,企图摘下这个宝物,可不知怎么搞的,他一下子就给满盖的手指夹住了,挣也挣不出来,随着那只手的来回抖动,他像片树叶似的飘上飘下,狼狈极啦。
大力士在上面等了半天也不见他上来,就不放心地下来了,正好看见他这幅可怜相,既好气又好笑,一把就将他拽出来了,问他是怎么搞的。
小伙子红着脸,喃喃地说:“我……我看见这儿有个戒指……”大力士轻轻地掰断满盖带戒指的那根手指,递给他。
从此,小伙子再也不敢说大话逞能啦。
讲述人,鄂温克族自治旗白音塔拉公社小学,特木热搜集整理:苏华达斡尔族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