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复习知识点资料

合集下载

抗震复习知识点

抗震复习知识点

1.当一个结构在其静平衡位置受到扰动,并做无任何外部动力微烈的振动时,称该结构做自由振动。

2.无阻尼体系完成一个循环的自由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体系的固有振动周期3.单自由度无阻尼体系自由振动方程mx:+kx=0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自由振动方程mx:+cx.+kx=0单自由度无阻尼体系的简谐振动mx:+kx=p0sinωp t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的简谐振动mx:+cx.+kx=p0sinωp t4.无阻尼自由振动固有圆频率ω=根号(k/m)有阻尼自由振动中考虑阻尼的圆频率ωD=ω根号(1-ξ2)ωD:考虑阻尼后的圆频率多自由度体系频率方程([k]-ω2[m]){x}=05.阻尼常数c是在自由振动的一个循环或强迫谐振的一个循环中能量耗散的一种测度。

阻尼比也是体系的一种特性,它取决于体系的质量和刚度。

P26.阻尼的特性P3对于ξ的三个值:ξ<1、ξ=1、ξ>1分别讨论如果c=c cr或者ξ=1,则体系返回到其平衡位置而不再振动;如果c>c cr或者ξ>1,体系还是不振荡,并以更缓慢的速率回到其平衡位置;如果c<c cr或者<1,则体系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荡,振幅逐渐减小。

7.无阻尼体系在所有振动周期内的位移振幅都相同,而有阻尼体系则随每个振动周期振荡振幅衰减。

P38.强迫振动或稳态振动,它的存在时因为有作用力而与初始条件无关;瞬态振动,它取决于初始位移和速度.p79.变形(或位移)反应系数R d是动力(或振动)变形振幅A与静变形的比值.P810.共振频率定义为发生最大反应振幅时的扰动频率。

位移、速度、加速度动力反应系数表示为:R d、R v和R a。

动力反应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为:11.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构成。

P1612.地震就是地球内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爆发等发生了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从而引起了地面的运动。

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震结构的概念抗震结构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结构。

它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坏或倒塌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旨在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包括居住安全、人员疏散和建筑物完整性。

二、抗震设计的历史抗震设计起源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还很有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仅限于简单的经验法则和试验结果。

20世纪50年代,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开始逐步系统化,随后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规范。

从此,抗震设计逐渐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作用下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建筑物的倒塌或严重损坏;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3.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居住安全性;4.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减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原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2.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3. 可行性原则: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增强: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或者截面面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2. 增加结构抗震支撑:通过增加支撑设施或者增加支撑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 防震设施:通过设置减震设备或者减震结构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能量;4. 结构破坏控制:通过设置抗震结构连接、构件连接件或者增加柔性结构来控制结构的破坏。

六、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计的受力分析: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静力和动力分析;2. 抗震设计的结构设计:要求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结构的构件和连接方式等;3. 抗震设计的参数选择: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包括地震动参数、土壤参数和结构参数;4. 抗震设计的验算和验证:要求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验证,确保满足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控制要求。

抗震复习资料)

抗震复习资料)

第一章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我国的地震活动地区: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期,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上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按地震成因分类: (1)天然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2)人工地震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

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千米浅源地震波及范围小,但破坏力大,深源地震波及范围大,但破坏力小。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 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

建筑物破坏主要由面波造成烈度: 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设防烈度: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设防烈度多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

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

其超越概率63.2%,重现期为50年罕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具有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

也称为大震烈度,重现期约为2000年设计地震分组分三组:对于Ⅱ类场地,第一、二、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分别为:0.35s、0.40s、0.45s地震地面运动的一般特征: 1.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2.地面运动的周期3.强震的持续时间抗震设防目标及方法: 1.总目标通过抗震设防,减轻建筑的破坏,避免人员死亡,减轻经济损失。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

抗震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能量在破裂面或者岩石断层上释放出来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造成地表和地下结构物破坏和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震的产生与板块运动有关,通常会引起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二、地震的基本参数1. 震中:地震的发生位置。

2. 震源:地震发生的地点,即地震的震源。

3. 震源深度:地震发生的深度。

4. 震级:描述地震能释放的大小的参数。

5. 震源机制:描述地震破裂的形态和方向。

三、地震的危害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倒塌、位移、破裂和震害。

地震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伤亡、次生灾害(如火灾、泥石流等)、心理伤害等。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地震的作用,设计结构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行为,减小破坏程度和减少伤亡。

主要包括减轻地震作用、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延性等。

五、抗震设计的措施1. 结构的抗震设计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选用合适的材料、结构形式和结构参数,设置适当的抗震支撑和连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等。

2. 基础的抗震设计基础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足够的基础面积、设置合适的基础类型、提高基础的抗震反震能力等。

3. 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承载系统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设置适当的加强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等。

六、抗震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1. 抗震基础的选址抗震基础应选择在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小、避免次生地震灾害的地点进行布置。

2. 抗震基础的材料抗震基础应选用强度高、变形能力好的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等。

3. 抗震基础的设计抗震基础的设计应根据地震作用和建筑物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基础的尺寸、形式和方式。

4. 抗震基础的施工抗震基础的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七、抗震基础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土壤的抗震能力土壤的抗震能力对基础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地震烈度来进行合理设计和选用。

抗震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抗震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1,地壳,地幔,地核2,地震产生原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水库3,如何提高梁端延性: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控制梁端p max,控制梁端As,加强箍筋4, 柱端:控制截面最小尺寸及高宽比,控制剪跨比,控制轴压比,加强柱横向约束5,震源: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6,体波:纵波,横波7,震级M: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8地震烈度:一定地点引起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9建筑破坏级别:基本完好,中等破坏,严重,毁坏10基本烈度;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可能遭遇超越10%概率的烈度11抗震设防类别:特殊设防类,重点,标准,适度12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第一水准:遭受低于本区烈度,不受顺坏,二:遭受相当于....顺坏经修理可用,三:高于,危及生命13二阶段设计法:一,按小镇作用效应及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构件的承载能力,以满足一水准要求;二,按大震验算结构弹性变形,满足三水准要求14结构抗震性能设计:以性能目标为基准的设计目标:针对不同地震地面运动设定的性能水准.根据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附属设施功能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难以度分A.B.C.D四级15地表破坏现象: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河岸陡坡滑坡16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根据抗震震害和工程经验形成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进行建筑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17地基基础设计要求: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不同地基上, ................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础,地基为软性土,估计地基不均匀沉降,采取相应措施18建筑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有相似反应谱特征,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明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平面面积1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划分对建筑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20描述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持续时间,主要周期三个参数21地基土抗震承载力:与静荷载大小,脉冲次数,频率,允许应变值因素有关除十分软弱土外,大多数土运动强度比静强度高22土的液化:在地下水位一下的饱和松砂和粉土在地震下,土颗粒之间变密趋势,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悬浮状态形成液体23土液化因素:地质年代,土中黏粒含量,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深度,土密实程度,土层深度,地震烈度震级24液化土判别:初步判别法,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25动力系数B: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26重力荷载代表值Gi,应取结构和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之和27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结构,振动时有以下特点:位移反应以基本振型为主,基本振型接近直线28边端效应;突出屋面的结构质量刚度突然减小,地震反应随之增29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竖向反应谱法,静力法30计算多质点体系的基频高频方法:瑞利法(重力法),折算质量法顶点位移法,矩阵迭代法31框架抗震墙房屋:框架房屋纵横方向的适当位置,在柱俞柱之间设几道钢筋混泥土墙体而形成,充分发挥抗震墙和框架各自优点32框架梁柱震害主要反映在梁柱节点处,柱震害重于梁,柱顶于柱底,角柱于内柱,短柱于一般住33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类别降刚劲混泥土房屋分抗震等级34平面不规则类型:扭转不规则,凹凸...,楼板局面不连续竖向................:侧向刚度...,竖向抗测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35梁柱塑性铰设计遵循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36梁的剪压比:梁内平均剪应力于混泥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37多层砖房破坏:墙体的破坏,墙体转角处..,楼梯间墙体的..,内外墙连接处..,屋盖的..,突出屋面的屋顶间等附属结构的..。

抗震复习提纲.doc

抗震复习提纲.doc

抗震复习提纲一,地震的分类地震按其成因划分为四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构造地震。

1、震源、震中和震中距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为震中;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为震中距.二,地震波的类型和特点1.体波:可分为纵波(一般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常引起上下颠簸运动)、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常引起水平方向运动)两种形式。

2.面波:可分为瑞雷波、乐夫波两种形式(a)瑞雷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逆向的椭圆运动;(b)乐夫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做蛇形运动。

三,震级和烈度的概念和区别。

地震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即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尺度。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区别: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烈度。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越小烈度就越高,反之烈度就低。

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的因素有关。

四:地震震害(直接灾害、次生灾害)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地表破坏(表现为:地裂缝、地面下沉、滑坡、喷水冒砂等形式),建筑物的破坏(静力破坏,动力破坏),次生灾害(次生灾害:地震时,水坝、煤气管道,供电线路的破坏,以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容器的破坏,均可造成水灾、火灾、空气污染等次生灾害)o五,我国抗震设防的目标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六,多遇烈度、基本烈度、罕遇烈度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多遇烈度:建筑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

也称为常遇烈度、小震烈度,用Is 表示。

其超越概率为63.2%,重现期为50年。

抗震复习知识点

抗震复习知识点

抗震复习知识点1.当一个结构在其静平衡位置受到扰动,并做无任何外部动力微烈的振动时,称该结构做自由振动。

2.无阻尼体系完成一个循环的自由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体系的固有振动周期3.单自由度无阻尼体系自由振动方程mx:+kx=0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自由振动方程mx:+cx.+kx=0单自由度无阻尼体系的简谐振动mx:+kx=p0sinωpt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的简谐振动mx:+cx.+kx=p0sinωpt4.无阻尼自由振动固有圆频率ω=根号(k/m)有阻尼自由振动中考虑阻尼的圆频率ωD=ω根号(1-ξ2)ωD:考虑阻尼后的圆频率多自由度体系频率方程([k]-ω2[m]){x}=05.阻尼常数c是在自由振动的一个循环或强迫谐振的一个循环中能量耗散的一种测度。

阻尼比也是体系的一种特性,它取决于体系的质量和刚度。

P26.阻尼的特性P3对于ξ的三个值:ξ<1、ξ=1、ξ>1分别讨论如果c=ccr或者ξ=1,则体系返回到其平衡位置而不再振动;如果c>ccr或者ξ>1,体系还是不振荡,并以更缓慢的速率回到其平衡位置;如果c<ccr或者<1,则体系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荡,振幅逐渐减小。

7.无阻尼体系在所有振动周期内的位移振幅都相同,而有阻尼体系则随每个振动周期振荡振幅衰减。

P38.强迫振动或稳态振动,它的存在时因为有作用力而与初始条件无关;瞬态振动,它取决于初始位移和速度.p79.变形(或位移)反应系数Rd是动力(或振动)变形振幅A与静变形的比值.P810.共振频率定义为发生最大反应振幅时的扰动频率。

位移、速度、加速度动力反应系数表示为:Rd 、Rv和Ra。

动力反应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为:11.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构成。

P1612.地震就是地球内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为S波。

特点:周期长,振幅大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横波的传播是介质质点:不断受剪切变形的过程,因此它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关于抗震的知识

关于抗震的知识

关于抗震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震的基本知识:
1.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的震动,通常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

2.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指标,通常用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表示。

3.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形式,包括纵波(P波)和横波(S波)。

4.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为了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和人员伤亡。

5.建筑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基础类型: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深基础、浅基础等,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稳定。

7.隔震技术:采用隔震技术,如橡胶隔震支座、滑移隔震支座等,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8.抗震加固: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9.地震预警:利用地震监测系统和预警技术,提前向人们发出地震警报,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个人准备:个人应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包括制定家庭应急计划、储备应急物资等。

这些是关于抗震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当一个结构在其静平衡位置受到扰动,并做无任何外部动力微烈的振动时,称该结构做自由振动。

2.无阻尼体系完成一个循环的自由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体系的固有振动周期3.单自由度无阻尼体系自由振动方程mx:+kx=0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自由振动方程mx:+cx.+kx=0单自由度无阻尼体系的简谐振动mx:+kx=p0sinωp t单自由度有阻尼体系的简谐振动mx:+cx.+kx=p0sinωp t4.无阻尼自由振动固有圆频率ω=根号(k/m)有阻尼自由振动中考虑阻尼的圆频率ωD=ω根号(1-ξ2)ωD:考虑阻尼后的圆频率多自由度体系频率方程([k]-ω2[m]){x}=05.阻尼常数c是在自由振动的一个循环或强迫谐振的一个循环中能量耗散的一种测度。

阻尼比也是体系的一种特性,它取决于体系的质量和刚度。

P26.阻尼的特性P3对于ξ的三个值:ξ<1、ξ=1、ξ>1分别讨论如果c=c cr或者ξ=1,则体系返回到其平衡位置而不再振动;如果c>c cr或者ξ>1,体系还是不振荡,并以更缓慢的速率回到其平衡位置;如果c<c cr或者<1,则体系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荡,振幅逐渐减小。

7.无阻尼体系在所有振动周期内的位移振幅都相同,而有阻尼体系则随每个振动周期振荡振幅衰减。

P38.强迫振动或稳态振动,它的存在时因为有作用力而与初始条件无关;瞬态振动,它取决于初始位移和速度.p79.变形(或位移)反应系数R d是动力(或振动)变形振幅A与静变形的比值.P810.共振频率定义为发生最大反应振幅时的扰动频率。

位移、速度、加速度动力反应系数表示为:R d、R v和R a。

动力反应系数之间的简单关系为:11.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构成。

P1612.地震就是地球内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爆发等发生了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从而引起了地面的运动。

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称为震中;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通常把震源深度在60km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以内的称为中源地震;300km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P1713.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类。

地震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14.地震波是由天然地震或通过人工激发的地震而产生的弹性振动波。

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是指通过地球本体传播的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5.5-7km/s,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

特点:周期短,振幅小,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横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3.2-4km/s,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为S波。

特点:周期长,振幅大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横波的传播是介质质点:不断受剪切变形的过程,因此它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面波又称L波,是指沿介质表面(或地球表面)及其附近传播的波,一般可认为是体波经底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

特点: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15.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称为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

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为地震动三要素。

P2016.地震震级:是度量地震中震源所释放能量多少的指标。

是地震的基本参数之一。

震级一般有三种定义: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

17.为了统一起见,我国规定全部用面波所计算的震级上报。

目前,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18.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

19.等烈度线具有相同烈度的各个地点的外包络线。

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制烈度线,作为对该此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

20.地震震级近似表示一次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地震烈度则是对经历地震后,一定地区内地震影响强弱程度的评价。

21.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22.场地: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23.地震效应是指地震产生的影响。

原生的影响:如岩石断裂位移、地面隆起及下陷等宏观地震效应直接造成的影响。

次生的影响:主要是地震波传播时地面振动所产生的影响,如房屋破坏倒塌、山崩、海啸等。

24.卓越周期:在岩石中传播的地震波具有多种频率成分,其中,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称为地震的卓越周期。

地表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固有周期。

25.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即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抗阻比。

26.覆盖土层厚度的原意是指从地表至地下基岩的距离。

工程判定:当下部土层的剪切波速达到上部土层剪切波速的2.5倍,且下部土层中没有剪切波速小于400m/s的岩土层时,该下部土层就可近似看做基岩。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一步采用土层的绝对刚度定义覆盖层厚度,即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的距离,称为覆盖层厚度。

27.抗震设防的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今年来许多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都趋向于“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准则。

28.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明确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基本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29.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它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30.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四类: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31.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和要求: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32.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重视非结构因素。

33.反应谱通常把最大相对位移反应、最大相对速度反应、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体系无阻尼固有周期的关系定义为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总称为地震反应谱。

34.、我国规范为便于求解地震作用,将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即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定义为地震反应谱。

35.影响地震反应谱两个因素,即体系阻尼比和地震动。

一般体系阻尼比越小,体系地震加速度反应越大,因此地震反应谱值就越大。

36.表征地震动特性有三要素,即振幅、频谱和持时。

7.地震反应谱直接用于结构的抗震设计有一定的困难,而需专门研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用的反应谱,称之为设计反应谱。

39.根据抗震设计反应谱,确定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计算步骤:①根据计算简图确定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和自振周期T;②根据结构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及设计地震分组,确定特征周期和反应谱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③根据结构的自振周期,确定地震影响系数。

④按式5.11计算出水平地震作用的值。

40.对于某一特定频率而言,当体系按其振动时,两个质点的位移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这就说明,对应各个自振频率,结构体系将按某一弹性曲线的形状发生振动,通常称为主振型,简称振型。

对应第一自振频率ω1的,就称为第一主振型或基本振型;对应于第二自振频率ω2的,就称为第二主振型。

41.振型越高,阻尼作用所造成的衰减越快,所以,通常高阶振型只在振动初始才比较明显,以后则逐渐衰减。

42.主振型正交的物理意义:某一振型在振动过程中所引起的惯性力不在其他振型上做功,这说明某一个振型的动能不会转移到其他振型上,也就是体系按某一振型作自由振动时,不会激起该体系其他振型的振动。

43.计算自振频率及周期的实用计算方法包括:能量法、顶点位移法、等效质量法44.顶点位移法基本原理是:根据结构质量分布的情况,将结构简化成有限个质点或无限个质点的悬臂直杆,求出以结构顶点位移△表示结构基本频率的公式,只要知道结构体系的顶点位移,就可以计算出结构体系的基本频率或基本自振周期。

45.等效质量法又称折算质量法,其基本原理是:在计算多质点体系基本频率时,用一个单自由度体系来替代原来的多质点体系,使得这个单质点体系的自振频率与原来多质点体系的基本自振频率相等或非常接近。

46.振型分解法:以体系的振型作为基底,而以另一个函数q(t)作为坐标,将原来偶联的多自由度微分方程组,变成几个彼此独立的单自由度微分方程,每个方程只包含一个未知项,以此分别得出各个独立方程的解,然后再将各个独立解进行组合叠加,从而求得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46.《规范》规定了两种振型最大效益组合方法:完全二次项组合法、平方和开方法。

其中完全二次项组合法是考虑扭转影响时的组合;对于不考虑扭转影的的平移振动多质点弹性体系,往往采用平方和开方法进行组合。

47.底部剪力法计算过程、适用范围①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底部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也就是作用于结构底部的剪力;②然后将总水平地震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再分配到各个质点上。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48.按照公式计算得到的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可较好地反映刚度较大的结构,如砌体结构的地震作用;但当结构的基本周期较长,场地的特征周期T g较小时,由于高振型的影响,可按公式计算出的结构顶部地震作用偏小。

为减小这一误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取调整地震作用的办法,使顶层地震剪力有所增加,当房屋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T>1.4T g 时,在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取:△F n=δn F Ek。

突出房屋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附属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下层小很多,震害表明,这部分结构破坏比下面主体结构严重,这种由于突出屋面的建筑质量和刚度比下部小很多而使顶部振幅急剧加大,结构破坏严重的现象称为鞭端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